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倚槐卧雪

听雪散文社第三期作业??亲近自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01: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尘秋水:
巴陵老师批作业系列同步转播:)

十号作业:春日迟迟(寒烟)
很像一幅照片,也像一幅风景画。

十一号作业:海魂(醉红尘)

开头切入的角度不错,笔锋一转,景色描写的也细腻,但松树长在海边,倒不多见,是防风林带吧。还是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但也没有说透彻。尽管空气污浊了,尽管海水变色了,但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应该是好事情啊。但今天人们生活质量或者说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却是以牺牲今后无数代人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为代价的,这种代价巨大的残酷性没有指出来,是故,这篇文章说理不透彻。哲理散文,要求融道理与抒情中,用抒情来揭示和证实道理,那么就必须把后果或者严重性说透说明。但作者写作散文的路子不错,整篇文章结构圆润,语言流畅。

十二号作业:把自然搬回家(纤纤雨儿)

很好的题目,文章虽短,却也另有韵味。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本身就是自然规律,而目睹自然物之间的相互残杀,虽残忍却也是自然之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倘若仅仅就文本来看,这篇文章写得有些仓促,展开得不够,想象的界面大开的角度有些偏小,给读者带来的联想空间也不够开阔。但作者对个人心境转折的把握拿捏得很重,描写的到位,揭示的深刻,针砭的准确。善良渐渐麻木,说得很不错。
文后的结语让人深醒,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01: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尘秋水:
巴陵老师批作业系列同步转播:)



十三号作业:走进春天(飘尘)

随着作者的文笔,走进春天,这是一片姹紫嫣红的春世界,作者浓墨重彩,展示给我们繁复美丽的一个天地,单纯的对自然的描写,我借用作者的眼睛环视四周,这种环视,尽管有些走马观花的肤浅,但不能不让人称道的是,这的确是一个暂新的、花团锦簇的春天。

读这篇文章,无异是欣赏一幅春天的画卷,有工笔、有素描、有油画、有写意,间或一两处的白描,让人可以侧身而入,呵呵,很惬意。散文应该寄托或者表达作者的感受,换言之,就是说要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展现作者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我想这个作者在面对着这一片流金溢彩的景色时,心中一定充满了惊喜和欢欣,那么,我也就沐浴在这惊喜和欢欣之中了。


十四号作业:三月柳(卧听苍松画黄土)

活文难写,而这篇文章是活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捕捉自然之美的善撷之心,以柳寓人,人亭亭,树袅袅,氤氲出朦胧中的诗情画意。笔墨细致而感人,景色短暂却深情。读来似梦非梦,想来,如幻如真。穿柳而过,柳声依稀可闻,拂柳而立,柳趣恍惚重临。想古人写柳之诗文,无论是章台柳、霸桥柳,都是断肠柳;看这篇后人柳之赋,不管是嫩芽柳、雀舌柳,尽为柔情柳。善哉,是柳之幸也,亦是读者之幸,归根结底当是作者之幸也!

从一种树木出发,而写自然,以小寓大,以管而窥全貌,足见作者写的巧妙。看这次参赛作品到此,或者可以说说这次的题目了,亲近自然,这个题目很有些宽大,或者说过于宽大了,往往会让人觉得无从写起,亲近,就是走进去,贴近,相互不仅仅要可以感触的到,还要可以触摸的到。并且触摸是初级阶段,更深一些,还要相互的感知。怎么感知呢?自然不会说话,那么这种感知只能是人对自然的解读,是把自然之物,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鱼虫虎豹,飞禽走兽,雷电风雨等等,都是自然之造化,而很显然,很多作者把预定的参赛题目狭隘化了。当然,出这个题目的朋友也考虑不周,过于宽阔的题目,对作者来说,就象是很宽大的衣服,很难适合自己的身材,往往会有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写起的感觉。今后出题,要量体裁衣,这次的题目,如果修改成“感受自然”、“感悟自然”、“我的春天”,甚或就是“春趣”、“春意”等等,则看起来题目狭窄了,但稍微深思一下,可以写的角度就很多,即就是题目后面再缀上一些解释或者提示,更多的朋友写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

与这篇文章之外,说了几多废话,请见谅。不过这篇文章,倒是写得很不错的,素材组织的很紧凑,疏密有度,收放自如。稍感不足的是,作者还是收敛得太紧了一点,倘能再写的展开一些,特别是关于童趣方面与眼下环境的对比,写出那种怅然若失的忧愁来,这篇文章就很饱满了。


十五号作业:看瓜(凉月如眉)

作者从农村减负的角度切入,应该很有力度的,但在过程中,叙述的不够从容,显得硬了些,几个转折,如嫂子的话、看书是当时唯一可以解闷的事情等,不够圆滑。但与身后的儿子联系起来,这一点又颇有惠心,说明作者在整体的构思上不错,在具体的行文中,写的不够流畅。如果能对写写,多看看,就很好了。推荐看一下格致的散文《转身》、《减法》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01: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尘秋水:
巴陵老师批作业系列同步转播:)

十六号作业:树的感悟(雪舞梅香)

先说一句题外话,我是西北土著,香椿从小吃到大,现在很少能够吃得上。今天上午去市场买菜,突然就闻到了香椿的味道,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现在正是香椿上市的季节,看到此文,便有不绝的香椿味道隐隐袭来……。先谢谢作者,给我带来一段艰苦而甜蜜的回忆。
看得出来,这篇文章作者用了心思的。古人说: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读此文,首先是一种亲切感,从文章的评论方面来说,评论者对每一篇文章应该有一种一视同仁的心态,在平等的基础上,用一种大多数人基本认同的理论分析,进而才能评论。在此,我尽量隐去个人的这种喜好,力求公平一点,倘不能完全做到,请各位饶恕则个。首先,我觉得这篇文章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先写出了基本的框架,然后不断补充完整的。这篇文章本来可能比现在可以看到的这部分要长,其余的一些,可能作者不能满意,故而删去了。这种能够删去不满意的地方的做法,就是一种认真对待文章的方式,这种态度,让人敬佩。次之,这篇文章的结构有自己的特点,三个部分各自成章,合起来为篇,以树为轴,以各树种为枝,加上开头几句颇有感悟的话,让人觉得这篇文章有气势,并且这种气势不外扬,被一种个人生活经历有关的实际包裹着,厚重而不滞涩,有理而不强词,寓情而不煽情,寓情于理,以理抒情。第三,作者的的思路很清晰,说明作者有一定的散文写作的理论,行文过程中基本上是简略得当,对素材剪舍有致。这篇文章不足的是,在这样的散文中,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词语,尽量不要叠加,个别形容词用的有点过了,情感浓缩得太紧,因此减少了对读者的打动,或者真如作者所言,内心刚强,已成为习惯了,倘如要写得很深情,恐怕就有些勉为其难了。其实,散文,发展到现在,抒情已经成为其最显著的特点了。

十七号作业:童年的香水湾(星月舞剑)

交代的清楚,童年的事情写的省略而声情并茂,让人神往之中,也觉得这一方土地,真的恍若仙境,可见洗衣人影,可闻清溪水声,可观大海波澜。前面写的真的很不错,但到后面两小段,作者收尾收得太突然,一些议论,硬梆梆的凸现出来,些许感慨,很有些不自然。倘若作者不要发议论,不要有感慨,而仅仅写这种自然之景色,就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了。或者,还是《亲近自然》这个题目惹的祸,让作者急急刹车,向“路上“斜穿过去。

十八号作业:春暖心田(细腰)

立意很不错,着眼点也好,但是作者明显带有“为赋新词”、“为文而文”的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01: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尘秋水:
巴陵老师批作业系列同步转播:)

十九号作业:最后的神韵(三毛六)

将自然景色与文化古韵相互结合在一起,这个作者的胸怀和眼光有独到之处,文笔写来,也颇为酣畅,一情一景,有出处,有来历,对古诗词的引用,不生僻、不做作,各段落之间衔合的紧密,层层递进。但作者对素材剪切不当,也就是说,整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有点散了,太散就乱。对古人故事的介绍太详细,让人记住了这个故事,而容易忽略这篇文章本身的韵味。你写你的感受,无需给那座城市做宣传,你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是仅仅属于你的城市,而城市与你,并不能如你热爱它一样热爱你。换言之,这座城市更是你所了解和寄托了感情、经历了岁月、奉献了年华的城市,而与这座城市本身关系并不很大,这座城市,对你个人来说,我倒认为它仅仅是你一段终生铭记着的岁月的一个代号。
关于散文素材的取舍,在很多散文作者在写作中遇到的很普遍的问题,取的太多,文章就臃肿,甚至杂乱;太精简,则交代不清,让读者摸不找头脑。一篇散文,在有很多素材组织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能够详略有致,一两段过程就可,别的几笔带过。散文作为一种文体的自立首先是一种心态的自立,是个人卸除社会需要的装扮之后的一种放松,是自然的袒露。

二十号作业:梧桐花香(梅竹居)

信步而行,自然的景色跃入眼中,个人有个人的感受,个人就有个人的所悟。这篇短文描摹景色,可见作者观察的细腻,写景状物,笔随心到,可见作者的机灵与聪慧。但作为一篇散文来读,我觉得有相当的言犹未尽之感。

二十一号作业:春天的足音(哲罗)

这篇文章如思想短章一样,写的很有些阳光,作者对春天渐渐袭来的脚步,描写的相当细致。或者是因为作者太过于注重像创作诗歌一样创作散文,在经营意象饱满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削弱了散文的韵味感,在追求诗歌一样的韵律美的时候过于隐藏或浓缩了散文的凝重和沧桑感,在注重语言的干净利落和张力上淡化了散文的流畅感。散文应该有感而发,这篇文章作者的所感有些少了,当然,看到并把这些事物描写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感受,但散文所要求的感受,需要个人化、个性化的同时,更加需要凝重感。无论是阳光或者阴美,散文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给读者塑造审美的情趣、审美的对象和审美联想的空间。换言之,这篇文章给读者留下的可以想象的空间太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01: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尘管水:
巴陵老师批作业系列同步转播:)

二十三号作业:散怀兴凯湖(玄歌)

这是一篇完整饱满有魅力的散文。阅读这篇文章,我可以感到作者是一个对语言很有悟性的认真的作者,这篇文章文字清新干净。仿佛是他把大山深处、原始森林、深山峡谷中阵阵山风、场场细雨、条条溪流甚至是漫天大雪也带进了字里行间,总是让我感觉到剥蚀了许多浮略的铅华,裸露出几许沉重的苍茫,剔去了几分做作的矫情,平添了不少纯真的质朴。第二,文字有灵性,几乎没有空泛的议论,作者的目的好像就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前因后果交待清楚,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思索的空间,却并不左右人们的思绪。第三,这篇文章常常在揭示出一种对人类善良的关怀,对自然由衷的畏惧,对文化真诚的热爱。自然给人昭示的力量是巨大的。文章之所以为文章,就是它记录了感受是一种生活的趣味,也是人生态度、情操所至。
这篇文章在深度开拓的不是很够,意境有些稍嫌单薄,对全篇文章气势的把握还欠火候。但是不可否认,我认为这篇文章是这次参赛作品中上好的一篇。
庭前月色空明,身后灯火阑珊。文章也是一样,当我们通过文字企图深刻地理解体会作者良苦用心的时候,却怕已经和作者本来想要表达的目的相去甚远,除了作者本人,谁又可以有和他分毫不差的感受呢?
说到对语言的悟性,一是表现在语言使用的灵活性方面,二是表现在文章中词汇量的使用方面,三是表现在对语言的组织和措辞使用的严谨方面。因此,我说这个作者在写作的态度上是相当认真的。语言一旦以文字表现出来,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活生生的东西。它有声音,有口吻语气,有形象,有相貌,有特征,有寓意,有暗示,甚至还有性格有生命有冲动有滋味等等。而一个作者面对浩如烟海的语言文字,如何组织使用才能使其为我所用,并且在最精炼的组合中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这是作者永远追求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01: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秋之魂回复:
刚来这里不久,原文看了一点,没回帖,先看看几篇巴陵老师的批改,感动这份真挚,中肯的治学太度!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20 20:57 , Processed in 0.08975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