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5|回复: 3

《山、水、亭、梅、碑及五绝之序》(连载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8 06: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皖多名山,吾偏爱琅琊。

不与五岳争峰,堪与五岳扬名。一千多年来,曾有无数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及各类圣达先贤、骚人墨客比肩接踵而至,他们留下的足迹、诗文、墨迹、故事,无不为琅琊山的一丘一壑、一泉一石、一草一木添彩增辉。正因为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太厚实,故而多次登临,亦如初访,总感觉流连不够、兴致不减。

遍访名山再览琅琊群峰,你的自信、豪爽、霸气会顿然消减。因为此地有太多的政界风云人物,曾徜徉于此,他们潜心林泉,而不惊不鸣;有太多的文坛泰山北斗,流连于此,他们醉心山水,而不骄不噪;还有更多的迁客、先贤往来于此,他们会心诗酒,不屈不媚。我们除了自在自得以外,有什么资格自恃自信哦!

琅琊山,静静地幽隐皖东一隅,默默地坐看秋月春风。她漫岭缓坡,舒展绵延,有崖不险、有水不阔、有石不奇、有洞不深,平易而散淡,质朴而老成。象位谦谦君子,又象是智慧哲人,象是知识渊博的师长,又象是世事洞明的圣贤;象饱经忧患的志士,又象人情练达的侠客。她的胸中,既有风雅策论、金戈铁马,又有道德经纶、朝堂鸿儒。我们信步林泉,你可以与她沉吟诗文,交流山水;浅斟满酌亭台,你可以与她酒令呼朋,历数春秋、指点兴亡。所以,游览琅琊,探胜觅古,不仅可以大饱眼福,还能陶冶操守、启迪智慧、开悟人生。

我已经先后五次来访了。第一次是大学毕业分配后,以团支部书记身份组织的支部活动,当年的豪气现在基本给岁月磨平。记忆深处,只留下山绿苍翠与林泉醉翁,象个井底之蛙,不识大海,只视琅琊皮毛;第二次是在中国科技大学读研时,与19位同班同学结伴同游。曾有九曲流觞之风雅乐事,还有关于欧翁《朋党论》之争鸣;第三、第四次是陪雪梅及她大姐一家,这两次有幸将琅琊的山、水、亭、梅、诗、联作了比较全面的走访,因为有共同志趣的游伴,加之与欧翁有爱梅的同好,故能静下心境,潜心研读,认真玩味了一番,偶得山水、诗酒之趣,亦有诗、联互酬之乐;第五次是最近陪同上海几位同行的朋友们作了一次公务访问,因惊动了地方党政首脑,故有精彩、全面的讲解,还有电视、记者的跟班、以及赠书、赠墨之意外收获??????

得山水之趣,如不留下一点悟性文字,则有负林泉、有负古人、有负醉翁。而仅仅把醉心山水之乐,付诸笔端,恐贻笑大方。而于诗、于文、于联,不仅前有韦应物、欧阳修、苏东坡等大儒,后有曾巩、李梦阳、袁枚等方家。因此,思之再三,我准备将琅琊山引以为胜的”五绝“------山、水、亭、梅、碑,以及与此有关的诗、文、联、典,给没有来此的朋友们做一个系统的介绍,并希望我的这点感性文字,能引领你驻足、心仪、来访。本文就权当一个游历的引言,是为序。

2004年7月10日于庐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6: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山浮翠一琅琊-----山、水、亭、梅、碑(连载2)》

琅琊山有“万山浮翠”之观。其形成在远古,得名于东晋。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琅琊王司马睿南渡建康,曾在此驻跸,山由此而得名。“东晋元帝以琅琊王渡江尝驻此山,故溪山皆有琅琊之号,不知晋以前何名也。”这是唐?韦应物作《琅琊山》的序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此乃“环滁皆山”的琅琊山是也。她坐落在群峰环抱的滁州西麓,以大小丰山为主体,北连关山、花山,西邻包头山,南接汤大山、大宝山,构成滁州古城之三面屏障。在绵延起伏的群山中,独琅琊山峰峦叠翠、巨石嶙峋,这里密林高树、古道盘旋,时有风鸣涧谷、清流击石、泉水叮咚。八十年代中期,琅琊山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琅琊山森林公园”,并被列为“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继而又被确定为国家级四A风景名胜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琅琊山不仅自然生态环境极佳,而且地理位置优越。古有“金陵锁钥”,今有“江淮翡翠”之喻。正因为如此,必然就有人事繁盛、文事昌硕、史事沉淀之厚重。

上溯千年,此为“楚头吴尾”之地。楚吴经常交兵于此;秦始皇六合天下,南巡至此,曾留下一口兵马饮水之“秦皇塘”;接着楚汉之争,刘邦把项羽逼到长江边自刎之后,曾在大丰山掷鞭饮马,高吭“大风歌”;至三国鼎立时,吴魏双方又在此争地,孙权曾遣兵十万,筑堰滁河,水淹北道,以拒曹兵。真正大规模开发琅琊山,始于盛唐,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山僧法琛和尚,开始在琅琊山凿石引泉,建庙筑台,首开文人吟咏安禅之风;此后,文人墨客、宦游商旅、达官政要,纷至沓来,为琅琊山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金石文章,以及各类风流逸事。

中唐诗人顾况、韦应物是写滁州山水最出色者,顾况的《琅琊山》曾有这样的山谷景色:“东晋王家住此溪,南山树色隔窗低;碑沉字没昔人远,谷鸟犹向寒花啼”。韦应物的《西涧》更是人们传诵广远的诗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位山水诗名家,远承陶、谢(陶渊明、谢灵运),近接王、孟(王维、孟浩然),滁州山水更助其诗兴,他有记录关于琅琊山的诗篇至少有20多篇。在这前后千百年间,曾有成名成家的上百位诗人、墨客来此顾瞻流连,并留下了上千篇吟咏题记。“千古吟赏地,琅琊亦称奇”,足见琅琊山秀美的山色对诗人的吸引与留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真正给琅琊山带来不朽名声的当首推宋代的文学泰斗、政治家欧阳修,他谪滁三年,使滁州成为宋初诗文革新的中心,他的一大批诗朋文友、门生故旧,因仰慕先生大名,追随、集结于此,几乎囊括了北宋一代的所有大家。如:梅荛臣、苏瞬卿、曾巩、王安石、苏轼、杨杰、黄庭坚等等不计胜数。“诗人不幸江山幸”,“滁之山水得欧翁之文而愈光”,这是他的学生曾巩之赞语。从此琅琊山声名远播,钟灵旒秀,有了生机,有了韵味,有了情趣。这期间,最负盛名的有两位鸿儒值得一提:一位是亲自为欧阳修书写《醉翁亭记》的苏东坡,这篇“欧文苏字”碑,后来被称为宋代文坛“双绝”。一直被惜之为无价瑰宝;另一位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他虽然在政治上与欧阳修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但在文学领域,他们情谊笃深,王的《幽谷泉》诗以及欧阳修去世后他的缅怀诗无不催人泪下。

南宋时,滁州已成为抗金前言阵地,爱国词人辛弃疾知守滁州,政绩不斐,词作灿然,还有爱国诗人陆游也写有滁州清流关的名作。明代270年间,由于滁州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所以往来以此的达官显贵众多,其中留下墨迹的有大学士宋濂、教育家、思想家王守仁,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征明等等。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琅琊山曾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大名山之一,历有高僧大德住锡山寺、辉煌一时。

“山水琴酒”曾是古代文化人的一大追求。所以许多清高的文人最终都选择归隐田园、啸傲山林的隐士之路。采菊东篱、独钓寒江,是他们诗意人生的理想归宿。难道他们真的天天采菊、夜夜诗酒吗?肯定不是~!只不过他们不愿为市井喧嚣所污染,不愿为仕途坎坷而消沉,不愿为红尘烦恼而牵拌。他们寄情山水无非是为了“醒心修志”,这也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的真谛吧~!有“醉翁亭”“三友亭”两幅名联可证:

翁昔醉吟时,想溪山入画,禽鸟亲人,一官谴责何妨,把酒临风,只范希文素心可证;
我来凭眺处,怅琴操无声,梅魂不返,十亩蒿莱重辟,扪碑剔藓,幸苏子瞻墨迹长存。

远市谢尘嚣,爱云中寺隐,林外钟传,说什么典午前朝,无梁宝殿;
高风助清兴,任树杪鸟啼,涧边花落,何必问金焦美景,有数青山。


不知我的如上介绍文字,是否让你心动、心仪了?如愿酷爱山水,而久居市井不得安闲的朋友们,在辛苦劳作之余,邀一、二同道高朋,择时而往。漫天的朋友们,来时别忘了通知在下哦,如无诗文酬唱,定有薄酒奉达。我期待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6: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声诗韵醉琅琊-----山、水、亭、梅、碑(连载3)》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物而不?。这非常符合归隐林泉之士大夫的心灵向往。任何名山,若无水,则枯燥乏味,失了灵气。琅琊山,山势舒缓,植被葱茏,一年四季林荫滴翠、泉流不息。山因水而显得鲜活水灵、清新晶莹。文学家形容琅琊山的泉水是“地涌葡萄翠浪来”。正是这些淙淙泉水给琅琊山带来了生机、赋予了灵性、体现出韵味。

根据资料记载,琅琊山有名的泉水有20多处,但随着历史变迁与周遍植被的破坏,许多泉眼已淤塞断流,现存的只有让泉、濯缨泉、紫薇泉了。琅琊山的泉水多为人工开凿而成,几乎每一个泉池,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和典故。更重要的是,这些叮咚的泉水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使得大量的咏泉诗句得以传诵至今。下面我就拾其一二简介之。

让泉:《醉翁亭记》写道:"山行六七里,渐渐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让泉在醉翁亭前,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相传欧阳修当年非常喜爱这让泉水。醉翁亭建成后,欧阳修每次上山,都要在亭中歇脚饮茶。他见老百姓总是在喝让泉水,便向一位老人打听究竟,老人告诉他:“老百姓没有钱,也没有工夫去喝热茶,喝这泉水既方便,又清凉。”欧阳修听了不胜感慨,随即叫侍从给他舀上一盏。欧阳修接过泉水一饮而尽,连声称赞:“甘哉!美哉!”此后,欧阳修便把饮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的时候,也用让泉水招待,并要他们关心百姓的疾苦,此为“与民同味”。

这个“与民同味”很有现实意义,也是给我们这些当官的一个警示。记得第二去琅琊山,是与科大研究生班的19位同学同往的。临行前司机问我要不要买几箱矿泉水,我说不需要,因为“让泉”就是最好的矿泉水,何况还有欧翁的“与民同味”之遗训。此后每次到琅琊山,“让泉”总能使我想起“与民同味”的政训来。

其实琅琊之水,不阔不急,既无宽阔的水面,也无湍急的瀑流。那么最能代表琅琊山水之特色的是什么呢?我认为除了泉以外,不能不提琅琊山的涧溪。琅琊之溪,以“幽”闻名,以“声”引人入胜。我初略翻阅了一下,历代文人墨客中,吟诵琅琊之溪的至少有几十位,仅《琅琊溪》这一同题诗就有十几篇,最著名的有梅荛臣的:“枯藤垂溪水已消,溪水溅溅石间乱。潭清鸟呼人渡时,鸟惊人语来还散”;曾巩的:“野草山花夹乱流,桥边旌旆影悠悠。即应要地无人见,可忍闲时不出游?”孙孟的:“琅琊流出山中溪,夹岸桃花山鸟啼。幽人拄杖穿花去,错认武陵归路迷。” 我们从这些诗句中,不仅能领略琅琊的山水之胜,更能体会到琅琊山涧谷溪流之幽。正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说:“可忍闲时不出游?”足见琅琊之溪的迷人魅力。

我理解:大凡溪流都与涧谷相伴而生,无山无涧无谷即无溪。文化人都知道韦应物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七绝《滁州西涧》。韦应物在滁州做了两年的刺史,他在此留下了30多首诗作,其中涉及到溪涧的就有10篇,可见这位山水诗大家对琅琊山涧溪的痴迷。韦应物在他的诗中写到的“溪涧”、“碧涧”、“急涧”、“涧瀑”、“野渡”等,后人分析考证,其实都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地方,而是琅琊山溪涧的泛指。那么“借问溪涧何处是?”,我认为答案只有:“请到韦公心里寻~!”

我多次来琅琊山,每次总是带着寻访古人,并踏着故人走过的足迹而来。脑海里时时闪烁着历代圣贤精美的诗句,总希望能亲身体验一下,与古人有同样优美意境的感受。琅琊山的溪流,让我体验到了这种意境:“夜静山响春泉鸣”,“把酒终日听溪声”,只要你有灵感,你就能听出琅琊山溪流泉鸣的深情与幽趣。这份恬适与感受,你不身临其境,你永远也体会不出那份“身在虚无外,泉鸣山水间”的超然与洒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6: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亭装点此关山-----山、水、亭、梅、碑(连载4)》
中国有四大名亭:醉翁亭、爱晚亭、陶然亭、沧浪亭。醉翁亭被列为四大名亭之首,这对琅琊人来说,是很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四大名亭中,爱晚亭、陶然亭均建于清乾隆年间。爱晚亭取唐?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建于湘江西畔的岳麓山腰。我没有看过,但我想那风景肯定是令人怆然而又激昂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在此:“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陶然亭在北京的市区,取意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想必,其闲散、洒脱、悠然自得的情趣十足;沧浪亭是宋代文豪苏舜钦因遭构陷,退居苏州时所建。苏舜钦与欧阳修不仅是文友,而且同是政治上的沦落难友,欧阳修知滁期间,苏舜钦来滁州做客,写下了不少交游诗词,当时欧阳修39岁,苏舜钦38岁。不幸的是苏舜钦在41岁就“失意而终”。三年后,欧阳修把苏舜钦的遗稿编辑成集,名《苏学士文集》,并亲自写了一篇序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沧浪亭的命名之意也就不言而明了。由此可见,沧浪亭与醉翁亭实在是一对兄弟亭,是情同手足的世谊交好之作。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挥发得淋漓尽致。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现在的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单的凉亭,四面环山的亭园共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宁静。这里古树婆娑,亭台错落,青山如画,碧水潺流,环境十分优美。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曰"玄帝宫",登台环视,但见亭前群山涌翠,横叶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犹如置身画中。 醉翁亭落成后,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欧阳修亲为配词。现在冯公祠前面的一副对联"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便是说的这件事。事隔数年之后,欧阳修和沈遵重逢,"夜阑酒半",沈遵操琴弹《醉翁吟》,琴声勾起了欧公对当年在亭中游饮往事的追忆,即作诗以赠。"宫声在迭","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

截止目前,我已经五访琅琊,五拜醉翁了。并非醉心山水之悠闲,亦非迷恋林泉之悠然,而是仰慕醉翁刚正不阿的襟怀、为政风流的才情和进退自如的气度~!想想自己目前与当年的欧翁年龄相当,38岁的欧翁,此时已纵横政坛满朝野,叱吒文坛几春秋,我辈何如?文不过风月、政不出寒门,得失于斯,岂有不敬之仰、不愧之羞?!一次次拜谒,每次少不了驻足亭前,反复吟诵薛时雨所撰的一幅长联:

翁昔醉吟时,想溪山入画,禽鸟亲人,一官谴责何妨,把酒临风,只范希文素心可证;
我来凭眺处,怅琴操无声,梅魂不返,十亩蒿莱重辟,扪碑剔藓,幸苏子瞻墨迹长存。

解读此联,感慨万千:遥想八百年前,欧阳修在这里饮酒作诗。亭下的潺潺溪流和望之蔚然而深秀的山峦,组成了一幅多么优美的画卷;亭外自由鸣唱的小鸟,仿佛理解了主人的心情;面对如此诗情画意,即使仕途淹别,谪贬来此,又有何妨?人生失意也空杯,且把浮生寄云端;这份情怀、这番心境,我想只有同样经历的范仲淹最能理解、最能应证了!八百年后的今天,我追随先贤前范的踪迹,来此凭吊远眺;遗憾的是,溪虽潺潺,但翁之琴声远去,再无回响;先生当年亲种的盘梅,玉立空亭,而赏梅之人一去不复返了;十亩庭院,杂草蒿篱,残垣断壁掩映丛中,唯东坡手书寒碑尤在。行吟至此,纵有千言翻五内,也无语泪噎。有诗可参:

十年隔绝此山河,远道停骢得一过。
万壑飞云春酿阔,千章佳木瑞烟多。
斯文庆会交酬饮,禽鸟知时叠和歌。
仰止前修成感慨,星星无奈鬓丝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8 06:23 , Processed in 0.1048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