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18|回复: 7

评《小巷情结》(无尘秋水、花间留晚照、剩翼请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2 22: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纤纤雨儿:
    喜欢小巷,不知在何时。或许童年起,从那狭长的小巷一路跳跃着回家时,小巷就已经悄悄根植于心了。可那时候,并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很美、很快乐、很有韵味的事情。因为天天从小巷穿行,再平常不过了。等到远离时,才惊觉,悠长的小巷早已是血管,布满了全身。回想起来,因为远离,多少有点不适。又或许,喜欢小巷是源于那首众人皆知的《雨巷》,再没有哪个小巷有如此经典的诗意和回味了。
   
    然而,我喜欢小巷,却并不希望在小巷深处遇见一个丁香一般的女子。“丁香空结雨中愁”,我不想被惆怅网住,特别是在走过一段岁月之后,更不希望独自空在愁云中。仔细想来,之所以喜欢小巷,是因了小巷给予我幽深的感觉、丰实的底蕴。要想走进,必得耐住性、放缓心境,才可探知一二,才可感知一二,才可见得一二。

小巷的魅力从一面墙开始。当阳光一点点渗入班驳的墙面时,它的美就一点一点扩张开,阅读的渴望由心底陡然而生。墙面因为光影的涂抹,宛如一幅印象画,牢牢捉住人的目光。又像是一本“大部头”书,承载了很多故事。望着它,不由自主调动探知的细胞,浮想联翩,似乎要把镌刻在墙体里的每一个符号读懂、读透。谁不想掀开历史的一页,走进过往,解读内涵,丰富思想?谁又不想聆听动人的故事,感受震颤的回音,领略人生的起伏与美好?此时阅读,人往往定格在一种痴迷状态。

    巷口处,起初或许还可以抱着一种孩童的顽皮、新奇心理,蹦蹦跳跳的。越往里走,感觉越是肃穆。听着青石板清脆的叩击声,反弹在高墙两壁又砸回到身上,心便禁不住翻腾了。像是有个声音牵着你,沿着一条适宜的小路忽忽进入某个心灵之所。浮躁的心在瞬间安静下来,交流的欲望喷发出来。这是一处安静的区域,尽可以敞开心扉,慢慢倾诉。面对一颗倾听的心,真诚是唯一的选择。这样说似乎有些违背常理,难道只有这里才是安静和真诚的地方么?倒也不是。只是小巷深处的深邃感与沉静感给人创造了一种倾诉与聆听的氛围。此刻,不可以大声说话,不可以吵嚷生事,所有的一切必须沿着一条脉络行进。也许正因为这样,从江南小巷走出的女子,都是淡去了一份张扬,总是缓缓进入视线,不经意的打动人心。就像一片叶,悠悠随风、轻轻落入湖,滋生默默相随的感触……
    小巷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让人流连。细雨飘飞时,小巷越发显得静谧与幽深。细微的脚步声和着略微清凉的雨丝,仿佛徜徉在杨柳拂岸的小河边,惬意的很。如果有兴致,还可以清晰地看看那些被细雨三三两两弄花了的石板路,很让人生出一些俏皮的念头,与它亲近、与它嬉戏,就在细雨蒙蒙的小巷里,一路呢喃着哼唱。大雨滂沱时,也无须仓皇出逃,更没有天塌下来的感觉!两旁厚实的墙壁义不容辞地挡着,雨势自然地减弱,好似被呵护了一般,心暖暖的。那高墙,犹如小巷宽广的胸怀,什么都可以承受,什么都可以包容,什么都可以蕴涵。
    今天,我又走在小巷,我希望自己可以再淡定一些,包容一些,沉淀一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纤纤雨儿:
    今天是凤凰评论联盟开张的好日子,请各位评论员先热热身,试评一下《小巷情结》,也算是表演赛了哈。
    因为是首次开评,时间相对宽松些,周日之前请各位评论员帖出点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22: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剩翼:
    总算没误了火车: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世界的逻辑,因此文学也不能没有逻辑。结构、情节、人物、叙述、描绘、议论、引证,哪一个也少不了逻辑,毋宁说无逻辑,也就没有艺术。
    文章以小巷为题,开篇第一句:"喜欢小巷,不知在何时。",在,是误用,应为"从"。同时这句话宣示,后面的补叙,也应当是"时间段",但,"又或许,喜欢小巷是源于那首众人皆知的《雨巷》,再没有哪个小巷有如此经典的诗意和回味了。"这不是时间段了,是一首诗,是一个事物,逻辑上出现了矛盾,可以肯定作者不是戴望舒同时代的人,所以不可能是指戴望舒写出这首诗的时间,因此,应当写"读到那首《雨巷》的时候……"。下面这句话还有两个毛病:"再没有哪个小巷有如此经典的诗意和回味了。"一是贸然作了全称判断,既然除了老戴的雨巷,其他的都没有经典的诗意,那么后面写那么多巷子长、巷子短,又是为何?二是小巷有诗意能够说得通,但有回味就不太合适,应该是令人回味。
    后面,到"放缓心境"都很好,有渐入佳境之意,不过"才可探知一二,才可感知一二,才可见得一二。"这话就又随手了,探知、感知,实在看不出太大分别,所谓简练,不过是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就别说两句。
    后面一段,写小巷的魅力从一面墙开始云云,写得都很好,但看到文章最后终归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没有,读者的期待被打断了,看罢方知是作者的想象,这使得文章的魅力凭空减少了几分。
    再后面,写作者进入小巷"浮躁的心在瞬间安静下来,交流的欲望喷发出来。"喷发这个词似乎难以和安静挂起钩来,"总是缓缓进入视线"也令人不解,这些我以为都是写得随手了,违背了起码的逻辑。
    再后面,本来以为作者还要从第二段"巷口"向里面走,没想到转而写雨中的小巷,我们回顾一下,自第三段开始实写小巷,首先写清晨阳光逐渐照进小巷,引起了"阅读的渴望",或者说是个序幕吧,后面一段呢,写从巷口处进入小巷,青石板路云云,也还接得上,再后面写雨巷,叙述者消失、时空、叙述视角全变化了,好像作者已经在小巷中"走丢了"。要么,写风中的小巷、雨中的小巷、雪中的小巷;要么写古时的小巷、今日的小巷;要么写江南的小巷、北方的胡同;要么从巷头写到巷尾……否则,突然插入雨中的小巷,这是为何?或许是作者走着走着突然下雨了?那也得有个交代,否则前面的阳光怎么解释呢?
    最后,"今天,我又走在小巷,我希望自己可以再淡定一些,包容一些,沉淀一些……"看来还是走在小巷,还是当下这一时空。
    叙事中的时空转换,视角变换不是不可以,我们没必要把"三一律"套到散文中,但仍要遵守一定的逻辑,起承转合,需要过渡自然,不突兀,即使所谓"意识流"也是"流动",而不是"水花四溅",这样才能形散而神不散。推荐阅读杜甫诗《登岳阳楼》,短短一首五律,时空交错转换,收放洒脱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22: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色不厌远:
    读《小巷情结》,随着作者平实深情的文字,逐渐进入一种心境和状态:眼前是古老曲折的小巷,心中是对一种性格、一种情怀的深情凝视。
    小巷,在文学上是多情的,所以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等诸多佳什名篇。小巷,在建筑艺术上又是多变的,它们的有弯曲,有的斜歪,有的直中带曲,有的曲中带直。因为墙高路曲,所以自朝至暮,光影变化非常丰富,悉如画本。“墙面因为光影的涂抹,宛如一幅印象画”,“又像是一本‘大部头’书,承载了很多故事”,作者如是形容阳光下的小巷,小巷的情致跃然纸上,让人忽起悠远之思,目光自然跟随作者的笔触,一点点抚过写满岁月和沧桑的小巷。
    走入小巷,“听着青石板清脆的叩击声,……像是有个声音牵着你,沿着一条适宜的小路忽忽进入某个心灵之所”,有这里,幽深的小巷,也是一条心灵之路,它牵引着作者的心和读者的心,进入一个静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青石板清脆的叩击声”,不也是岁月的足音么?粉墙衬着多姿多样的墙门,从石板缝中与墙脚下长出的野草闲花,令人行其间,移步移景。而此刻,粉墙、青石板、花草、光影、足音,已然与岁月、成长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深深长长的河流,将人的心灵与这古旧的街巷连接在一起了。
        小巷,亦是宜晴宜雨宜风宜月的。接下来,作者即将我们的视线转入了雨巷??微雨中,“小巷越发显得静谧与幽深。细微的脚步声和着略微清凉的雨丝,仿佛徜徉在杨柳拂岸的小河边”,暴雨倾盆时,两侧高墙似臂,“好似被呵护了一般,心暖暖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作者在这里又为我们轻描了一幅空灵素淡的画。
        文章结尾点出小巷给“我”的感悟:“我希望自己可以再淡定一些,包容一些,沉淀一些”,至此,小巷的性格与“我”的感悟,融二为一。
    观大邑是一乐,步小巷亦是一乐,而小中别有韵。作者笔下的小巷有景致,有情感,有故事,有性格,读来收获颇多。
    赏罢了美景,对于文中的某些细部,也一并提出来,与作者交流。
    文章开篇点出,“喜欢小巷,不知在何时”,之后是童年时在巷中玩耍行走的记忆,远离之后对小巷的印象,再转到喜欢小巷的原因??“之所以喜欢小巷,是因了小巷给予我幽深的感觉、丰实的底蕴”。“喜欢小巷,不知在何时”,这一句中的“在”字似有不妥;“一路跳跃着回家”,跳跃一词似有不妥;“回想起来,因为远离,多少有点不适”,这一句话似未说完。
    第三段应是在作者将要步入小巷时的所见所感,第四段是从巷口进入小巷,小巷的悠长曲折给作者的所思所感,第五段是意象中风雨中的小巷,末段点出,“今天我又走在小巷”。这几段的时间空间的转换有些突兀。
    另,个人以为,小巷虽小,但从历史烟尘中一路走来,还可再扩充进些内容,比如小巷的故事、小巷名称、小巷某个节点的一景,小巷会更“以小见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22: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尘秋水:
        先说优点部分。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文笔清新、哲思动人。
        一:平淡自然而流畅的语言。
        平淡和自然往往是难以分开的。平淡是一种追求朴实无华的自然流露表现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天然自成的艺术风格。我们的古人早有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点出了一些奇妙之处其实就在不经意间。
        观看全文,作者无一处修饰无一处雕琢,就是对小巷进行一系列的平铺直叙,喜欢的缘由,从童年开始到老戴的那首诗,再到现在最深的体会。循序渐进的轻描淡写,小巷之魅力,小巷之韵味,于笔墨尖一点点漾开,由点到面。
        直观的文字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读者看得更真切,听得更真切,感受得更真切,从而消除距离感,更易引起共鸣。
        总而言之,“真”,这个字永远是散文的灵魂。
        平淡自然不造作,是本文的第一个动人之处。
        二:巧妙的借物寓意写作手法。
        我们知道一篇好的文章不光是感受情感美,它还必须给我们以启示,一种心灵的洗涤。也就是说,不光有情境美,还必须有理趣之美。一篇文章如果一味说情,而缺乏理的底蕴,它就失去了回味的余韵。那样的文章便失去了生命力,或者说无法永恒。
        在文章中加入一定的理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赋予文人的历史职责。
        我们来看文章,小巷寄予了作者的主观思考,“淡定”“包容”“沉淀”,这里的小巷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心愿。通过第三小节的心灵感触,第四第五小节的情感倾诉,让我们在文字的流动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我们欣赏大自然,欣赏变化着的世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从而来体会人生。
        这样的笔触是积极的,它提倡顺应自然的处世态度。作者的心灵倾诉全都寄寓在这条小巷,通过小巷来完成作者欣赏人生平淡自然的主张。
        哲思动人,是本文的另一个精美之处。
        谈谈缺点:
        一:结构有些错乱。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
         一篇完整的文章必须有两条线索,内在线索是作者的思想起伏,外在线索是事物、人物、空间的发展变化。
        这篇文章属于流动式结构,作者的情感思路跟着文字在行走。
        外观上看,如果围绕“晴天的小巷”“雨天的小巷”来分别描绘,把多余的去掉,会更紧凑完整些。
        另外,结尾处收得急了些。
        二:有一些语病。
        一些动词的运用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是太准确。
        以上是阅读后的一些感想,与各位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22: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琴:
        汇总联盟赏析意见:
    读《小巷情结》,随着作者平实深情的文字,逐渐进入一种心境和状态:眼前是古老曲折的小巷,心中是对一种性格、一种情怀的深情凝视。
    小巷,在文学上是多情的,所以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等诸多佳什名篇。小巷,在建筑艺术上又是多变的,它们的有弯曲,有的斜歪,有的直中带曲,有的曲中带直。因为墙高路曲,所以自朝至暮,光影变化非常丰富,悉如画本。“墙面因为光影的涂抹,宛如一幅印象画”,“又像是一本‘大部头’书,承载了很多故事”,作者如是形容阳光下的小巷,小巷的情致跃然纸上,让人忽起悠远之思,目光自然跟随作者的笔触,一点点抚过写满岁月和沧桑的小巷。
    走入小巷,“听着青石板清脆的叩击声,……像是有个声音牵着你,沿着一条适宜的小路忽忽进入某个心灵之所”,有这里,幽深的小巷,也是一条心灵之路,它牵引着作者的心和读者的心,进入一个静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青石板清脆的叩击声”,不也是岁月的足音么?粉墙衬着多姿多样的墙门,从石板缝中与墙脚下长出的野草闲花,令人行其间,移步移景。而此刻,粉墙、青石板、花草、光影、足音,已然与岁月、成长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深深长长的河流,将人的心灵与这古旧的街巷连接在一起了。
        小巷,亦是宜晴宜雨宜风宜月的。接下来,作者即将我们的视线转入了雨巷??微雨中,“小巷越发显得静谧与幽深。细微的脚步声和着略微清凉的雨丝,仿佛徜徉在杨柳拂岸的小河边”,暴雨倾盆时,两侧高墙似臂,“好似被呵护了一般,心暖暖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作者在这里又为我们轻描了一幅空灵素淡的画。
         文章结尾点出小巷给“我”的感悟:“我希望自己可以再淡定一些,包容一些,沉淀一些”,至此,小巷的性格与“我”的感悟,融二为一。
    观大邑是一乐,步小巷亦是一乐,而小中别有韵。作者笔下的小巷有景致,有情感,有故事,有性格,读来收获颇多。
我们知道一篇好的文章不光是感受情感美,它还必须给我们以启示,一种心灵的洗涤。也就是说,不光有情境美,还必须有理趣之美。一篇文章如果一味说情,而缺乏理的底蕴,它就失去了回味的余韵。那样的文章便失去了生命力,或者说无法永恒。在文章中加入一定的理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赋予文人的历史职责。
       文章中小巷寄予了作者的主观思考,“淡定”“包容”“沉淀”,这里的小巷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心愿。通过第三小节的心灵感触,第四第五小节的情感倾诉,让我们在文字的流动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我们欣赏大自然,欣赏变化着的世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从而来体会人生。这样的笔触是积极的,它提倡顺应自然的处世态度。作者的心灵倾诉全都寄寓在这条小巷,通过小巷来完成作者欣赏人生平淡自然的主张。  
       平淡和自然往往是难以分开的。平淡是一种追求朴实无华的自然流露表现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天然自成的艺术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点出了一些奇妙之处其实就在不经意间。观看全文,作者无一处修饰无一处雕琢,就是对小巷进行一系列的平铺直叙,喜欢的缘由,从童年开始到老戴的那首诗,再到现在最深的体会。循序渐进的轻描淡写,小巷之魅力,小巷之韵味,于笔墨尖一点点漾开,由点到面。直观的文字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读者看得更真切,听得更真切,感受得更真切,从而消除距离感,更易引起共鸣。
       期待作者更多的文字与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22: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箫:
        汇总联盟修改意见:
    赏罢了美景,对于文中的某些细部,也一并提出来,与作者交流。 这篇文字的主要弱点体现在结构和具体的词句斟酌上。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一篇完整的文章必须有两条线索,内在线索是作者的思想起伏,外在线索是事物、人物、空间的发展变化。这篇文章属于流动式结构,作者的情感思路跟着文字在行走。外观上看,如果围绕“晴天的小巷”“雨天的小巷”来分别描绘,把多余的去掉,会更紧凑完整些。
    第三段应是在作者将要步入小巷时的所见所感,第四段是从巷口进入小巷,小巷的悠长曲折给作者的所思所感,第五段是意象中风雨中的小巷,末段点出,“今天我又走在小巷”。这几段的时间空间的转换有些突兀。
      本来以为作者还要从第二段"巷口"向里面走,没想到转而写雨中的小巷,我们回顾一下,自第三段开始实写小巷,首先写清晨阳光逐渐照进小巷,引起了"阅读的渴望",或者说是个序幕吧,后面一段呢,写从巷口处进入小巷,青石板路也还接得上,再后面写雨巷,叙述者消失、时空、叙述视角全变化了,好像作者已经在小巷中"走丢了"。要么,写风中的小巷、雨中的小巷、雪中的小巷;要么写古时的小巷、今日的小巷;要么写江南的小巷、北方的胡同;要么从巷头写到巷尾……否则,突然插入雨中的小巷不好解释,形成文脉在此一断。    
    叙事中的时空转换,视角变换不是不可以,我们没必要把"三一律"套到散文中,但仍要遵守一定的逻辑,起承转合,需要过渡自然,不突兀,形散而神不散。 我们看杜甫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时空交错转换,收放洒脱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语言方面有一些语病,一些动词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是太准确。文章开篇“喜欢小巷,不知在何时”,这一句中的“在”字似有不妥;在,是误用,应为"从"。同时这句话宣示,后面的补叙,也应当是"时间段",但,"又或许,喜欢小巷是源于那首众人皆知的《雨巷》,再没有哪个小巷有如此经典的诗意和回味了。"这不是时间段了,是一首诗,是一个事物,逻辑上出现了矛盾,应当写"读到那首《雨巷》的时候……"。下面这句话还有两个毛病:"再没有哪个小巷有如此经典的诗意和回味了。"一是贸然作了全称判断,现在要歌颂的小巷明显不是老戴的雨巷,如果没有那经典的诗意,那么后面写那么多就没有目的了;二是小巷有诗意能够说得通,但有回味就不太合适,应该是令人回味。回想起来,因为远离,多少有点不适”,这一句话似未说完。"才可探知一二,才可感知一二,才可见得一二。"这话显得随意,三者没有太大分别,不存在递进的关系。 "浮躁的心在瞬间安静下来,交流的欲望喷发出来。"喷发这个词似乎难以和安静挂起钩来。
        另外,联盟对于本文的整体构思建议是,小巷虽小,但从历史烟尘中一路走来,还可再扩充进些内容,比如小巷的故事、小巷名称、小巷某个节点的一景,小巷会更“以小见大”。 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文章最后终归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没有,读者的期待被打断了,看罢方知只是作者的想象,这使得文章的魅力凭空减少了几分。建议修改时加入生活化具体化细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22: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子青:
看到这样认真、细致、高质量的评论时,感激、感谢、感动,都不知怎么说了!
首先谢谢各位的指点,给我一盏灯:)也谢谢各位的鼓励,给我一支浆:)再一次感谢各位:)我想,也只有认真改完自己的习作,才算是完满的评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10 09:59 , Processed in 0.1158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