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千堆雪

[千堆雪]精品出对句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9 20: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千复出,欣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09: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90楼湘灵于2012-01-09 20:10发表的 :
老千复出,欣賞了。。



坏丫头,什么复出呀?我又没有退休,只是一直忙于工作而疏于论坛管理了呗,你要常来。快把你的“名句新对”发过来,我也砸~!!

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20: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原來的那個帖子,因繁體字全變成問號了,重發一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0: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ff00cc\" size=\"3\"><strong>千堆雪关于《看图题联》的赏析</strong></font></p><p /><p><font size=\"3\"><font color=\"#0000ff\">《看图题联》是成联练笔的常见形式,相当于古人即景联句、应景题句。记得《红楼梦》第五十回,有“芦雪庭即景联句”;第七十六回有“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的描述。那么,联友在《看图题联》的成联创作中,需要把握那些重点要素与关键环节呢?我个人认为有四点:</font></font></p><p><font size=\"3\"><font color=\"#0000ff\"></font></font></p><p><font size=\"3\"><font color=\"#0000ff\">第一、看图把握主题。《看图题联》首先要求联友要把握图的本质内容,确立自己对图景所表现主题的认识。只有对主题的认识确定了,作者才能有针对性地、准确地组织好自己的联句;</font></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 color=\"#0000ff\">第二、针对画面,合理联想,挖掘和丰富主题。一幅图所呈现的画面是静止的、固定的,但在不同的阅读者眼里,对图的理解与感悟是活的,它所表现的内涵是有差别的,因此,对画面没有表达的或画外的启示与感悟,允许有合理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但这些联想要合理,想象也要恰如其分,在有限的图景约束中发挥最大的想象力;</font></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 color=\"#0000ff\">第三、要有优美、准确与锤炼的文字表现力。成联的创作好处在于对文字的要求不象应对联那样受出句的制约。成联的句式可以多种多样,这就为创作者提供了一定的施展空间,但是成联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同样要求优美、准确和锤炼,更要求前后句之间的连贯、上下联之间的关联;</font></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 color=\"#0000ff\">第四、提升主题,有所感悟与启迪。一幅图景,在众人眼里可能表现出千姿百态的意想,如何把自己的感悟提升到一定高度与深度,让大家都能从你的感悟中得到启发,这才是判断成联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br /></font></font></p><p><font size=\"3\"><font color=\"#0000ff\"></font></font></p><p><font size=\"3\"><font color=\"#0000ff\"><font color=\"#ff0000\">赏析举例:</font></font></font></p><p><br />以下是引用<font color=\"#ff00cc\">西门望雪</font>的发言: <br /><br />几瓣寒香归雪后<br />三千寂寞向谁家 <br /><br /><font color=\"#ff00cc\">千堆雪赏析: <br /></font><br />上联应景,紧扣图景,抓住了题图的主题。“几瓣”扣图,观察很仔细,“寒香”是梅花的重要要特征,记得黄庭坚在《次韵中玉早梅》诗中有:“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句。下联在应景中发挥了作者自己的想象和情绪,“三千寂寞”非常耐品,“三千”不是具体的数量指代,而是泛指,与上联的“几瓣”形成鲜明对照,“寂寞”也是梅花的高格之一。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句。总之,本联全句围绕题图,不着梅花一字,而达到咏梅的艺术效果,很干净利索。是上乘之作。 <br /><br />以下是引用<font color=\"#ff00cc\">苏三</font>的发言: <br /><br />莹莹雪润春思浅<br />寂寂风题冰蕊娇 <br /><br /><font color=\"#ff00cc\">千堆雪赏析: <br /></font><br />上联从“莹莹雪”景中联想到“春思浅”,这个是合理的联想。记得清?普荷在题梅诗中有:“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的诗句。如果说上联突出的是雪景,那么下联着重写梅了。“冰蕊娇”是梅花的形态,元?元淮在《立春日赏红梅之作》中有:“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的诗句。综观全联,有两处值得斟酌:其一是在酌字上,上联的“春思”与下联的“风题”都值得推敲,尤其是下联的“风题”超出了应景的合理联想范围,且与主题无助;其二是整幅对联的立意与格调未见精神,感觉匆忙了些。 <br /><br />以下是引用<font color=\"#ff00cc\">秋池钓手</font>的发言: <br /><br />敢以寒香凌雪色;</p><p>不将瘦骨媚东风。 <br /><br /><font color=\"#ff00cc\">千堆雪赏析:</font> <br /><br />这一联集中赞许了梅花的“凌寒”气节与“傲骨”精神。在组句上,作者用“敢??????凌”和“不??????媚”的反衬句式来加重语气。上联的“寒香”与下联的“瘦骨”都是梅花的主要特质,上联扣图紧密、下联联想合理,全联与陆游的《梅花绝句》:“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的主旨高度稳合。写出了梅花的精神与品质。 <br /><br />以下是引用<font color=\"#ff00cc\">野鹤轩主</font>的发言: <br /><br />冷艳天姿偏爱雪<br />嶙峋傲骨独迎春 <br /><br /><font color=\"#ff00cc\">千堆雪赏析: <br /><br /></font>这也是一幅赞美梅花的成联。“冷艳”是梅花的“天姿”,其“冷”何来?“爱雪”也,上联关联很紧密,也扣了画面;“傲骨”是梅花的“品格”,梅花号称“东风第一枝”,“迎春”是梅花的季节特征所赋予的。南朝?谢燮在《早梅》诗中有:“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的诗句。 如果要鸡蛋里寻骨头的话,本联熟字过多,没有写出新意,其格调不符合老乡的才情,可以写得更好一些的。 <br /><br />以下是引用<font color=\"#ff00cc\">红绳</font>的发言: <br /><br />红妆素裹<br />玉质冰心 <br /><br /><font color=\"#ff00cc\">千堆雪简评: <br /></font><br />这一联非常简洁、利落。短短8个字,很恰如其分的紧扣了图景。且句中自对、上下工对都很到位,也概括与总结了本图的主题和立意。唯一遗憾的是都是化用成句,没有新的联想与自己的感悟。 <br /><br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6: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天低云浸树[无名氏]
对句:地莽月蒸流[逍遥女侠]



千堆雪点评意见:

先析对句“天低云浸树”:这个是联都举人大有同人的一个出句,记得空空道人点精的理由云:“有古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此句与之手法相似。而“云浸树”三字很形象地描绘了云压天低、云缠树脚的景象。想象丰富,用字精炼。”千堆雪需要补充的是“天低”二字的视角效果。从古诗“野旷天低树”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天”怎么可能比“树”低呢?!原来是“野旷”的视角因素影响也,同理:“天低云浸树”也并非“天低”,而是因为“云低压顶”,大有“山雨欲来”之势,“云浸树”之“浸”字,就说明“云”在“树”间,正扣“低”字。因此,出句字字无废墨。
再来看对句“地莽月蒸流”:从对仗的角度,无可挑剔。看似“流对树”宽,因其出彩之笔在“月蒸流”,尤其“流”字在此做名词解,但又有动感的韵味。故此宽当可。需要推敲的有两个地方:一是“莽”字,此字本意有二:密集、包裹与鲁莽,此处显然是前者,我没有品味出其在句内的关联效果,而出句之“低”字句内关联效果极佳;二是如果联系上句来看,在“云低压顶”的时候,能看见“月蒸流”吗?因此,单看本句很有余味,但如要联系上下全联,很难想象上下联之间的意境关联效果。
如上浅见,仅雪一家之言,如有不确,期作者赐玉,也欢迎大家共同讨论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7: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溪尽山横碧[知雨不知风]
对句:雨歇叶捧珠[千堆雪]


这联很有意思,与知雨兄及大家探讨一下:

尽,尽头。这点好理解;问题是:“溪尽”与“山横碧”的关系是我最关心的。
想象一下:溪流环山,或山涧、或山谷,无论此山的植被如何,也不论此溪或浅小、或宽阔,从“山横碧”来理解,应该是远处的大视角。那么,“横碧”的对象,究竟是指此“溪”?还是别的什么呢?这才是本联的精妙与联眼所在。因为此处一个“尽”字,是溪流的尽头,也就是说溪流到头了,再深入联想一下,“溪”是到头了,但“溪水”不会消失,它还得继续,只不过它可能汇集成江、入湖罢了。如这样理解与联想成立的话,那么“山横碧”的对象则不是“溪”了,而是“溪尽”以后的江河湖泊。妙,太有意思了,好才思。
如我的以上分析成立的话,则强烈推荐此联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17: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雪总这不叫复出,叫回归又有的美文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7: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一缕炊烟,与云握手 [湘里人家]
对句:三杯秋水,同月谈天 [湘里人家]


问好新朋友~:)这个出句很生动。寥寥几字用夸张、拟人手笔就把一幅炊烟接天的景致描绘得惟妙惟肖。尤其“握手”是会意、精彩之笔。推荐精华。
推荐这个出句精华,却不敢苟同这个对句。为什么呢?因为从上联的景致中,我们能推理与联想到当时的意境。所谓“炊烟”三餐,能清晰再现接云景致,按一般自然规律,我理解:非晨即暮。而此时“月”是不清晰的,即便有月,也不是视线的主角,更不是“谈天”的最佳时点。因此,用“月”景寻对的句子都值得推敲。这就是一幅对联上下句需要环境相谐、意境相协的问题。


出句:一缕炊烟,与云握手 [湘里人家]
对句:两横归雁,鸣籁行书 [千 堆 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17: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溪尽山横碧[知雨不知风]个人理解如下:溪流本在两山间,蜿蜒而下,忽有一山横亘,溪至山脚,隐于青翠之中,不复得见,或集而成潭,不复为溪。抬眼所见,唯山壁立如屏。
仅供参考^_^


对句:地莽月蒸流[逍遥女侠]百度到一个逍遥女侠自己的解释:你换一个观察角度试试&lt;/P&gt;&lt;&gt;比如站在峰顶俯视。。。。。。。我觉得这里的云不是真的云,而是河边蒸腾起的水气;不是有这么一句么——“岭上多白云”;这样一来上下联至少在空间和因果律上可以达到统一,甚至意境也可以因观察角度的变换而趋于作者所处方位的统一,你看呢?&l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潇湘夜雨情难了【素月清影】



这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其内涵很丰富、很值得细细品味与琢磨。为什么捏?为什么“潇湘夜雨情难了”呢?这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与品析方得其味。

“潇湘”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浦。”。此后,潇湘一词广为流传,并不断赋予新内容,作为美的象征,如用作词牌《潇湘神》、戏曲《潇湘夜雨》、琴曲《潇湘风云》等。谢朓有诗云:“ 洞庭张乐池, 潇湘帝子游。”说的是娥皇女英随舜不返,死於湘水之典。《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诗社中被称为“潇湘妃子”,且林黛玉爱哭,所以“潇湘”在文学作品里也常被用作林黛玉的代名词。那么“潇湘夜雨”又是怎样的景致与意境呢?有诗为证:

忍踏残花作浊泥,何惜败柳剪风衣。
梁间紫燕同风语,槛外斑竹与泪栖。
人世几多回首处,梦依百度忍别离。
今朝哽咽同谁泣,泪比潇湘汝可知?

因此“潇湘夜雨”之寓意应该是斑竹泪。而“斑竹泪”是潇湘血泪,此为意境,加上“夜雨”喻泪,可谓连绵不断,声声血泪。那么“情未了”就有了充分的依托和理由。至此,整个句子丰富的内涵与联想空间也就昭然若揭了。故我有理由推荐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13 17:58 , Processed in 0.11707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