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倚槐卧雪

听雪散文社四期作业??天雨流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0: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六角神女

    书的魅力
    大扫除
    哇,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还真的是真理哦。瞧,上期《读者》来了,老公就说有篇文章特别值得我看,于是就去看了那篇他想我看的文章,别说感觉真的让我变了。
    那篇名叫《一切从简》的文章,我都看了2遍,真被他的理论所折服,他说:多余的东西,就是那些几年都不用的东西,留着只会带来伤感,带来麻烦,绝对没有好处,还说家里储藏过多的旧东西,女人尤其会变胖,呵呵第一次听说这个理论,不过我可真不能在胖了,于是就对那些旧东西有点敌意拉。还说不论是办公室还是家里,只要有过多的旧东西的人,绝对没有进取心,总是会怀念过去,伤感回忆,其实对现实一点也无益处,最关键的是那些东西只白白耗损你的空间,耗损你的精力,实际上你永远也不用到它们,唯一的只会徒然增加伤感。
    于是我们今天下午就理论联系实际,来了过大扫除,整整一个下午,我们忙的不亦乐乎,反正是几年不用的东西,一律扔,管它是只穿一次的皮鞋,还是女儿小时的玩具。我可是第一次这样清除那些旧东西,要是以前绝不可能,我会很伤心,只是看着他丢。现在我们可是夫唱妇随,一起扔,一起丢,一下子,外面就有好几大袋的废品了,鞋子一大袋,衣裳一大袋,。。。。。。。反正不知是那年的 东西,真多拉。那个大壁橱里最多,都是些看着有用,实际一辈子也用不上的玩意。
    终于清理完了,女儿还真有号召力,叫上学校的那班小孩,哇都抢着扔废品,还真服了他们的热情,还有小孩问女儿:你家搬家是吗?呵呵,可以想象哪个场面,奇怪我一点也没有舍不得感觉。只觉得应该丢掉,看来书的影响力真大啊。刚老公还说:到处是空的感觉真好,如果是我说的,你准不会听,还是书的魅力大。呵呵,那绝对没错。不然我准会说他,不过我可没把书丢掉,准备弄几个箱子,把那些看过的《读者》,不常看的书,全部封存起来,感觉还是空的家好。
        真的很奇怪,家里变空了,心里特舒畅,仿佛是身上的胆子突然卸下来一样,感觉很轻松,现在的我觉得那些东西早该扔了。今天看着女儿小时的鞋子,那样的小哦。真不记得她还穿过那样小的鞋,一想却又记得是几岁穿的,只感叹时间似流水,我们已不在年轻,看着以前的衣服,感觉现在的我变化很大哦,哇,我想那些旧东西除了增加伤感还能有啥用啊,绝对的没有用武之地。
    现在终于能摆脱那些东西的拖累,总是怀旧的我也许看不到那些东西,就不会有多少的留恋拉。刚上课时还跟问花说:我把壁橱里的旧东西几乎全扔了,真舒服。我想书的魅力真是太大了,当然也是他写的真实可信,我想,我们都不愿被生活所累,都愿意轻轻松松的工作,洒洒脱脱的生活,那就要及时的清除我们身边的废物。
    我想也许是没有过多的旧东西的回忆,更可以让人感觉现实的可爱,更能让人有种想释放自己能量的冲动,就象电脑,我就觉得现在离不开它,所以其他的东西跟它比就相形见绌,只觉得电脑里就有大世界,只是我还不知如何的去旅游,如何的去探索。但慢慢的我也能习惯 它的性情,习惯它的高深。
    严格的说,应该是那篇文章和网络让我学会放弃,其实生活中学会放弃就是一种得,过多的回忆,过多的旧物,只会加剧自己的精神负担。当你能简简单单地去应付一切时,感觉自己就象是刚毕业时的那个女生,因为脑里只有现实的竞争,现实的风景,哇,能够清除无用的旧物还真让我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0: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风细雨楼:
近上网的时间很少,还是被抓了差,只好尽力为文友服务一次.
天雨流芳这个题目的确很有意境,不过给评委的压力够大,因为这样的范围很广,可写的题材和体裁都很多.譬如书评,作者看过的书评委没看过,就很难从共鸣的角度去赏析,也许最后还是要落在枯燥板脸的写作理论规范中,少了些感性的参与,对于作者在文字中表现出的对该书的再创造也未必拿捏得准.考虑过后,还是先对诸位精心著文的文友说声抱歉为好,莫因不可心的评论伤了兴致.
预祝散文社的活动成功,为版面增添流芳的天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0: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雾都深林

    天雨流芳”作业  《人性迷思》
        看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给我震撼。于是爱不释手,一连看了几遍,感觉篇篇精彩。然后《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和《借我一生》等陆续地进了我的书橱。那一阵子,我成了秋雨迷。
先生的书让人在激动中冷静,在冷静中沉思。长长的历史脉络把世界的故事串在一起,再梳理成理性的长河,感情的涟漪里时时溅起哲理的浪花。他的书近年来创华人书刊畅销之最,创盗版书泛滥之最,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书确实在影响着世界,影响着一代人。
        书看多了,更多的是回味和沉思。我佩服秋雨先生的人格定力。锲而不舍的追求,坚持不懈的努力,上下求索的精神,这正是典型的中国文人风范。然而,字里行间,却常常隐藏着一种无奈,宣泄着一种愤懑。犹如沙场勇士驰骋半生却毁誉难测,还须言不由衷地剖心表白,带血的勋章冷冷地抛掷一边,任由“小人”践踏诋毁。正直的人性显出脆弱和苍白;丑陋的人性却能道貌岸然,引经据典地射以冷箭,让你防不胜防,最后连防的心情也丧失殆尽……
        为此,秋雨先生曾引用他祖母的话,说“……烦心事不能多说,说一遍就长一分,帮了它。”又说“气恶人太恶,气世事不公。其实都没有什么好气,恶人当然会恶,世事从来不公。最大的不公,你气都没法气”。朴素的语言听似简单却蕴涵着深深的哲理。我想何尝不是?烦心事人皆有之,你若钻进是非的迷宫,这一辈子就休想出来,在迷宫里被撞得伤痕累累,那结局是不言自喻的。
        秋雨先生的人格魅力,在于他经过不断地磨难和反思,挣脱“小人”和毁谤的羁绊,义无返顾地走自己的路,终成一代大家。因为“路,那么真切又那么具体”,人生需要定力,奋斗需要勇气,付出需要牺牲。“无罪的耶稣被有罪的人们宣判为有罪,他就背起十字架,反替人们赎罪。”这是这样怎样的一种献身精神。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会酿成悲剧,迷乱的人性是悲剧的导演。秋雨先生在《千年一叹》的《远征和失序》一文里借“文明”来阐述人性,他写道:“文明的重大发端都是奇迹,而奇迹总是孤独。它突然地高于周边生态,这是它的强大,也是它的脆弱。文明以自己的繁荣使野蛮势力眼红,又以自己的高雅使野蛮势力自卑,因此野蛮迟早会向文明动手,而一旦动手,文明很容易破碎。”我认为这一推理不容置疑,纵观中外历史,几乎页页都有野蛮屠杀文明的记载。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
但文明和野蛮这对孪生兄弟都会在人性的迷乱中扮演各自相反的角色,使人性往往陷入自囚之中。“文明会吸引野蛮,文明会助长霸业。文明会滋生无聊,文明会提供纷争的借口,冲突的依据,攻陷的逻辑。文明会养育敏锐的刀笔,阴郁的计谋,激愤的口舌等等,但到头来损害最大的还是文明。”这实际上还是对人性走向极端的概括。
    一针见血的叙述,能窥见作者受伤的心灵。我由此而想到,社会进入文明时期,人性迷思寄生在社会的身躯里,会产生灾难。如何遏制其病灶,尽量不蔓延而危及社会与人本身,要靠社会自身产生抗体和人性的素质提高。
秋雨 先生总结这一现象时说“文明的非人性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对这一切灾难的爆发式反抗,就是回归自然”。终于要回归自然,让人性在自然中回归。

    人生都不完美,但人性一定要完美;人生追求完美,但不可一意苛求。走出人性迷思的泥淖,摆脱烦恼与不幸,“只要还有创造的余地,就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前程。”这就是人生的锲而不舍, 秋雨先生做到了,我们也要做到。“……遍体鳞伤地笑傲万夫,将不虚此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0: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风细雨楼:
还有一位评委没定下来吗?如果说是这次的书评的话,我个人认为剩翼来做评委很合适。在阅读面和对作者思想的思索方面,老剩都胜于我。而且他自己也经常写书评,斑竹们最好和他联系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0: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踏雪孤影

        故事里的事还是故事吗?
        从小就爱看书,不管古典的还是爱情的,武侠的,言情的,记事的,还是历史的。我好象没有不看的,可正真让我看过了还记住的却没几本。。。
        很少看外国作者写的东西,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我总觉的是他们让我们失去了好些年的家园,他们的东西我生来就有点抵触。有回,闲的无聊,跑去哥哥的书柜里找书,无意间看见了这本《简?爱》,不知是不是书名的关系,从不看外国书的我却拿起了《简?爱》。
        此那后,我又翻看了很多这样的外国书籍,让我觉的,以前的想法真的太孩子气,我失去了大好的学习机会,在这些书中,那一段段精彩,那一句句的深嗷,不是我所能理解的,长长我为了看明白一句话,得想上半天,为了理解一段文字,我找同学问。
       《红与黑》也是我曾看过的其中一本,可到现在,有的东西还还是不太理解的明白,也许是我生性就是愚吧,可我还是爱看,我是个比较性情中人,我的心情会随着书中的故事而起变化,故事里的主人翁伤感时,我的心情也会沉重起来。读到他们快乐时,。我也会不自然的笑出声来。。
       也许你们也觉我是一怪人,可我不觉的那怪了。我只是把自己也溶进了书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人物了,他们的喜怒唉乐,我都通通的感受了,笑时流泪悲时泣。。这就是书给我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0: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纤纤雨儿

    走近妞妞
   
    梅子一直担忧着我的消沉。
    当腿上的绷带被一层层一层层拆解开,我的心便荒凉得如同黑夜里的沙漠,在苍茫中渐渐归于沉寂。我想,没有人愿意接受如此丑陋的伤疤在皮肤上得意地狰狞,也没有人能轻松地应对曾引以为傲的优势在倾刻间被瓦解得片甲不留。
    “没关系,可以做整形的。”老公安慰我时,语气有些瑟缩,因为连他自己都知道这是多么无力的劝说。
    我望向窗外,没有落点的视线在寂寞无言的空间里疲惫地穿越……
    梅子说,送你本书吧,周国平的《妞妞》,或许你能从中感悟些什么。
    于是,在那个明媚的下午,我走近了只活了十八个月的不幸女孩儿??妞妞,也走近了周国平,一个脆弱、理性、冷峻,却在绝望中挣扎的父亲。
    妞妞是一个弱小的生命,弱小得几乎不能独立支撑一个故事。她及一家人的苦难缘于雨儿(妞妞的妈妈居然叫雨儿)怀孕期间被愚蠢的医学博士引导着照了一次X射线。于是在妞妞出生还不到一个月就被诊断出患有恶毒性极高的眼底肿瘤。至此,妞妞一家人的恶梦拉开了帷幕,而读者的心也被周国平字字如锥的记述剥离得泪迹斑斑。
    妞妞是一个坚强隐忍的小女婴,就像周国平说的那样,是一个可爱可怜的女孩儿。她热爱光亮,渴望光亮,可是仅仅几个月便永远失去了光明。每当病痛发作时,她会把头埋在床褥间轻轻地、偷偷地哭;当她稍稍好一点,又会立刻露出灿烂的笑,找爸爸、找妈妈、找玩具。
    妞妞顽强地与命运作不懈的抗争。只要有精力就会努力吃东西,当眼底肿瘤无情地转移至口腔,并膨胀得几乎封住喉咙时,她仍会倔犟地以游丝般的声音告诉爸爸:还吃,还吃。
    妞妞口腔内的肿瘤肆意疯长,最后两颗新牙被迫脱落。可是只要疼痛稍有缓解,妞妞便争分夺秒地用心触摸世界,她听音乐,学说话,看(摸)书,去室外。
    而周国平亲历女儿在死亡边缘顽强地挣扎时,又是怎样的撕心裂肺啊!就像他描写的那样:“我们抱着妞妞站在街上,泪流满面。我们不知道该去哪里,还有什么必要去哪里。街上行驶着纸人纸马……”是的,纸人纸马。妞妞的生命无法挽回,而整个世界对他们来说也毫无生命力了。一切都苍白起来,虚无起来。这轻飘飘的四个字真实地刻画出一个父亲彻骨的绝望。
    妞妞走了,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任何一个曾经作过母亲、并知道妞妞的故事的人读到这一段文字都会落泪的:
    “时近黄昏,妞妞忽然动了动嘴唇,我和雨儿同时听见她用极轻微的声音说:‘开开……
    没错,她想说‘开开音乐’。我去打开音响,把音量调到最低限度,屋里回响起摇篮曲的旋律。
    妞妞突然伸出手,紧紧抓住挨近她的雨儿的手腕,轻轻叹了一口气,接着,她的手松弛了,全身猛烈抽搐了一下,停止了呼吸。
    汽车毫无必要地向医院飞驰。妞妞在我的怀里,她的小脑袋无力地垂到了一侧。
    。。。。。。”
    读完《妞妞》是在另一个明媚的下午,我流着泪慢慢进入睡眠状态。
    其实,初始打算接受《妞妞》并走近她时,与其说为了从她的故事里有所感悟,还不如说自己试图在他人的不幸中寻求一份内心的平衡。不是吗?幸与不幸,就立场而言原本就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就连周国平都会这样分析??
    “幸运者对别人的不幸或者同情,或者隔膜,但是,比两者更强烈的也许是侥幸:幸亏遭灾的不是我!
    不幸者对别人的幸运或者羡慕,或者冷淡,但是,比两者更强烈的也许是委屈:为何遭灾的偏是我!”
    这是心灵的畸形与扭曲吗?不是,因为每个人最爱的人都是自己。为什么会伤心,为什么会生气?一切缘于别人对自己的伤害,而自己又太在乎自己所受的伤害。尽管我刚刚受伤后,心有余悸地说,幸好受伤的不是店员。虽然我庆幸自己取代别人受伤,但出发点同样是因为我爱自己,我宁愿忍受横七坚八的伤带来的身心俱疲,也不愿欠下难以偿还的良心上的重债,不愿承受那份来自心灵的自责、愧疚与惴惴不安。
    梅子的目的达到了。
    当我流着泪从周国平和雨儿甘肠寸断的丧女之痛中清醒过来,我终于明白,还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周国平,甚至没有选择健康的奢望,只能在为女儿选择或死亡或残疾中挣扎,这是怎样的苦难?艰难的选择让他心力交瘁,可最终妞妞还是不可避免地死了,在仅仅捕捉过世界的一抹光亮后就匆匆忙忙地死了。十八个月??假如把人的一生浓缩为一夜,这十八个月可有昙花一现的长度?
    合上书页,我努力使自己从痛入骨髓的悲剧里挣脱出来。如果说刚刚展开《妞妞》看到扉页上的《女儿》,我只是欣赏了那首小诗文字上的美丽,那么当我掩卷后再重新回味它时,便是对生命彻彻底底地感悟了??

女儿

女儿是水,
在父亲的心里温柔
把荆棘丛生的记忆
温柔成一种倒影

女儿是春天
在父亲的岁月里鲜艳
把没有彩虹的道路
鲜艳成一片风景

女儿当然不是插曲
女儿是父亲的宿命
使生存和死亡
都足够平静

女儿,我的女儿是沙滩上
一串小小的脚印
我徒劳地阻挡海潮
我的徒劳是不朽的碑铭

女儿,我的女儿没有故事
留下了许多灿烂的笑容
一辈子只有一次生日
也只有一次飘零

    妞妞的生命结束了,妞妞的故事也结束了,然而世界的一切仍在进行,也仍在继续。但是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可怕,只要我们还活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0: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无尘秋水

        再读《疯娘》
        2003年,网络有一篇文章叫《疯娘》,当时帖子一出来后,几乎所有的文学论坛都在转载,点击率和跟贴量都在同类文章中遥遥领先。2004年,被打印成铅字,发行于各大杂志与报刊。
        作者的网名叫树儿,当时是湖北大学学生,“疯娘”的原型是作者的舅母,他自己透露他是用了一些夸张的手法在写,但是故事都源于生活,也就是说这是一篇界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体裁。2005年,《疯娘》被选为感动大学生100篇散文之一。
        这篇文章为什么成功?感动从何而来?震撼,又在哪里?2006年,我重新阅读,我的目光在字里行间搜寻答案。
        文章我已不陌生,这是一篇记叙抒情散文,写的是疯娘悲惨的一生。开篇是大段回忆,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人都讨厌的一个疯子,由于“我”家的贫困,她成了续香火的生人机器。又由于“奶奶”的愚昧,幼年的“我”并未得到母爱,事实上,在“奶奶”的阻止下,“疯娘”也无法付出母爱。
        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特别好,例如那段,就是奶奶要把娘撵走,我们看看娘的动作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一团饭在口中凝滞了”,“可娘望着奶奶怀中的我,口齿不清地哀叫‘不,不要……’”,由此看来,“疯娘”对奶奶逐客令的反应是如此巨大。我们再接着看她是怎样的动作,“她将碗中的饭分了一大半给另一只空碗。”读到这时,我的眼睛是湿润的,一个疯子,居然可以想到用这样的方法来恳求留下。谁说她疯啊?奶奶也是女人,“她的强硬态度也是装的”,只是事实撑住了她的软弱,她“别过头,生生把热泪憋了回去。”
        原本我一直怨恨着文中的奶奶,读到这里,我转变了态度,世上有许许多多的无可奈何,好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而只能去做的。“人之初,性本善”,奶奶自然也是一样,只是现实的生活和沉重的压力暂时遮住了她人性的光辉,所以我们在文中所看到的一直是一张理智麻木的脸,包括“我”的父亲,也一直是这种形象。
        接下来,奶奶虽然是动了情,但是铁了心要娘走,娘绝望,只恳求要抱抱“我”,她抱着“我”笑,谁说她疯啊?她知道满足地裂着嘴笑啊!这组画面读来动容,我真切体会着母爱的情深,她是多么渴望付出她的爱啊。我的心跟着润湿,很热的东西在心尖回旋,掉下来。
后来娘为“我”挨毒打,那时“我”开始懂事,但是当“我”渴望回报母爱的时候,娘为“我”摘果子坠落崖底,永远闭上了眼睛,这里是文章的高潮,也是让人震撼的部分。“我哭了,哭得漫山遍野的石头都陪着我落泪。”……不忍卒读,我也哭了,为感地动天的人间真爱。
        文章在“我”一声“娘,您可以含笑九泉了”中结束,但是读的人却无法平静。
        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完全是作者一种真情的流露,情感的自然宣泄,他不造作,不刻意,就把生活的样子描绘出来给你,直白写透了也是美。我们曾经把建筑学上的和谐为美引用在写作上,认为写文章也需要和谐,完美才是和谐,联想到这句,不禁笑,一个疯子的世界完美吗?作者很肯定给予了答案,他笔下的母爱就是完美的,疯娘的内心世界就是完美,所以他出来的文字也是和谐的。
        物欲横流的社会,真实的东西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常常困惑,那些崇高的伟大的真实的都在哪里?铺天盖地的虚伪中,我们整着迷茫的眼睛寻找。在《疯娘》里,我想,我找到了。
        期待着2007年《疯娘》走上舞台,我想,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吧。
       (2006,09,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1: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孤枫傲雪

        [原创][作业]再读《边城》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看书,自打识字起,说不上“破万卷”,也应该有了“破千卷”的可能。每到一城市,其他的风景不去说,这书店却是非去不可的,但我与别个好书者却有不同,我顶多是看书,却不买书,所以书店里的营业员应该是很憎恶我这类人的,每当我阅览完毕拍拍屁股走人时,我总是能感觉到背后那利箭一般阴冷的眼光。
        我看书大抵是走马观花,一瞥即过型的,虽然我记忆力不错,看过《水浒传》就能把一百单八条好汉连名字带外号的全报出来,但也只限于我比较感兴趣的部份,浅尝辄止,未必会很深入地去研究。但是总也有些例外的时候,比如看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我是一个字一个字细细地琢磨着看的,如此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文字,读一遍如饮头口茶,香味是有了,口感却尚不分明,要反复地看,反复地品,这回味才会泉涌井喷一样地汩汩而出。
        《边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描写了湘西小城茶峒的风土人情。先生此文如风行水上,一气呵成,读之不忍释卷,品之回味隽永,实是中篇小说中的上上之作。难怪先生在世之时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假如先生还能健活几年的话,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就非他莫属了。真的难以想像,沈先生天纵英才,却是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足够那些科班出身的博士教授们汗颜一辈子了。
        小说中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是如此的淳朴善良,就像无暇的玉洁白的云,你只能抬头仰视他们却容不得一丁点的亵渎,人性真善美的一面在他们面前展示得淋漓尽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的老人,这样的翠翠只怕是很难寻见了。白色小塔下面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了《边城》中最经典的一个画面。“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考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老船夫日复一日地为行人摆渡,守着这清贫的日子无怨无悔,谁说这不是一种极其崇高的境界?“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看这段文字时不觉眼角发酸,真正懂得了什么叫“相依为命”?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一个天真无邪,浑然天成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既叹惋她的生世又怜惜她的纯净。翠翠的感情世界是朦朦胧胧的,她渴望爱情又很胆怯,大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她对二老情有独钟,却又不敢向爷爷吐露心声。沈先生在表现少女心事中的细腻笔触让人叹为观止,那种欲说还休,欲语还止的情窦初开的意境,真是字字见功夫。
        然而翠翠的爱情还没开花就先落叶,大老因为感情失意坐船去下游,水性极好的他意外地被淹死了。二老又离家出走,“也许明天回来”,又也许“永远不回来了”,翠翠的等待遥遥无期,希望与失望并存,也不知最终等来的是希望还是失望?
        最后一个风雨之夜,白塔倒了,爷爷死了,翠翠接过爷爷的长篙,她又要把自己的幸福渡向哪里呢?读到最后,那种如秋叶黄花般的悲凉意境,一阵阵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眼泪会忍不住地夺眶而出,情难自抑。
        沈先生在一段抒情的文字中写道: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这段话说得真好,像一段佛偈,把他写这部《边城》的意义完全地诠释了出来,真的,看《边城》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使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感谢沈从文!感谢不朽的《边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1: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君子来

也读《疯娘》

    从网上下载了《疯娘》全文。读毕,掩卷深思,喟然长叹。
    仔细品味,疯娘两个字用得好。这既是个疯子,也是个母亲。疯是先天的,做娘是后天的,疯是天性,娘是母性。通观全文,我没看出她疯在哪里。文中的所有人物中,她是最具人性的。
    疯子都具有那样的人性,而作为健全的我们,人性都哪去了?这是文章对每一位读者深刻的道德拷问。
    她最疼最亲的是儿子。时刻想亲近儿子,抱抱儿子;看到儿子被欺侮,她会挺身而出;她会冒生命危险摘野桃。这是疯娘最具人性光辉的一面。
    文章里的每一个人,实际上都在作强烈的反衬。
    奶奶想方设法不让疯娘抱自己的儿子。在奶奶眼里,这个孩子只是自己传宗接代的孙子,而不是疯娘的儿子。她按照自己正常人的思维,怕疯娘发起疯来把孙子摔坏了。而想不到的是,对孩子最疼最亲的,却是这个看似不健全的疯娘。
    不是吗?奶奶,毫无人性地打她,威胁她,要撵她走。而疯娘出人意料地“将碗中的饭分了一大半给另一只空碗”。为了孩子,她可以受气,可以让自己少吃半碗饭。
    疯娘回来了,“我”很高兴。然而见到娘如此形象,觉得受到了污辱,不要娘了。等到“我”觉得疯娘是个爱之切疼之深的好娘时,为摘野桃而坠下山涯。
    是疯娘的人性唤回了所有人的人性。奶奶也在疯娘回来后,主动收留了她。疯娘割了人家田里的稻谷,奶奶没人性地打她。人家都看不过了,说算了。每次有事,总是以疯娘挨打告终。这一打,往往就打出人性,打出怜悯,打出风平浪静。
    疯娘以她超过常人的人性,唤醒了奶奶,唤醒了父亲,唤醒了“我”,更唤醒了整个社会。
    我们往往讥讽疯子,以为我们自己是正常的,健全的。然而,当面对小偷的威胁、歹徒的尖刀时,我们能否象疯娘一样挺身而出?当面对千百万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弱势人群,我们能否象疯娘一样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心?当发生灾情时,我们能否象疯娘一样为救助别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我们已经跨入了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情操、我们的人性、我们的道德是否也跨入了新的纪元?如果新的世纪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经济的虚假繁荣,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以牺牲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代价,那么,我宁愿大喊一声:我不要这样的“繁荣”。
    让我们的社会正常起来,让我们的人性正常起来,这是国家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家庭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也是重任在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1: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月下天鹅湖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娥普西河
    ---读《千山外,水长流
    “车子在金色玉米田之间的公路上驶去。白色农舍,红色仓房,绿色树丛,黑色泥土,两三只赭色的马,天空是纯净的蓝,地平线上一抹柔柔的红??太阳落下去了。”
        他们右边一大片绿色玉米田迤俪而去,一排排高高的玉米梗,露出星星点点的黑色泥土。远处绿油油的草原上三两只黑、白斑点的牛。草原尽头矗立着贮存饲料的银灰色圆筒粮仓。粮仓靠近一栋红顶白墙木屋。附近几个小白点晃动??小白羊吧。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好多年前。那时候只有十多岁。当时很佩服聂华岑女士的文字功底。阅读的时候,仿佛就随着莲儿一起走进美国爱荷华州的一个小镇?-石头城一起体验那里的如诗如画的风景:
    石头城,一个曾经繁华如今萧条的美国爱荷华州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镇,但却有着如诗如画的风景:美国垦荒时代的典型的美国家庭老布朗一家,青青的草地,一一垛一一垛的山岩,白云似地,仍然没有飘走;娥普西河,一条清冽的柔水,仍然静静地流。橡树、枫树丛还隐约露出被大火烧毁的布朗山庄的一角:几根巨大的白云石柱子矗立在蓝天白云下,在野草丛中,在莽莽树林里,巍然独立,废弃的水塔,水车……
        所有的这些,无不是在诉说着这个小镇曾经的繁华……
    “娥普西河上光、声、色的变化,就可告诉你季节的变化。江边的柳条一夜之间变成了洁白的玉带??冬天来了。鸟儿在蒙蒙亮的曙光中清亮地叫??春天来了。吱??吱??吱一声声悠悠蝉呜,叫绿了娥普西河??河里映着莽苍的树林,夏天来了。蓬的一下,满山遍野的枫叶烧红了娥普西河??秋天来了。”
      “夏日天长,太阳没落下去,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娥普西河上最柔和的时光。火红的太阳绕着白云石雕渗出一圈柔红的彩霞;一一团白云似的月亮从布郎山庄旁边升起。”
    这样的风景,实在是令人神往……
        
这次再看这本书,除了依然对那个美丽的小镇的向往外,才体会出作者写作时融入其中的一种复杂的情结:
        
莲儿,用彼利的话来说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女子”,可是因为复杂的身世,在中国,经历了最动荡的时期,并且深受其害。为了寻根,从千里迢迢的中国来到这儿。可到了异域,她却说“我以为这儿是我的‘家’。现在我才知道:我所追求的,这儿没有;我要摆脱的,摆脱不了。”
        在中国,纵使对自己的国家多么厌恶,可是“不知为什么,到了国外,她不知不觉,对于她生于斯、长于斯、痛苦过、快乐过的地方反而有了“家丑不可外扬”的感觉。“
        彼利,自在,健康,单纯;永远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个典型的美国判逆青年。
        还有黛安,一个曾经端过盘子打工的美国青年,实际上却是一个富家子弟,“住荒废的水塔,穿打补丁的牛仔裤,戴诱人的红胸罩,“唱被压迫者的歌曲。”而情侣哈尔非,却是一个黑人。
        几个在完全不同文化背景成长下来却有着至亲血缘关系的的年轻人,
        19世纪两个国家不同的政治背景,其中相同而又不同的丝丝缕缕的联系……
        还有那几个既有理想、又切实际的年轻人创办的白云酒店,在那儿,是世外桃源,却远在天边,近在咫尺。你可以在嚣杂的乱世享受乡野情趣,安静时光。
        而其中彼利对越战的看法,无疑是美国大多数人的看法:“越战对我们有个好处。唤醒了我们的社会意识。在那以前,我们自以为是世界超级强国??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反越战运动开始以后,我们才回头看看我们的社会:到底有什么毛病?”
        作者在书中借莲儿母亲的信又讲述了在抗战及内战时期的一段美好的跨国恋情。以及主人公为这段爱情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及在十年动乱其间因此所受的灭顶之灾!
        看这本书,就仿佛是作者在我们面前铺开了一幅一幅的画卷。。。。。
        江水啊,流呀流。
    朝朝暮暮,暮暮朝朝我寻找。

   江水在哪儿?
    我到哪儿去找?
    千山千山外吗?
    江水随我流吗?
    大地上,天空下,我究竟在哪儿?
    这是我的手吗?
    这是我的脸吗?
    故乡呀,你在哪儿?
    伴儿呀,带我去吧!
    我一人去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我一人去吗?
    江水啊,流呀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10 22:26 , Processed in 0.11478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