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4|回复: 13

[推荐] 联理心得(网络联理汇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7 19: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大道不空

  

国粹楹联,文苑流芳。源于五代,兴于盛唐。联分上下,可短可长。格律分明,音韵铿锵。

学联之道,先练基础。六大要素,各自精熟。先明字数,上下相符。再讲词性,前后同途。

内容相关,或正或反。结构相称,变化万般。节奏相应,有断有连。平仄相谐,格律规范。

首贵立意,可雅可俗。天然成就,挥洒自如。言心写景,信笔而书。说情道理,令人信服。

联之二道,贵在推敲。精简文字,句式短小。细细琢磨,面面俱到。深入思考,境界方高。

再重品评,练笔怡情。取长补短,格调分明。博纳百川,学无止境。推敲应细,勤练不停。

联贵变化,博采众家。苦学有道,摒弃浮夸。风格不定,各自得法。但求尽美,白玉无暇。

联如诗韵,余味无穷。结句应缓,似有唐风。静如皓月,动似游龙。层层递进,更显清空。

佳联似画,重在渲染。风骨突出,笔触流转。浓淡结合,虚实各半。铺垫衬托,韵味无限。

若求进步,时常反复。推敲万般,吟颂不住。学欲知新,当明温故。心态不同,另当有悟。

笔可言心,当知取舍。喜处对欢,悲时联涩。意境选择,自然即可。粗疏不限,只求适合。

学联九法,尚重创新。逍遥万里,自在行吟。莫拘前法,当明本心。我辈鸿才,需怀自信。

联之高下,首看立意。意境为尊,亘古不疑。百般品味,皆应学习。众家文理,十法取一。

或曰豪放,文显疏狂。长辞骈句,一气成章。谈天论地,联纳沧桑。逍遥不尽,如凤天翔。

或取空灵,余韵不凝。空山云雨,笼雾成屏。依稀风远,素淡雪晴。长天万里,尽化无形。

三曰寒涩,悲苦难遏。嗟叹世情,怅惘随歌。文笔凄楚,音韵曲折。哀而不伤,自成风格。

四则闲逸,山水托寄。情系于笔,飘摇不息。学此联风,贵在选词。平直自然,浑然一体。

五为悠远,余韵无边。清新飘逸,自在成联。恰似云浮,又如鹤远。其鸣不定,声传九天。

六归清秀,女儿婉柔。笔调清幽,如丝如绸。连绵不断,借景抒愁。细节描写,文法自修。

七云柔媚,花间遗风。选词华丽,用典无穷。格律精求,另僻其踪。春愁秋醉,叶碧花红。

八乃说教,平铺白描。重在内容,引人思考。常引俗谚,无须细敲。平仄放宽,不求机巧。

九曰佛联,论道参禅。句意隐晦,重在非凡。用词凝练,典故常嵌。说理论事,故弄虚玄。

十为谐趣,文笔活泼。行文幽默,言语超脱。时有俗口,笑料诸多。不宜乱对,也应琢磨。

文理文法,联道联风。万变虽异,不离其踪。行文当慎,下笔如风。分寸尺度,尽入心中。

联非难也,应悟情真。对虽易也,难掌精深。师傅领路,习在个人。勤思勤练,皆看自身。

  

(注:此文里介绍了对联的几组基础知识,分别是

1 对联六相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2 学联九法:立意、推敲、品评、变化、余韵、渲染、反复、选择、创新;

3 联之十品:豪放、空灵、寒涩、闲逸、悠远、清秀、柔媚、说教、参禅、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9: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学联九法(上)









作者:大道不空









  









1,联贵立意









    文学皆讲究立意为先,对联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对联毕竟有其特殊的文学性质,讲究格律对仗,所以格律和意境有时会出现矛盾冲突的地方,我以为应先懂得格律,但又不应拘泥于格律的束缚,不宜以词害意。在尊重格律要求的前提下讲究意境的优美,选择最合适的字词。









   比如此联:形需工,意需工,神韵足也;雅为上,趣为上,机巧次之。严格要求格律的话,此联多有不工之处。试改为合律之作:形要工,意要工,神机足也;雅为上,趣为上,技巧次之。哪联更好?应该是前者吧。









意的选择很广,但最好是根据心境和即景而定,如勉强成联,则凑对痕迹过重,不够自然。意境本无高下之分,雅俗均可,并不是只有那些极其华丽的词章组成的联才叫意境联,那样的联和机巧联其实都只是联的一种形式,类似于诗词中的“婉约派”。只要能把联意完整的表现出来,就是很好的意境联。









  









2,联贵推敲









    联的句式简洁,字数通常较少。字数越少,越要注意字词的选择,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的修饰字词,如动词或形容词,尤其应当注意,要与整体相衬,不可随意取之。









    比如此联:孤灯不照我,冷月更寒心。另一联:  明月不知我,清风也乱心 。两联看上去非常相似,其实表述的意思大不相同,前者写孤独心境,后者写心绪难宁。









    再比如:寒彻心扉飞冷雪;以及:寒彻心扉非冷雪。两句只差一字,意思却截然相反,前句说的是寒冷的感觉来自于飞舞的大雪;而后句则说这种冷意并非因为下雪,而是来自于心中深处的一种感觉。对句也如此:参明尘世是真情;参明尘世逝真情。前者说世上有真情,后者则说世上真情越来越少,一个悲观,一个乐观。









  









3,联贵品评









    学联不但要仔细推敲自己的作品,更应细致品评他人作品的好坏,既可取长补短,通过找出他人的瑕疵之处,避免自己犯下同样的错失;亦可通过揣摩他人作品,完善自己的联作风格。这是品评的一种方法,品评的是联本身的好坏。









    另一种品评则深入得多,通过对对联的品味,寻找作者深心处的感受。比如此半联:愁寄春风风亦愁;以及:愁寄春风春亦愁。两者意思乍看差不多,但仔细品评后,就会觉得并不一样。 如果说的是愁寄春风春亦愁,渲染的是一种苍凉或悲怨的心境,满腔愁苦,想寄托给春风随风而逝,然而连春都满是愁苦之意,又如何能寄托给春风?如果欲用在诗中的话,这等句子,适合放在诗的前边,引领全篇意境,埋下苍邃的基调。









    如果改成愁寄春风风亦愁的话,虽是一字之差,但意境和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了,说的是愁苦之意想寄托春风而去,然而愁苦甚浓,连风都被染上了惆怅之意。虽仍说的是愁寄春风,但意境却由悲凉凄苦变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愁意远没有春亦愁那么浓。这样的句子可以放在句尾,把前边要写的内容小结一下,且留有余味。









  









4,联贵变化









    大部分对联学习者,有时会出现心生厌倦的情况,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因为觉得太难,学不下去;有些人则是因为觉得枯燥乏味;还有些人则认为对联是小道,比不上诗词的博大精深。









第一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对联学习的方法。学习对联应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一开始不宜强行要求平仄等的束缚,可以适当放宽标准,然后才一步步加强格律的练习。









    第二种情况,就需要讲究对联的变化了。对联的种类、风格繁多,应该都尝试一下,这样既可以调剂学习的心情,增加兴趣,还可通过多方面的练习得到迅速的提高。









    联的变化也有很多种,比如机巧的运用与否,字数长短、句式多少的增加与否等等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联的变化。









如前者:秋霜映月明。这一句话本来隐含有拆字的机巧(日月为明),如果喜欢拆字的,自然就可以用拆字联来对;如果不喜欢机巧联的,就大可不必理会拆字与否,照样是一个不错的下联,找个合适的对上就是。这就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必强求;否则难免觉得累或者难,而不想学下去了。









    再如后者:水;山。水中月;山顶松。水中月色应无影;山顶松枝本傲寒。这种叫加字联,或者叫续字对,挺有意思,学联困乏厌倦时不妨玩些诸如此类的游戏调剂一下。









    再看另一种变化:秋风冷落庭前月。此句可以变化为:庭前月冷落秋风;冷月庭前落秋风;庭前月落秋风冷等等。这样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看如何才能得到相应变化的下联出来?









    多尝试些对联的变化,相信可以提高兴趣的;而且通过对联的变化,可以提高推敲品评的水准。









至于第三种觉得对联不如诗词的,我则大不以为然。对联可长可短,长则千百字,短则二四言,其变化之丰富,诗词难以相比;而且对联比诗词更易上手,自然更易普及;对联学到深处之后,更会觉得有无穷尽的知识可以去钻研;而诗词多半需要灵感而就,未必及得上对联的灵活多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20: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5,联贵余韵









    对联和诗词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不过一些方面是相通的,比如诗有诗眼,联也有联眼,比如方才说的那句“愁寄春风风/春亦愁”,这风、春二字便是句中的联眼所在;另一句“寒彻心扉非/飞冷雪”,非、飞二字亦然。









    另外对意境的把握,两者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同样以“意犹未尽”为美。对联和诗词一样,不宜写得太过于直白,意思不宜放尽,如能留有余韵,方是大佳之作。









    比如此半联:云淡过千山。









    五言之句,看似简单,但正因字数太少,反而难得佳作。此句意境颇为空灵,虽云淡,然则能过千山,表面写云,内里隐含人的心怀之意,若能看淡世事,何惧千山险阻,万岭崎岖?立意颇佳,描述也精致,短短五言,空间无限。









    又比如:兰苑流芳春正浓。









此句之妙在于写实,兰花本就清馨万分,一苑兰花绽芳,如何不浓?从浓郁兰香中感觉到了春意之浓,递进之意明显而不觉突兀,句式因此流利自然起来;而流与正两处动词的使用,给人以春意蓬勃的生态之感。









    再比如:春浓风不起。为什么风不起?是因为春太浓呢。此句和上句都是写春浓,但一个通过描绘兰花的香气而感到了浓浓春意;另一句则是虚写春浓,较之上句,更有回味无穷之意。









  









6,联贵渲染









    好的对联,往往会如同一副水墨画,着墨无须重,用彩无需浓,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所要描述的风景或事物。









    比如此联:禽鸣犬吠山犹静,雾绕云遮岭更幽。此联上句运用反衬手法,有禽鸣、有犬吠,山反而显得愈发清静,下句则用上了烘托手法,因为雾绕云遮,洗去了山野间的俗气,所以才会幽静清宁。









    好的叙事联等也同样如此,运用简练的笔触,描绘人物、事物的风骨脉络,不宜全面实写,可以加入虚写予以描述。









  









7,联贵反复









    凡事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对联也不可能一学就会、一学就精,学联是会不断进步的;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识见的增加,以及心境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段写出的联会有很大不同,所以要对自己写过的联反复推敲,加以完善;还可以重新对过。









    比如出句:江流依旧在。初见此联时年少轻狂,遂对之:风雨几时休?那时最恨下雨。殊不知风雨皆是人间不可缺少的事物,而且风雨更催诗人雅兴呢。过了数年,只觉世事无情,往昔如梦,遂对之:山月已然空。再过了数年,又觉红颜易老,岁月难留,遂再对之:岁月不曾回。









反复推敲,反复吟唱,都是学联的好方法。









  









8,联贵选择









    各种不同的心境,要选择各种不同的笔触来描写,所以在前边曾提过要学习各种对联风格,都可以尝试一下。









心情愉悦时,笔法应放得轻松些,如:秋树白云两相悦,春风细雨共对歌,这样的联句,俗一点没关系,贵在自然;苦闷时,就应借笔舒愁,不妨多推敲点字词,或有转换精神的效果,如:我唱秋歌谁与和?竹吟春曲雨堪随。激情起处,文字可以大气豪放:笔写江山,笑看风生云涌;心怀日月,自觉地广天宽。闲情生时,则可以写出些闲逸、空灵的感觉:满地落花红不扫, 一春流水翠难收。









    联的选择不论粗疏,但求适合恰当,不宜“为赋新词强说愁”,勉强堆砌出的联句很难有上好的。









  









9,联贵创新









    联的种类繁多,变化繁多,虽说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对联已经相当成熟了,不过其实仍有创新改变的可能。何况时代早已不同,文化气氛、语言环境都与古代大不一样,也更有变化更新的必要。









    比如白话入联:廿四桥边,领略萧声月色;五一节里,游玩北岭东山。上联出的甚雅,下联则是典型的大白话,但细一推敲,仍十分工整。









现代的事物也可入联,不过有些东西你再怎么选择字词,总难免俗气,不过字句虽俗,意境却也不差,有何不可?马踏銮铃舞,声声清脆响尘路;车行汽笛鸣,阵阵轰鸣震脑间。上联写古路马儿铃响,下联则写一些司机乱按喇叭,一个大雅,一个大俗,古代没这种噪音污染,现代人自然深受其害,所以完全可以借对联这种形式予以批判。不过司机按喇叭这事,要写得大雅,怕也不容易吧。所以干脆就用现代语言白描。









    再比如更现代一些的网络。其实网络是个练习对联最好的场所,临屏对句,既快,而且又可避免现实聚会联对中的听不清语句,普通话不标准、平仄难定的情况。“才俊何须沉吟多,霎时临屏而就;头晕暂且休息去,待会卷土重来。”这一联所描述的就是网络联对时的一幕场景。









对联这东西说难,其实也容易;说容易,却也有不少讲究,若要学得精深,一要培养自己的浓厚兴趣,才能不断深入学习下去;二来要掌握方法。学联方法甚多,这里撷取自己心得九则,写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20: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对联十品(上)







作者:大道不空







  







对联讲究意境,论及联之意境,大约有如下十种。







  







1 豪放。对联的意境本无高下之分,但个人却可以各有喜好,本人最喜欢的有两类对联,其一是豪放之联。豪放的意境体现于对联的气势,大气磅礴。豪放之联讲究一气呵成,不宜推敲过细,否则难免会影响到整体的感觉,平仄词性皆可适当放宽。一般说来,豪放联宜长不宜短,越长者气势越足。







  







例一:历经沧海横流,方得洗去铅华,或还其本色,或砺尽锋棱,皆为海阔云高天地;







阅遍风霜冷暖,自可通明世事,而不减豪情,而看轻险阻,再闯风急浪险江湖。







   例二:儿女心肠,英雄肝胆,不辞碧血染青衿,玉箫吹彻、但为文章知己;







剑芒劲气,壮士风姿,何惧波澜满江湖,长啸惊起,留做侠义狂歌。







  







2  空灵。这是我最喜欢的另一类意境联。此类联讲究清空一气,读来常有身临其境之感,联如空山灵雨,似有回声依稀、余韵悠远。可以用反衬、烘托等手法渲染意境,用词要精练,不可过偏,也不可太过通俗。此类句式则不宜过长,以简洁为上。







  







   例一:竹径藏幽山不语;云峰含秀水无声。







   例二:禽鸣犬吠山犹静;雾绕云遮岭更幽。







  







3  寒涩。诗词中有种“郊寒岛瘦”的说法,与对联中的这种意境类似,显得悲凉凄怨,悲秋、逝春之作尤为常见。虽说不提倡哀观的人生态度,但人生多愁亦是常情,是以此类作品分外能听得入耳,引来共鸣。这类联用词寒涩,行文凄清,其讲究是音韵低回,意境凝滞。上品之作应是哀而不伤,不宜一味苦叹。







  







例一:冷雨寒风夜;孤灯寂影时。







例二:人间事,最恨伤离别,最痛断肠怨,长叹情难久,长悲心难休,短短数十载,百般凄怨,万种苦楚;







       笔底诗,常书踌躇志,常留满腔愁,空嗟发已华,空叹时已逝,悠悠若干言,一份雅趣,千般遐思。







  







4  闲逸。此类联类似于诗词中的“山水诗派、田园诗派”,于山水田园中放纵心声,闲情逸致让人羡慕。其讲究是用词自然、构思细致,可以适当放宽词性、平仄要求,以和谐为美,切不可以辞害意,破坏了整体感觉。用词亦不宜过偏,通俗点倒是无妨。寄情于笔,泼墨言心。







  







   例一:闲居泉下,寒室静听风弄柳;







独饮山中,草庐醉看岭接云。







例二:依山傍水,收山水之灵气;







         煮酒烹茶,品酒茶之逸香







  







5  悠远。此类联和空灵略有相似,皆讲究余韵悠长,回味不尽。区别是空灵之联多为写景之作,范围较窄;而且空灵之作大多需要意会,不可言传;而悠远之联则既可写景,亦可写人记事,可以用白描手法直述。但笔法皆要求清馨飘逸,收笔不宜急促,尤其注意句中各字词的关联。







  







   例一:雅韵随心,独吟独乐;







         佳联似酒,愈品愈醇。







   例二:满地落花红不扫,一春流水翠难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20: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6  清秀。给人的感觉有些女儿之气,温婉秀气。但用词中性,联中不直接突出人物,只写风景,但由景显情,轻描淡写之间,心声微露。此类联讲究描绘细致,笔调清秀。联中多写微小事物,以细节烘托意境。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予以修饰。







  







   例一:莲池雨打如鸣曲;苔壁虫吟似和诗。







   例二:松庭无鹤影,水榭有琴声







  







7  柔媚。类似于宋词中的“花间派”风格,又类似于古文中的汉赋,讲究用词华丽,喜用典,音韵铿锵,十分注重格律,用字可以适度偏向,不宜平铺直叙。







  







   例一:蕴秀噙香写秋色;疏星缀月流玉光







   例二:瓣中珠露被风欺,盈盈粉泪;







        草上秋霜疑月落,漫漫银光。







  







8  说教。此类联以白描平铺为上,讲究一望可明,无须细致推敲,然而回味无穷,引人深思。用词不可过偏,白话入联亦可,常引用俗语成语入联。既是引用,自然颇多不合律之处,无须强求,以符合实情为上。







   







    例一:应豁达,豪迈视名利;







          莫拘谨,洒脱处世间。







    例二:虚拟世界,咫尺天涯,人面不知何处;







浩荡乾坤,世间网络,幻实只在此心。







  







9  参禅。佛道之联其实亦含有说教的内容,但比之说教类的对联,句意一般显得隐晦高深,鲜有平铺直叙之作。讲究振聋发聩,用词凝练,常嵌典故。另一类则是描述佛道人事,用白描的手法阐述事理。







  







    例一:家在长风街上, 看醉酒高歌, 往来豪客与香车, 思贫者安贫, 富者乐富, 呼狂者, 莫疾走, 且住, 且住!







          人于无情世中,听讥言讽语,到处轻愁随薄怨,着意时失意,缘时弃缘,有心时,却忘怀,也休,也休!







    例二:心如明镜,映照世间苦;







          身似菩提,不沾人界尘。







  







10  谐趣。较之寒涩文风,谐趣之联或许更为人所称道。此类联讲究诙谐幽默,用词生动活泼,常用各类修辞手法予以修饰,需注意要符合对联中的“内容相关”之要求,否则便成无情之对。多用白话入联,生活气息十足。也可嵌名嵌典,常用于讽喻调侃。







  







   例一:虾大将常披红甲;龟臣相最喜金钱。







   例二:一语惊天,原来是忽生狂态;  







微言耸闻,不料为偶患疯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20: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对联学习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作者:大道不空







  







学联数载,孜孜不倦,乐在其中。之中也遇到过不少问题,这里对遇到的这些问题做个小结,并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大家可以一起探讨。







  







1,有关联韵和联律







这个问题我其实已说过好几次了,意为上,律次之。但律次之是有前提的,是应该尊重联律的要求,不能不管联律的要求而随意为之;当然更不能因为不合律而勉强改动好的原句,这叫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2,有关新韵旧韵之争







我以为这个问题没啥好争的,时代不同了,语言自然也应发展前进,哪有老沉浸于过去、不知变迁进步的道理?何况古韵现在读来早就别扭万分,又不符合推广普通话的要求。所以当以新韵为先。不过古韵也不宜完全不理会,毕竟这是老祖宗传下的东西,对学习古代的一些诗词、对联、文章什么的还是极有帮助,做人不应忘本,爱国不能忘祖,所以古韵也应有所了解,尤其对有志于学习传统文学的人来说。







  







3,有关合掌







合掌这个说法的提出,不知始于什么时代,原意是叫大家学会变化,不要把上下两个对仗句弄得一个模样。不过现在合掌的说法用得似乎有些过了,上联出了华夏,下联就不能用神州;上联说了寂寞,下联就不应再说孤独。我以为这并不合理,因为很多对仗句所要描述的本就是同一件事物,凭啥不可以用类似或者同样的字词去修饰?当然我也不是全盘否定合掌的这种说法,我觉得同义可以出现,但应该在上下联中,用不同的笔触、风格或者角度等去描述,这样便可避免了合掌的出现。







试举两例。其一:沉沉挂念心难舍,脉脉情牵忆怎休?此联就该算合掌之句。其二:心怀缱绻已着意,梦盼缠绵难诉情。







前联说相思之初,重点在已着意三字;后者说相思之后,重点在难诉情三字。二者说的皆是相思的深切,但角度和力度都有所不同,是以不应视为合掌之句。







  







4,有关流水对、无情对、错综对等特殊对联句式







   流水对可取,上下联一气呵成,非常有气势,是以不但可取,而且应该鼓励提倡,多作流水联。







   无情对游戏味道太重,偶尔为之,无伤大雅,可以做为调剂,但不宜提倡,更不应滥用,否则对提高对联水平不但无益处,更有危害之嫌。







   错综对不可取。我以为错综对、联中自对等的说法,都是出于一种为圣者讳的心态,最初是因为某位大学者(或者什么身份地位高的人)出现了对仗不工整的情况,后来评论者不敢妄下批评,遂想出错综对等说法替其圆满,但也就旁证了此对并不工整,是以我觉得,不工整就是不工整,什么错综对、自对的说法皆不可取,这样会误导他人,形成不良循环。可以适当宽对,但不能把什么错综对、自对等说法当做对仗不工整的借口。







  







5,有关机巧联







机巧联彰显才思智慧,可取;但也不宜滥用,挖空心思来为难他人的这种心态,在学联中是不可取的;机巧的存在,其真意应在于提高联的内涵和趣味性,而决不是让人难堪、心里不爽。机巧贵在自然,贵在巧妙。机巧种类繁多,但真正好的机巧联其实机巧藏在隐处,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很多上佳的意境联,看似简单,如果细一分析,却非常难对,这就是无形的机巧,此乃机巧联甚至说所有对联之上品,非寻常机巧之联能比。







  







6,有关对联学习的态度







对联并不简单,要学的知识实在太多,就象我自己,虽然已被称为“大师”级别的“权威人士”,但真弄起联来,还常常有力犹不逮的感觉,这正是因为对联的涉及内容实在太广,真个是学无止境。由此可见,对联的学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虽有点捷径可走,但想一步登天,绝无可能。有些人学了一点皮毛,就以为都知道了,听不进人家的一点批评意见,这样自得自满,只怕是不太好。还有些人,自己水平并不怎样,却喜欢对他人之联说长道短,其实说的对错倒不是太重要,但点评时的语气却一定要注意,如果自觉没什么把握的话,切勿用武断的语气去批评甚至嘲讽辱骂。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







另一种不可取的态度是过于谦恭甚至自卑,总觉得对联太难,自己只怕难以学得精深。这个其实也未必,只要掌握好学习方法,再加上勤劳刻苦的练习,想来多半也是可以学好的。







  







7,有关对联学习的方法







这里要说的东西就太多了,我写过《学联九法》、《楹联大道》、《对联细节推敲》等许多帖子,说的基本上都是对联学习的方法,无须赘言,有兴趣的不妨去翻来看看。这里补充二点。







其一:对联若要学好,就得多加思考,有些人拜了老师,往往就容易产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遇到难题,就想找老师帮忙,或求老师对句出联,或找老师帮着修改,初学者这么做那倒是无妨,因为什么都不懂嘛;但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人,再这样做就不太好,应该做的是先思考??周详而细致地思考,自己修改后才拿去让老师看看,有没有补充说明的。如果自己不去思考,什么都找老师帮忙,那自己又如何能得到尽快地提高呢?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何况学联不但要看勤奋,也需要一定的天资,老师的天分说不定还及不上你,总有一天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难道这时还去找比不上你的老师去帮着写联?







其二:眼光虽有高下,情况各有不同。也许老师的水平确实很高,可是高手也有失误的时候,有可能是因为评联不细致,也有可能是出于不知情的原因,老师有时也会说得不正确,所以不宜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自己要有批评和怀疑的勇气。所以我曾提倡多参与评联,评得好坏无所谓,但要注意语气,更要注意分析得是否细致周详,如果看都没看清,就最好别去妄下评论。评他人联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更要自评,自评的要求还可以更严格些,若要学好学精,严格点总不会错的。







  







8,几个特殊字词的使用或对应







对联有几个字的出现是很多的,但因为其比较特殊,是以需要仔细分析。







一.一这个字变化极为丰富,读音也多变,可平可仄,因而难以对应工整,一般说来,一除了可以用数词来对以外,独、双、多等副词或形容词也可以用来对仗它,有时还可以用动词来对应。







之。都说对联不能出现重字(特意重复例外),但这个之字我以为不必计算在这规矩之内,这个字实在有些特殊,它的意思可以算做“的”,不过的这个字过于现代和口语化,用在对联中并不好看,所以很多情况下,之字应该允许重复使用的。







轻声字。轻声字到底算平算仄?这个不宜一概而论,但通常情况下,有个比较常见的方法,即按轻声字的本来读音来确定平仄。







不字的读音。按普通话标准,不字在一般情况下为仄声,但若用在四声字前,则应读成阳平之音,比如这句:相见不如不见,后边的两个不字前仄后平。(注意一下,这里说的发阳平之音指的是前后两字应能组成一个词,才如此发音,如果不和后边的四声字并不算词,而是单独使用的,那不字还应该算仄声字。比如刚才说到过的“不字”,这里的不仍是去声字,为仄。)另外,一、八两字本为阴平,但在四声字前也是发成阳平之音,如一再、八戒等;再:“一”如果用在词中,很多情况下都发仄声,如:一般、一些、一时、一起等。







  







这里说到的东西,有些是老生常谈,有些当还有些新意,但所说到的只是我遇到过的一些问题,还有些问题或者比较罕见,我一时想不起来,所以没有提到;又或者我根本就没遇见过,自然更没法提出。如果大家在学联过程中还遇到什么问题的话,不妨在这提出来,我能答的话,就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答不上,总有人能代为解答的,大家一起看看,我也长点知识,开阔眼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20: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9,对联细节细推敲







许多人写联作对,往往不喜欢仔细推敲,可是对联的好坏,往往也就取决于这些细节上的分析把握。







细节推敲可以有许多个方面。







  







其一是句子本身的内容,要做到合情合理。这次联赛中见到一个句子:“清风剪落花千朵”,此联意境不俗,读来也是音韵和谐优美,是以很多人都把此句评为上佳之作,不过我对此句却另有点看法,提出清风剪落花万朵中的清建议改为残、冷、寒等字比较合适。出句者反驳我的观点,说是不喜欢残、冷、寒等字所表现出的颓废意境。话虽不错,其实颓废意境很多人都不喜欢,不过意境并无高下之分,颓废也好、轻松也好、豪放也好、闲逸也好,都可以去用,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句子本身所表现出的内容。就此点而言,我以为清风剪落花千朵的清风用的就不甚恰当,试想想,清风给人的感觉是轻缓柔和的,这样微动的风,如何能剪落千朵花?拂落一二朵或许还可以,剪落千朵花,这样的风还能给人轻柔的感觉吗?如果一定要将清风和落下的千朵花结合起来,也不是不可以,但用剪就不合适,如果改为清风拂起花千朵,拂给人的感觉也是轻缓的,而花落不是清风所为,清风只是舍不得满地落花,而轻轻吹起,想让花儿重新绽放。这样改动,在整体内容上,就合情理多了;不过因为联赛的需要,得用上剪字,所以我建议还是把清改为残冷寒秋等字。







  







另一方面,要注意句子中,各字词是否关联紧密,一般说来,单句联中,还比较能注意到这一点,但双句、多句联就经常会出现内容不太相关的情况。比如此联:“花容月貌,花好月圆,镜花水月。”出句者用三个有花有月的成语组成一联求对,可是我觉得这三句实在没多大关系,凑在一起到底啥意思?估计纯粹是为了加大难度罢了。







说到加大难度,就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如何把握机巧的运用。







机巧的运用贵在自然,用得好的对联,往往可以引起他人的兴趣,广泛参与进来。可是不少人为了追求难度,竟不顾对联本身是否和谐合理,出现的后果就是不知所云、莫名其妙,象这句拆字“联”:“千里重甲一口同”,有谁看得懂到底说的什么?当然,这是比较夸张的病句了,楹联中这样的句子还不算多,但很多机巧联中也有类似的毛病,最常见的是拆字和谐音的运用,往往都只顾着追求难度,却忽略了句子本身是否通畅合理。







  







第三方面是对新巧变化的运用。联对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容易陷入一种困境之中,觉得好象所有该写的东西都写到了,对来对去总觉得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就想追新求异,把字词用得新奇点。其实追求新意当然没错,不过要注意尺度,过犹不及乃是老生常谈,却又是至理名言。这里应注意到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看是否符合逻辑,二是看是否能让人轻松理解,否则多半就是用词不当。







  







第四方面说说词性的把握。词性虽说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但词性的种类变化比较多,若要分析起来,却也不是件那么简单的事。一般来说,联句的词中,名词与形容词、副词容易对上,动词、数词、量词较难对;数词、量词的问题很简单,那是因为两者的绝对数量都不太多,选择面不广自然不易对好;但动词的数量实在不少,为何也难对呢?这是因为动词的变化在作怪。







动词可以分为很多种,而且很多其他词性的字词都可以活用成动词,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生一梦。这个梦字就有了变化,可以看作是名词,也可做动词解,如果要对仗工整,自然也要对个既能做名词也能理解为动词的字来对应它,这样的话对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吧。







另举一例:满山枫叶红。这个红字本来该算形容词,但如果我这么一改:满山枫叶过秋红。这个红字就应该理解成动词,“变为红色”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应解释成:满山的枫叶入秋全变红了。







动词的变化不容易掌握,需要在联句时仔细分析,不单要逐字逐词地去看,更要结合全句的意思。







另外词性还应注意到一点,就是词与词组的区别,比如豪情,这个就可以看成词组,形容词+名词,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所以对应此词时也要注意到。又如风雨,也可看成是风和雨两个词组成并列结构的词组,对句时也应选同样结构和词性的词组来相对。







这里补充说明一点:大家出联求对时,应把握好各种词性的结合尺度,同一种词性的字词在一联中不宜出现太多(机巧联不算);且虚词的使用不宜过频,否则联句容易显得拖沓冗长、不够精练。







  







第五方面:对联的节奏把握。好的对联,要求音韵铿锵、抑扬顿挫,所以不但要讲究平仄的和谐,更要注意对联的节奏。







所谓节奏,指的是联句的断句如何,一般说来,长联要注意用长短句相结合,不宜前后句甚至多句的字数都相等,这样读来不是很流畅;而短句则要注意字或词在句中所表达的意思。







先举一例:偶发狂态,踏雪独歌做啸行。一般说来,七言句中的节奏多为00/00/00/0,但这个句子就显然有些特殊,后边的七言句的节奏应该是踏雪/独歌/做/啸/行,如果没能注意到后三字的节奏变化,就难以对仗工整。







再举一例:寻常山水寻常趣。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断句方法,一种是寻常/山水/寻常/趣,意思是平常的山水平常的意趣;另一种断句则是寻常/山水/寻/常趣,意思是在平常的山水中寻找平常的意趣。这两种断句意思虽然差不多,但要表达的心态却是不同的,前者的心境比较颓废,在寻常的山水就只能看到平淡无奇的风景,感觉不咋的;而后者则可以从平常的山水中寻找一种与世无争、闲云野鹤般的感觉,这样的心境自然高出前者一筹。不妨想想,人生在世,有几个真能活得象小说里描写的那样传奇精彩的?所以应该要从平常生活中寻找到生活的真谛,那就是:平常心。对句:自在风光自在心,也是一样的有两种断句方法,两种不同的心态在内,大家不妨照样分析一下。(注意了,前边说过意境本无高下之分,但这里说的是心境有高下,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对联的细节讲究其实还有不少,这里暂写五点,以后再与大家共同推敲揣摩。







补充说明一点,凡事都无绝对,这里所说的细节分析大多只是就通常情况而言,如果有特殊情况的出现,还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学联、评联都不应呆板,要灵活分析掌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20: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对联评判标准





作者:太贫公子





  





  





对联的评判标准(十分制)





  





1,一票制:





A:合掌。得0分





B:联意毫无相关。得0分(无情对相反)





  





2,工整4分) (词性,结构相同。没有合掌。上下联内容相关,无情对请注明。)  





好4分(对句上完全符合)





中3分(对句中有一处非关键意节不符合)





一般2分(对句中有两处非关键意节不符合 )





差1分(对句中有一处关键意节没对上)





没对上0分 (对句中有两处关键意节没对上)





注释:意节,指词语的意义单位。每个意节的最后一个字称为意节点。





  





3,.立意(包括意境)(3分) 这条主观性大些,评委须酌情把握.





好3分(上下联意境立意贴切。)





中2分(上下联意境立意接近。)





差1分 (上下联意境立意勉强。)





无0分





注:由于这项的主观性太强,所以只给三分,但这并非是说立意就是其次的事。





  





4,创意2分) 能够在文字上或是内容上有所创新。





形式内容上有所创新,得2分





很好的运用了作联技巧(修辞),得1分





无创意,得0分





注:这项在评时也有一定主观在内,所以给分较低。“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这两词可代表得两分的作品。





  





5,格律1分)





符合联律1分。





基本符合,0.5分(指尾字平仄,意节平仄好)





不符合。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楹联作法》  广文编译所主编    广文书局印行

第一章  楹联之渊源

    楹联之肇兴,为时甚古。考其最为后来之权舆者,当推五代时蜀孟昶之十字桃符,据蜀?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於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馀庆知成都,所谓长春者,太祖之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谶,为偶兴之作,无联对之名。孰意此十字偶句,开椎轮之始,后人竟竞仿其词气形式,沿成斯词简意赅属对工整之格。何谓桃符?古於门旁设置桃木板二,上绘神荼、郁垒像,谓之符者,藉以驱邪压鬼也,其制一年一换,自宋人将此联语推而施之於楹柱,虽历来见之於载籍者甚少,而彼大贤如南宋时朱子等,亦莫不措意於此。元明以后,作者日夥,迄於清代,则朝野上下争相为之,举凡殿庭庙宇,以及苑圃之间,均各累累满目,而楹联之制,乃益臻美备。
    翟灏云:观蜀孟昶桃符版事(见前)及赵庚夫岁除即事诗句:“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则今之春联,乃原本於桃符版,而以纸代之,别立春联名目,或?自明初耳。相传明太祖都金陵,除夕日,一面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上须各加春联一副,一面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阉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也。观此,则春联虽肇端於五代,而其盛行,则在明初无疑也。
    宋孙奕《示儿编》云:黄耕庾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寿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寿联之风,盖始此。
    挽联为古挽歌之变体。挽歌者,即古丧家之乐,执绋者相和之声也。按古人送葬,皆执绋以挽丧车前行,故谓之挽;亦作?,后人由此挽歌变而为哀死者之联语,悬之丧幄,据《石林燕语》云:韩康公得解、过省、殿试皆第三人,后为相四迁,皆在熙宁中。苏子瞻挽云:“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挽联之风,盖自此始耳。
    此外若庙联始於明,盛於清,其中最多者,厥推文昌殿与关帝庙,若应制联,则倡制於明;迄清代,凡值大典庆成,皆有进御文字。康乾之间,颂扬盛德,鼓吹承平,此制更觉风行,朝廷且将殿廷联语,附入万寿盛典。
    总之楹联肇端於五代,盛行於元明及清,今则此项文字,益见其多。凡吾人所感之怀抱,所有之居处器物,以及人为天然之胜处,无不藉以发表,以之为装点品也。

第二章  楹联之价值

    楹联虽为文人小技,骈文绪馀,不列钜制,无当硕学,而彼深情精意,能於片言短语著墨无多之中,尽情暴露,纤微不遗,较之洋烊数千万言之大文,殊无多让,且以其立言简要,便於记忆,人乐传诵。是以自有此制,虽大贤名流,亦莫不竞相构作,抒其怀抱,以留鸿爪。迩则环顾因内,如家庭园林廨署院庙胜地等等,几有满目琳琅,触处皆是之景象,外此若社会上应酬往来之庆贺丧葬等,亦莫不视为要品也,兹略分言之:
    家庭园林以及其他娱乐之处所,公共之机关等,虽构造欠精,装饰空少,若悬之以联语,即觉点缀有物,雅致不俗。否则凭尔构造如何雄伟,装饰如何华丽,终觉俗而欠雅。新年联语,黏於大门之上,往往多吉祥语;主人不能自撰者,至延文人代撰,以为降旧迎新之表示。
    书室以及其他商店之门,黏以特殊之联语,人远望之,均能知其为书室为某商店,是楹联具有标示特性之作用也。
    我欲对人表示一种特情,只须撰书数字,即能达其目的。例如遇丧亡,欲表其凄凉悱恻之哀思,则撰送哀挽;遇喜庆,欲表其钦慕颂祷之敬忱,则撰送贺联;对神祠有所尊敬,以简短之联表其事实,能使古贤先哲,奕奕如生。
    对於时事满意与否,亦能撰联发表意见,其效等於洋洋大文,且有时或以简便易诵,收效较之大文更多。
    格言楹联,多立言正大,足资劝导,遗训千古,所谓座右铭者,此亦可以当之。
    名山胜地,佳景孔多,记叙为烦,人难尽游,楹联能择要叙记,虽寥寥数语,得以包括一切,历历如绘,栩栩如现。不惟已游者见之如获重游,即素未往游者观之,亦与亲游其间无异,是纪胜纪地之联语,实游人之梯航也。
    总之楹联立言简短,寓意深远,为实用文撰构最易之文体,虽今之文体,竞尚革新,文言楹联,亦有改用白话之议,而其体制,则未闻有人议废之也。

第三章  楹联与诗

    楹联与诗,骤视之,殊与律诗之对句相似,实则大相迳庭:
    楹联之长短无限制,欲短则短,欲长则长,各随人意,短有短至二三字,长有长至数百字。彼长联中虽有句读之可分,而句读之长短格式,亦属无定。今体诗则长短一律,句数有限,绝句限定四句,律诗限定八句,五言每句五字,七言每句七字,千首一律,不能随意出入,此其不同者一。
    诗有平仄之限定,五言七言各各殊别,何句何字,孰平孰仄,亦有固定,不可随意变更。虽有一三五不论之惯例,而其二四六等字,均须遵守死则。楹联虽亦分平仄声,其中何字应平,何字应仄,则绝不呆定,作时只须注意其语气是否顺适,此其不同者二。
    诗与文相较,诗之词简意赅,含蓄无穷。若楹联与诗相较,楹联更觉词简意赅,深堪玩味。盖楹联之长处,虽短至三四字,亦能寄寓全意,且有时愈短愈觉自然,愈见含蓄,玩味不穷。诗则词句至少有四,字数至少有二十,对於所欲表抒之全意,虽较楹联叙述详尽,而其含蓄,则往往远不逮之,此其不同者三。
    绝句可不琢对,律诗所对者,亦仅中四句,且各对句之意思,均为片断的部分的。楹联则全联字字相对,意思均完全而非片断,此其不同者四。

第四章  文言联与白话联

    挽近楹联有文言与白话之殊名,究其所以有此殊名者,前以文言构成,后以白话构成也。此二联之平仄格式,彼此相同,发抒情感,示人以悲欢哀乐,亦无论文言白话,同具此项作用。惟文言者尚堆砌字面,袭用典故,视其形式,华丽?郁,可观可诵,论其内容,则无一字可合事实。白话联则不重词藻而重实际,就事言事,直捷痛快,照实记述,不虚伪,不拗捏,不滥套,欲言即言,既无旁人之顾忌,又不有意避俗;以与文言相较,形式殊觉粗俗难看,内容则较文言为切实。且文言联以其徒尚堆砌字面,喜运典故,其中之事实,往往除作者外,能读而明了者甚少。白话联则以全国通行之语言组成直捷痛快之联语,发表真实之意志,略识文字者见之,俱能领会其用意,故白话联为多数能知之写实联语,文言联为少数能知之虚伪联语。然撰作之时,白话殊较文言为难。盖文言联之作,只须顾及形式,而其形式复得随意滥套,典故熟,见闻多者,东拼西凑,撰之毫不费力。白话联字字讲求实际,实际如何,即如何运字造句,丝毫不容假借,且须处处力求自然,故撰制较难。
    联语为发表情感而作,非为显其字面多,典故熟,并以使人不易明了其所言为能事而作。迩来社会流行之文言联语,留心观之,犯此习病者居多。今国人渐知其弊,群谋以白话改革之,故将来之联语,可知其必趋於白话方面也。

第五章  长联与短联

    楹联有长短,短者三四字,长者数十百字,普通常用者,则以四五六七八九等言居多。
    长联之气势,贵豪放,贵丰满,自首至尾,读之当如大江之水,自西而东,一泻千里,涌往无阻。短联则如冶金之工,锻炼成器,不可更易。
    短联词句简括,含蓄不尽,长联则对於目的事,或分条敷叙,或言之稍详,故短联多用於意简及意须言而不必明言处,长联则用於意长及不得不明白详细之事物。短联较长联作之稍易,盖短联多赅括其词,破绽难见,而其字面则又以较少故,对之易工,然求其简洁则亦非易,长联则多将目的意,详细历述,作之非气势足、意识高、清丽圆转,难免堆砌支离,调似时文之弊。故作短联,须赅括言之,字面务求工对。作长联气势当足,识见当高,措词当圆转;其中琢对,有时可只求其意与意对,不必固拘於形式之工对也。

第六章  楹联之平仄

    楹联为韵文之一,虽为字不多,而其声调,读之颇觉畅喉凑口,无丝毫聱牙之病。究其所以能奏此功效者,以无论五言七言,与夫长至数十百字之联语,其下一字也,莫不调以平仄。平仄调,而其构成之联语,声气自然和顺,清浊可觉合宜。所谓平仄者何?即平声仄声也。平声者何?上平、下平也。仄声者何?上、去、入三声也。易言之:即合上下二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也。欲调顺联语之平仄,须先知各本字之平仄;欲知各本字为平为仄,当先知辨别四声法。辨别四声,有四句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争收藏。”例“眉美妹墨”四字,依诀念之,便知第一,字为平声,第二字为上声,第三字为去声,每四字为入声。其他诸字,可依此类推。此四声能知,即能知各字之属平者为平声,上去入三声者为仄声。平仄声能知,可进而讲调平仄。调平仄法,即上联如用平声,下联对之常用仄声,例如:上联为“绿竹”二仄声字,下声当对以如“青松”二字等之平声字;上联为“桃红”二平声字,下联不对以如“李白”二字等之仄声字。斯为短联及联中数字之设例。若云全长联,无论上联及下联,平仄声字须相机间用,俾构成之联语,声调有高下清浊之可分,读之能获畅喉凑口之快感。设上联全用仄声或平声,下联全用平声,或仄声声调一律,高下不分,清浊无别,其语虽琢对精工,读之终觉如蛙声一片,既於喉不适,复难生快感。但一联之中,某处应用平声,某处应用仄声,当随用意之如何,声调之是否顺适而变化运用,向无死则之规定。至例有规定而不得稍事违犯者,即上联之末字,定当选用仄声,下联之末字,定当选用平声是也。例“狂风扣户;皎月穿窗。”上联末字“户”为仄声,下联末字“窗”为平声,斯为死则。万一倒而置之,如“皎月穿窗,狂风扣户。”即违犯规则。虽琢对仍属自然,於逻辑上并无不合,然被识者见之,势必窃笑不止也。
    联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十言等等之不同。而此诸联中之平仄,一如前言,各随用意如何,声调顺否,而变化运构,无固定之死则。惟就历来习惯上以及声调上观之,各言殊亦有通行之常规可寻,特分述一二於后:
    四言:(平仄并实例以下同)
    仄平仄仄,平仄平平。(水天一色,风月双清。)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月中丹桂,天上碧桃。)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狂风吹帽,细雨湿衣。)
    五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竹窗人共话,茅舍客孤眠。)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庭闲芳草满,院静落花多。)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花草逢时雨,蕙兰映晓风。)
    六言: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夜雨竹窗共话,春风藤榻高眠。)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石上壶觞对客,云边杖履寻僧。)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一径野花风落,孤村春水夜生。)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对客漫谈书史,逢人但识渔樵。)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林木来时似水,爨烟到处如云。)
    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江云带月秋偏热,海雨随风夏亦寒。)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红叶树藏秋水寺,白头僧渡夕阳船。)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日移竹影侵棋局,风送花香入酒杯。)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雨打落花红满地,烟含疏柳翠盈堤。)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草拂长堤谁认路,云封古树只闻钟。)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风送花香侵小榻,月移竹影入疏帘。)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片帘疏影花间月,满榻凉阴竹外风。)
    八言: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玉检金泥,山通宛委;琼编秘笈,地接琅?。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蟾月麟樽,庚延桂粟;凤箫鹤算,丙朗兰阶。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
    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洗心曰斋,防患曰戒;循法无过,习礼无邪。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以质得财,观疏无异;因资生息,尔我共安。
    九言: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世事已无常,空留尘榻;音容何处觅,怅望人琴。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法雨晴飞,绕殿香云至;天花昼下,当空瑞日悬。
    十言: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岁序更新,三朗同临首祚;风光胜旧,一门独得先春。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红杏圃,绿柳堤,无非诗料;素月琴,青萍剑,尽是春怀。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婺晦瑶天,啮檗流风歇绝;萱摧阆苑,丸熊遗迹徒存。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人莫心高,自有生成造化;事由天定,何须苦用机关。
    十一言: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矫矫孤忠,虽死不忘瞻北阙;森森古木,至今犹表向南枝。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暮鼓晨钟,惊起红尘机里客;经文贝叶,唤回苦海梦中人。
    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成佛念轻,纵然自在还为妄;度生心切,须信慈悲也是贪。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人生何处不逢场,且来看看;世事现身而说法,如是云云。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倚月高歌,阆苑三千蓬岛外;临风吐韵,霓裳一曲紫云端。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洒泪;云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心。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玉宇无尘,月明碧玉三千界;银河泻影,人醉春风十二楼。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磨厉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十二言: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先春祝长春,戏彩看谢家玉树;诞日为果日,登筵荐王母蟠桃。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六辔御先春,梅试香风腾骥足;三星光在户,月呈瑞色映芳樽。
    十三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君如古柏苍松,佛国侯成无量寿;我是闲云野鹤,灵山证取未来因。
    以上所举者,仅为普通常见之设例,阅者万勿误视为各言中只有此数例,当知楹联之平仄,可随作者之意旨自由运用,惟初学撰构时,对於已成之联语,声调是否顺适,细自审读,如觉欠妥,便须改易。
    楹联琢对,前述须仄对平,或平对仄,固矣。然有时为声调自然意思畅达计,一联之中,有时有数字之平仄得以上下不对,此等平仄得以不对之字,普通常见者,为句首之第一字,以及其中之不甚重要字,五言七言之平仄,与五七言之诗体相似者居多。
    无论何联之开始,可随我意之如何而定为平起仄起。
    十三言以上之各联,虽为字渐多,其平仄仍各如前述各联,以是否畅喉凑口为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20: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楹联之用字

    楹联用字,丝毫不可假借,苟一字用失其当,势必全联俱废,用字时最当特别注意者,为下列数端:
    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适,例如当用平声或响亮处,须选用平声或声音响亮字以适合之。
    意可明言而无深藏之必要者,一面明白直言,一面选用直捷痛快之字面,如意须含蓄忌明言者,不惟措词当有令人玩味不尽之气象,即所用各字,亦宜慎择堪以含藏者为贵。
    前人已用过之好字面,能运用於本联者,尽可袭而活用,但当袭用自然,天衣无缝,陈古讽今,因彼证此,不可稍着痕迹。
    上联如复用其字者,下联亦须复用之,设上联(下)复用,下联(上)反之,则不成其为联矣。
    应用实字处,当以实字为宜,否则疲弱无力。例“风来花如笑;春入鸟能言。”“春融胜日莺声丽;昼静疏帘燕语频。”此二联之能有精神,前者全在其第三字(花)(鸟)二实字,后者全在其第五字(莺)(燕)二实字。
    联意不能一字形容尽致者,得重叠用之,且可一处重叠数种字,惟此项重叠其字之对法,上下可只取其重叠相对,不必拘於字面也。
    诗与联语,往往较普通散文有一种特用字,如“此番”二字,在联语中多用“者番”二字代之,相沿成习,反之殊与体式欠合。
    欲免重复麻烦而求简洁老当,联中可省去其一字或数字。例“数不尽春光,门前绿树,阶前瑶草;看将来得意,千里晴空,万里青云。”上联之“门前”及“阶前”等,前当各有“数不尽”三字,下联之“千里”及“万里”等前,当各有“看将来”三字。今均凭上贯下,省而不用,其效仍能使人明了,句则反较复用者益见其简洁。
    其气其事,非接连数句之首字,同用一字不足以振其势者,当接连同用之。“以岁之正,以月之令,春酒一杯,为相公寿;治内用文,治外用武,长城万里,殿天子邦。”此联上下二句之首字,各同用一动词,读之甚见精神。
    联中用字,虽尚简古及典雅,但运用须使自然,不露生强硬砌。
    联中之关键重要字,当圆活善用,如驾轻就熟,转折自然。

第八章  楹联之句法

    楹联长者,亦分句读。惟此句读贵洁净简老,忌拖泥带水,疲弱无力。虚字能勿用当勿用为佳,设不得已而欲运用,宜审颠周妥,力避普通文之习气。盖联语为字寥寥,其精神全在字字有力,虚字在普通散文中,用之稍不得当,尚易减损精神,况寥寥数字之短联乎?故楹联用字,当处处留意,对於虚字,尤当慎之尤慎。至其气势,上下句须前后紧接,不可稍呈弛绘;若稍呈弛缓,势必全联疲弱,减损精神。其句法普通常见者,为类甚多。
    喻句  以彼事彼物,譬喻此事此物之句法,例“古同松柏清同竹;言可轻纶行可师。”“乃冰其清,乃玉其洁;如山之寿,如松之贞。”此种句法,在楹联中用之最宜,盖楹联贵简短洁净,能使长言不尽者缩为一短句,功效仍等於详言无异者,譬喻句也,惟譬喻须得其当。
    诫句  含警戒之语气,例“修心须悟存心妙;炼性当知养性难。”
    问句  含问人之语气,例“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隐句  所欲言之目的意,隐藏句内,人读之,须玩味再三而后知者。例如何淡如戏赠其友新婚联云:“云点梅花,昨夜不知五六出;灰飞葭管,新阳仅入二三分。”
    禁句  含禁止语气,例“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递句  句意有逐渐递传之气象,例“衍圣公县县令;琉球王国国师。”
    环句  句势环绕回转者,例“自在自观观自在;如来如见见如来。”“古事见今朝,过去今朝皆古事;虚华当实境,后来实境亦虚华。”“花烛烛花开并蒂;酒樽樽酒结同心。”“作帝师师,公之桃李遍天下;为民父父,膏以黍苗及后人。”“道不远人人远道;卿须怜我我怜卿。”“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省句  省去应有之主词。例“是名教内老头陀;与尼山有香火缘。”上下联之首,照例应有主词,如“吕二”“张三”等字。“吕二是名教内老头陀;张三与尼山有香火缘”今主词虽省,去其效与不省去无异。
    转句  有转折气象,例:“司法虽独立尊严,倘判断不平,按级尽堪上诉;推事岂全权集合,是民刑各掌,开庭且许旁听。”
    叠句  其句如器物之重叠然,例:“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柔日读经,刚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倒句  其字应置於前者,反写於后,例“芳草斜阳外;落花流水间。”“花甲宏开旬历四;兰阶蔚立祝多三。”
    推句  此为逐层推进之句法,例:“松竹秀而古;山水清且闲。”
    直书句  上下联之语气,常一贯直下不可分离者,例:“愿将佛手双垂下;摩得人心一样平。”
    呼应句  句中有上呼下应之气象,例:“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子母句  句中重要字面有子母之分,例:“蝉琴鸣断续;蝶拍舞高低。”“归得来,来得少,一暴十寒,虽教讲打,亦属无益;膳甚美,修甚丰,年规节敬,即烟茶酒,可想而知。”

第九章  楹联之对法

    联中各字,不惟平仄声须上下相对,即一切形式精神,亦当字字精对。其属对之法,变化万端,一言虽尽,兹姑概言一二於下:
    上联为甲意者,下联须以乙意或丙意等对之;为乙意者,须以甲意或丙意等对之。例上联“连日雨”,下联宜对以“满天星”等;上联“花前饮酒”,下联当对以“月下吟诗”等。
    琢对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村毋华,忌野俗,避生强。
    对分内外,内意对之须尽其理,外意对之须尽其象,且当内外含蓄,方入对格。
    对虽形式内容并重,二者之中,权其轻重,则内容更重。故对时当重视事实,不可稍形腐浮及无谓之弊。
    琢对之事实,贵正确,若稍欠正确,即使平仄顺适,形式精工,终必流为笑谈。例如:旧传之“门前绿水流将去;屋里青山跳出来。”一联,粗视之,平仄甚调,琢对亦工,人多误为佳联。设细加审察,下联之事实,荒谬实甚,屋里如何有青山,即有青山,青山为死物,如何能於屋里跳出。究其弊,盖作者徒重形式,对於事实,未遑顾及其确否也。
    上联为二字以上之词类,下联对之亦当以二字以上之词类,例上联“夏日”为二字所成之名词,下联宜以同例之二字所成之名词如“冬霜”等对之。例上联“五柳宅”为三字所成之名词,下联宜以同例之三字所成之名词如“三槐堂”等对之。此为概言词类之对法。若细言之,名词当对名词,动词当对动词,其他若方向形容词、虚字、叠词、叠句以及二字以上等词,各当以同例同类相对之。(一)名词分动植矿以及人名地名事物等,作联时须分别对之,例上联“蜻蜒”为动物名词,下联对之以动物名词如“蛱蝶”等为宜,“蜻蜒点水;蛱蝶穿花”,其他诸名词对之均不甚妥。例上联“梧桐”为植物名词,下联对之以植物名词如“杨柳”等为宜,“梧桐新月;杨柳轻风。”其他诸名词对之均不甚妥。例上联“金”为矿物名词,下联对之以矿物名词如“璧”等为宜,“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其他诸名词虽亦有可对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但终属少见。例上联“王阮亭”为人名词,下联对之以人名词如“龚芳麓”等为宜。“爱士似王阮亭,微闻遗疏陈情,动天上九重颜色;怜才若龚芳麓,为数揽衣雪涕,有阶前八百孤寒。”例上联“南阳”为地名,下联对之以地名如“西蜀”等为宜。“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三军儒雅;名留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万古馨香。”例上联“农”为职业名词,下联对之以职业名词如“渔”为宜。“农耕雨后;渔钓月中。”例上联“榻”为品物名词,下联对之以品物名如“帘”等为宜。“满榻图书左右;卷帘花鸟春秋。”(二)动词分内动外动:如“知”“觉”等字,属於内动也;“卷”“拂”等字,属於外动也。联语中对於此类字,当分别对用之。外动词中又有四肢五官身躯等区别,如“跃”“飞”“起”“行”等字,为身动之动词;“采”“攀”“卷”“拂”等字,为手动之动词;“吹”“呼”“叫”“吃”等字,为口动之动词;“看”“望”等字,为目动之动词;“听”“闻”等字,为耳动之动词;“嗅”等字,为鼻动之动词。此等字虽有时对之以异类词亦可,但终不若以同类词对之之为佳也。(三)方向词分四向、边向、上下向、中间向等,如“东”“西”“南”“北”等四向词类也。“前”“后”“左”“右”“边”“底”“面”“侧”等,边向词类也。“上”“下”等,上下向词类也。“中”“间”“际”“内”“外”等,中间向词类也。在联语中能各以其同类词对之最佳,否则混合对之亦可。(四)形容词分颜色、数目、美丑、明暗、高低、远近、早晚、晴雨、大小(可通对高低)及疏密、长短、寒暖、香臭等,当各就其类对之。其中颜色如红、黄、蓝、白、黑、青等除二字以上之名词外,概当就其同类对之(一湾绿水;万叠青山。),否则即为不工。数目如一、十、百、千、万等,在联中用之同上,惟其中之二十、三十、四十等,如须以之作一字用者,可改用“廿”“卅”“?”等字。例“廿载契何如?犹觉兰言在耳;三秋悲永诀,那堪楚些招魂。”“卅年来同谱同舟,忽魂归缥缈峰前,转悔星移空借箸;一门内难兄难弟,竟望断逍遥堂后,不教旧约践连床。”混称数字,如“多”“少”“稀”“众”“寡”等,在联语中对之亦宜以同类字为宜。(五)虚字在联语中用之甚少,惟上联如用虚字,下联亦须以虚字对之,例“复旦重赓,已被薰风之化;分阴可惜,何须秉烛而游。”上联之“之”为虚字,下联所对之“而”字,亦为虚字。(六)普通文中遇单词不足以形容其意处,用叠词以形容之,在联语中亦然。例“君子至斯,丰度翩翩如玉树;德音来括,鸾声??学关雎。”“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师。”(七)形容目的物重叠其言者,使之更觉明显也。例“美奂美轮,卜云其吉;肯堂肯构,居之也安。”“好水好山,出东郭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何如?”(八)二字以上之名词可对以同数之名词,不一定字字字面相对也。例“千里春风劳驿使;三秋芳讯寄邮人。”其中“春风”对“芳讯”即是此意。
    联语之对法有二:一为上下联相对法,一为各联各自为对法。前者即上下联之各字,须上下相对也;后者即上联自对上联,下联自对下联也。各自为对之长处,在词句浑成无须上下相对也;后者即上联自对上联,下联自对下联也。各自为对之长处,在词句浑成无?滞状。“箫引凤皇,春生斑管;杯浮竹叶,香到梅花。”“我是闲云君是鹤;卧看山色醉看花。”
    联语有时任其自然,不求形式之死对,而上下联有同用一字者,例:“火树千层,恍借烛龙之耀;琪花四照,岂因羯鼓之催。”
    联语有形式实质均对者,亦有仅对其实质,形式绝不相对者。例:“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此种联语,取其自然相对。
    上下联字字精巧相对,无一勉强者,谓之精巧对法。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柳眼才舒芳草地;桃腮正晕碧云天。”
    既上下联相对,本句中复各自相对,此种对法,谓之句中对法。例:“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但是法用之贵自然,忌生强。
    上下联各精巧变化,虽简短不满十字者,前后亦竟有二三变。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无论何文,情景二项,兼顾并写读之兴味浓而感应大。若情归情,景归景,无论如何深情美景,如何形容尽致,终难激起读者之兴感。联语亦如是,惟此情景兼写之联语,须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即是景,景即是情,使读者不能别之为二。例:“林间竹有湘妃泪;窗外禽多杜宇魂。”
    感怀咏古之联语,其上下所对之材料,须能令人发生感今悲古,沧海桑田之同情者为要。例:“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以上系讨论琢对之法,至普通联中所常见之相对字举示一二,以资触机:
    且把  莫把  何不  应须  岂惟  依旧  但得  但愿  恰当  才见  
    相将  还将  莫非  何足  即此  自然  居然  不妨  刚是  更逢

    未必  漫道  只期  安得  卓尔  果然  只将  已是  休辞  纵使
    须知  谁云  不觉  只须  飘然  真个  便是  须知  须念  须知

    不是  如此  不堪  犹觉  还须  当年  即今  自思  霎时  试问
    即为  本来  差许  那堪  尚待  此日  在昔  却忆  顷刻  欲知

    甚麽  敢向  两两  二三
    那个  却将  双双  四五
    上举各例,系假定者,并非固定不变,亦非只能与如上所举者相对,当知外此可与相对者尚多也。

第十章  楹联之材料

    各联有各联之特殊材料,兹为学者便利计,分类搜集一二,以备采用。
    (一)庆贺
    (1)晋寿
    引觞  称觞  飞觞  晋祝  晋爵  献寿  介寿  举寿杯  开寿寓  献寿杯  ?辉晋祝  华封晋祝  琼筵晋爵  称觞祝嘏  晋爵延龄  三祝筵  开九如诗颂  鹤筹添算
    寿酒??寿杯  寿筵  寿觥  琼席  琼筵  瑶觞  千岁酒  长寿杯  延龄酒
    寿辰??寿诞  寿辰  生辰  诞辰  良辰  佳辰  良诞  诞日
    寿长??遐龄  长生  千春  千秋  延龄  无量寿  春秋绵历
    比拟寿辰??鹤算  南山寿  鹤筹无算  松林岁月  鹤语春秋  日月长明  无量寿佛  寿跻南极
    强健??矍铄翁  龙马精神
    志操比拟??冰清  玉洁  野鹤  寒松  松贞  松筠操  松筠晚节
    双寿??比翼  夸并茂  庆双辉  鸿案齐眉  鸿案绵?  鸿案相庄  双星齐耀  桂兰齐馥  仙耦齐龄  德辉并耀  华堂偕老  白首相庄  弧?双悬  桃开连理
    年岁??二十“请缨时”  三十“而立”“半甲”  四十“四秩”“不惑”“不动心”“强仕年”  五十“知非”“知命”“大衍”“五秩”  六十“耆”“再周”“周甲”“六秩”“耳顺”“杖乡”“周甲录”“甲子重新”  七十“鸠杖”“上寿”“七秩”“杖国”“赐杖”“古稀”  八十“耄年”“杖朝”  九十“耋”“移山年”  百岁“百龄”“百春”“大年”“大寿”“期颐”
    祝颂??献祝  延祝  祝千春  祝千秋  祝长生  歌寿考  一盏遥贺  进祝 一觞  敬祝千秋  奉觞上寿  祝无量寿  永享遐龄  南山献颂  华封三祝  九如之颂  海屋添筹  日升月恒  寿同橘叟  如冈如陵  我佛长生
    (甲)男寿
    生辰??设弧  览揆  岳降
    比拟寿辰??同上(晋寿)
    (乙)女寿
    生辰??设?  ?辰
    荣福??玉树柯荣  婺宿腾辉  ?星焕彩
    星辉宝婺  花灿金萱  萱花挺秀  梅萼舒芬  萱堂春暖  萱庭日丽  兰阁风薰  璇闺增庆  萱庭集庆  芝阶秀毓
    志操贤良??冰清  玉洁  松贞  晚节松筠
    借代词??萱草  金萱
    住所??萱堂  萱庭  兰阁  兰闱  绣阁
    寿长??瑶池春永  春永萱庭
    祝寿??蟠桃献寿  瑶池桃熟  灵娥初度  王母长生  灵娥不老
    比拟??瑶池仙子  王母降生
    贤良??淑慎其身  陶母莱妻  欧孟嗣音
    (2)婚姻
    婚期??佳期  良辰  吉日
    姻缘??良缘  天缘  赤绳系足
    结婚??合卺  燕尔
    花烛??银烛  双烛
    喜酒??合欢筵
    婚堂??画堂  华堂  锦堂  玉堂
    新房??蟾宫  金屋  洞房
    帐帏??绣帏  绣幕
    妆台??玉台
    床帐??锦帐  芙蓉帐
    比拟??鸳鸯  鸾凤  翡翠  凤凰
    配合??对舞  交柯  好合  好逑  璧合  珠联  双飞  并蒂  交颈  同心  和鸣  双影  并头  连枝  双星  比翼  齐飞  佳配  嘉耦  谐凤卜  协熊占  结同心  琴瑟赓和  鸾凤和鸣  百年好合  琴瑟友之  情联鸾凤  莲花并蒂  玉树连枝
    夫妇才貌??才子  佳人  天人  仙人  双美  双璧
    时令??明言“春”“夏”“秋”“冬”“新春”“三春”“初夏”“三秋”“初冬”“元夜”  借花卉表示  正月“寿阳试妆”“香透梅花”二月“花朝春色”“玉楼人醉”三月“柳色映眉”“桃花照面”四月“满架蔷薇”“倚阑芍药”五月“榴花艳映”“蒲叶摇风”六月“莲花并蒂”七月“莲沼馀芳”“花裁乞巧”八月“丹桂竞芳”“香满蟾宫”九月“诗题红叶”“酒酿黄花”十月“春回岭上”“日丽小春”十一月“灰飞葭管”“雪拥蓝田”十二月“诗吟白雪”“妆艳红梅”
    妆车??百辆
    (甲)续娶
    鸾胶新续  琴弦更张  其新孔嘉  庆溢鸾胶
    (乙)嫁女
    于归  往送  宜其室家
    (丙)纳妾
    金屋藏娇  羔酒尽欢
    (丁)入赘
    坦腹才高  乘龙共羡  雀屏中选  喜溢盈门
    (3)生子
    佳子??麟趾  凤毛  骊珠  宁馨  英物  人杰  桂子  兰孙  祥麟  彩凤  紫兰芽  丹桂宝  石麒麟  金??
    生子??产凤  弄璋  蟠桃结子  仙桂生枝
    生女??设?凝祥  玉胜征祥
    颂祝??毓凤  诞麟  征国瑞  兆家祥
    获报??世德征祥  德门喜集  箕裘克绍
    (4)营造
    建筑??卜筑  落成
    佳构??华堂  画堂  爽垲  美奂美轮  如革如飞
    福地??开景运  绕彤云  开黄道  照紫薇  三阳日照  五福星临  吉星高照  紫薇当户  黄道安门  竹苞松茂
    (5)移居
    选移??莺迁  出谷  迁乔  择里
    地位??芳邻  上林  上苑  上谷  仁里  德邻
    (6)毕业
    毕业??有志竟成
    成绩??学贯中西  学冠同人  学冠群英  国中翘楚
    (二)哀挽
    悲伤??太息  怅惘  伤心  泣血  流涕  凄酸  千古恨  百年愁  一天愁  挥痛泪
    死信??恶耗  凶耗  噩耗  易箦耗
    (1)男挽
    去世??悲落月 骑鲸去  化鹤去  龙化去  梁木坏  泰山颓  少微陨  大雅云亡  哲人其萎  骖鸾腾天  驾鹤上汉  南极星陨  归神太素  仙去何之  葆真而去  擎天柱折  遗型顿失  灵光殿圯  老成雕谢  萎矣哲人  阆苑归真  玉楼应召  天不假年  人琴俱亡
    (2)女挽
    去世??慈颜杳  金阁冷  绣帏寒  西池驾返  绮阁风寒  兰阶月冷  绣阁花残  妆台月冷  彩云西去  灵萱惊萎  慈竹影寒  石坛露冷  瑶池返驾  鸾驭遐升  母仪千古  云?西驭  慈竹风凄  慈云西游,星沉宝婺  婺宿沉芒  北堂萱萎  萱摧阆苑
    (3)挽兄弟
    ??音断  棣萼花分  床穴共被  荆萎连枝  雁行忽断
     (三)时令
    (1)春联
    春天??一元  首祚  履端  元气  新元  初阳  新岁  新春  春阳  春辉  春风  春光  新律  阳春  长春  春晖  春色  早春  新岁月  换桃符  鸿钧初转  凤龠乍更
    春晴和暖??日暖  风和  和风  丽日  桃花嫩  柳叶新  如登春台  景象一新
    (2)元宵
    火树  银花  银灯  灯衢  灯市  玉灯  春灯  龙烛凤灯  万树花开  灯月交辉  皓月满轮  良宵美景
    古典??开夜禁  铁锁开
    名称??上元  元宵  元夕
    月光??兔魄  蟾光  不夜天
    (3)端阳
    榴花彩绚  蒲叶香浮  绿艾悬门  青蒲注酒
    (4)中秋
    终宵朗  彻夜辉  光满一轮  秋澄银汉  银汉流光  风月双清  天汉光澄  玉盘光曜
    (5)重阳
    满城风雨  遍插茱萸
    (6)冬至
    地轴阳回  一阳复始  易占来复
    (四)宅第
    (1)门庭
    清门  重门  德门  华门  谢庭
    外景??秀水绕门  远山当户  家依绿水  宅近青山  门垂碧柳  轩映红桃  山围水绕  柳暗花明
    标别??仙子宅  处士宅  野人家
    (2)书室
    书多??拥百城  藏千卷  富比琅?  邺架曹仓
    诵读??吟哦  ?唔  悬梁  刺股  随月上屋  囊萤照读  蛾子时术  青灯有味
    (3)后门
    裕后  承家  后地宽宏  秀启后贤
    (4)内室
    窗户??绣户  纱窗  瑶窗  绮窗
    帘幕??绣幕  香帘  珠帘
    (5)厨房
    烹调??良庖  知味  五味调和  易牙妙手
    器具??俎豆  鼎鼐  金盘  玉碗
    滋味??异味  山珍  海错  馨香  肥豚  鲜美  五侯之鲭  夏宜清淡  冬尚膏腴
    (五)商业
    营利??尽蚁力  觅蝇头  操奇计赢  持筹握算  经之营之  以有易无  籴贱粜贵
    获利??利莫大焉  财恒足矣  紫标黄标  百万千万
    形容其业??陶公宏业  端木遗风  孔氏雍容  白圭智计
    (六)桥梁
    高崇??凌虚  遥接银汉
    比拟??虹气  雁行  半月  长虹
    (七)宗祠
    祀别??春(礻勺) 夏?  秋尝  冬?
    设祠??报本  追远  崇祀典  宗之言崇  庙之言貌
    虔祭??俨若思  祭如在  ?见忾闻  春秋匪懈
    象贤??绳祖武  绍箕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3 14:41 , Processed in 0.1589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