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月黄昏

又一次与你失约了,故乡的映山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8 02: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段)我读三年级时,班上组织春游。乡下孩子这两字多余,且成病句了,缺补充动词“游玩”,删掉)没有动物园没有科技馆,孩子们唯一可游的地方就是山林。妈妈把用大米在街上换来的肉包子连同殷切的叮嘱一起塞进我的书包,回来的时候,包子没有了,手上却多了一束映山红。一个班五十多个人,每人举着一把映山红,走在蜿蜒的山路,非常壮观。我们高举着春天的火炬,照亮了山间的小路,照亮了行人的眼睛。各自回家后,春天便分散开来,落户在每一个简陋的房子里。
  从那以后,我和你仿佛就有了无言的约定,每年三月的季节,我就约上几个朋友,爬上几里山路,看蓬蓬勃勃的你,看窈窈窕窕的你。黄昏时,总要折上几枝,点亮我下山的路,点亮我一春的心情。偶尔,我也会摘下几朵花瓣,抽出花蕊,然后品尝你酸酸的却又带点甜的味道,这是春天的味道,这是青春的味道。而当春去,你的花瓣已尽数谢完,我就会把瓶子里你的空枝取出,放进烧饭的炉堂,让你把最后一丝能量变成一股饭香。真的,那时我并没有多少伤心和伤感,仿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含苞――灿烂――凋谢――灰烬,这就是你的生命过程,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的过程?(此处多余,反而少了回味,建议删掉,再加省略号)
  如今,我倒不能很坦然地对待你,或许是分离的原因。春天的时候我总是莫名地想你,就像人在故乡的时候不感觉到什么,离开它了,就有着彻骨的思念。
  三年?四年?还是五年?你都没有含笑在我的案头上。回故乡的时候,总是没有你,有你的时候,我又漂泊在异乡的风雨里,无缘的我呀,不是去得太早就是去得太迟。没有你的日子,就没有飞扬的思绪;没有你的日子,就没有青春的激情
。(这两段连接不好,伞哥将其合为一段,见后)
  如今,或许是分离的原因,三年?四年?还是五年?你都没有含笑出现在我的案头上。回故乡的时候,总是没有你,有你的时候,我又漂泊在异乡的风雨里,无缘的我呀,不是去得太早就是去得太迟。没有你的日子,就没有飞扬的思绪;没有你的日子,就没有青春的激情。  
  而在今年的春天,我又一次与你失约了,故乡的映山红。
  这时节,你应该红遍了故乡的山岚,(“山岚”一词,用得不妥。两个原因:一是从文章的内容上看,说的应该是山坡,突然改词换成“山岚”,在称呼上不统一;二是“山岚”意思是指“山中的雾气或者风”,这类雾气与风常见于深秋初冬,而在春天较少见,所以于时不太合。伞哥建议还是改成“山坡”,这样通俗,也生活化。参考。)红遍了江南的天空;(呵呵,只有江南才有映山红吗?)这时节,你应该蓬勃在老乡的条几上、学生的书桌前;这时节,你应该灿烂在姑娘的脸蛋上,荡漾在孩子们的笑声中。。。。。。省略号又不标准了,呵呵
  (再提段)你不是兰花,总躲在阴凉僻静的地方。虽然生在深山,但你像村里的老太太一样爱热闹,怕寂寞,只要一接到东风的请柬,你就把箱底里的红衣服红头巾红腰带统统拿出来,有点笨拙地全穿戴在身上。村里的老太太也是,只要一走亲戚,就穿上花衣裳,还生怕人家不知道,碰见熟人生人都要大着嗓子告诉一番。于是蜜蜂和蝴蝶来了,于是姑娘、小伙和孩子们来了,于是山下干活的农民兄弟也来了。。。。。。
  你喜欢表现,但绝不招摇。你不会故作娴静淑女,把心事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让人琢磨不透,你没有那个耐心,总是人家还没问,就哗啦啦地倒了出来。你从不会扭捏作态,春风一挑逗,你就高兴得花枝乱颤,广袖一挥,把整个山坡舞成一片火烧云。你的热烈和直爽真的像极了村里的乡里乡亲。
  是的,你不是花盆里名贵的牡丹,你不是温室里娇嫩的蝴蝶兰,你不怕采摘,你的衣襟上从来不会挂着“请爱护花草”的吊牌。你也从来不会嫌弃老乡的土屋太简陋,学生的书桌太狭小,既来之则安之,用自己的笑脸换他们的笑脸,用自己的快乐换他们的快乐。背着书包的孩子,穿着裙子的姑娘,扛着锄头的农民,想折就折吧,只要泥土还在,青春就在,希望就在。反正明年又是一树火红,明年又是一山火红!(句子前后已换位,这样情感强烈些)
  我也曾在异乡的植物园里寻见你的那些被寄养在花盆里的姐妹兄弟。他们全挤在一个花盆里,脸贴着脸,胸贴着胸,密密的。他们不知道,乡下的你,山上的你,愿把胳膊伸多长就伸多长,愿把头多高就多高;他们不知道,你的手臂总是揽着几个山坡,你的额头总是触着蓝天白云,枝与枝之间,花与花之间的疏朗与繁密,完全取决于你的愿意。
  真想,自由如你,闲适如你,率真如你。(此句有问题:一是前文没有从“自由”、“闲适”、“率真”三方面做具体阐述,或者说没有明确分类,特别是“闲适”一词,所以有点走题了;二是后面接的是“想你,读你,羡慕你”,而前面是“如你”,一是比喻,一是动作,二者不对称。建议修改,两个方案:一是去掉“闲适如你”四字,保留其他;二是改成如真想放下手里的工作,去看你红遍山坡的样子,”)(接后)可是,我做不到,我的世界里有太多的羁绊和无奈。我只能在异乡的土地上,遥遥地想你,默默地读你,偷偷地羡慕你。
  我期盼着,期盼着明年的三月,能和你携手,携手在故乡的山坡上,诠释春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03: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月黄昏是不是看着有点累?呵呵,伞哥也累着了。这样吧,为了简洁,我再把修改后完整文章发一次。
           《又一次与你失约了,故乡的映山红》
  我读三年级时,班上组织春游。乡下没有动物园也没有科技馆,孩子们唯一可游的地方就是山林。妈妈把用大米在街上换来的肉包子连同殷切的叮嘱一起塞进我的书包,回来的时候,包子没有了,手上却多了一束映山红。一个班五十多个人,每人举着一把映山红,走在蜿蜒的山路,非常壮观。我们高举着春天的火炬,照亮了山间的小路,照亮了行人的眼睛。各自回家后,春天便分散开来,落户在每一个简陋的房子里。
  从那以后,我和你仿佛就有了无言的约定,每年三月的季节,我就约上几个朋友,爬上几里山路,看蓬蓬勃勃的你,看窈窈窕窕的你。黄昏时,总要折上几枝,点亮我下山的路,点亮我一春的心情。偶尔,我也会摘下几朵花瓣,抽出花蕊,然后品尝你酸酸的却又带点甜的味道,这是春天的味道,这是青春的味道。而当春去,你的花瓣已尽数谢完,我就会把瓶子里你的空枝取出,放进烧饭的炉堂,让你把最后一丝能量变成一股饭香......
  如今,或许是分离的原因,三年?四年?还是五年?你都没有含笑出现在我的案头上。回故乡的时候,总是没有你,有你的时候,我又漂泊在异乡的风雨里,无缘的我呀,不是去得太早就是去得太迟。没有你的日子,就没有飞扬的思绪;没有你的日子,就没有青春的激情。
  而在今年的春天,我又一次与你失约了,故乡的映山红。
  这时节,你应该红遍了故乡的山坡;这时节,你应该蓬勃在老乡的条几上、学生的书桌前;这时节,你应该灿烂在姑娘的脸蛋上,荡漾在孩子们的笑声中......
  虽然生在深山,但你像村里的老太太一样爱热闹,怕寂寞,只要一接到东风的请柬,你就把箱底里的红衣服红头巾红腰带统统拿出来,有点笨拙地全穿戴在身上,碰见熟人生人都要大着嗓子告诉一番。于是蜜蜂和蝴蝶来了,于是姑娘、小伙和孩子们来了,于是山下干活的农民兄弟也来了......
  你喜欢表现,但绝不招摇。你不会故作娴静淑女,把心事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让人琢磨不透,你没有那个耐心,总是人家还没问,就哗啦啦地倒了出来。你从不会扭捏作态,春风一挑逗,你就高兴得花枝乱颤,广袖一挥,把整个山坡舞成一片火烧云。你的热烈和直爽真的像极了村里的乡里乡亲。
  是的,你不是花盆里名贵的牡丹,你不是温室里娇嫩的蝴蝶兰,你不怕采摘,你的衣襟上从来不会挂着“请爱护花草”的吊牌。你也从来不会嫌弃老乡的土屋太简陋,学生的书桌太狭小,既来之则安之,用自己的笑脸换他们的笑脸,用自己的快乐换他们的快乐。背着书包的孩子,穿着裙子的姑娘,扛着锄头的农民,想折就折吧,只要泥土还在,青春就在,希望就在。反正明年又是一树火红,明年又是一山火红!
  我也曾在异乡的植物园里寻见你的那些被寄养在花盆里的姐妹兄弟。他们全挤在一个花盆里,脸贴着脸,胸贴着胸,密密的。他们不知道,乡下的你,山上的你,愿把胳膊伸多长就伸多长,愿把头仰多高就仰多高;他们不知道,你的手臂总是揽着几个山坡,你的额头总是触着蓝天白云,枝与枝之间,花与花之间的疏朗与繁密,完全取决于你的愿意。
  真想放下手里的工作,去看你红遍山坡的样子,可是,我做不到,我的世界里有太多的羁绊和无奈。我只能在异乡的土地上,遥遥地想你,默默地读你,偷偷地羡慕你。
  我期盼着,期盼着明年的三月,能和你携手,携手在故乡的山坡上,诠释春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22: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伞兄辛苦了,
黄昏哪去了,还不赶紧来谢收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14: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伞哥这样调整删改了一下,整篇文章的连贯,上下段的过渡的确比原文顺畅很多。
伞哥的认真和细致令我十分敬佩,也为自己以前敲文字经常性随心而走的马虎态度脸红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15: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月黄昏的原文和伞哥修改文对照着再看了遍,想说说我的个人感受,望得到伞哥的指证。
原文无论从开篇到结尾,一路下来,月黄昏都把情感渲染得很浓烈,我用句通俗的话来形容我看她这篇文章的感受:似乎是奔跑在下坡的山路上(就是奔跑的感觉)。伞哥调整后的文,读着是另一种韵味。
伞哥,如果把作者对映山红的情感作为这篇文章的主线,到“那一年,我读三年级?”是不是也可看作“不断了”。如果可以这样认为,伞哥看看调整成下面这样行不行?
“那一年,我读三年级?”相比于用肯定句,我觉得,反问效果会更好一些。
本意是想向伞哥讨教一下,我私自把月黄昏的原文调整如下,希望月黄昏不要见怪。


                  《又一次与你失约了,故乡的映山红》


        我又一次与你失约了,故乡的映山红。
        这时节,你应该红遍了故乡的山岚,红遍了江南的天空;这时节,你应该蓬勃在老乡的条几上、学生的书桌前;这时节,你应该灿烂在姑娘的脸蛋上,荡漾在孩子们的笑声中......
       虽然生在深山,但你像村里的老太太一样爱热闹,怕寂寞,只要一接到东风的请柬,你就把箱底里的红衣服红头巾红腰带统统拿出来,有点笨拙地全穿戴在身上,碰见熟人生人都要大着嗓子告诉一番。于是蜜蜂和蝴蝶来了,于是姑娘、小伙和孩子们来了,于是山下干活的农民兄弟也来了......
  你喜欢表现,但绝不招摇。你不会故作娴静淑女,把心事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让人琢磨不透,你没有那个耐心,总是人家还没问,就哗啦啦地倒了出来。你从不会扭捏作态,春风一挑逗,你就高兴得花枝乱颤,广袖一挥,把整个山坡舞成一片火烧云。你的热烈和直爽真的像极了村里的乡里乡亲。
  是的,你不是花盆里名贵的牡丹,你不是温室里娇嫩的蝴蝶兰,你不怕采摘,你的衣襟上从来不会挂着“请爱护花草”的吊牌。你也从来不会嫌弃老乡的土屋太简陋,学生的书桌太狭小,既来之则安之,用自己的笑脸换他们的笑脸,用自己的快乐换他们的快乐。背着书包的孩子,穿着裙子的姑娘,扛着锄头的农民,想折就折吧,只要泥土还在,青春就在,希望就在。反正明年又是一树火红,明年又是一山火红!
       那一年,我读三年级?班上组织春游。乡下没有动物园也没有科技馆,孩子们唯一可游的地方就是山林。妈妈把用大米在街上换来的肉包子连同殷切的叮嘱一起塞进我的书包,回来的时候,包子没有了,手上却多了一束映山红。一个班五十多个人,每人举着一把映山红,走在蜿蜒的山路,非常壮观。我们高举着春天的火炬,照亮了山间的小路,照亮了行人的眼睛。各自回家后,春天便分散开来,落户在每一个简陋的房子里。
        从那以后,我和你仿佛就有了无言的约定,每年三月的季节,我就约上几个朋友,爬上几里山路,看蓬蓬勃勃的你,看窈窈窕窕的你。黄昏时,总要折上几枝,点亮我下山的路,点亮我一春的心情。偶尔,我也会摘下几朵花瓣,抽出花蕊,然后品尝你酸酸的却又带点甜的味道,这是春天的味道,这是青春的味道。而当春去,你的花瓣已尽数谢完,我就会把瓶子里你的空枝取出,放进烧饭的炉堂,让你把最后一丝能量变成一股饭香......
  如今,三年?四年?还是五年?你都没有含笑出现在我的案头上。回故乡的时候,总是没有你,有你的时候,我又漂泊在异乡的风雨里,无缘的我呀,不是去得太早就是去得太迟。没有你的日子,就没有飞扬的思绪;没有你的日子,就没有青春的激情。
  我也曾在异乡的植物园里寻见你的那些被寄养在花盆里的姐妹兄弟。他们全挤在一个花盆里,脸贴着脸,胸贴着胸,密密的。他们不知道,乡下的你,山上的你,愿把胳膊伸多长就伸多长,愿把头仰多高就仰多高;他们不知道,你的手臂总是揽着几个山坡,你的额头总是触着蓝天白云,枝与枝之间,花与花之间的疏朗与繁密,完全取决于你的愿意。
  真想放下手里的工作,去看你红遍山坡的样子,可是,我做不到,我的世界里有太多的羁绊和无奈。我只能在异乡的土地上,遥遥地想你,默默地读你,偷偷地羡慕你。
  我期盼着,期盼着明年的三月,能和你携手,携手在故乡的山坡上,诠释春的意义。



再向伞哥上茶,这回陈年香醇普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1 16: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若尘的积极参与,
送茶小红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1 17: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4楼若尘于2009-05-30 15:44发表的  :
把月黄昏的原文和伞哥修改文对照着再看了遍,想说说我的个人感受,望得到伞哥的指证。
原文无论从开篇到结尾,一路下来,月黄昏都把情感渲染得很浓烈,我用句通俗的话来形容我看她这篇文章的感受:似乎是奔跑在下坡的山路上(就是奔跑的感觉)。伞哥调整后的文,读着是另一种韵味。
伞哥,如果把作者对映山红的情感作为这篇文章的主线,到“那一年,我读三年级?”是不是也可看作“不断了”。如果可以这样认为,伞哥看看调整成下面这样行不行?
“那一年,我读三年级?”相比于用肯定句,我觉得,反问效果会更好一些。
本意是想向伞哥讨教一下,我私自把月黄昏的原文调整如下,希望月黄昏不要见怪。
.......
  先感谢若尘的关注。
  其实若尘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散文的分类与格式了,这个问题有点深,说起来颇为复杂,待伞哥先理一下思路。
  还是先回答其它问题吧。
  一:月黄昏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是以映山红为载体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无论是我修改前还是修改后,特点其实并没有变。之所以会有另一种感觉,个中原因还是结构上。这个问题稍后再探讨。
  二:正如若尘所说,如果将这篇文章看成起是纯抒情的,那么在原文“那一年,我读三年级”之前的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问题是在这之后,内容变了,加了生活的叙述,虽然笔调还是以抒情为主,但开头那种浓烈的情感却弱了许多。从这点上看,即使若尘再次调整,这样的结构基本没变,还是“断”了。
  三:关于反问句的应该效果。在抒情文章中,这种反问句比较少见,因为读者希望看到的是作者浓郁的情感,而不是作者本人在细节上纠缠与疑问,读者没有义务去帮作者去猜测究竟是哪一年。所以,它对全文的帮助并不大,三年级也好,四年级也罢,都只是一个标识,即与映山红“相约”原因的起笔,就是说“二年级”、“一年级”也是可以的。如果一定要追求确切日期而自己又真的忘记了,那么一般是加副词“大约”、“或许”。如“大约是三年级的时候吧”。这样的语气比较平和,读者也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而不会因为突然冒出一个问号而分神。
  反问句的效果比陈述句的语气强烈,但得具体分析,合理运用。比如对话、辩论,最常见的是议论性文章。抒情性的文章虽然也能够用,但一般不会在陈述句中出现,即“叙事”中出现,不然,就会出现误会??作者是问谁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1 17: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来简单探讨一下抒情散文的分类与格式,这是月黄昏此文的问题所在,也是若尘感觉疑惑的地方,呵呵。
  抒情散文的分类有许多种:咏物的,忆人的,爱情的,哲理的,等等。分类不同,写法自然有所区别。当然,都应该“形散而神不散”。
  至于格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纯抒情,这类写法常用第二人称“你”,通篇紧扣人或物的特点来写,很少涉及具体的生活细节,感情浓郁,文字优美,起笔较高,读来令人赏心悦目。缺点是如果情感不真实,往往陷于空洞的无病呻吟。
  第二种是在抒情中夹着生活细节的描写,或者是生活经历过程,这类写法一般是以生活事例为基础,通过与之相联系的人、事、物,引出作者的情感抒发。这种散文的情感是渐进的,先含而不露,再“小荷才露尖尖角”,最后是厚积薄发,达到情感高潮。
  根据这个原理,再回头看月黄昏的文章。它显然属于第二种,但月黄昏在布局上,起笔就将情感提得很高,然后是畅快抒情,这样写到后面“三年级”时,由于生活细节的融入,就显得后劲不足了,情感的抒发也较前面狭窄,过多转入到自己身上,所以给人一种“断”了的感觉。伞哥在修改时,之所以“提段”,就是这个原因。抒情文章应该先小后大,文章的境界也应该如此,不能够反着写。
  这先探讨到这里吧。转一篇别人的文章,供月黄昏与若尘参考。它的布局便是先事,后情,再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1 17: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桂花谢了》??作者不详
  
  前段时间桂花谢了,忽然心底好象有股什么在涌动,催我写些什么,可总因事缠身,迟迟没下笔,好了,趁五一假期有空完成这个心愿。
  我在天台上种的桂花,从去年中秋后到现在,花期终于谢幕了。是啊,开了近三个季节的桂花(至少也有二个季节多),从花开到花谢,一批批花开,都开得那么灿烂,那么从容,那么诱人。虽然花谢了,但花开的季节,却令人难忘,浓郁的花香使人回味无穷。
  秋本是个诗意的季节,开在秋天的桂花也就更增添了自然的绝美意象,再加上个令人遐想的明月,就更加使桂花韵意充满了情致和深婉,叫人对桂花产生一种特感之情。
  我爱花,可我更欣赏桂花。你看,唐诗人张九龄一句:“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短短两句,就道出了桂花的清远与高雅,道出了桂花的神韵与丰姿。因此人们一直把桂花比作是人间的仙葩。在桂花开的季节,花如金星点点(桂花主要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子桂和四季桂;花色有:金色、花黄白或淡黄、花橙黄或橙红、花黄白色。我种的不知是何品种,花色淡黄),从树头到树梢,一簇一簇的,缀满了全树,就如一幅刚打开的美丽画卷,透溢出洒脱的秋色。每一簇花都饱含着对秋的热爱和拥抱,每一缕花香都传递着大自然对人类的美意和真情;既具有洒脱坦荡之豪放,又有婉约缠绵之柔情,将对秋的痴情和承诺,装满了所有花蕊。
  赏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当花开满树,你站在花前,眼闭,心静,细细地倾听花的诉说,慢慢让花香沁入心脾,那真是人间中最惬意的事!尤其是在那静谧的秋月夜,碧空下清风除除,摇曳的枝柯流溢着的无限温馨的月光,淡淡的月华中倾泻着桂花浓郁的芳香,抵头看看楚楚动人的桂树倩影,仰天遥望云翳中若隐若现出桂树扶疏的姿态,此时月和桂融为一体,就像一首和谐而优美的古音乐在悠悠演奏,此时此情此景,一股超凡脱俗之感漫涌心底,更叫人陶醉!令人思翩!正是:一树枝生无限月,三秋花满自然香。根依玉宇****领,情系尘间楚韵扬。
  虽然我对桂呵护有加,适心照应,每天给它浇水,按时追肥,但花开花谢的自然规律,又有谁也不可抗拒呢!再说桂花本来就是尘外之物,结根依瑶宫,广寒宫里有它的亲人,广寒宫才是它真正的家,才是它心底的牵挂。因此可以说,桂树花开是应花神之约,装点人间,点缀秋色。现花季过了,芳心难留啊!是该回玉宇琼楼的家了。花谢得很平静,没有半点留恋之意。悄悄地走来,静静地归去。特赋采桑子词一首记之:
  桂花谢了无留意,满地残香,一树空芳,任世多情亦未怆。
  蟾宫才是君心系,玉宇银江,月殿吴刚,牵动花魂久别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 10: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伞哥,这两天几乎把您的评论文字(新老论坛)看遍,真的受益匪浅并很是感动。
看了伞哥的解析,有茅塞顿开的感觉,真的感谢。

散文看作是“虚”与“实”的结合,人、物、景该是“实”,情感则是“虚”了,现在明白,“实”该是基石,先铺好基石才能往上建。

当时看“那一年?”那句,没感觉到是作者的不确定,而想到作者只为某种情感的渲染而故意转变句式,是我的感知有失偏颇了。

辛苦了,伞哥。以后要多来这里麻烦伞哥,嘻嘻,伞哥到时别嫌烦着了。先用茶贿赂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2 21:13 , Processed in 0.13564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