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似曾相识

[分享] 人文杂谈话皖西【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7: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0-8-4 10:25 编辑

      【失去  未必是祸】
       人们常常: 因得到而满足,因失去而遗憾,因成功而得意, 因失败而消极。
       其实,人这辈子就是个过程,得意什么,气愤什么。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人,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宿命,各有各的价值。有时候得到,是因为意外,有时候失去,是为了消灾。一些得到,不一定会长久;一些失去,未必不会再拥有。
祸福无门,世事难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争不过天,也算不出命,命里有的始终存在,命里没的抢不过来。看淡人生,活得自在;看开自己,过得心安。不要在乎得到和失去,不要计较拥有和错过,一切自有因果,乐观接受安排。
       做人,不随意苛求别人,也不要盲目要求自己,更不要嫉妒他人。保持善良的心,做个正直的人,宽容待人,严格律己,即使失去了什么,也会以另一种方式被弥补回来。
      人生笑着过,不拿自己和别人比。你有你的幸福,我有我的快乐;你有你的拥有,我有我的得到。不管是谁,都有失去。人生每一步走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每个人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也会失去一些自己不想失去的。得到未必是享受。得到需要的,是福;贪求过多的,是累。
       人生的种种,无论得失悲喜,坦然面对。看开了,失去就是历练;想通了,得到只是偶然。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接受安排,放平心态。
       福生无量!
???
              2020年7月30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7: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舜帝南巡】
    《史记》说,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安葬于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南的九嶷山(又名苍梧山),这里是中华德孝之源。
    毛泽东主席有诗【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舜帝南巡狩的目的显然与苗、瑶等民族的祖先相融合有关。那么舜帝从哪里出发到这里来的,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有两个可供旁证的史实。
    一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封禅泰山,于芝罘、琅邪立石“颂秦德”之后,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南下在泗水捞周鼎。没捞到,有点失望,“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又浮江,至湘山祠。衡山在今天柱山之北,古称潜的汉衡山国境内,即今霍山县。他从这里西去进入湖北南部,渡江到湘山,本来是要祭祀舜帝的,渡江时遇到大风浪,差点淹死,很不高兴。秦始皇到了湘山,听说这里葬的是舜的两个妃子,忙活几个,还没能来到舜的陵前,勃然大怒,征来几千刑徒,将湘山砍得光秃秃的,才悻悻北归。还是不甘心,9年之后,公元前210年,他来到大别山西麓的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了却心愿。秦始皇为什么要渡淮溯淠经大别山渡江去祭舜?可能这就是当年舜帝南巡狩的出发之路。
    二是《汉书•武帝纪》记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行南巡狩,至于盛唐(今六安西)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今湖北省黄梅)浮江”。盛唐、潜都是秦衡山郡(汉初为衡山囯)境内。舜帝是在黄帝草创的基础上使华夏国家初具规模,且首创巡狩五岳的君主,所以秦皇汉武为显示自己大一统的威仪,必须效法虞舜,循着他走过的路径,经大别山区“望祀舜于九嶷”。
    以上两条史实,可以旁证舜帝南巡狩是路过大别山区的。

                  2020年7月31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7: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0-8-4 10:27 编辑

       【《道德经》的由来】
        老子李耳是皋陶的后裔。孔子向老子请教传统文化,特别是问“礼”。
       老子告诉孔子,你所问的“礼”,制定它的人连同骨头都已腐烂了,留给我们的只是他们的语言的记录而已。我们应该努力放手去做,否则只能可止就止。为君子者,道德高尚而不露锋芒,改掉骄纵多欲、浮躁贪得,这些都是无益于你考察世务与人生的。孔子将老子比作苍龙,“其乘风云而上天”,不是凡夫俗子所赶得上的。
       老子本人极其重视修养道德,以隐逸不求名声为主要追求。他的低调正是他对传统和现实的一种关注,他在洛阳生活、工作了很久,见到周王朝日渐衰败,决心另找一个世界。在孔子叹息大道实现无望,要乘着竹筏出海漂流的时候,老子李耳离开洛阳,往西方而去……
       驻守函谷关(也说是散关)的官员喜(关尹喜)看见一股紫气从东边飘来,下面一个老头倒骑青牛款款走近,知道这是一位高人。关尹喜将老子迎进关内,说道:“您老即将隐去,劳累您将高见写下来吧。”于是,老子写下了他的所思所想,约5000字,讲述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以及它的特殊表现。关尹喜也随之西去,不知所终。
       西汉学者河上公(黄老哲学集大成者,又叫河上丈人)见过老子留下的“五千言”,整理成《老子章句》,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共81章,人称《道德经》。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道德经》手抄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次序不同,但证实了《道德经》的存在。
       今天,我们寻访《道德经》的由来,追溯皋城之祖及皋陶后裔老子李耳,对皖西六安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2020年8月1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20: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皋陶文化】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庄周(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稍后,又出现“黄老之学”,西汉初年用来指导休养生息。
       东汉班固评论道家学派,说起源于古代王朝的史官,重视总结历史,探讨历史“成败存亡祸福”的规律,在这基础上,明确政治家应该抓重点抓根本,以清虚寡欲为主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谦虚低调善于自我克制,这样做才合乎尧时开始奠定的传统(见《汉书•艺文志》),这自然也包括皋陶文化在内。《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
       班固在评论道家学派的主导思想时,认为它“合于尧之克攘”,攘即让,即处事低调,善于克制。皋陶辅佐尧舜禹,尧奠定的这个传统因皋陶文化而得以传承。班固的这句话,道出了道家学派与皋陶文化的内在联系。皋陶提出“天工人其代之”,1000多年之后,《道德经》提出“道”的概念,试图为后代解释“天工”为何物。老子《道德经》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即遵循,宇宙万物都在客观规律制约下存在与运动,“道”是客观世界自然而然产生和运作的基本规律,“道法自然”是天(地)人实现“合一”的结合点,也是贯彻于《道德经》全书的主题。它告诉人们,人在修(探索)道的同时,也就是在探索如何实现“天人合一”。
       《道德经》将皋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哲理化,并将“天人合一”抽象地概括为一个字———道。
                    
                      2020年8月2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9: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0-8-4 10:26 编辑

      【无名  天地之始】
       《圣经•旧约全书》上说:“上帝创造宇宙。”上帝在第一天创造了光,称光为昼,黑暗无光为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第三天创造了植物;第四天创造出太阳、月亮和星星;第五天创造了动物;第六天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第七天休息。
       这个就是星期天的由来吧!
       中华大别山区,自古至今就是苗、瑶、畲等族的“蛮人”,相信女娲抟土造人。《淮南子》等文献记有共工氏怒触不周山,使大地西北高而东南低,女娲氏炼五彩石补天,并斩鳌足把天撑住不致下堕。皋陶认为,是“天”序列了人的伦常道德,天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和刑法,天规定了礼乐和仪式。
       那么“天”是谁?“天”是怎么来的?皋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1000多年之后,老子《道德经》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无名,就是什么都没有。始,就是开始,产生。天地产生于空虚,天地如此地空阔、玄奥,不要说几千年前的人,就是21世纪的当代,人类也还无法完美地解答天地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的祖先难以知道这个问题,将天地的产生归之于“空虚”(无,无名),是实事求是的,也比较接近于实际。
       “无”是一种我们还不知道的不知如何形成的东西或空间,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着,它无声无息,独立自主,任何因素都难以改变它。它永远不停地运动,可以认为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根据这个“道理”,天地从“无”产生的同时,人也随之产生。
       西周初年,已形成为中华民族关于“人”的认识,《尚书•泰誓》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这个万物产生的本源,制约万物运动的“无”就是———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也可以称之为“大”。它不停地运动发展,走向极盛,而后又回到原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作了如此的回答,应该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只有投身到广阔的天地之中,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否则,就会成为“不知天高地厚”的蠢材!
                    
                      2020年8月3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10: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不枯竭的水井】
       皋陶文化是儒学的源头活水,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经》里被概括为“道”,“道生一(规律和本源),一生二(阴阳二气),二生三(天地人,即三才),三生万物”。“道”的基本属性是“万物负阴而抱阳”。“道”运行的最终目的是“冲气以为和”(和谐共存),达成“天人合一”。
       道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经稷下学派和庄子的发展,在中华古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作用巨大。最迟在唐代,经丝绸之路传入印度,而后辗转传入欧洲。19世纪,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将《道德经》译成俄文。德国哲学家尼采将老子的《道德经》比喻为———一口深邃的永不枯竭的水井!
       进入21世纪,《道德经》越来越被各界人士重视。《道德经》引导企业家在经商中取得成功,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说:老子教给我如何统筹全局,孔子教给我如何做人,孙子教给我经营策略。政界人士也更多地学习和应用道家理论。1988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以“上善若水”为座右铭,塞尔维亚副总理达契奇认为《道德经》的观点是实践的指导。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瑞土万国宫的演说中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将皋陶文化与《道德经》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可以更科学、更客观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及其特征。两者应该是一个整体,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的结晶。
                     
           2020年8月4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5 09: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若水”与皋陶“九德”】
    《道德经》认为,水的性格最接近于道,反过来说,道的性格和运作很像水。
《道德经》以多维度描绘水的性格,认为这些从多方面体现的本质,将自己处于低位,由此出发,思考问题,言语,行动,交友,处理公私事务,多方面地表现出眼界高而广阔,心胸宽而善包容,信心执着而锲而不舍,善于捕捉时机而随机应变。皋陶将以上这些性格归纳为“九德”。
    “上善若水”的核心是无私欲,修养“无私欲”的第一要义在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几乎都以尧舜禹为正面榜样。孔子称赞舜是无为而治的榜样,他做得最好的是“恭己正南面”,即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处君主之位,成为大众的楷模。他认为舜禹之所以被各个部落拥护,就是因为不求私利,即拥有“上善若水”的品格(《论语•泰伯》)。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出席全美韩人领导人大会时说:“上善若水是我的座右铭。水象征着智慧、柔软和温柔的力量。水是生命、和平和人类的尊严。我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一直为体现这样的品德而努力着。”(《环球时报》2013年11月11日)。2015年8月上旬,潘基文书写“上善若水”横幅,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奥巴马很高兴地接受了(《新安晚报》2015年8月6日)。
    “上善若水”与皋陶“九德”,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智慧,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0年8月5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09: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黎民@百姓】
      老子李耳是个历史学家,他了解皋陶说过:“天工人其代之”。大禹也告诫过后裔:“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西周武王誓师讨伐商纣王,庄严地向大众宣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除君主贵族之外,庶人、民众都是“人”,都是“万物之灵”,春秋时,“百姓”与“民”开始互通,都作为人的泛称。
     《道德经》49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夏商周时期,总称贵族为“百姓”,一般劳动人民是没有“姓”的,只有一个“名”,都称为“庶人”、“黎民”。大致从西周末年开始,随着一些贵族的没落和庶人的上升,“百姓”的称呼开始涉及平民。《诗经•小雅•天保》:“群黎百姓。”将黎民与百姓并列,并且将百姓靠后。此诗是西周末的作品。《道德经》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作品,所称的“百姓”除包括贵族外,也包括民众。
      中国传统观念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不像西方神化传说的中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他们没有被魔鬼撒旦蛊惑,没有偷吃“蛇果”,没有“原罪”。民众的动向代表天的意志。“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民众的生存权、发展权是与生俱来的,就是天神也应顾及,予以尊重。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其核心是与人为善,讲究诚信。对任何人都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以诚信的言行相处。这样营造一个从君王到黎民百姓都讲究善良与诚信的社会氛围,改造与感化不善与不讲诚信的人。这也就是皋陶“迈种德”所要得到的社会效果!
                     2020年8月6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7 10: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祸福相依】
    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做好事,反对做坏事,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天道”,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国,都应注意避祸趋福。
    《道德经》第58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之其极?”按照皋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相信福中有祸,祸中有福,两者相互渗透,互相依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面对现实的存在,谁也难以断定是祸是福。
    老子论证了祸福的关系,指出了方向,但是没有进一步论证应该如何应对。战国庄周、荀况继续了研讨,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在《淮南子•人间训》中,针对“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以具体事例论证了对应的方略。
    《淮南子》说:“智虑者,祸福之门也。”智慧的思维和良好的心态能找到困局的突破口,所以是“祸福之门”。“动静者,利害之枢纽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该动即动,应静则静,成败祸福在此一举,所以是“利害之枢纽”。据《淮南子》说:“天下有三危”,即:少德而多宠;才下而位高;身无大功而受厚禄。孙叔敖观察到这“三危”,临死时警告儿子拒绝楚王封给的肥饶之地而接受贫瘠的寝丘,使得其子孙因为封地贫瘠而得以保存。《淮南子》将孙叔敖的经验教训介绍给后人。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
    淮南王刘安一再提议后人,但自己却没有做好。他提醒后人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谨小慎微,动不失时。”他说的不是缩手缩脚的那种,而是要重视祸福的苗头,不要轻视预兆,要抓住机遇;第二,“百射重戒,祸乃不滋。”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遏制苗头滋长蔓延;第三,“计福弗及,虑祸过之。”考虑好事不要想得太好,预料坏事要严重些,都要留有余地。
    经过老子、荀子、刘安总结历史,形成中华民族传统的祸福观。其中的“危机与机遇并存”是其———现代版。
                      2020年8月7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8 09: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善之首 以孝为先】
      孝顺父母,是我们一辈子最重要的事!
尤其是人到中年,面对父母的老去,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压力很大。这个时候,我们有气别和父母撒,不要仗着他们包容我们,就肆无忌惮。
      有些话,你和父母说,父母除了心疼,别无他法。
      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他们老。
      人到中年的我们,要学会做父母的屋檐,撑起家庭的重担,别和父母发脾气,多多照顾他们的情绪,才是尽孝的表现。
      平时好好赚钱,有空回家看看,无效社交少参与,酒局饭局少应酬,多陪陪父母孩子,才是每一个人该做的事。
      错过了父母的老,可能是一辈子的心酸;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可能是一辈子的遗憾。岁月不饶人,孝顺要及时,善待父母,是一个人最大的善良!孝顺父母,你的一切都会顺利!懂得孝顺父母的人,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知道孝顺父母的人,为人豁达懂得惜福。
     《孝经》有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你的孝顺,会变成好运降临在你的身旁,越是孝顺的人,越拥有一颗慈悲心,懂得善待他人,一切都会顺利。
      连父母都不会孝顺,又怎会对别人多好?不孝父母的人,没有好口碑,不会被人信服和珍惜。
      孝顺父母,让家庭和睦,减少后顾之忧,事业也会风生水起。好好孝顺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长大成人,也会对你孝顺。孝顺父母吧!一生最爱你的,只有这两个人,失去了再后悔也晚了,会是一辈子的遗憾。
      这一生,我们欠父母的很多,一定要认真归还,人生才算圆满!
                       2020年8月8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6 00:45 , Processed in 0.10581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