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67|回复: 10

转:七月情浓诗歌联赛获奖作品读后感言--大赛评委总顾问北方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8 10: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联赛冠以“情浓”主题,是诗歌论坛于今年这个潮湿夏季中既宽泛又具象的普遍选择。
       用两天时间断续地读完全部获奖作品。应当说,这是一次奢侈的审美历程。
       作品呈现出来的高度和广度,显示出这是一次颇具质量的赛事。


       从获奖作品来看,评委同样具备于诗歌文本形式的爬剔与鉴赏中将最佳诗作挖掘出来的特质。
       作品发布和评审期间已经伴随着诸多诗友审美感受,不乏真知灼见。
       在此我则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简谈一下个人的品读感受,是为别门伴唱。

1.关于一等奖作品

两组个人单项头奖作品的确出类拔萃,令人景行行止、耳目一新。

女人单项31号《破晓之咳》呈现出智性思维空间向度,一别女性钟爱的浪漫主义情感大于形象的抒情方式。
智性价值越过了单一情绪价值,柔性的感触被繁复的内在心理变换所支撑,思维空间由此扩大,主体情绪的表现力也随之提升。
现代意识在愈加纷扰的情结解锁中,凸显着女性心理知性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男性化特征。


男子单项38号作品《七星阵》对爱情非定向而取历史纵深感的诠释,注重爱情的高位展露之典型意义。
诸多典故建构重迭空间以获得深度层次,情绪与想象便立体起来。
让情感意识多向流动并有所对应,以实现复杂的精神现象延伸与扩展的“一层一重天”。

组合一等奖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合作间唱和的融合度,否则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式塔建构,单体再美也无济于事。
相对而言,本组情感融合度较高。唱者刻意留白,和者随曲蹁跹,形质便完成一体同构。
情感融合度还取决于笔调的契合度。唱和双方均注意保持了风格的一致性。

2.其它获奖作品

就整体而言,本次诗赛的现代气息很浓,说明诗人的年龄结构以青年为主,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向。
就流派而言,意象派和浪漫派诗歌是为主体,两种风格互有交叉和借鉴。
一应现代派诗歌常用技法运用得稔熟和灵活,其中不乏极具个性化的意象创造。
诸如“打翻了深藏的痛,碎裂的玻璃,反射出破晓的光芒”的意象拼接;
再如“九天玄女的袖下,有一只狐狸,倾国倾城”拟人化联想;
还有“南山吗?我许久不望了,要望就埋首在两山之间”象征化意味等(随意举例)。
更多的诗歌步入成熟的主体对象化即形式的审美创造领域。


3.一些问题和不足

某些诗作个性化(个人一次性)创作能力不够,公共性意象随手拈来,破坏了诗歌语言张力。
个别诗作散文化程度过高,线性结构缺乏必要的脱节处理,使情节得以快速还原。
有些作者迷恋于意象的装饰性效果,大量的意象堆砌,影响了作品的审美趣味。
还有的作者兀自眷顾与个体意象的曲径中,意象未能成为链条,陌生化程度过高,令人费解。
唱和组合间时常出现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道现象,给人南辕北辙的破碎感。


4.结束语

以上是我于匆匆的品读间所获得的肤浅感受,随手写来谬误难免。在这里只供参考不为评判。
恭贺本次诗歌大赛圆满成功!对参赛写手、组委及评委报以崇敬一揖!


                                                                       2010.8.北京 北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8 10: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老师是我敬佩的诗者,看了这些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0: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中国诗苑诗歌长廊每日一评系列专栏(北方教授)

中国诗苑诗歌长廊每日一评系列专栏

跋:诗苑邀请我在诗歌长廊开个“每周一评”专栏。看到这里很多诗人之佳作与评家议论之精彩,不禁技痒,也来长廊摘摘桃子,品尝其中之甘味。因为是日评,会于逼仄的时间里草就,难免挂一漏万或夹枪带棒。水平有限但善意充盈。吹笛捏眼图个热闹,请众诗友多多捧场并原宥。

评论1?唐朝飞歌?《一百封信节选》(八首)

把原作附后是因为这组诗很长。还是一口气读完,稍一愣神儿就作评,怕的是某种感觉稍纵即逝。
看点有三:散文式语言风格、自由式联想、移情。
散文式语言脱胎于散文,臆断作者当是散文或散文诗高手。
散文式或口语化诗歌是象征性意象诗歌之后诞生的宠儿,往前追述当以于坚、伊沙等人为代表,反对意象构造,语言上“返璞归真”。
有人读后会哑然失笑,认为这太直白了,如菜无盐,如花少色。
但后现代诗歌却有自身定义:言浅义深。成功之作无一例外。
《一百封信节选》(八首)散文化程度较高,结构取直,唯在情绪表达上用墨:呈自由式联想。

自由式联想不是自觉意识层面的联想,是非自觉意识的畅想,呈无意识流动状态,现非理性无序走向。
例一“我这里的栀子花开得很美了,茉莉花和满天星也是,看见她们我就会想起你”(第三封信)。
“有没有一朵抵达唐朝,爱上旧时代的美丽女子”(同上)。
例二“现在,我还是不能回答你,雨越下越大了,阳台上的茉莉花就要谢,汹涌的人流中,我们将会越走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呢”(第四封信)。
例三“窗外,阳光大好,小鸟正在枝头欢唱,我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总之,重到你可以任意抱起”(第八封信)。
例子够了。例一和二,由花想到你到云到故乡到唐朝(过去时)这个爱上旧时代女子的主体,是一个由近到远的联想,意象平滑得没有棱角:花如云,云那边的故乡,唐朝般的历史性,那个时代曾经的爱情。唐朝和旧时代均为暗喻喻体,喻指相恋双方。
例二,雨,雨中之花,即将逝去的影像,雨的隔膜与荡涤,花般的影像之疏离,都产生了失落的象征张力。
例三,由鸟的小巧联想到“我”的瘦态,异质同构瞬闪完成。

移情属于审美心理学范畴。定义:把主体情感移入对象。
据说美感的产生就是一个移情的过程。
例一“我曾经多么希望自己长得像你,诗歌像你,表情像你,笑和哭像你,甚至说话的语气也像你,这样,即使我仍然两手空空我还拥有你”(第五封信)
例二“多好啊,如果我能变成西瓜,我就一直绿着,绿到你心里去,也绝不声张。任你取了刀来,也绝不暴露,我内心羞涩的红。”(第六封信)
例一,让思恋和拥有在无奈状态下将主体情感移入客体,即是让客体变成主体,已达到彻底拥有的目的。我的爱和你重合,自爱便自然转化成爱你。
例二,西瓜之美如你,主体就赋予了西瓜及绿色以情感,将自身的恋情通过西瓜传达于客体。

以上后两个技巧在属性上有多处交叉的外延,可以互为佐证。个人感觉就这组诗歌来说,在类似直线的情感陈述中,包含着作者很为老道的艺术表现功力。它隐藏于情感对象化的交替往复中。这样的表达非一般装饰性意象构造做能做到。不信就试试。

2010.7.13

评论2?寒山红衣?《距离》

选择《语言的条纹》组诗第一首来评,寻找远距离意象拼接源头的企图是为明显。这看来似乎有些徒劳,但于读者来说,门槛再高,也要试后转身。
意象诗嘛,在很多时候就是对某一特定场景,从不同的角度摄取个性化的特征。这种特征看似属于客体,其实却是主体意识的审美建构。
这让我想起克罗齐那句著名的审美公式: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直觉总是混沌的,难于揭示本质,却能够捕捉和展现美。也许面对一个场景,便会于经验中幻化出情同形异的些许画面来,与主体创作时的心境一拍即合。
为此,《距离》给我们提供了四个指向朝一的场景:安静。
树喊出猫爪的轻,也就是纵身一越的距离吧,所谓的喊,是意象陌生化的作用,轻却是瞬间完成的听觉认定。
泻出月光银色,肯定没有流淌的噪声,舞池的私语,即便洗耳也难窃听,耳孔垂下音节,则是沉寂的休止符号。
呼吸的芦苇,是细小而微弱的象征,流云则为渐行渐远的聚集物,声音、景象以及人潮都被雾化掉。
绿色的软梯向度是远方,楼顶的细流是憧憧模糊、似有似无的晃动,擦肩而过的弯刀
是月轮低空划过的痕迹。
于是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意象链:距离是一树间一纵的倏忽;是间有间无的私语;是微弱的却步屏息,是柔软中的遐思。
请看,其实解读的过程就是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联想的过程,“合理”与否只在于个人在把握诗歌意象时,能否串起一个直觉性链条,做到即是合理合目的性。
如果感觉可以确认,我们就可以认为解读完成,剩下的就是依据个人的审美经验给它一个背景,也就是灌注个人意愿中的主题意义:爱情的、磨难的、离别的,如此这般。
如果不想赋予任何意义,只要在这样一种静似夤夜般的氛围中得以快慰或沉潜,即是我们所必定得到的审美感受。
赘言一句:此作给读者以较大的心理距离,美感的发生就在于阅读中看谁能走到张力的弓面,然后被它弹射起来。弹得越高,美感越强。

2010.7.14

评论3?三色堇?《大提琴之舞》

《大提琴之舞》是作者音乐之旅(组诗)的第一首。
大提琴的音色悠扬、含情,人性化,能反映人的情感。比如痛苦和亲切。
一般来说,音乐经验没有对象,却可以承载情感。
于是给音乐灌注情感,便是欣赏者的非自觉意愿。音乐从此便带有了个体独特的意义。
三色堇显然深谙其理,笔锋以琴音宽厚乃至哀婉的音色之美浸入内心,再让属性相近的情绪伴随音乐于思绪中作时空的扩展。
思绪便承载了些许纵深或横向的情绪符号,定型于五线谱上,凝结为外泄的美感诗篇。

表达的情绪简单明了,表述的方式却百转回肠,这符合诗歌文本要求:含蓄而隐忍。
情绪如何捕捉?成功的诗作都会在情感传达的某个点上从繁复的隐喻中做暂短退场,以陈述句式来点醒懵懂之中的读者。
我们看:被遗忘的生活??哀怨之舞??归焉何处??骨肉分离。
对这样一首小诗来讲,这个情绪链已经够明白了。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意象的喻指和喻体不是凭空进入诗句的,否则就是文字游戏。
不管是同形同构还是异质同构的意象,都应以曲笔藏匿情感为主导,没有达到这一功能的意象只是表象型的装饰性意象,也叫浅层意象。
像“水的破碎中掩饰海的骨肉分离”破碎的水与形容人的骨肉分离同构,在我看来就绝非作者出于装饰性的意象构造,那太低级了。
还有“深知晦暗之后的隐匿心情渐渐被梦幻纠缠”晦暗被隐匿被纠缠,也绝非无病呻吟式的情感作秀,那太虚伪了。
所以我们便会认定作者的哀婉情绪是这首诗歌的主体情绪,错不了。
于是我们就在哀音婉乐中,不是对作者的心路,而是自我心路历程上做反向运动:几场画面,几种情境,几只人影,几个事件。随你怎么畅想。
然后你会在品味中审美。审美感受因人而异。能否获得美感,则是作品的表现水准和欣赏者的审美经验的具体体现了。

最后谈谈这首诗作的表现水准。
就情绪价值来说,我个人感觉前片较好地做了情绪的铺叙,中间却有点浅尝辄止,后片自然不会淌得很深了。总之:没过瘾。

2010.7.19北京

评论4?木匠?《翠鸟》

这是我读到木匠诗歌的第一首。
木匠的诗歌有一层坚硬的蟹壳,想吃到其中的肉,需要我们有翠鸟一样尖利的喙。
木匠还是个武装到牙齿的美学家,口腔内便是想象的漩涡,想象是一个冗长的消化系统。
这样的建构一旦形成,便可待价而沽,看读者是否征服它或被征服。
那我们先从征服翠鸟开始,以作为我们进一步审美的必要工具。

从标题看,以翠鸟命名很像古体诗文本:即咏物。所咏之物便是翠鸟。
古体诗所咏之物的描状是凸显和明晰的,间或“不即”而一定整体“不离”。
那我们就暂且设立一个咏物的审美感知取向,边看边悟。
解读咏物诗,就《翠鸟》论,所有的喻指只有一个:即标题翠鸟。
加上一些类似如、似、像等连接词就可以开始阅读了:

翠鸟如金子,但翠鸟的迅捷(金子的时间)比翠鸟本身更可贵(昂贵);
过去想象中的翠鸟很常见,一只飞去一只又来;
翠鸟张开的喙像脑门裂开的口子,群体俯冲如雨打沙滩万点坑。
很多翠鸟入水一无所获(睡眠中告别),很多翠鸟(植物的泥土)深入见底;
翠鸟在意念中消失,水面也像落叶一样飘散。

我们把它连接一下??:
珍贵的翠鸟具有更为珍贵的速度;过去在意念中多次生成,衔头含尾;它们张开尖利的喙,像雨点一样射入水中;有的半途而废,有的深入鱼丛;翠鸟们在空中飞走,水面也如同落叶一样散去。
感觉好像有些不对。原因是:作者提供的意象无法为我们提供一个意义完整的联想链条。
转了一圈,我们面对的还是一层蟹壳般的表,而品尝不到壳中之肉。就连那只翠鸟也在意象的空气中挥发得无影无踪。
轻率一些的读者可能就此放弃,因为它太混乱了,太无章法了。给他一句感觉意象混乱或结尾稍弱等灌水回复草草了事。
对较真儿些的读者,通过上述解读已经完成了排除咏物诗的最初定位,沿着翠鸟雨点般的速度嵌入了蟹壳的表皮,闻到了蟹肉之鲜美。
其实这种由表入里的审美判断过程是一次性完成的,回味只是在悟的层面上的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由此获得更大的审美趣味。

我们把这一审美判断过程重新演示一下:

翠鸟与金子的属性同构,迅捷、转瞬即逝(金子的时间);
心头与果实的属性同构,意念之花得思维之果;
翠鸟与雨点的属性同构,繁复且纵深(脑门是意象的向度);
泥土和根系的属性同构,因果的不同呈现(与上句对应);
翠鸟与挥发、水面与叶子非同构关系,形成联想式通感和比拟。

这里的张力结构不是情感和形式的同构对应,而是认知和形式的同构对应。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性诗歌特征:把抽象的理念形象化。
而这喻体和喻指的意象构造是通过隐喻的表现形式达到象征效果。
与翠鸟的特征之同构对应物的属性最为相近的可以是一种经验,一种创造或者灵感。
我选择灵感。因为灵感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它产生于脑海,所谓开窍,引人入胜。即刻把握则出成果,反之稍纵即逝,一无所获。理性的过度介入会损坏和丧失灵感。

所以灵感的时间感比灵感自身重要,有时灵感会纷至沓来,会深入灵魂,有些灵感被浪费,有些则开花结果,灵感的消失创作力也随之消亡......

上述审美判断就是一个从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到自我的审美创造,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过程。
这一审美判断的建构是否合理,在于这条意象链所提供的信息与读者的联想认知的因果关系是否完整。
能否获得这样一个美感,则在于读者审美经验是否深厚、老到。
你可以不把灵感作为翠鸟的对应物,只要你的构建完整,那就是合理的。
诗歌意象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便给读者提供了多种“哈姆雷特”,这即是意象诗歌的文本特征或基本表达技巧。

2010.7.22北京

评论5?量山《无处藏躲》与夜狼《微风》之一

我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有点强和的意味。只因为他们都谈到了风。
而在全诗的整体表述中似乎都没有涉及到风的具象描绘。
不能捕风只好捉影。然而,我们还需要依据作者的意象构造给自己建构完整的联想链条。
布洛说:距离不足或距离过度都意味这美感的消失。(后面我会论证)

先看第一首《无处藏躲》。

他斜斜的在显示屏上画了一道线
直而柔软
他本身就是小刀,具有锋利感和抽象性
接着第二下
平行。一个女人优美的曲线,微微上翘
第三道线是横切下来的
就像伊人站在水里或者就是河流自身
第四笔仿佛佝偻的男人
他们隔河望着。千百年来遗传下来的表情,道德
让这两个人都不那么利索
他们的交汇点在水上
没有一条线显得突兀
可以从天而降
让天空眼眶里饱含的雨水
变成彩虹
其实这只是小孩子的一种游戏
大人的反应非打即骂
我则把它当成抽象画
并且写道:风,无处藏躲

显示屏是一个固定且狭窄的空间,所画的四条线都于其间完成。
第一条线的直而柔软便带有了主观判断,因此它便被赋予了情感的意义。
平行线是指示方向,并以女性般优美的曲线微微上翘,因此我们感觉这两条线不是等距离的。
请注意横切下来的第三条线,没有指示横切的位置,跟上了一个颇难寻味的比喻。
第四条线很明确,如一个含胸驼背的男人。

以下是想象:男欢女爱又受制于群体道德意识囿限,隔岸相望犹疑不定。
交汇点在水上,可以联想到线条或影子的交汇融合。
线条未显突兀,则预示着循天理、顺人欲般的自然,合目的性。
于是就像雨水和泪水一样自然溅落和流淌,泪水与雨水的意象叠加,富有情感色彩的彩虹便是情窦初萌的必然结果。
小孩子的游戏和大人的非打即骂,是自然属性的个体与社会属性的群体之间必然的冲突,而个体和孩子在与群体和成人的冲突中也必然成为弱者。

“我则把它当成抽象画,并且写道:风,无处藏躲”
抽象具有本质的和普遍的意义。抽象画则具有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
借助审美经验学知识:线条和形状可以直接诉诸眼睛,并通过眼睛诉诸感情。
抽象画是非具象、非理性和无主题性,却富有想象性和开放性。
因此我们可以倒过来解读作品,而对于解读意象诗歌来说,这是常见的方式。
再明确一点地说:作者是以意寻象,读者则是以象达意。
即作者是通过一幅在很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线条产生了直觉性联想,在形的建构中添加进质的情感色彩,或者是在客观的骨架当中补充了主观的血肉,使支离破碎的抽象性意念成为丰润充实的形象完型。

至此,面对最敏感的标识“风”我们依然一无所获并怅然若失。
问题有两个:一是风从何来。二是风的寓意。
草灰蛇线,我们还得从作品里找,以满足我们的审美好奇。
我们在品读中首先会注意到这句“就像伊人站在水里或者就是河流自身”
一.从而联想起《诗经?国风?秦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它给予我们一种人类男女自然欢媾和抗争性的理念,其中也不乏柔和与思恋之美。
以下联想链条有“他们隔河望着。千百年来遗传下来的表情,道德,让这两个人都不那么利索”。
二.它让我们联想起“风”这一空气的自然流动状态,无形却随处可感。
前一种思维略感牵强,对一般读者要求也高。后一种思维比较顺畅,易于进入联想。
所以,一种呈自然状态的风和男女欢爱的本能便构成了象征和被象征的关系。
故风和欢媾的意念是无时不在,无处躲藏的。

评论6?量山《无处藏躲》与夜狼《微风》之二

我们再看第二首《微风》。


我学会这解禁的手法,庙宇或者广场
蒙上发光的鱼皮。丛林疏落
没有一双手能够证明,被劫持的春色
她依然还具有瓷器的色泽
那会儿我说,我爱你
那会儿,她存有针尖状的皱褶


这首诗很短,但阅读难度丝毫不减。
微风的象征义是什么?什么叫“她存有针尖状的皱褶”?
如果说上一首《无处藏躲》可以单摆浮搁,这首则必须与前面的两首串在一起看。
我们必须把《微风》看做与《阴》和《多云》是一个连动的整体。
因为通读后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隐含的递进过程,《微风》处于尾端。
我不想深文罗织,于是找一条最凸显的直觉线索嵌入作品。
直觉有时很暧昧,但理性思维又缺乏美感,龌龊难以避免。这时可以换一个思路。
退出再入,如果还是不能摆脱先前的直觉程式,那就索性走下去。
我也无意于无视作者隐喻的用意,在此提供一个由作者拼接的意象链,所能给予我们几种联想链条之一。

《阴》:形体起落??接受摩擦??皮屑洒满教堂;
《多云》:她垒上石块??一枚针的震颤??升降机??安全绳索??幼树林的保育员;
《微风》:解禁的手法??丛林疏落??瓷器的色泽??针尖状的皱褶。

参照前两首,一个前后关联的形象符号便赤裸裸地被焊接起来:具有动感和新的意象介入,甚或伴随了失落和反思的情绪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将三首的标题看做是事物进程中每一个节点的标识性符号,是物质性隐喻的反馈,是精神性波动方向的象征。
就这条意象链所引起的联想,我不能再说的更清晰了。喻指的飞白只能由读者自己去填补。
《微风》的风微而清凉,庙宇和广场是自慰和反思空旷的大脑,是所得所失风一般的空间。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提出审美距离适当是美感生成的前提。
他还说:距离不足多半是读者的过失,距离过度则多半是审美对象的缺憾。
从对这两首诗的阅读中,我们能否对于诗歌创作和欣赏的距离感把握得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010.7.26北京

评论7?松门?闪电(五首)之一

《在黄昏的尘埃中》

有时,在黄昏的尘埃中
我会走神,会将自己遗忘在大街上
走出了很远,回头还能看到自己站在街头
像褪下的一个灰色的壳
我看到了两只眺望的眼睛,它们
黑白混沌,大而空。

诗的感觉在很多时候产生于瞬间,我们通常称为灵感或天启。
它可能来自你随景观物的某一时刻,也可能只是枯坐时于经验之遐想中的凸现。
总之那一时刻,情绪的表皮突然波动起来,所有的感觉机敏而灵动,想象在狂奔。略一回神,刹那泯灭。

上述这首诗的“有时”,显然指示我们这一感觉是来自于过往的经验积淀。
这个瞬间的灵感是以“走神”的形态出现的。走神相对于走路。神归于内心的思索状态,所以才会有“将自己遗忘在大街上”的恍惚。
这个神走的很远,以至于回顾走神前的自己仍“站在街头”,人神在分离中相互关照。
灰色的壳是人体物质性的外在形式,两只眺望的眼睛则是精神性的内省方式,对象则是那个作为客体的我。
这一切都产生于一个空旷、宁静、孤寂的“黄昏的尘埃中”。也就是说,黄昏提供了这般意境。

黑格尔哲学揭示了人类所特有的自我意识的心理机能:关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复现自己。
那条著名的绝对理念公式我们耳熟能详: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由此我们还可以认为,“黄昏的尘埃”对照“黑白混沌,大而空”的眼,黄昏则具有曾经沧海般过来人的象征意义。
当一个衣衫蒙尘,于夕阳西下跋涉于人生旅途中的人,在偶然的回顾中看着自己的屐痕时,也许是呈“枯藤老树昏鸦”般凄惶的沉思;也许会有“小桥流水人家”般恬美的追忆;或许更多的,就是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再度审视。

2010.8.1北京

评论8?孙慧峰?《火焰》

红蝴蝶小巧的手指
划动在
浓烟庞大的腋下。颤抖的一公顷的热。
有什么蹲在最深之处,
扬着头?

黑暗在发胖。
舌尖上透明的钥匙。
身子里的血,
不顾一切的心。

那座无处不在的时钟,
悦耳而起皱。
春天正以吃雄蕊为生??
那在夜里发出叫声的,长着牙齿的熊。

郭小川的祝酒歌:山中的老虎美在背,树上的百灵美在嘴。
吟咏此句,旨在说明每一首成功诗作美的突显部位不同,则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享受亦不同。
这首诗之美感在何处?我想抢入读者眼里的首先是意象,是意象的个人创造。
建构意象最佳方式是隐喻和象征:即使一种直述语言变成间接语言。
诗人都渴望从自己作品的语言核心部分开发语言,隐喻则满足了诗人的这一愿望。

不要把《火焰》当做语言的核心喻指部分,因为在我看来,这个标题本身就处于隐喻之中。
虽然在往后的诗句里,所有被营造的意象不断地指向火焰本身,但火焰所蒸腾出来的另一层意义却如影随形。
红蝴蝶以火焰最为直接的意象首先切入眼帘,接下浓烟、一公顷的热为其延伸造势。
“有什么蹲在最深之处,扬着头?”这一设问的意义已经从火焰自身的意义外壳中溢出,具有象征性。
火苗与舌尖可以构成半透明意象拼接,但透明的钥匙与后两句则凸显着前述象征。
“春天正以吃雄蕊为生??那在夜里发出叫声的,长着牙齿的熊”将这一象征进一步扩张并贯彻到底。

你可以在读完后的略有所悟中窃笑,也可以因不明就里懵懂着转身,你还可以只取火焰的意义层面展开畅想。
但无论如何,其中那个被隐含的象征寓意你会挥之不去,闪烁作怪。
我们可以借助古典诗词的比兴手法肢解它的结构,从文本句法上获得领悟。
象在前而意在后,由象引申出意义的所指。
我们还可以直接通过通感式联想,从物象到意象反揪出躲藏在意象袍下的那个小来。
将火焰叠加于象征义上,让意象脱掉外衣,露出赤裸裸的喻指来。

于是,火焰的贪婪形象转化为欲火,无法抑制地勃发(有什么蹲在最深之处,扬着头?)
它随春而发,带有原始的本能,雄壮而狂野,(身子里的血,不顾一切的心)
它泽被生机,恩惠离离原上草(春天正以吃雄蕊为生??那在夜里发出叫声的,长着牙齿的熊)
于是一个清晰和指向明确的象征义便被思维整饬出来:欲望之火??本能勃发??春天繁茂。

隐喻是现代诗歌语言的普遍原则之一。
现代诗歌中的象征呈整体性,由整体诗歌的隐喻而寓意和派生。
还有就是别忘了老弗洛伊德的那个“性力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1: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深感谢!

非常感激北方教授对大赛的关注和支持,他在百忙中抽空看了这次大赛全部的获奖作品,微观的,宏观的,从一个高度上给出了总体印象,也指出了部分作品的不足。我想比赛的真正价值在于学习、借鉴和提高,感激北方老师的提点,也感谢朋友们的大力帮助,我在这里?大家敬茶了,深深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8 11: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楼主月上湄梢于2010-08-18 10:44发表的 转:七月情浓诗歌联赛获奖作品读后感言--大赛评委总顾问北方教授 :

       诗歌联赛冠以“情浓”主题,是诗歌论坛于今年这个潮湿夏季中既宽泛又具象的普遍选择。
       用两天时间断续地读完全部获奖作品。应当说,这是一次奢侈的审美历程。
       作品呈现出来的高度和广度,显示出这是一次颇具质量的赛事。


.......
真知灼见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8 12: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感觉在很多时候产生于瞬间,我们通常称为灵感或天启。
它可能来自你随景观物的某一时刻,也可能只是枯坐时于经验之遐想中的凸现。
总之那一时刻,情绪的表皮突然波动起来,所有的感觉机敏而灵动,想象在狂奔。略一回神,刹那泯灭。
---------------所以当某一灵感来时,就要记录下来,要不就失去刹那的灵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8 13: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兄辛苦了!
这些评论说得很实在,我相信对于每位作者来说,都将是一次意外的收获!
好久不见,远握北方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8 19: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
感谢北方教授的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8 20: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9 10: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20 00:45 , Processed in 0.1434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