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家

对联批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08: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26)


湖北阳新小溪刘氏宗祠联批改




    甫德馨堂,溯源远祖,当年大汉宫庭,一统天下山河,英雄盖世,名扬四海五湖,八十三将相帝王,载存史册;

    宏祠宇业,润泽彭城,今日小溪刘氏,百里朝阳地域,人杰辈出,祥聚千庄八纂,数万个儿孙后代,布满环球。


    这是湖北刘合钦先生为他们的刘氏宗祠(名号德馨堂)题写的一副对联。据刘先生的介绍,该宗祠位于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朝阳河中游的月台村,坐北朝南,背靠大阜山。翠柏青松,鸟语花香,门前有朝阳河水潺潺流过,是一块风水宝地。祠堂建于元末明初,有六百多年历史,曾多次修缮。近年族人共谋伟业,再次重建宗祠,现已大功告竣。



  阳新县朝阳小溪刘氏,以甫宏公为一世宗祖,据《小溪刘氏德馨堂宗谱》,甫宏派系属西汉刘邦直属派下64代。七百多年来,甫宏公派下人文蔚起,布满南北东西乡里,有千庄八纂(八大支房头)之繁延,至刘合钦先生,已属刘邦公派下85代。



  不论是创作对联,还是修改对联,一般都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



  应该说,这副对联的内容不错,一是切合小溪刘氏,二是比较全面;尤其是上联写当年,下联写如今,“分工”十分明确,可见作者的创作思路非常清晰。这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但是,问题仍然还是比较突出的。如果说,此联的内容不错,那么,主要问题就在形式上了,也就是表达方面,语言方面。



  首先是有的词语显得生涩,有生造的痕迹。如上联开头为了嵌字而成“甫德馨堂”,要表达什么意思呢?“甫”的义项大约有二:一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是刚,才。下联的“宏祠宇业”,看得出来,也是为了嵌字而成的病句。其实,切题并不一定要嵌字,也并不一定要在开头嵌字。“人杰辈出”,属于“剥皮”,显然是从“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两个词语“剥”下来的,结果不通顺了。



  其次,个别地方对仗不大工整。如开头的“甫德馨堂”与“宏祠宇业”,“溯源”(动宾结构)与“润泽”(并列结构),“盖世”(动宾结构)与“辈出”(壮语和谓语)等。


  其三,还有平仄不谐的现象。如“一统”的“统”和“百里”的“里”,同为仄声字。再如“润泽”的“泽”,显然是按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处理的,而后面“辈出”的“出”,与上联相应的字是“世”,这样一来,“出”就成了现代汉语的平声字。一般来讲,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混用是不合适的。


  其四,有些句子的内容似乎重复,提炼不够到位,显得堆积、累赘、拖沓,而不利索,不顺畅。所以,导致整体上读起来语感不够好,气脉不够顺畅。还有,“今日小溪刘氏”明显是现代汉语的句子,与“溯源远祖”之类的句子在表达上不够一致。


  另外,还有不规则重字现象。上联有“八十三”,下联又有“千庄八纂”,重复了个“八”字,这也是应该避免的。


  综上所述,容我不客气地说,此联基本上应该重新写。和几位青年联友讨论后,成了下面的稿子:


  伟业颂先贤,芒砀斩蛇、宫廷做虎,看祖考相承,嵯峨祠宇开生面;

  发祥来宝地,朝阳河畔、大阜山前,喜俊豪蔚起,光耀门庭赖后人。


  上联“芒砀斩蛇、宫廷做虎”,分别是汉高祖刘邦、北宋学者刘安世的典故,以切合刘姓,切合阳新县朝阳小溪刘氏为刘邦的后裔;“朝阳河畔、大阜山前”,则切宗祠所在之地。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2期“教授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08: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27)  


常 江





自改登鹳雀楼联




  古代四大名楼,有两种说法。一是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加上鹳雀楼;一是加上蓬莱阁,上世纪80年代发行的四枚名楼邮票,就是这样印制的,那时鹳雀楼还没有重建,而蓬莱阁的建筑尚存。


  这几处建筑,都是古代建筑的精品,又都承载着美妙而厚重的文化:黄鹤楼因李白的诗而神秘,岳阳楼因范仲淹的记而壮观,滕王阁因王勃的序而飞动。蓬莱阁当然与神话的关系更为紧密,而鹳雀楼却继承了古代建筑的人文传统,这里本是黄河东岸的一座戍楼,因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诗而闻名天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五言绝句,传唱了一千多年,于今成了幼儿所背诵的首批唐诗之一,可谓是“久经考验”的了。


  鹳雀楼重建是本世纪初的事。2003年,我从中国地质图书馆副馆长的职位上退休,开始了比较自由的生活。在此之前,我给自己立下个规矩:每年外出参加非职务活动(楹联、文学等),不要超过3次。即使这样,到年底群众评议,有人还是给我低分,理由是“没有全心扑在图书馆”,也是哭不得笑不得的事。2004年夏天,我有了充分的时间,完成了晋南之旅,有幸为商议征联的事,来到已经建好、正在装修的鹳雀楼。从楼下大约上了五层,到了楼顶。登斯楼也,四方放眼,确实心旷神怡,养眼舒魂。看不见黄河,由于多次改道,此地距黄河已有数里之遥,白日到底依的是中条山还是什么山,一时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文学意境和哲学理性,却依然存在;于是,后人作诗作联,都从这里借取灵感,最令人称道的是“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随鹳雀楼的管理人员进入一层休息室,一眼看见准备好的文房四宝,心里一激灵:在这里还能翻出新意吗?能。于是,提笔既写实、又务虚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上去果然拓宽眼;

  下来依旧放平心。


  上去、下来,有双关的意义,实际是通过上楼下楼写现实生活:人,不要太在意职位、地位的变化。


  这是我“退休”后的真实心态。无论人的地位如何显赫,总有“下来”的一天,因此,能否在“下来”以后“放平心”,保持平常心,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了。我对这副联的构思,还是满意的,觉得其立意比较新,至少我没有见过谁有过这样的写法。


  我有个习惯,出差回来,立刻整理此行的联作。整理到这副联时,发现了一个问题:登任何一个楼,都有“上来下去”,不是只有鹳雀楼呀!也就是说,不完全“切”。为了这么好的立意,一定要加以处理。立意不改,调整文字:


  上去果然穷远目;

  下来依旧放平心。


  穷远目,来自“欲穷千里目”,“题鹳雀楼”则确定不移了。


  好的立意,切正题目,还要尽最大的可能斟酌文字,这样,发现“然”字是虚词,与实词相对,心里不踏实。如果能改,何乐而不为呢?改并不难:


  上去果真穷远目;

  下来依旧放平心。


   真与旧,都是形容词,也算是意外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08: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28)


刘福铸  


休宁状元纪念馆两副楹联评议


  先看以下两副对联:


  千年结绳,问天下状元几许?

  九牧分野,看本邑人物如何?


  休负此年华,追念先贤,蟾宫折桂争魁首;

  宁潜于学问,弘扬传统,盛世建功迈状元。


  以上二联据说是安徽休宁“中国状元博物馆”的楹柱新联。休宁县是科举时代的“天下第一状元县”,在1300年中,十几万人口的一个蕞尔小县竟出了19位文武状元。因此近年该县正在打造这张重要的名片,兴建了一幢文武状元纪念姓建筑物,撰有以上新楹联。然休宁朱国华先生对此二联的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一些质疑意见。《对联》杂志编辑王旭秋同志把其信件转给笔者评议。本着见仁见智、百家争鸣原则,笔者现把自己的见解胪述于下,供读者进一步切磋。

  第一联上联的“千年结绳”用语不甚符合逻辑。《说文解字?叙》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万品以察。”书契就是契刻文字。结绳乃是契刻原始汉字产生之前的一种纪事方法,时当新石器时代,距今早已远远不止千年。“千年结绳”显悖史实。其实就是科举制度,也延续了1300年之久。当然关键还是“状元”与“结绳”两件事儿无法联系到一块儿。实行科举制度已是隋唐时代,缘何要远溯尚无文字的“结绳”蒙昧时代?

  下联的“九牧分野”,一般称“九州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人间州地对应起来,称作分野,它原是古人认为天地人之间祸福相连的迷信观念反映。把“九牧分野”用在本联,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积极意义。末句“看本邑人物如何”,一个反问句,也不能表达出本县才俊“多”或“奇”的概念。

  从平仄声律来看,“千年结绳”,偶数音步的“年”和“绳”都是平声字,缺乏交替。下联的“九牧分野”中,“牧”、“野”都是仄声,同样缺乏交替。“天下”对“本邑”不惟语词对仗不工,且节奏点之“下”和“邑”都是仄声,没有相对。这些是该联的主要瑕疵。

  第二副对联的平仄是没有问题的,问题主要是思想内容和对仗技巧。因为该联把“休宁”二字嵌首,有些地方就犯了以辞害意的毛病。

  先说内容方面:上联言“蟾宫折桂”、“争魁首”,用语模糊,指向不明,但联系背景,显然是指效法状元,在读书进身方面,争取第一。这种思维似乎未脱封建社会科举“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窠臼,总觉得缺少那么点儿时代气息。而下联虽有“弘扬传统”、“盛世建功”等语点缀,但又总觉得都是些俗套大话,难以打动人心。再说“迈”有跨越、超过之意。我们可以说“迈前贤”、“迈汉唐”,但在特定论域,“状元”已是顶级、最好的代称,用“迈状元”,反让人觉得“状元”并不是最高、最好的意思了。

  再说对仗方面:“休负此年华”与“宁潜于学问”对仗不稳。“休”表否定,“宁”为虚字,可表“宁可”,亦可表“岂可”,但两训在句中又似乎都不能得到通畅的释读。另外,“负此年华”是个动宾式结构,“潜于学问”则是个动补式结构。“此”为代词,“于”乃介词,一实一虚,词性对偶明显不伦。


  还有固定语词对仗方面的不足。上联“蟾宫折桂”是成语。《晋书??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旧时传说蟾宫(月宫)中有桂树,唐以后就糅合二事,用以比喻科举及第。“魁首”指首领、位之居首者,但通常不与“蟾宫折桂”联系在一起,也不定是褒义,如《资治通鉴》中的“逆贼魁首”就是贬义的。对联讲究“对”,而下联的“盛世建功”却不是成语。而且前者的成语有比喻意义,而后者则平白直露,作为对偶显然是不相称的。


    综合以上评议,笔者试对以上二联作初步修改,供同好进一步讨论:



  状元甲九州,家山钟美毓先哲;

  科举绵千载,桂苑扬芳励后贤。


  休言天命!沐雨栉风,始赢得成材树树争翘楚;

  宁负韶华?梯山航海,必换来创业行行出状元。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4期“教授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7 10: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东,收藏了。谢谢楼主!
还没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16: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29)





李文郑



  门揖紫气,大道乾坤任尔穿越;

  楼举丹阳,小城风物由此观瞻。


  这是网上联友飘雪为黑龙江省双城市东城门承旭门写的一副对联,发来要我修改。


  双城,又称双城堡,位于省会哈尔滨市西南30公里处的松嫩平原上,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拉林河、松花江像两条玉带环绕着千里沃野。双城也是东北历史名城,满族发祥地之一,有“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之说。“白山黑水帝业兴,金源右翼古双城”。八百年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在涞流河(拉林河)畔煮酒谈兵,境内至今尚存金代达禾、布达两座古城遗址。


  早在距今三、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双城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舜帝时期,这里分布着肃慎等先民,肃慎曾向舜帝贡献矢、石。两汉称扶余,唐代圣历元年(698年)后伯咄为渤海国郑颉府属地。公元10世纪渤海国灭亡,其地为生女真完颜部。清康熙初年属宁古塔将军营,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双城堡协领衙门,为双城设治之始。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设双城府,民国二年(1913年)为双城县。1988年,撤县设市(县级),1996年11月归哈尔滨市管辖。


  双城市承旭门是双城比较古老的一座门楼。清同治七年(1868年),时任双城堡总管的双福监督,重修双城堡城墙,增建四座门楼,东为承旭门、西为承恩门、南为永和门、北为永治门。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仅存老百姓俗称“东门”的承旭门一座(承恩门为1998年重建)。上面有双福总管亲笔题写的匾额,楷书阴刻“承旭门”三字,意为面临东方初升的旭日之意。匾上是女墙,在青砖基座上是一座木结构单檐歇山式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间辟有小阁,四周装木雕花格扇,栋梁门饰有彩绘,楼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正脊两端鸱吻高驻,垂脊和戗脊上蹲琉璃瑞兽,整座建筑堪称工艺精湛,雄关虎踞。1979 年,双城县政府拨款修葺,后又定为双城市级文保单位。承旭门为古堡双城增色不少,双城市的市徽即以此为标志。


  应该说,对联中的“紫气”、“丹阳”二词,前者用“紫气东来”的典故,后者指初升的朝阳,都十分切合东城门;“紫”与“丹”的颜色词相对,也非常好。其他方面,词性、平仄、结构等方面也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对联的主要问题,似乎应该在句式上。“4,4?4”的句式,形式上既显得呆板,读起来也不大顺畅。虽然对联的字、句没有什么限制,既可以长,也可以短,但纵观历来的名家名联,几乎见不到这种句式。其次,长联各分句末字的平仄,错开安排也要好一些,而原上联的“气”、“越”,是两个仄声字;下联的“阳”、“瞻”,是两个平声字。另外,一般说来,下联应该比上联更强一些,更有气势一些。诵读原联,却让人感到上联稍强,而下联稍弱。所以,根据欧阳修的经验,我常常写出东西后,自己先朗读几遍,往往能发现一些问题。后来,我也常常建议初学写作者这样做。如果自己写的东西,读起来连自己都不满意,那就可以肯定有问题。


  如果不作大的改动,建议改成下面的样子:


  楼举丹阳,好观瞻小城风物;

  门揖紫气,任穿越大道乾坤。


  其中上联的“好观瞻”、下联的“任穿越”可作为领字,末字的平仄可以灵活些。就是说,上联的“瞻”和“城”、下联的“越”和“道”作为相邻的节奏点,不交错也是可以的。俞樾、曾国藩等人的对联都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5期“教授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16: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30)



常江




把握内容


  一位叫千叶的读者来信,说了他写的两副对联,“自我感觉下联都还有些可取的地方,但上联就差多了。”


  先看第一联,是题广东惠州挂榜阁的:


  楼阁流馨,随记读伊叟遗篇,东坡旧事;

  湖山并美,凭栏看高榜胜景,西子新妆。


  按作者提供的材料,解读一下:高榜,指高榜山,位于红花湖和西湖风景区内,是惠州城区的绿肺;记,指挂榜阁中放置的惠州先贤事迹、惠州大事记等;伊叟,指清代惠州知府伊秉绶,他曾重修过丰湖书院,为惠州很多名胜题过对联;东坡,苏东坡;西子,西湖。


  关于这副对联有什么不妥之处,作者自己是这样看的??


  起句四字“楼阁流馨”,我也知道表达模糊,但又想不出合适的词。“随记读”也觉得生硬。“伊叟”的表达不知可否?还有下联“高榜胜景”出律等等。


  我觉得,上述四点都还属于“文字技术”层面的问题,有的在两可之间,未必是“问题”,如“伊叟”当然可以,但要看与什么来对。而在内容上,有两点是不可以忽视的:其一,“湖山”不虚,各自照应了后面的西湖和高榜山,而“楼阁”却没有照应,写的是阁,凭空扯进一个“楼”来,似乎不必;其二,天下西湖三十六,只有杭州西湖可以称“西子湖”,宋苏东坡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元邵亨贞词:“西子湖头三月天,半篙新涨柳如烟,十年不上断桥船。”说的都是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只有“丰湖”之称,不可叫做“西子”。你看,要解决这两个内容上的问题,是不是上下联都要做比较大的调整呀?


  再看第二联,是题陕西西安阅江楼的:


  一望阅曲江,湖山新致,楼阁旧观,看古韵今风相接;

  众宾酬盛宴,人影酒浆,笙歌画舫,比中和上巳何如?


  阅江楼在曲江池遗址公园内,公园位于曲江新区六大遗址公园的核心部位,北与大唐芙蓉园相连,南临秦二世陵遗址公园,西接唐城墙遗址公园,东衔寒窑遗址公园,是以曲江文化旅游产业为基础,依托盛唐文化精髓,融合各类休闲、娱乐、餐饮、养生、文化展示等业态,集历史保护、生态园林、山水景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公园。唐代曲江池作为长安名胜,定期开放,都人均可游玩,以中和(农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作者自己认为这副对联的毛病是:


  “一望阅曲江”出律,“湖山新致,楼阁旧观”显得草率,“古韵今风相接”收尾太差,以及“看”和“阅”语意重复等毛病。自己改了多次,确实是改不好。


  改不好的原因,恐怕还是对内容的把握。我刚从西安归来,也确曾在阅江楼上被宴请一次,华灯初上,春风徐来,及至夜深,河灯绽放,光彩流丽,美不胜收。比起秦淮河等光艳之地,这里的夜景明丽、开阔,上下浑然,令人震撼。我建议,写阅江楼,就要把“阅”当作重点。“阅”什么呢?阅古,阅今,阅日,阅夜,都可以,不妨以夜色、夜灯、夜景、夜宴为主要内容来写,也许能出奇制胜。内容独特,语言更要讲究:以“阅”当主题,却不出现阅、看、望等字;以“夜”为内容,却不见夜字。


  点评至此,这两副联,还是请作者自己修改吧,千叶先生以为然否?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6期“教授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16: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31)


李文郑




  福建联友李泉溪发来邮件,要我为他的两副对联提出意见。这是他为当地尚大公园题写的,其一是:


  尚爱沐春晖,欣逢紫燕寻桑梓;

  大慈熙月色,仍待朱熹赋阆湖。


  据有关资料介绍:“尚大公园”是为了纪念海外侨亲李尚大先生而命名的公园。李尚大,又名李霄然,印尼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民国9年(1920年)出生于家乡安溪县湖头。其父李瑶悌,又名调琴,号和声,民国12年(1923年)曾在湖头大寨山下创办慈山小学。李尚大幼时在家乡慈山小学读书,后升入厦门双十中学和集美中学。民国36年(194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的李尚大曾出任安溪蓝溪中学校长。1952年,李尚大由香港前往印尼经商。除主营木材业之外,还兼营钢铁、房地产、棕榈油等行业。在印尼华侨、华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1985年12月,李尚大首次返乡,回到阔别数十年的家乡??安溪县湖头镇,先后投资创建了慈山学校初中部、慈山财经中专、安溪农业中学(更名后的安溪慈山农业职业中专学校与福建农业大学成教学院合作,成立了联合教学部)。另外,还捐资兴建、援建了诸多教育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



  2008年,李尚大先生辞世后,乡贤们集体兴建了尚大公园。“阆湖”,是当地湖头镇的古称。据《安溪县志》记载,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到过阆湖,夜宿清溪宫,并在墙上题诗。


  这应该是一副嵌字联,以鹤顶格嵌入“尚大”二字,指向明确。上联偏重于颂扬李尚大先生,下联则偏重于对朱熹的怀念,以与当地有关的两位名人入联,也比较恰当。其中“紫”与“朱”的借对,十分巧妙而工整。


  但对联仍有改动的余地。其一是内容方面:朱熹是南宋大儒,已没有可能再来这里了,也就不可能再“赋阆湖”了,所以,“仍待”一语就没有着落了。建议改为“回忆”的意思,既能表达对朱熹的怀念,又感到有点余韵。其二是个别词语:为了嵌字而成的“尚爱”一词,在句子中显得生涩。还有“熙月色”,是什么意思呢?“熙”是个形容词,义项有光明、和乐、兴盛等,不好带宾语的。


  综合以上意见,建议将此联改为:


  尚德尚贤,欣逢紫燕寻桑梓;

  大儒大爱,常忆朱熹赋阆湖。


  用复字的形式,两次嵌入“尚大”;“尚德尚贤”,突出了乡亲们对李尚大先生高尚品德的敬仰和崇尚。“大儒大爱”,则由上联写李尚大先生转入下联写朱熹。原联的闪光点“紫燕”和“朱熹”等都予以保留。


  其二是:


  尚爱大无私,蔚起春风桃李;

  公心园有约,携来知己宾朋。


  作者自己介绍说:嵌入“尚大公园”四字,既描写了公园的景物,又歌颂了李尚大先生关心家乡建设、捐建学校及其他公益事业的精神,使家乡学子蔚起。“春风桃李”指学子,又衬托了公园的生机。


  以上考虑,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问题似乎在于嵌字比较生涩,这是嵌字联最忌讳的;还有最后四字“知己宾朋”,内容显然有重复。


  所以,如果不作大的改动,建议改为以下的样子:


  放眼湖头,喜蔚起红桃碧李;

  开怀梓里,可携来旧雨新朋。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7期“教授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16: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32)


常 江


老舍茶馆几家联(上)


  这里讲的,是几个“教授”级人物在老舍茶馆集体修改对联的过程。至于改了谁的,谁改的,不予细说,笼统以“我们”代之,您以为如何?

  坐落在北京前门商业区的老舍茶馆,是北京文化的新名牌,宣南文化的新品牌。上世纪70年代,街道干部尹盛喜带领一批返城知青,在前门闹市卖大碗茶,靠一碗二分钱日积月累起家,建起一系列产业,才有了具有喝茶、餐饮、演出、展示、购物多种功能的老舍茶馆。几年前,老尹谢世,他女儿尹智君成了掌门人,更加注重品位、档次和文化。老舍茶馆摆摊的地方,还是“老二分”,馆内经过装装改改,并并挪挪,却有不凡的气象,最典型的是在三层所建的品味楼,有五个豪华包间,内外装修真有紫禁城宫里的味道。

  这五个包间,名字分别叫做风调雨顺、金玉满堂、吉祥、如意和四季平安。尹智君董事长郑重邀请宋韶仁、成立、叶子彤、刘太品和我,为这五个包间各做一副嵌名联。数日后,各联基本成型,几位作者再一次齐聚老舍茶馆,最后修改定稿,进行一番集体创作。大家开诚,坦荡,识才,克己,不避短,不矫情,不墨守,不掩饰,至为难得,大有文人相重之风。嘱我在“教授改联”中作文记之二三,遂将部分内容记录之。

  先说“风调雨顺”房间,宫廷式装修。外面是餐桌,壁上有两排荷花灯,发出粉红色柔和的光。里面是中式家具的内厅,雅致而豪华。其联第一稿为:

  人奋天襄,好雨知时滋盛世;
  月圆日暖,熏风得意惠群生。

  写风也写雨,也有调顺之意,但未能明写;所叙事物不少,但无茶;字数过多,不宜悬挂。作者改出内容变化的二稿:

  顺义知时,江南茶雨;
  崇文调韵,蓟北槐风。

  这一稿节奏明快,容量增大,碎锦格嵌进“风调雨顺”,自然流畅;借机又放进北京市顺义、崇文两个区名,加上“蓟北”,地域特点十分突出。如果参加别处的征联活动,这样的作品获奖应该不成问题。可这副对联是要实际用在房间里的,茶馆主人对于两个区名提出异议:老舍茶馆在宣武区,与顺义、崇文都没有关系,建议修改。当时只想到借用这四个字的双关意义,作者没注意来茶馆最多的是宣武区的人。

  下一步就是“调整”了。既然大的方面都“风调雨顺”了,咱们调个“文通字顺”还有什么难的?“顺义”改成“顺意”,顺人意知时节,顺民意知时政,是江南的好茶好雨呀!“崇文”改成“宣文”:宣扬文化,宣武文化。茶馆里每天场场贵客如云的演出,加上展示的北京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佛道文化、楹联文化,不正是“宣文调韵”吗?

  槐风本来是不错的,北京的市树就是国槐、侧柏嘛!重新看了这个房间以荷花为主的布置、装饰、摆设,我们毅然将“槐风”改为“荷风”。至此,依赖众人的智慧,一副妙联就这样定型了:

  顺意知时,江南茶雨;
  宣文调韵,蓟北荷风。

  可见,写联和改联,要把握两点:整体框架和局部调整。当整体结构、立意、布局都基本认定以后,调整词语、词序、平仄、节奏、语感,就相对容易了。说到平仄,你看,它在创作中是处于第二个层次中的。我总以为,平仄在对联中的作用,不要夸大到过分的地步,更用不着去捍卫。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的哪一副佳作,是先把平仄排得无懈可击,再回头去考虑立意的?恰恰相反,总是像盖楼一样,先把构架建好,再去封顶、安装、修饰。选词语,词语是要“选”的;调平仄,平仄是要“调”的。这才是事物的本质所在,需要用心领会。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8期“教授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16: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33)


常 江


老舍茶馆几家联(下)


    几位作者都是高手,所以,带到老舍茶馆的作品,都基本成型。所谓成型,是指构思途径、修辞手法、句式安排、嵌名方式甚至字数,都不再变、不宜变了,只是在文字上进行调整,同时注意所调整的文字,要符合平仄规律。这种调整,常常让人作难,面面相觑,一时不知怎么遣词;也常常让人开怀,偶有心得,一人得道,众人喜得升天。

  再看“金玉满堂”房间,依然宫式布置。不同的是,以竹饰为主,前后两进之间的?扇,全是雕竹的图案,一面墙上又插着两排竹扇。作者一开始是这样铺排的:

  金壶水满,品茗堂高雅;
  玉盏香腾,舒意宴无垠。

  嵌进“金玉满堂”,碎锦格,自然而了无痕迹。以饮茶必须的壶和盏,作为本联的主题形象,无疑是合适的。但它显然有必须加工之处,比如,高雅和无垠,就一定得改改。作者送到时,已是有模有样了:

  水满金壶,一堂舒意;
  香腾玉盏,七碗随心。

  这品珍楼,首先是酒楼,上下联都写茶,未免单调且不符合实际,于是,上联改成“酒满”了,既然是酒,多不用壶的,“金樽”比较讲究。考虑到室内的氛围,把普遍性的舒意和随心,改为“竹趣”和“兰馨”,这一改,茶馆的人十分满意,连连叫好。最后,定稿的是:

  酒满金樽,一堂竹趣;
  香腾玉盏,七碗兰馨。

  对联作到竹、兰的境界,人的品格自然得到了提升。

  吉祥、如意两厅,门户独立,内部相通,拆了“墙”就是一家。所作联语,嵌入“吉祥”二字,又在不经意间嵌进现在茶馆掌门人尹智君之名:

  七碗风生,益智添仁寿;
  一壶春满,悦君纳吉祥。

  另一副的作者仿照“吉祥厅”的作法,嵌入“如意”二字以及茶馆创始人尹盛喜之名:

  春酒沁心,盛筵开丽馆;
  明茶如意,喜事恰良辰。

  前一副联,只改了一个字,不用“添”字,用“增”字,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觉得文字上的语感和吟读中的口感好一些。后一副联,茶馆的人不大喜欢“春酒”,无论是春熟的,还是春酿的,似乎都有些小气,与宫廷式的装饰与馐馔不般配;也不喜欢“丽馆”,有浮华之嫌。连带着变动的文字较多,有六个,但都没有“伤筋动骨”,多是“美容护肤”。

  这两联的定稿,吉祥厅是??

  七碗风生,益智增仁寿;
  一壶春满,悦君纳吉祥。

  如意厅是??
  好酒随心,盛筵宜阆苑;
  名茶如意,喜事恰良辰。

  为什么改动这几个字,请读者仔细琢磨它们的细微区别,特别是上联的“宜”字,用的极好,怎样理解?

  最后一个叫“四季平安”厅,更是十足的皇家气派,是接待各国元首的专用餐厅,一面墙上有仿乾隆的《稻熟图》,两旁正好可以配一副对联。作者不想平平常常地嵌入“四季平安”四个字,别出心裁,构思以不同时令的花卉植物茶、莲、菊、梅暗合四季,先搭个架子看看:

  茶道千秋,莲台七宝;
  菊香九域,梅报三阳。

  构思路径可以,但距离完成任务,还差很远:没嵌进“平安”,没关联上中堂那幅《稻熟图》,关键是在这样重要场合的对联,满脸严肃,缺少人性和个性。于是,改成:

  茶似佳人,莲如君子;
  稻熟郊牧,梅报平安;


  茶似佳人,出自苏东坡的诗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莲如君子,见周敦颐《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稻熟郊牧,表丰收之意,古代称耕耘之地为郊,放牧之地为牧。梅报平安,民俗多采梅枝“安”插在“瓶(平)”,取其谐音。


  讨论中发现,此联用了“稻熟”虽然配上了画,却与茶、莲、梅不和谐了。要不要换成“菊”、“枫”?争论的结果,认为能用上稻,已经很不容易,很有特点,保留为好,但郊牧要换,离题太远,与“平安”的层次也有差距。最后认为改成“丰裕”,是个可行的方案。


  听我们在老舍茶馆品珍楼改联,你有没有品出一点味道:有了构思的基础,才能立起对联的框架;有了优质的框架,才能装饰出漂亮的高楼大厦。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9期“教授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16: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34)


一副婚联的修改?贺张石磊(警察)、刘鸿雁(医生)八月婚联


李文郑


  在同学女儿的定亲宴上接到这个题目时,我当场想到的对句是“人美月常美/月圆人更圆”,以切合结婚之事及其时间。但回到家后就否定了这两句。为什么呢?因为要写的内容还有很多:二人的姓名、职业,对新人的称赞、对他们新婚的祝福等。如果仅仅婚事和时间就占去了十个字,那么,这副婚联要多长啊?

  首先,我通过网络请湖北联友漂流无岛起草了对联初稿:

  凤卜占时,石韫玉而情笃;
  雀屏开处,雁含珠以室辉。

  对联十分切合婚事,并且“凤”和“雀”的对仗非常巧妙,还嵌入了新郎、新娘名字中的“石”和“雁”。但缺憾也是明显的,就是没有包含双方姓氏、职业及结婚的时间。于是,我根据他的部分素材,改为:

  桂馥月圆,喜金盾画眉、杏林携手;
  良辰美景,更碧石蕴玉、鸿雁含珠。

  上联切结婚时间、新郎姓氏及双方职业,下联嵌名。但仔细琢磨,句意似乎还有问题:“金盾”会“画眉”么?“杏林携手”,好像又含双方都在医院工作的意思,显然不准确。漂流无岛又建议后两句改为“喜书窗画眉、杏林对酒”;“更石堂蕴玉、鸿雁含珠”。

  福建竹上清灵认为,这样没有写出新郎警察的身份,又感觉“石堂蕴玉”有点生僻,所以建议改为比较喜庆,又比较家常的样子:

  桂馥月圆,庆警界添香、杏林对酒;
  良辰吉日,更张家纳喜、鸿雁斟茶。

  加入了新郎的职业??警察,虽然没有用“画眉”,但直接写出了“张家”。我又觉得通俗有余而雅致不足。所以,又经过反复斟酌,改为:

  画眉恰月圆,有金盾温情、杏林雅意;
  携手欣宵永,喜碧石蕴玉、鸿雁含珠。

  这下,庶几乎把张姓、警察、医生、人名、八月新婚都写进去了。并且有“画眉”和“携手”、“月圆”和“宵永”的巧对。古诗有“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的句子,这里反其意而用之,含有祝福新婚夫妻恩爱美满的意思。

  再仔细琢磨,总感觉“含珠”的意思不大明确或不大对劲。经查词典,果然,发现该词有几个义项,其中一个大大不适合这里。于是,这个词就不好用了。所以,参考了江西宝树的意见,又将末句改为“石含碧玉、雁唱雍融”。郑州中州人的意见是,后面两分句改为“有鸿案柔情,英才侠骨”;“胜璞石亮宝,雁塔题名”。用“鸿案”“雁塔”之典嵌名,前者非常好,但后者似乎离题有点远。山东老雨建议下联改为“比翼欣天阔,更志如鸿雁、心若磐石”。

  恰巧应邀到辽宁朝阳参加全国楹联名家采风活动,有机会请教常江先生,他建议用“磊落”一词嵌名。我又分别在北京、朝阳与不合时宜、飘萍浪子、一脉花香、白衣孤鸿及新结识的吴火树、小四诸位联友切磋,最后,结合浙江之臣的意见,终于定稿为以下的样子:

  画眉恰月圆,有金盾柔情、杏林美意;
  携手欣宵永,更磐石磊落、鸿雁缠绵。

  终于完整地嵌入了两位新人的名字。其中“磐石”用《孔雀东南飞》诗中刘兰芝关于爱情的宣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更巧的是,又暗切了鸿雁的刘姓。

  经全国各地这么多对联高手的参与,我那位同学,尤其是新婚小夫妻真有福气!

  通过对此联的修改,又一次让我体会到了“文章是改出来的”一句话非同寻常的深刻含义。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10期“教授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4-29 16:56 , Processed in 0.13808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