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似曾相识

[分享] 《趣味楹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06: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12-14 06:42 编辑

                     (四三五)
庸人惰,废;
才人傲,亡。
       年轻的时候比较少读曾国藩的书,觉得太正经、太枯燥。
       稍微年长一点就会发现,曾国藩的书里,到处都是道破天机的大实话。比如下面这句:
古今天下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古今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读第一遍觉得没什么,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理儿。一个惰,一个傲,古今天下多少人都栽到了这两个字上。 曾国藩说的“庸人”,可不是指智障。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属庸人之列,即平常人、普通人。只要你生下来不是像哪吒那样长着三头六臂的官二代,这辈子就注定要不断努力。而努力最大的敌人,就是懒惰。
       才人傲,亡。过于骄傲的人就像一只花孔雀,只顾炫耀美丽的尾巴,却忽视了裸露在外的丑陋屁股。
       曾国藩一举成名,人们归结了三个词:一是早起;二是耐烦;三是有恒。
       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成名后极其谦虚。
       按照当时清朝的制度,四品以下的官员坐四人抬的蓝色轿子,三品以上的官员坐八人抬的绿色轿子。但曾国藩官至二品的时候,坚持坐蓝色轿子,就是为了向同僚释放自己为人谦虚的信号。
       敬人者,人恒敬之。曾国藩的一生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勤奋和谦虚。
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
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生为庸人,应当以勤补拙;
生为才人,应当谦虚稳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07: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12-15 07:20 编辑

                    (四三六)
       康熙皇帝题陈廷敬挽联:
春归乔木浓荫茂;
秋到黄花晚节香。
      陈廷敬,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甚得康熙信任,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曾总裁《一统志》、《明史》、《康熙字典》等的撰辑。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陈卒,康熙亲书挽联,并命皇子前往祭奠。上联用“春归”点出陈廷敬致仕归乡之意。“乔木浓荫茂”指陈的故居“午亭山村”。这里用了借代手法,不仅显得形象生动,而且还暗寓褒扬之意。因为“乔木”是高大直立的树木,常用来衬托或象征一个人品格的高尚。下联进一步用秋菊象征陈的晚节。古人认为菊花不但可以服食,养身延年,而且冒霜吐颖,象征着品行的劲直,是“高洁”的代名词。
       《离骚》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是屈原以饮露餐菊来比喻修身洁行。“黄花晚节香”,是说陈廷敬的晚节像秋菊一样振劲朔、含凝露,令人肃然起敬。
       这副对联的句式较为特别,是二、五节奏。构思也十分精巧,用藏头法,“春”、“秋”两字,切合陈廷敬春日辞官归乡、入秋到达故里的过程。同时,“春秋”两字又可用指年龄,概括了康熙对陈一生的评价和赞美,雍容得体,颇有独到之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6 07: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三七)
       《论衡•别通篇》中说: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
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一个人德行不优秀,既看不到未来的远方,也走不好眼前的路;一个人知识浅薄,才能不够,不会有远见卓识,也就不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德行,才识,是人生事业的基础,不管世事如何纷纭、人世如何复杂,人最应该做的是拓展生命的宽度,而不是渴望与任何人同行。
很多人忍受不了生命的孤独,内心空虚,恐惧未来,又时常觉得无聊,无事可做,本质上来讲不是生活给你的太少,而是自己的内心不够丰富,忍受不了无人问津的日子,按捺不住一颗狂躁的心。如果心中有所坚守,能够仔细聆听灵魂的心声,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随意漫步,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专注于自我品格的提升才是王道。
       人生一路走来,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故友都长大了,曾经的自己也成熟了,或从容,或淡然,或依旧焦虑不安。无论人生境遇如何,既然已经走过了那么长的路,度过了那么多难熬的夜晚,就是真的很了不起。
       不必渴望谁的认同,不必仰望别人的星空,只要自己初心不变,依然能够扛起未来的重担,为自己鼓掌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7 07: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12-17 07:24 编辑

                    (四三八)
       从前,某员外有一女一子,女儿及笄待嫁。儿子尚年少,正在塾中读书。那塾师生性刁滑,常常给学生留下作业就出去游荡。
一日,他给学生出了一句上联:
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
       学生对不上,就去求姐姐代对,姐姐对道:
无人共枕,枉存一片痴心。
       塾师回来一问,知是姐代弟对,便自作多情,以为小姐对他有意,于是又出句:
六尺绫罗,三尺系腰,三尺坠;
       小姐看后,挥笔而就:
一床绵被,半床遮体,半床闲。
       塾师一看,认为小姐对自己含情无疑,便欲立即与小姐定情。赤裸裸地又写了一联:
风紧林密,问樵夫何处下手;
       小姐见塾师心术不正,立即严词训斥:
山高水深,劝渔翁及早回头。
       塾师看了,心中凉了半截,但未死心,去硬着头皮纠缠,继续传联:
桃李杏梅,这些花哪时开放;
       小姐不客气地回敬道:
稻麦黍稷,此杂种是何先生。
       至此,塾师也无计可施,但心中总是忿忿不平。不久,便眼睁睁地看着小姐出嫁了。一年后,小姐生了对男双胞胎,回娘家做满月,那刁塾师凑上去,指着双胞胎戏弄小姐说:
谁是先生子,孰为后生儿?
       小姐一听,塾师又出污言秽语,就撕破面正颜道:
后生为我子,先生是我儿。
       塾师自讨苦吃,只羞得无地自容,在场的众宾听了,一个个笑破肚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8 07: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三九)
       《鬼谷子》说:
世间善事忠和孝;
天下良谋读与耕。
       古人常说:“天无法不通,家无规而散。”这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百善孝为先,一个家庭最大的规矩,说到底还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
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
       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在社会上只会受人批判,做不成兴家旺业的事情。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想让一个家庭细水长流、长盛不衰,就要传承孝道,让子孙后人尊老爱幼,才能营造出家庭兴旺的氛围。
       一个家庭走向兴旺的三个征兆:“家运之兴旺,在于和睦、孝道、勤俭!”这番话出自于曾国藩所言。曾文正公一生仕途步步高升,家族开枝散叶、长盛不衰,跟他传下的优良家训有很大关系。俗话说:“鸡鸣千年旺,狗吠万事兴,和气好运来!”指的就是一个家庭和和美美、热热闹闹才会兴旺发达。
       每个人都想家兴事业顺。一个家庭走向兴旺的三个征兆,有一个,就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9 07: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12-19 07:21 编辑

                   (四四〇)
        明成祖朱棣一次对解缙说,我有一上联虽两个字,却对不出來下联。解缙问:何联?皇帝朱棣说:色难;解说:容易。
朱棣说,你说容易,你对啊。解缙答:我对过了啊!
       你出联:
色难;
       我对联:
容易。
       朱棣愰然大悟,连连点头。
      “色难”一词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要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的;“容易”一词,出自西汉《非有先生论》,语为在君主面前指陈得失“谈何容易”。
       两个字的对联,有如此讲究,实为罕见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06: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四一)
       老话常讲,“做人,话不要说得太满,事不要做得太绝”,就蕴藏着“小满”之理。
       为人处事,也讲究个“度”:好在适度,坏在过度,留有余地,往往才会从容淡定,进退自如。言之易,行之难,我们中很多人,不单跟他人较劲,也惯爱难为自己。不达完美无缺誓不罢休的你,不妨多问自己一句:我追求的是极致,还是极端?要知道,朝着某一方面尽善尽美的执着与坚持,也需要以智慧把关。生活,有没有因为你的这份“追求”,变得更可爱更值得过些呢?
       豁达如季羡林,他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了解这个平凡的真理,对人,可互相谅解;对己,才可不烦不躁。小满,就是今天你的收获所得,总比昨天饱满一点,但是永远不自满。
       林清玄有这样一个比喻:这就像一条毛虫一样,生在野草之中,一天吃一点草,一天喝一点露水;上午受一些风吹,下午遭一些雨打;有时候有闪电,有时候有彩虹;或者被鸟啄了,或者喂了螳螂;生命只是如是前行,不必说给别人听。只有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时时点着一盏灯,灯上写着一副对联:
今日踽踽独行;
他日化蝶飞去。
       小满,月在遗它的憾,麦在灌它的浆,风在送它的香,该付出的已付出,该尽力的已尽力,所以此时,心安地得一夜好眠,而后,欣然地奔赴一场盛大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07: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四二)
       杨慎,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
       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池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
       县令刚念完上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
       杨慎即对出:
万里长江做澡盆。
       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2 0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四三)
生在阳间有散场;
死归地府也何妨。
       经有一位朋友问起:“我活了大半生,到现在都不是很清楚,做人是张扬一点好,还是低调一点好?”我回答他:“这世上有两种命运,一种是先甜后苦,另一种是先苦后甜。若你想要先苦后甜,那就低调一点行事,但是如果你想先甜后苦,张扬一点也无妨。”
       人活一辈子,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生当中,很多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的。
       珍惜自己的人生,便不能太过轻狂,做太多令自己悔恨的事情。毕竟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提示过我们:“人永远无法同时踏入两条一模一样的河流”。
       人生,是一段没有后悔药可买的旅程,正如唐伯虎的《绝笔》:
生在阳间有散场;
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
只当漂流在异乡。
       人成才的过程,就像是春天的花朵盛开的过程。对于这个世界知之尚浅就过早的打开花苞,只会感受到春寒料峭。唯有和深春的百花一起开放,才能看到春色满园。
       今天低调做人,是为了明天可以高调做事。一味的低调,才是最深层次的炫耀。请您学习体会,福生无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3 06: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四四)
       顾鼎臣(1473年~1540年),字九和,明朝苏州人,弘治进士第一。他幼时聪明,常有妙语。一天,塾师出对为难他:
花坞春晴,鸟韵奏成无孔笛;
       把鸟鸣声比喻成无孔之笛,确非一般,但顾鼎臣面无难色,不一会儿就对上了:
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
       将蝉声比喻为无弦的琴声,也别出心裁,因此塾师不禁十分惊奇。有一天,他父亲出对考他: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顾鼎臣立即对道: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他父亲听了非常高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4-29 22:02 , Processed in 0.10593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