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8|回复: 0

皓腕凝雪《今年栗树不吐新》,为什么能让读者掉泪?(作者:木头眼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2 22: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皓腕凝雪《今年栗树不吐新》,为什么能让读者掉泪?
    ??《今年栗树不吐新》读后

    皓腕凝雪的《今年栗树不吐新》,以栗树为线索,运用托物喻人的象征手法,抒发了父子深情,描写了慈父形象,揭示了在那个特定环境中,知识阶层的坎坷命运。
   阅读这篇文章,不禁热泪盈眶。
   
   一篇千字短文何以产生如此的感染力?


    一。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材料。
    试想,几十年的父子生活,感人的材料一定很多,但是,如何围绕中心优化选材,是能否感人的首要因素。该文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
   
     例如:

    “我出世,父母举债建造了当时较为体面的新房。”并且栽下栗树以“见证他对我的爱。”
    举债建房,栽树。父亲对女儿出世的欣喜,流溢字间。
   
    “板栗表面是一相当锋利的刺身球”。“我爱吃却又怕伤,”。所以“每次
都是在父亲的手里接过剥好的果仁,放进嘴里,细嚼慢咽,对着父亲笑,喜欢看父亲注视我的眼神,慈爱又温暖;喜欢板栗在嘴中的脆香,余味不减如父爱般甘纯。”

    “我常问父亲,和小树同年,为什么小树这么高了我才一点点高,
惹得父亲哈哈大笑。他让我坐在肩头摸索他的眼睛,嘴巴,高高的鼻梁,用力地扯他短小的胡子,”

    多么平易慈祥 可亲可爱的父亲呀!
    母亲含着泪挑出他手上积累的老刺,
    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送“我”上学。
    这不仅仅表现了父亲的明智 还点出了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送我上学 父亲所要付出的极大代价 从而,更显示出父爱的挚热

   文章所选取的这些富有表现力的材料,使父亲慈爱的形象栩栩如生。感人肺腑
    但是,仅仅材料的感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作者运用多种手段,对这感人的材料予以有力的表现。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的呢?
    二。构思好,
    1。倒叙起笔,定下基调:  凝重悲凉的抒情!
   一篇文章从哪里切入?有个构思的问题。作者把切入点对准了“栗树这
个春天没吐新绿,象是枯萎了!” 这种悲凉凝重的抒情气氛,对于把读者引领进情节中,产生了较强的感染力。

    2。随着文章按时间顺序的展开,插入对父亲坎坷经历的介绍。这样就使读者对父亲有了由近到远 由点到面的整体感觉。读完全文后 父亲的全貌便留在读者心中。
   一个人的不幸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而这样一位不幸的父亲却是那样善良。这就使人不能不感动!
  
    三。虚实结合,把握的较好。例如:

    “听父亲开朗幽默动听的话语,充满了美妙的想象与深刻的好奇。长夜,不再是漫漫无聊的等待而是如水流逝的短暂。”
    此处,运用虚写的手法,父亲讲的什么?充满了什么样的美妙想象?没有具体的叙述描写。而此时无“实”胜有实。作者在这里主要是渲染了一种快乐情绪。抒发了对那曾经美妙时刻的怀恋。
    当然,这种叙述文 如果千字下来总是写得很虚,读者就会缺少具体的感觉。难以留下实在的印象。
    而作者对虚实关系的处理,很见工力。请看下面这段实写:
    “每次都是在父亲的手里接过剥好的果仁,放进嘴里,细嚼慢咽”他让我坐在肩头摸索他的眼睛,嘴巴,高高的鼻梁,扯他短小的胡子,”  
     此处的精描细刻,使女儿和父亲的形象,呼之欲出。这是多么温馨的父子之情啊!
     但如果一味的很实,。假如通篇不断地都是这样细致的叙述描写,那么读者就会感觉很累。从而影响阅读效果。
     该文较好的虚实结合,使它所产生的节奏。象一条水流,急缓相间,时有浪花,妙趣横生。因为它更符合人的阅读审美习惯,
   
    四。许多地方运用了大量的合笔手法。产生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所谓合笔,即把抒情 议论 叙述 描写等手法融合使用。而不是单一的某一种手法。 例如:
    他深谋远虑的思维和长远的目光支撑着长期身困疾病的驱体,父亲之伟大,重于泰山;父亲的恩情,比山还高比海更深。
    喜欢看父亲注视我的眼神,慈爱又温暖;喜欢板栗在嘴中的脆香,余味不减如父爱般甘纯
    父亲高大修长,浓荫下英俊刚直  
    这些语言,议论中有抒情。抒情中有描写。几种手法浑然一体。。情在境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父亲的身影在灶间来回穿梭,细心地烹煮,静心地等候,阵阵香味漫天盖地而来,弥漫了老屋和整间院子。我和哥哥又蹦又跳,圆圆的月光下香喷喷的晚餐 ??
     这是叙述还是描写?是抒情还是设置一个场景?这实际上是几种笔法的融合。这是一副流动的画卷 也是一幕温馨的剧情。是动人的音乐,也是优美的舞蹈。 之所以产生这种效果,就在于复合笔法的运用。
    五。根据情感的变化,适时调整句子的长短。
    黯然伤神,他自责,他内疚,但当时他无可耐何
    ??这里使用短句,造成急促的节奏。利于表达强烈的情绪
    而“父亲的手被刺伤得不象样子,母亲含着泪用细小的针尖,小心翼翼地挑出他手上积累的老刺,”
    这种较长句子的使用,则构成舒缓的娓娓柔情的氛围。
    由于作者把握了句子的长短变化。也就把握住了情绪的节奏。从而牵动着读者的感情,随着作者的情绪 ,起伏变化。
     
    六。细节描写??而每一年,父亲的手被刺伤得不象样子,母亲含着泪用细
小的针尖,小心翼翼地挑出他手上积累的老刺,
   
    假如对此处进行粗线条的处理,只简单介绍一句:为了摘栗子,父亲的手
被刺伤。那么 其感染力显然就大为逊色。 文章多处的细节描写,构成了感人肺
腑的力量!
   
   再如:

   每次都是在父亲的手里接过剥好的果仁,放进嘴里,细嚼慢咽,对着父亲笑,喜欢看父亲注视我的眼神,慈爱又温暖;喜欢板栗在嘴中的脆香,余味不减如父爱般甘纯。
   
    如果此处只是简单处理:因为怕我的手被扎,每次都是父亲给我剥好果仁,

    这样也感人,但是,那种,细嚼慢咽,余味如父爱般甘纯,对着父亲笑,喜欢看父亲注视我的眼神, 那种 细腻的情感 浓郁的生活气息 难言的美妙之感,就难以表达。

     七。对比 呼应。

     那棵板栗树这个春天没吐新绿,象是枯萎了!激起了我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无限伤感,
    记忆中,院门前的板栗树,每逢花开,整个院子能嗅到淡淡的暗香味道,一串串白色的花儿绕在枝头,竟相芬芳,它的花虽不漂亮妩媚,结出的果子却是异常地清甜可口。
    上面两段,在对比中形成强烈的反差。分明地展示了 那被撕碎了的 竟是这样的美好!

    带有悲剧成分的笔调,激发着读者的共鸣。

   父亲,不但高大修长,浓荫下英俊刚直,
   这段和前面“我站在树底下,小得不见影子”  对比呼应。 父亲犹如这大树,给我以浓荫和果实。
   父亲“买了一枝板栗树苗栽在院子里,让我和树一起比赛成长,让树见证他对我的爱”

    解题。交代了栗树的由来,点出栗树的象征意义??“让树见证他对我的爱”。为下文的层层展开渲染了气氛。
   首尾呼应。产生连贯感。

   八。该文不仅让读者掉下眼泪,有较强的可读性。
   同时 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父亲”是在平淡无奇,病困郁闷中。终其一生。然而他的高尚 他的伟大恰如星辰 指引着女儿的行程。
   这在世风日下,情感危机的现实中,
   在一些父母目光短浅地断送孩子前程的背景中,
   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挚烈的父子情爱,父亲的优秀品质,
   不仅仅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父亲,同时也昭示:
   怎样才叫人性的善美? 怎样的生命才能闪光?怎样的人生才是高尚?
   
   结束语:
   一。该文虽有瑕疵,但仍不失为一篇佳作。
   二。以前写的这篇读后感,发出 ,既表示对论坛的支持。也是向作者学习的过程。限于时间关系,本文处理得较为粗糙,或有不妥,还请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20 23:47 , Processed in 0.1041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