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86|回复: 21

【转摘】诗歌的发展与现状思考:传播决定命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9 10: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的发展与现状思考:传播决定命运

        摘要:当代诗歌遭遇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当代诗歌有诸多不符合传播规律的地方,而传统诗歌则不然。传统诗歌的很多特点,使之有利于传播,便于受众接受,符合传播规律。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我们不仅能找到当代诗歌的问题,而且能得出一个结论:流行歌曲的歌词,应该是当代诗歌的主流。

    关键词:诗歌  传播   流行歌曲

       当今中国,对于当代诗歌,特别是2o世纪9o年代及以后的诗歌,“没味”、“看不懂”成为读者的主要评价,读者有意无意拒绝了诗歌。诗歌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出现了生存危机①.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诗人、读者及批评家们都在哀叹:当代诗歌越来越远离大众,诗歌已经衰落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诗歌具有悠久的传统,有着辉煌的历史。今天诗歌所遇到的困境不能不令人深思,成为一个难题。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我们能够得到部分答案。

        一、传播媒介论:从起源与发展历史考察诗歌

         诗歌,从字面看,就是和吟唱、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也如此,在世界各地,诗歌都是最早的文学形态,都以口头传播和强烈的音乐性为特点。毋庸置疑,这是由诗歌的传播特点所决定的。广义的语言,起源很早,与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步的,因而,广义的文学、诗歌也是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的。因为语言、文学、诗歌可以依托于(群体性的)人本身而存在,而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极度依赖于书写工具,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相当程度才可能提供的条件,相比前者,它迟了一大步。
        因此,一种文学(文艺)形态,只有适合于(群体性的)人的身体本身作为媒介来传播,才可能熬过没有书写(记录)媒介的那段史前史,从而通过人的口耳、肢体相传,顺利流传下来。这就可以解释这样一个现象:世界各地最早的文学形态,多是诗歌;世界各地最早的文艺形态,多是舞蹈、音乐。
那么,为什么诗歌要如此紧密地与音乐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在纯粹依赖记忆和口耳相传的传播语境下,音乐的这种形态更有利于传播。动物对于声音的记忆要强于对抽象符号的记忆,人也是如此。至今,人类依然为了简化对文本的记诵而编写各种口诀、歌诀、歌谣。
        可以说,朗朗上口、富于音乐性、易于发声,这是口传文本得以存续的基础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诗歌是适于口头记诵与传播的,配合音乐或者具有音乐性(有韵律节奏、朗朗上口)的,以形象、意象塑造为创作特色的文学样式(文学体裁)。

           二、传播受众论:诗歌如何取得话语权

       诗歌的传播特色是在它的起源与发展中形成的,那么诗歌的传播有何特点呢?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的重点之一,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考察诗歌的传播理所当然。媒介的话语权是指媒介在对受众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作为一种媒介,诗歌在其昌盛的年代,于各种文体中是享有充分话语权的。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③这并非夸大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诗经》经常被人们在交际场合吟诵,借以表达心志、抒发情感。《国语》记载,晋文公重耳流亡到秦国时,受到秦穆公接见,秦穆公与重耳依次吟诵了《诗经》里的《采菽》、《黍苗》、《小宛》、《沔水》、《六月》等篇目,以此来交流沟通。
        概况如下:汉代设乐府,从民间收集诗歌。到了唐代,且不言“李杜文章在”,就说白居易,唐宣宗就诗赞之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可见当时的民众对诗歌的热情。宋代更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④的盛况。
现代的中国,诗歌也曾一度繁荣。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戴望舒、卞之琳、余光中、郑愁予、舒婷、顾城、海子,都是有着相当知名度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
       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诗歌作为一种媒介从来都不缺少话语权。那么当代的诗歌为什么失去了话语权呢?从传播学的受众角度来考察,媒介使用成本提高是当代诗歌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古代自不必说,那时生产力低下、书写材料相对昂贵,诗歌的传播特征使其具备媒介成本优势。现代诗歌的繁荣期,西学东渐,在文学领域,追求爱情自由是常见的创作内容,利于诗歌创作,文学文本的传播渠道不多,相对而言诗歌的媒介成本还是较低。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情况也类似,文学文本的传播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文学刊物,还有大众综合性刊物的赏析与转载,作为主要文体的诗歌,在传播上有坚强后盾。
         当代传媒发展速度惊人,传媒竞争已经从“内容为王”转向“(受众的)关注为王”,受众的选择极其丰富,以至于“选择”本身就成为高昂成本。易于传播、便于传播、引人注目、有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文本取得媒介话语权的重要因素。
        从传播渠道方面来说,在这种传播语境下,小说、戏剧、散文都日益网络化、通俗化,唯有诗歌,还蜷曲在传统文学刊物的老地方,使得受众难以接触。
        从传播的“编码--解码”环节来说,当代诗歌逐渐丢失传统诗歌的音乐性,抛弃了格律与韵律,佶屈聱牙,形制散乱,诵读记忆都不便;而且内容逐渐丢失“诗意”,无厘头与不知所云的创作大量出现,解读成本增加,审美愉悦减少。
        可以说,从传播受众的角度分析,传统意义上的当代诗歌已失去了媒介话语权,淡出了大众的关注。

          三、符合传播规律的当代诗歌: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是一个当代词汇,如果我们将其用于过去,就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诗歌的历史,相当程度上就是一部流行歌曲的历史。诗、骚、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可以“歌之咏之”的歌词。
       将目光转向现当代,现代的流行歌曲歌词,不乏具有诗味的精品,比之死气沉沉的当代“严肃诗歌”,更有诗的味道。相关的论述已有很多,例子也很多,恕不复赘言。从文学文本角度来分析,流行歌曲的歌词是具备诗歌资格的。
       那么从传播方面来分析,流行歌曲在传播上是否继承了以往诗歌的优良传统呢?答案是肯定的。流行歌曲具备相当的媒介话语权,从流行歌曲蓬勃发展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来。“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辉煌,今天的优秀作词人也能拥有。古代藏身于勾栏瓦肆、与歌女相依共生的词人如柳永者,不正类似今天与流行歌手互相依存的词作者吗?
       黄沾、林夕、罗大佑、李宗盛、方文山、易家扬等,这些今天被称作“金牌词作人”的优秀歌词作者,他们是真正的当代诗人。因为,他们拥有受众,拥有媒介渠道,拥有话语权,他们的作品继承了古代诗歌的许多优良传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个时代的很多“严肃诗歌”已经消失了,而这样的歌曲传唱至今,妇孺皆知,而且将传唱很久。同样的道理,很多今天发表在诗刊的所谓诗歌,本来已经少有读者,难以流传下去是可以想见的命运。而今天的很多流行歌曲,还将传唱很久。
       能够唱的诗,与读起来都不太顺口的诗;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诗,与读者寥寥的诗,会更加长寿,这是一个不需辩驳的问题。

注释
    ①施琴传播与当代诗歌[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②卢雄飞.20世纪美国诗歌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启示[j].外国文学研究,2007,(6).
    ③《论语》季世篇16.
    ④(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m].是说柳永的词作在民间有巨大影响力,读者甚众。

参考文献:
[1]陶媛媛.“中国当代诗歌现状研讨会”评说诗歌困境[j]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1,(4).
[2]胡语方.从文学的功能看文学的源起[j].青海社会科学,1999,(1).
[3]肖细白,赵松元.“诗性塌陷”与当代诗词的文化处境[j].中国文学研究,2010,(2).
[4]卢雄飞.20世纪美国诗歌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启示[j].外国文学研究,2007,(6).
[5]郜元宝.离开诗[j].当代作家评论,200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0: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与哲学的思考  (转摘)

以为诗歌是灵感的产物,现在明白灵感是对普通人而言的,专家都确认这需要技术与耐力的痛苦锤炼,那些灵感不是一首诗歌流传的原因。我国秦汉后的诗歌追求形式工整而限制内容意境的表达,外国专家研究屈原的颇多,阿赫玛托娃曾因此而落泪;而唐宋时最优秀的却接近了以形代神的地步,在世界范围内看来是极其罕见而让人不可思议的,直到19世纪中期象征主义与现代主义到来后才真正注重形式对思想的自我表达。五四后的新诗,新月派、九叶集是极好的,闻一多模仿过波德莱尔,形态很象,但是明显缺少神结构的支撑,闻的是外在社会的间接表达,而波是内在精神对社会的抵抗,就象毕加索与其他画家的区别。那时侯大量才子对西方文化的精通胜于现在。茨威格的亨德尔一夜完成《弥赛亚》,然而天才的天赋最多包涵不可知的先验特质,任谁都操控不了语言,其实只能是语言支配人类活动,海德格尔在其解读梅特林克的诗时最先阐述了其存在主义的意义。语言的有序排列形成人类的表达,而经验主义者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创造吸收才能通晓语言的意思,换言之作为自在物的语言永远处于主动状态存在于人类理解表达之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0: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与诗歌   (转摘)

从严格意义上说来,诗与诗歌并不具有某种可比性,或说两者所生发的情境与存在的领域完全不同。“诗歌”因具有“歌”的韵律而成为某种注重结构的描述性词语,“美”或“美感”既是其对象,也是其目的。而“诗”因以追求绝对而更加注重对精神的内在本质进行概念化的浓缩,进而抽取、祛除形式化的外在表象。从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感受来对两者进行区分,即“诗歌”的创作者与欣赏者将获取某种感官的愉悦,并以是否获取这种愉悦感来判断“诗歌”的文字创造是否成功。而“诗”的诉说者与体验者将从诗化的语言中看到人的本真状态,并以其关照主体的现实状态,从而剥离出二元分裂中濒临死亡的痛苦。“诗歌”对于欣赏者从不具有某种循环性,创作者的描述性话语只是以表现美的状态为目的,欣赏者将以发掘出美的形象而结束对“诗歌”的再度思考,反复的观看也不再带有反思的成分,诵读与流传只是因为其琅琅上口的韵律与文字游戏带来的美的意象,引发了主体的切身的回忆。“诗”对体验者具有无限性、循环性,诗人是体验绝对的诉说者,诗不是一种创造,而是某种精神的诉说,其以表达“永恒”为目的,体验者将从对这种“永恒”的反复考察中营造诉说者的在场,或假设自身即为作为诉说者的诗人,这是一种无限反思,只为引发主体的内在感受的共鸣。“诗歌”是对世俗生活中感官享乐(白昼)的歌颂,而“诗”是对死亡的纯粹状态(黑夜)的崇敬。诗歌创作者是活生生的尘世者,诗人是“终有一死”的并“向死而生”的人。读懂“诗歌”需要文学素养,后天的修练即可通达;读懂“诗”需要灵感与天分,这是极少数人先验的本能,即使后天的对文学素养的提升也很难实现。

       所以,从“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中,我们得到对秋天的美的意象,即有形之物的描述;而从“秋天从我的手中残食叶子,我们是朋友”(保罗·策兰)中看到了对本质、对永恒、对无形之物的某种无限性的诉说。唐诗宋词元曲败坏了《诗经》的永恒意向,《诗经》中粗犷文字的表达正是以有限体现了无限。《诗经》之后的中国,除了海子,再无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9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猪猪辛苦了
关乎诗歌,笛子也还是比较喜欢古诗词,古代的诗词琅琅上口,流传千古,自有他存下来的理由。
现代诗歌也很多不错的,也很多读起来美,韵律美,意境美,语言平实,不费解。
但是也有一些现代诗歌,笛子也是读不太懂,太多生涩的词汇,太多跳跃的思维,也许是俺理解力不够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0 09: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竹笛清韵于2014-09-19 14:04发表的  :
     猪猪辛苦了
关乎诗歌,笛子也还是比较喜欢古诗词,古代的诗词琅琅上口,流传千古,自有他存下来的理由。
现代诗歌也很多不错的,也很多读起来美,韵律美,意境美,语言平实,不费解。
但是也有一些现代诗歌,笛子也是读不太懂,太多生涩的词汇,太多跳跃的思维,也许是俺理解力不够也  

辛苦谈不上,笛子这两天多来,好不,这里只有猪猪一个人了,太孤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0 09: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楼(竹笛清韵) 的帖子

猪猪这几天,还有些时间,别的做不好,一天发一个帖子,还是能做到了的,本想把自己的小说发来,可是录音软件没搞好,就暂时不发小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3 15: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猪猪于2014-09-20 09:17发表的  :


辛苦谈不上,笛子这两天多来,好不,这里只有猪猪一个人了,太孤单了。


笛子有时间都回来的,最近颈椎不好,疼,酸。
风情还有很多朋友都在,猪猪,你不孤单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3 15: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3楼(竹笛清韵) 的帖子

引用第5楼猪猪于2014-09-20 09:19发表的 回 3楼(竹笛清韵) 的帖子 :
猪猪这几天,还有些时间,别的做不好,一天发一个帖子,还是能做到了的,本想把自己的小说发来,可是录音软件没搞好,就暂时不发小说了。  

有时间再发吧,慢慢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8: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竹笛清韵于2014-09-23 15:02发表的  :



笛子有时间都回来的,最近颈椎不好,疼,酸。
风情还有很多朋友都在,猪猪,你不孤单哈  

嗯哪,是的,风情的朋友,都在,猪猪不顾当,笛子,要好好的注意身体,身体好了,玩的才能开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8: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竹笛清韵) 的帖子

嗯嗯,是的,以后有时间再发,猪猪这几天,每天发一贴,等雪格格回来了,猪猪就不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2 19:42 , Processed in 0.14420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