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64|回复: 72

[讨论] 乱弹琴??琴瑟读联与学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3 18: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余自零八年七月初涉对联,即今已一载有余。曾一度为之痴醉茶饭不思,也曾一连荒废数月不闻不问。或闻“人无一癖便无趣”,非惟人之无趣,更觉生命之无趣。故虽学业甚重,亦终未忍见弃,是以重拾旧好,只极尽收敛,不使玩物丧志而已。

对联之旅,一路行来,所得所失早已不作计较,其间种种滋味,亦不必说。但有学联读联之心得一二,愿与诸君分享交流。所以有此思此举,一则有悟于从前,二则有感于现状。

余最初接触对联,乃于QQ聊天室里。初习对联时,既无格律之概念,亦无品味之追求,起初一度耽于技巧机关,其后则醉心于字面之工整与华美,无甚进境。之后进入一QQ群,与群内诸人接触,方渐有格律之认识、意境之领悟,然见识依旧粗浅。随即仍转战聊天室,某日室内一高手语余曰:习联必学于古人。余始读古人联,以至于今,收获不可谓不多。只之前歧途误入甚久,荼毒亦深,余心深以为恨。故愿以己为诫,警于初习联者。

余既读古人联,则不免思有联话之类文作,解疑阐妙,发微曲幽。惜求而不得,但凭一己之心悟之而已。只最近频繁接触网络联坛,方得偶晤若些联话联评,得以略开眼界。读之,或义理精深,或文辞优美,或风趣盎然,或见地精辟,余深为叹服。然所憾者,不见评品古人联作之联话也。

余非谓今人之联不及古人,实因某些方面,今古有别。今人因受白话文之影响,用词难免随意拖沓,些须字句已成泛滥之势,若古人之炼字精神,几可得之?非惟字当炼也,意也如是。近见灵犀一指先生一联曰:风花归你,雪月分他,问一石文章,我余几斗?山水放歌,梅兰作伴,总这般格调,笑煞古人!于我心有戚戚焉。余谓真正之联,当源于生活,发于心灵,非出自思维也。

近读《随园诗话》,内有语云:凡诗之传者,都是性情,无关堆垛。余心深以为然。实则,好的联作亦当如此。字字句句间,掩不住的光华:或生境界,或见性情;或喻大道,或涵雅趣;或一字灵动,曲尽文心之妙,或全篇精雅,恒葆韵味之浓……吾初习联者,所学或在此耳。

余窃以为,学联若学武,必先根基扎实,而始谈招式,始论套路,始言境界。高手过招,固然精彩绝伦,然吾等初习联者,限于功力,甚或不能看清其一招半式,遑论真正领略其中妙谛精华了。因此不妨一式一式拆开来观摩学习,虽有剥皮分骨之弊,奈何?习到手方为硬道理。O(∩_∩)O~

余所录之联,皆凭心择之,不拘于格律,不囿于风格,不选于派别,不择于时代,但思取其精华而弃其糟粕,而求得其神髓而遗其形骸耳。余所采之法,或为一本正经的点评,或为插科打诨的杂说,或为刀剑往来的辩论,或为情辞素雅的散文……形式不一而足。余所立之论,固为一家之言,限于个人人生阅历、心境修为、文学素养、口味偏好,难免有失偏颇,甚或自相矛盾亦不可知。故此,热切邀请诸位联友共同参与其中,提出疑问发表见解补充资料提供意见甚或取笑逗乐,均无不可,总之,吾等互长互进

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得与一众志趣相投之好友煮酒论文,岂非人生之一大快事哉!且尽一杯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3 18: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8: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幅对联引发的“血案”

09年3月份的时候,曾以素心若雪这一名字,在联都诗钟版玩过一些日子。其间使用签名:冰心怀素,并求下联。芭莎先生应对:冰心怀素;虚谷那英。我对此联是否工稳心存疑问,叶落先生认为此对属于工对无疑。由此,一场甚为惊心动魄的论战在我与先生之间展开来……

主题:论联之“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3 18: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茶,板凳自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8: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雪:呵呵,若按现代语法的话,“那”是指示代词~~~~~“怀”在此处是动词,两个在词性上不能相对呢~~~
若雪仅是就事论事,毫无冒犯先生的意思哈。先生雅量~~~

叶落:呵呵~~.实在弄不明白,为什么存在了两千余年的对仗修辞与只从洋鬼子手上引入不到百年的现代汉语语法有啥咪子必然联系).如果对仗 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去对,哪么两千余年来先人做的句子怎么办?
如果哪位先生认为他有权力,规定凡依照现代汉语语法划定为词性不同的两个字词就不能对仗,叶落就忍不住要问上一声了:您的权力是哪来的?


若雪:叶落先生,对联词性相对,是一般的规矩,并非自洋人手里引入现代汉语语法之后才如此规定的,这个我想先生与诸位前辈们都比我更清楚,若雪这点皮毛知识就不班门弄斧了。

当然,对联绝对不是讲求字字相对的,那样就限制了思维的空间,也扼杀了联的灵性了。然而这毕竟是例外的情形。这种情形下,是要结合整个上下联来考查这“例外”该不该开的。

得罪芭莎先生了:我以为“冰心怀素”对“虚谷那英”,是不在这“例外”之列的,理由前面已述。出联句短,则必讲求对句亦同样的精、简、达、炼,气度合一,并茂同芳。然观此联,若雪并不觉得上下联融合到一处了,只觉得是各说各话般。归根到底,是一个“那”字破坏了整联的格局。如果换作动词,则大善。譬如,那改为“纳”。只是这样机关就没有破解了,呵呵。
此段话纯属学理讨论,并无他意。若雪是后学之辈,若言有不逊,请诸位前辈雅量包涵。各位用茶~~~

叶落:对联词性相对,是一般的规矩,并非自洋人手里引入现代汉语语法之后才如此规定的,这个我想先生与诸位前辈们都比我更清楚,若雪这点皮毛知识就不班门弄斧了。
??这下额更糊涂了,语法意义上的“词”这个概念,也是洋语法引入以后才有的,先生说是一般规定,是谁规定的,谁又有此权力规定?而之前的两千余年中,汉语里根本就没有语法意义上的“词”这个概念,就算是帝王老子要规定,貌似也无从规定罢?请问一下,如何个规定法?

当然,对联绝对不是讲求字字相对的,那样就限制了思维的空间,也扼杀了联的灵性了。然而这毕竟是例外的情形。这种情形下,是要结合整个上下联来考查这“例外”该不该开的。
??这本来就不是什么例外,虚对虚、实对实,本来就是自古以来从没例外过的基本对偶方法。这个方法直到洋语法引入后才给些个语法学家们硬是以自己的所谓规定给否定了,可惜,语法学家并没有天然就拥有这种规定或否定的权力,后天也没有经过任何法律程序授与过语法学家们这种规定或否定的权力,因此:任何人都有权利不理睬语法学家们的这种规定或否定!!!
出联句短,则必讲求对句亦同样的精、简、达、炼,气度合一,并茂同芳。然观此联,若雪并不觉得上下联融合到一处了,只觉得是各说各话般。归根到底,是一个“那”字破坏了整联的格局。如果换作动词,则大善。譬如,那改为“纳”。只是这样机关就没有破解了,呵呵。
??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对得好不好,工不工,与能对不能对,不是一回事,先生在在这里偷换了话题。举例来说,您说“陈红”对“怀素”比“哪英”对“怀素”要工整,芭莎先生是不会有异议的;但您说“哪英”不能对“怀素”,芭莎先生有异议也就很正常了。

此段话纯属学理讨论,并无他意。若雪是后学之辈,若言有不逊,请诸位前辈雅量包涵。各位用茶~~~
??实话实说,这根本就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语法学家们用语法学概念去规定修辞学上的对仗方法,就如同用锥子当作绣花针玩苏绣,绣些个简单的玩意儿也许能成,想穷尽苏绣之妙处,呵呵,佛出世也没办法。因为个什么“词性相同”成了对联要素,有多少灵活精妙的对仗方法被视为另类打入冷宫甚至被强行扼杀;又有多少既产生或原本该产生的好对联遭遇灭顶之灾,只有天知道。语法学家们在对联理论界犯下的滔天罪恶,迟早要清算的!!!
在这里只想说一句,对偶修辞方法有哪些,基本的规距又有哪些,请从自古至今留下的经典偶句中去总结,而不是一拍脑袋就代天下人作个规定??没人有权力作此规定!
对于为时人所津津乐道的对联六要素,叶落眼中,可以说得上正确的只有一个,哪就是“字数相同”。其它的,呵呵,就算不是乱弹琴,也类似三鹿奶粉,有一定的营养成份,但本质上是毒药~~
以上答复全为个人观点,是否得罪了谁,在下无所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3 18: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琴瑟高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8: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雪:1、先生说汉语里根本没有词这个概念,如此说来词性相对一说亦是无凭了。

叶落:??晕噻,叶落原话是,“在洋语法引入中国前,汉语里根本没有语法意义上的“词”这个概念。”论辨时必须尊重对手的原意,而不能歪曲后再来批驳之~~
那么我想请问,古人偶句究竟是依的什么规矩?

??这个倒是可以告诉你,古人对仗的依据很简单,四个字??依类而对。至于什么是类,随便找本逻辑书看下好么???真地不想在这里抄书~~

若真如先生所言,字数相等虚实相对即可曰联。

??晕了,又偷换概念。叶落说的是,虚对虚、实对实,是古人对句的基本依据。换言之实、实可相对,虚、虚可相对。这与可曰联或不可曰联不是一回事哈:))
这规矩倒是容易,不过我想所谓的“联”,堪入目者怕也寥寥无几了。

??真不明白,古今留下的偶句多到穷叶落一辈子也读不完,且其精妙之程度,比时人来说,大概有过之而无不及,咋地成了“了了无几”?论辨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一己之见识就睁着眼睛瞎说~~
事实上,我认为古人对于联之对仗,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今人这些对联的“规矩”,基本上是从古人的对句中总结而来,

??总结只是一种行为,它产生的结果正不正确,才是关键。~~

并不是拍拍脑袋就自作主张地定了??如果是这样,恐怕也不易为人接受。

??问个简单的问题:1+1=2容易被人接受,还是1-2=-1容易让人接受?

这个问题与你所说的问题是一回事。用“词性相同”作为偶对的成立条件,叶落没有丝毫的意见,但将此作为唯一条件,就是拍脑袋工程!这就如1+1=2是正确的,但1-2=-1是也是正确的。但因为1+1=2容易理解,连幼稚园的孩子都能接受,所以放在幼稚园里教;而1-2=-1,则要放到初一才上:))。把词性相同作为偶对成立的唯一条件,其错误就类似于说,1+1=2才是唯一正确的算术算式:))

我不知道当时的人是怎么定义“词性”,或许没有个现成的词,但是他们心里肯定是有这个概念有这个意识的,不然为何要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呢。

??晕了,古人依类而对,颜色对颜色,数字对数字不是很自然的事么?
不过现代毕竟有现代的语言环境,传授一门古老的文字艺术,仍依着当时的“术语”只怕有碍其发扬,所以引入“词性”这个人们相对熟悉的概念亦无可厚非。我讲的是,引入,而不是规定。规矩是约定俗成的,它便在那里,我们做的不过是拿一个新瓶子给它装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当吧?

[color=#0000FF]??“词性”这一概念是为语法学制定的,制定当初与对偶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后来用于说明对偶的部分属性原本也无可厚非,但当把词性相同当成了要素,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时,就大错特错了。记住,人们在某一学术领域概括出某一概念,是有一定的目的的,也是有一定的适用范畴的,不能超出范畴到处乱套~~

2、先生说,“词性相同”这条规矩扼杀了诸多灵活精妙的对仗方法,我是不能完全赞成的。“词性相同”只是一个大体的原则,原则总是有例外的。

??你得拿出有力的论证过程来说明它是原则它才能是原则,而不是你一说它是原则它就成了原则了。同样,例外也如此,个别的现象算例外,普遍的现象你也硬要说是例外,就成了睁着眼睛瞎说!!
这个例外,便是为先生所说的“灵活精妙的对仗方法”而开。举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杜甫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依照严格规矩,我想没人会认为“寻常”与“七十”构成工稳对仗吧,但因此处是“借对”,所以它其实是很工整的。

??对了,这本来就很工整,而且是很正统的工整而不是例外。在杜老之前有没人这样对过我不知道,但杜老会这样对,就充分说明,所谓必须词性相同才能对仗的说法杜老是不当回事的:))

诸种对仗方法都可一试,只要解释得合情合理,它便能为世人接受甚至传诵。一切合理的,才能长久存在。先生所言的某些对仗技巧被视为另类打入冷宫,要么是因其实在无法“自圆其说”从而不能为人广为接受,要么就是某些个学术霸王的行径了。但凡开明的人,必能接受发展;但凡真正的好东西,时间亦会为它应证。

若雪自身并无太深文学修为,甚至许多基本的东西都还不懂,不自量力地来和先生斗这一场“法”,直是拿命都拼上了,呵呵。[em04][em04][em04]不过,为了自己心中的真理之故,虽道行浅薄,亦不敢稍有退懈。与先生的言辞论辩中,若雪着实学了不少东西,深深谢过了!先生有什么批评指教,只管说来,若雪洗耳恭闻。给先生奉茶。[em27]

忽忽~~~~真是蛮累,这样子拽文简直把人累死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8: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若雪:??先生说汉语里根本没有词这个概念,如此说来词性相对一说亦是无凭了。

叶落:??晕噻,叶落原话是,“在洋语法引入中国前,汉语里根本没有语法意义上的“词”这个概念。”论辨时必须尊重对手的原意,而不能歪曲后再来批驳之~~

若雪:??不好意思,没有歪曲先生原话的意思,只是习惯略写了…我的原意便是先生说的啊,“在洋语法引入中国前,汉语里根本没有语法意义上的‘词’这个概念”。

叶落:??哪就结了,既然没此概念,先生前面所说,词性相同自古就是一般规定,哪怎样规定法?先生一直在回避这个问题~~
若雪:??那么我想请问,古人偶句究竟是依的什么规矩?

叶落:??这个倒是可以告诉你,古人对仗很简单,依类而对。至于什么是类,随便找本逻辑书看下好么?

若雪:??初学对联时看过王力先生的书,里面有这种总结。那么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在虚词与实词这一大的分类之下,它们在各自的范畴里还是有“类”的划分的咯?不仅仅是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就可以的咯?

叶落:??对了,在虚实的前题下,还会有更小的分类,但哪是属于对仗工或宽的问题,而不是能对不能对的问题。先生在这里又偷换了论题。

若雪:??若真如先生所言,字数相等虚实相对即可曰联。

叶落:??晕了,又偷换概念。叶落说的是,虚对虚、实对实,是古人对仗的基本依据。换言之实、实可相对,虚、虚可相对。这与可曰联或不可曰联不是一回事哈:))

若雪:??以后辩论得把话说得明白些……偶这个“虚实相对”,就是先生的“虚对虚、实对实”,乱省写结果被误会了。若雪从先生整个的辩论过程得出的便是这个结论:字数相等,做到虚对虚实对实,大体便可称之曰联了。例子前面翻便是了。

叶落:??我从没以对联作为讨论对象,从一开始,就是仅仅将讨论局限在对偶修辞方式的偶对依据上。这一点我很清楚呢,你的翻翻便是,我一句话也没找着~~

若雪:??这规矩倒是容易,不过我想所谓的“联”,堪入目者怕也寥寥无几了。

叶落:??真不明白,古今留下的偶句多到穷叶落一辈子也读不玩,且其精妙之程度,比时人来说,大概有过之而无不及,咋地成了“了了无几”?论辨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一己之见识就睁着眼睛瞎说~~

若雪:??先生可能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是说,假如满足先生的那两个条件就可以称联,对联的规矩变得如此之低,那么什么货色都会出来了。

叶落:??再次弄混了论题,古人论对时的虚与实,仅仅是针对一对字词而论的。至于一副对联好不好,并不在于某对字词对仗是工是宽。真的好对联,是在该宽处宽,该工处工。正如负棺人先生所说:古今的好对联,对仗大多是在工与不工之间的。这才是事实,而不是越工越好。况且,词性相同的对仗,有时并不比不同的对仗更工,也就是说,词性不同者,有时比相同者对得更为工整!

显然,对仗问题仅是一对字词之间的问题,与整付对联的好坏与规矩不是一回事~~

若雪:??事实上,我认为古人对于联之对仗,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今人这些对联的“规矩”,基本上是从古人的对句中总结而来,

叶落:??总结只是一种行为,它产生的结果正不正确,才是关键。~~

若雪:??这句话我赞成。那么,先生所谓的“正不正确”也需要有个评判标准才能作定论吧,只是不知道先生的标准是什么?

叶落:??依类而对,这就是标准。一对字词间可作为归类属性的因素很多,词性作为其中一种,是无疑义的,但它不是全部!

若雪:??并不是拍拍脑袋就自作主张地定了??如果是这样,恐怕也不易为人接受。

叶落:??问个简单的问题:1+1=2容易被人接受,还是1-2=-1容易让人接受?

这个问题与你所说的问题是一回事。用“词性相同”作为偶对的成立条件,叶落没有丝毫的意见,但将此作为唯一条件,就是拍脑袋工程!这就如1+1=1是正确的,但1-2=-1是也是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9: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读了一遍,诚如楼上所言,这般的长篇大论简直要命涅,要一个点一个点地批驳论证,偶实在是时间不够,精力不济。叶落先生这一种条分缕析、追根溯本的致知精神,偶是敬服得五体投地,但是偶一两次地勉力尚可,长是如此,真的会心尽力竭吐血而亡,呵呵~O(∩_∩)O~

总结一下。我们所有的讨论都是由一个联引起的??冰心怀素;虚谷那英。那么还是回到这个联来。我们的争点是“怀”与“那”能否对仗。先生讲,虚对虚,实对实,所以同为虚词的怀与那相对是没有问题的。而我认为此二字不能构成对仗,就全联而言也不工稳,感觉只对了一半。由此引出一个论题:词性。先生认为,“词性”是舶来品,与汉文学古典语法并不相容,对联依类对即可,而不必顾虑所谓“词性”??它实际是语法学家在诗词联界犯下的“罪行”,是“早晚要清算的”。(有点恐怖哦,类似秋后算账。:))我以为“词性”一词是现代汉语对古典语法“词类”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概念已经突破了它最初的意义,而涵盖了更广的内容了。现代人讲对联的要素之一是“词性相对”,无可厚非。我们还有一个论题是:词性相对是否是对联的必要条件。我们的意见其实是一致的??不是。只是支持的理由不同。先生的看法是,“大器不工”,联以意论,以境论,不必拘泥于一字或几字的工与宽。我也承认,但是我认为联的“词性相对”是大体的原则,但这不妨碍一些妙句佳对破格而出。论点基本总结如上。

近来的一个想法是:所有的知识都带了偏见。有立场,有角度,有价值判断,就免不了偏见。所以呢,我不敢说我的总结便是客观公正的了,若有缺漏谬误,请先生补充纠正。期待与先生再次对擂~~O(∩_∩)O~

P.S, 1.偶不是王力的粉丝,也不爱打着他的旗帜四处招摇。所引用处,只是一些比较客观的知识性东西而已。

2.先生提到“流水”的“流”字,偶认为它的意解是“流动的”,形容词,非动词。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3 19: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nuó
【动】
移动。后作“挪”〖move;shift〗
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那。??《西游记》
又如:那用(挪用);那空(因挪用而亏空);那踪(移动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15 01:59 , Processed in 0.0978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