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梧桐诗雨

主讲-梧桐诗雨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2: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64、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注释
  ①河:指黄河。 ②苇:指用芦苇制成的小筏子。杭:航。③歧(qi)踞起脚站着。④刀:小船。⑤崇(zhong):结束,终结。朝 (zhao):上午。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只苇筏可渡航。谁说宋国路遥远? 蹄起脚尖可眺望。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条小船容不下。谁说宋国路遥远?一个上午可走到。
赏析
  存在着两种时间:心理时间和真实时间。
  存在着两种空间:心理空间和真实空间。
  情人分离,度日如年,心理时间远远长于真实时间。故国远隔万水千山,思念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历历如在目前,心理上的空间远远小于真实的空间。我们就是在这一真一幻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看,同时存在于内心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中。
  黄河虽然宽广,有时一叶小舟竞可飞渡,有时却容不下一叶小舟。世界很大,有时让人感到自己渺小得可以被忽略,有时又连一个小小的无名小卒也容不下。心的领域也很大,有时大得可以以容下天地万物,有时又小得容不下一根针。
  浪迹天涯的游子,面对世界、故乡、亲人,常有这种真、幻交错的时空感。
65、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释
  [1]:音切,英武高大殳:音书,竹制兵器杲:音稿,明亮的样子谖草:萱草,忘忧草 [2]:音妹,忧思成病
  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朅:勇武  桀:通“杰”,杰出的人
  殳:古代杖类兵器  膏沐:发油与洗发水  适:悦
  容:打扮  杲杲:日出明亮貌  愿言:思念的样子
  甘心首疾:形容思念的深切  焉:何
  言:动词词头,一说是 代词“我”  树:种
  背:北堂,即后堂  痗:病
翻译
  伯啊,伯啊,你真是我们国家最魁梧英勇的壮士了,你手持着兵器殳,作为王的勇士,冲锋陷阵,是军中的先锋官。自从你随着东征的队伍出发,离开家,我就日夜思念,头发乱了也没心思理,更没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给谁看啊?下雨吧,下雨吧,可偏偏又出了太阳,总是事与愿违。我情愿想你想得头疼,只希望我的思念能换回你的归来。树荫之下生长的忘忧草,能够消除掉记忆的痛苦,(我佩戴了忘忧草,却仍不能忘记你)我甘愿相思成病,只希望你能够快些回来。(只要你能回来,我情愿头疼心碎。)
赏析
  《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的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情感。诗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激起刻苦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而且,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她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正是《伯兮》的特点。  

66、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注释
  ①狐:在这里比喻男子。绥绥:独自慢走求偶的样子。②淇:河名, 梁:桥梁。 ③厉:水边浅滩。
译文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桥上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裤子都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浅滩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他连衣带也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岸上头。我的心中多伤悲,他连衣服都没有。
赏析
  我们通过一位怀春女子的主观镜头,看见一只衣不蔽体的孤独狐狸在踽踽行走。她虽然没有画出狐狸的形貌,足以让我们想到那是一只虽然贫穷、却无比悼悍魅力逼人的狐。她虽然没有说出内心的情感,却足以让我们想到她那双深情的眼睛情意绵绵秋波荡漾。
  是的,魁力从来不会因外在的东西而失去光彩。灵魂高贵出众的人,完全可能因为种种不幸而落入窘困的境地,但窘困的境地掩不住他高贵灵魂的光芒。
  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叹服《诗经》编选者的眼光和境界,让我们疑心他(或他们)如诗中那位深情的怀春女子,能从最不引人注意的东西中,发掘出最能震撼人心、最具有穿透力的魅力来。我们也不能不再一次感叹,是金子总要发光,尽管它可能被埋没,却绝不会因此而减少自身的光辉。
  这肯定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肯定不是一个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问题。

67、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①投:投送。②琼:美玉。琚(ju)佩玉。③瑶:美玉。 ④玖(jiu):浅黑色的玉。
译文
你用木瓜送给我,我用美玉回报你。 美玉不单是回报, 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桃送给我,我用琼瑶作回报。 琼瑶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李送给我,我用琼玖作回报。琼玖不单是匈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赏析
  “投桃报李”这个成语,应当与这 的立意有关(该成语也出自《诗.大雅》中的《抑》),只不过是作为报答的东西更贵重,情意更深厚。本诗在这里说的是男女两情相悦。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礼仪。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西方人是否还有这种传统不清楚,但我们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读到过类似“投桃报李”的故事,只是其中充满着悲剧色彩。    如今我们似乎已不太看重仪式了。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一样。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男女交往可以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投桃报李”的仪式。

国风.王风
68、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①黍:谷物名。离离:成排成行的样子。②稷,谷物名。③行迈:前行。靡靡:步行缓慢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中不安的样子。
⑤噎(ye):忧闷已极而气塞,无法喘息。
译文
地里黍禾长成排, 稷苗长得绿如绣。 前行步子多迟缓, 心中忧郁神恍惚。
理解我的说我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 是谁造成这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 稷谷扬花正吐穗。 前行步子多迟缓, 心中迷乱如酒醉。
理解我的说我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 是谁造成这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 稷谷已经结了籽。 前行步子多迟缓, 心中郁闷气埂咽。
理解我的说我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苍天高高在头上, 是谁造成这景象?
赏析
  请相信这不是杞人忧天。
  这是一首流浪者之歌。他一边漫游,一边唱出心中的忧郁。何以忧郁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为油盐柴米一类的生活琐事而忧。
  这是不是说得有点玄?不玄。我们心中的悲哀经常是说不出理由的,忧郁也无法进行理性的分析。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状态:莫名的烦恼,莫名的忧伤,莫名的悲哀,莫名的绝望。
  当然,它完全可能像一根导火索,被某一具体事物所点燃,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物体。但诱因不等于忧郁和悲哀本身。更何况一个流浪漂泊者,神经随时都处于高度敏感的状备,最容易触景生情,睹物伤感,他没有明确的目的,似乎又在寻找什么;他没有归宿感,却又在冥冥之中受着什么指引。
  其实,这就是人。他不仅在物质的世界中实实在在地活着,他还想要追问为什么要活着,他还要关心同物质生活并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比如太阳月亮为什么会发光,星星为什么会闪亮,天空为什么会下雨打雷闪电,为什么有人生来就是王子,有人生来就是穷光蛋。大地大海有没有尽头。一想到这些物质解答不了的问题时,就会让人悲哀感叹。
  真正深刻的悲哀和忧郁,总是同上面一类的问题相联系的,并且是 无法解决和永恒的。吃不饱的悲哀,穿不暖的悲哀,失去亲人的悲哀,在外服苦役的悲哀,都是有限的,短暂的,可以克服的,并且也是表层的。平氏百姓生活中的苦恼,仁人志士的慷慨激昂,商人亏本的痛苦,政治家仕途受搓,也可以归入有限的、短暂的、可克服的、表层的悲哀。
  少女比守财奴崇高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她会为失去爱情而在内心中哭泣,这与守财奴为金饯而哭泣不可同。

70、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注释
  ①阳阳:得意的样子。②簧:古时的一种吹奏乐器③由:同 “游”房:同“放”。由房,游乐 ④只、且: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陶陶:快乐的样子。⑥纛:(dao)羽毛做成的舞具。⑦敖:同 “邀”。由敖:游遨。
译文
夫君得意喜洋洋, 左手拿簧高声唱。 右手招我去游乐, 尽情欢爱真快乐。
夫君快乐乐陶陶, 左手拿羽把舞跳。右手招我去游玩,尽情欢爱真快乐。
赏析
  大约我们所知道的封建时代夫妻恩爱,歌舞自娱的情形并不多,多的是征夫愁弃妇怨。清代的《浮生六记》写夫妻恩爱感人至深,这样的作品即使不是独一无二,也属△毛磷角。
  何以会这样?当然同那时代的婚姻制度有关。贫穷夫妻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尚可理解,因为大家同命运、共呼吸,风雨同舟,像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相互支撑著。而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之 中能歌舞自娱,非常人所能达到。这样做,至少要这样一些前提:两个人情深意笃,有较高的修养和情趣,以及人们时常未能注意到的闲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夫妻,大字不识的衣夫,恐怕难以歌舞自娱,由此可以推断, 的主人公大概应是殷实人家,或是已经衰落了的世家子弟。这也容易让人想到,闲暇是人们自娱自乐、吟诗作画、游山玩水的重要前提。整日为生计而忙碌的人,不会有此雅兴。
71、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释
  ①扬:水流缓慢的样子。②束:捆扎。楚:荆条。③鲜;少,缺少。④女:同“汝”,你。⑤迂(kuang):同“誑”,意思是欺骗。 ③薪:柴。
译文
河中之水缓缓流, 成捆荆条冲不走。 没兄没弟没亲人, 世间只有我和你。
别信他人的谗言, 他们其实在骗你。
河中之水缓缓流, 成捆柴禾冲不走。 没见没弟没亲人, 世间只有我二人。
别信他人的谗言, 他人的话不可信。
赏析
   常言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这话道出了人间至爱亲朋间的余情。人间最难得的,恐怕难以再有比这亲情更让人感到动心和珍贵的了。
   可是,在生活的现实中,我们有时觉得最好的并不是自己的亲人,而是投合自己的人,奉承巴结自己的人。“煮豆燃豆箕”,用其骨热油的丑剧时有发生,这表明人间亲情有时会脆弱到一触即潰、亲朋反目为仇的地步。
   这是一个千古怪圈:我们一方面企盼和珍视亲情,一方面又会在外部因素的引诱下亲手毁灭亲情;我们一方面相信他人是地狱,他人居心叵测,一方面又会把大灰狼当亲人而与自己真正的亲人疏离。
   道理明明白白,但几千年前古人的感叹,在时光的流逝中似乎从未使人们清醒起来。肉食者们的倾轧且不必说,平民百姓也常有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想法。
   恐怕我们永远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72、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其干矣。有女仳离,慨其?矣。慨其?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注释
  ①中谷:同谷中,山谷之中。 蓷(tuī推):益母草。
  ②暵(hàn汉):干枯。
  ③仳(pǐ匹)离:妇女被夫家抛弃逐出,后世亦作离婚讲。
  ④脩:干燥。
  ⑤条:失意的样子。
  ⑥湿:将要晒干的样子。
译文
  山中一棵益母草,根儿叶儿都枯槁。有个女子被抛弃,一声叹息一声号。一声叹息一声号,嫁人艰难谁知道!
  山谷一棵益母草,根儿叶儿都干燥。有个女子被抛弃,长长叹息声声叫。长长叹息声声叫,嫁个恶人真懊恼!
  山谷一棵益母草,干黄根叶似火烤。有个女子被抛弃,一阵抽泣双泪掉。一阵抽泣双泪掉,追悔莫及向谁告!
鉴赏
  《中谷有蓷》是历来争论最少的《诗经》篇章,从《毛诗序》到现代学者,绝大多数论者都同意:这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只是《毛诗序》以为是“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尔”,今人如余冠英、程俊英等也以为是荒年中一位弃妇的哀叹之诗。但诗中似乎看不出荒年的意思,益母草干枯不过是起兴而已。全诗三章,每章的意思都差不多,反覆吟咏,突出主题:女子遇人不淑,最终痛苦、悲伤、愤怒。妇女在战国时代被男子遗弃的情况,说明男权主义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社会伦理观念的主流。女子择偶不慎,嫁了个忘恩绝情的丈夫,最终被抛弃,落得个自怨自艾的下场。可见中国妇女地位的低微,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诗歌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益母草是中草药,据《本草纲目》,益母草对妇女有明目益神的功效,现代也常用益母草作妇女病治疗调养之用。益母草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诗歌用益母草起兴,作用有二:一是这种植物与妇女关系密切,提起益母草,可以使人联想到妇女的婚恋、生育、家庭、夫妻,由草及人,充分发挥诗歌联想作用;二是益母草已经干枯了,益母草晒干,可入药。妇女被抛弃,入药的益母草的意义在于:促进夫妻感情和有益于生儿育女的药草,与被离弃的妇女摆在一块,对比强烈,给人的感觉是这位妇女命运真太悲惨。因此,“中谷有蓷”一句,是起了隐喻作用、感情引导作用和启发联想作用。
  每章最后一句,都是妇女自身觉悟的感叹。被薄幸丈夫抛弃,她不仅仅是一昧怨天尤人,而是痛定思痛,得出了“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和“何嗟及矣”的结论。这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小结,也是对今后生活的警诫。吟唱出来,当然是对更多已婚未婚妇女的提醒和劝告。在这位被抛弃的妇女身上,仍然保留着妇女自重自觉的品格,这正是她灵魂中清醒而坚强的一面,启迪着人们。

73、兔爰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

注释
  ①爰(音缓):缓之借,逍遥自在。离:同罹,陷,遭难。罗:罗网。
  ②为:指徭役。郑笺:“为,谓军役之事也。”
  ③罹:忧。
  ④无吪(音俄):不说话。一说不动。
  ⑤罦(音浮):一种装设机关的网,能自动掩捕鸟兽,又叫覆车网。
  ⑥ 造:指劳役。《集传》:“造,亦为也。”
  ⑦觉:清醒。
  ⑧罿(音童tóng):捕鸟兽的网。
  ⑨庸:指劳役。郑笺:“庸,劳也。”
  ⑩聪:听觉。
译文
  野兔往来任逍遥,山鸡落网惨凄凄。在我幼年那时候,人们不用服兵役;在我成年这岁月,各种苦难竟齐集。长睡但把嘴闭起!
  野兔往来任逍遥,山鸡落网悲戚戚。在我幼年那时候,人们不用服徭役;在我成年这岁月,各种忧患都经历。长睡但把眼合起!
  野兔往来任逍遥,山鸡落网战栗栗。在我幼年那时候,人们不用服劳役;在我成年这岁月,各种灾祸来相逼。长睡但把耳塞起!
鉴赏
  这是一首伤时感事的诗。《毛诗序》说:“《兔爰》,闵周也。桓王失信,诸侯背叛,构怨连祸,王师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这是依《左传》立说,有史实根据,因此《毛诗序》说此诗主题不误。但意谓作于桓王时,与诗中所写有出入。崔述《读风偶识》说:“其人当生于宣王之末年,王室未骚,是以谓之‘无为’。既而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王播迁,室家飘荡,是以谓之‘逢此百罹’。故朱子云:‘为此诗者盖犹及见西周之盛。’(见朱熹《诗集传》)可谓得其旨矣。若以为在桓王之时,则其人当生于平王之世,仳离迁徙之余,岂得反谓之为‘无为’?而诸侯之不朝,亦不始于桓王,惟郑于桓王世始不朝耳。其于王室初无所大加损,岂得遂谓之为‘百罹’、‘百凶’也哉?窃谓此三篇者(按:指《中谷有蓷》、《葛藟》及此篇)皆迁洛者所作。”
  诗共三章,各章首二句都以兔、雉作比。兔性狡猾,用来比喻小人;雉性耿介,用以比喻君子。罗、罦、罿,都是捕鸟兽的网,既可以捕雉,也可以捉兔。但诗中只说网雉纵兔,意在指小人可以逍遥自在,而君子无故遭难。通过这一形象而贴切的比喻,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各章中间四句,是以“我生之初”与“我生之后”作对比,表现出对过去的怀恋和对现在的厌恶:在过去,没有徭役(“无为”),没有劳役(“无造”),没有兵役(“无庸”),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而现在,遇到各种灾凶(“百罹”“百忧”“百凶”),让人烦忧。从这一对比中可以体会出时代变迁中人民的深重苦难。这一句式后来在传为东汉蔡琰所作的著名长篇骚体诗《胡笳十八拍》中被沿用,“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那悲怆的诗句,是脱胎于《兔爰》一诗。
  各章最后一句,诗人发出沉重的哀叹: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不如长睡不醒。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方玉润说:“‘无吪’、‘无觉’、‘无聪’者,亦不过不欲言、不欲见、不欲闻已耳”(《诗经原始》),这也是《毛诗序》中所点出的君子“不乐其生”的主题。
  全诗三章风格悲凉,反覆吟唱诗人的忧思,也正是《王风》中的黍离之悲,属乱世之音、亡国之音,方玉润评云:“词意凄怆,声情激越,(三国魏)阮步兵(籍)专学此种。”(《诗经原始》)

74、葛藟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注释
  葛藟:藟,音垒,蔓长植物,所以长势连绵。  终:既,
  远:音院,远离  兄弟:代指家人。
  谓:呼喊,  顾:关心、照顾。
  涘:音四,水边。  有:同“友”,亲近。
  漘:音纯,河岸  昆:兄  闻:同“问”,问候。
译文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湾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爹爹心悲凉。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妈妈心悲凉。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哪里会帮忙。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滩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
赏析
  《葛藟》是一首真正的流浪的歌,抒写了流离在外的遭遇和忧伤。就常理而言,流浪遭遇的苦难多种多样,难以尽言,然而人却只选择了得不到父母兄弟关怀的侧面,应该说是抓住了根本,流浪的苦难最根本的正在于失去了亲情,所以又以葛藟起兴,正在于申言这种从伤怀与渴望的连绵不断,悠长不尽。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毛氏说诗多牵强附会,常把表现人之常情的诗作拉扯到政教、美刺上去。宋人说诗较为通达,《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得其旨矣。
  要义:一个流浪者埋怨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诗凡三章,章六句。首章“緜緜”二句写眼前景物。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飘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他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覥颜“谓他人父”。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直书其事,包含许多屈辱,许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同上)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覆咏叹中稍有变化。此诗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有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由绵绵不绝的葛藟对照兄弟的离散,是一折,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而竟不获怜悯,又是一折。每一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质,却很感人,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牛运震《诗志》评曰:“乞儿声,孤儿泪,不可多读。”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沉痛语,不忍卒读。”都对诗中表现出的流离之苦深为致慨,相信这也是每一位读此诗者的共同感受。

75、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①萧:芦荻,用火烧有香气,古时用来祭祀。②三秋:这里指三季。
译文
心上人啊去采葛。一天不见她的影,好像隔了三月久。
心上人啊采芦荻,一天不见她的影。好像隔了三秋久。
心上人啊采香艾, 一天不见她的影,好像隔了三年久。

赏析
  热恋中的情人,总觉得时间太快,相聚短暂;也觉得时间太慢,分离大久。处于这种状态之中,除了热乎乎的情感体验之外,脑子里是容不下其它东西的,也不可能有其它东西。
  这是一种完全主观的内心状态。客观真实在情人心中转变成了主观真实;主观真实掩盖了生活的实际状态。客观真实完全可能被夸大凸现,或者彼缩小忽略。
  “以我现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样一种心境是艺术化的心境,也是在热恋时的心境,因此才会有“情人眼里出西施、即使实际上是丑八怪,在情人眼中也会变成天使。
  这不是变态了么?是的,是变态。主观心境,把客观真实主观化就是一种心理变态。对恋爱来说,变态是正常的,理性得一切都有条不紊滴水不漏,反倒是不正常的。艺术也是如此。所以,恋爱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化的心理。

76、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注释
  ①槛槛(kan):车辆行驶的声音。②毳(cui)衣:毛织的衣服。炎(tan):初生的芦荻。 ③窀窀(tun):车行迟缓的声音。 ④满 (men):红色的玉。 ⑤瓠:(gu)活着。 ⑥敫(jiao):同“皎”,意思 是明亮。
译文
大车上路声坎坎。 绣衣色绿如荻苗。 难道我不思念你, 怕你不敢和我好。
大车上路声迟缓, 绣衣色红如美玉。 难道我不思念你,怕你不敢奔相随。
活着虽然不同室,死后但愿同穴埋。如若说我不诚信,对着太阳敢发誓。
赏析
  一个纯情女子,敢于对天发誓,要跟随夫君生死与共,确实让人感动。我们绝对相信这种古典誓言,它以生命作为抵押,来换取心中以为神圣的情爱。
  毕竟这是古代的事了。古典式的山盟海誓早被淘沙的大浪淘去,剩下了现实主义的待价而沽,互相交换,互相利用,住旅馆进茶房式的暂时栖身,于连式的把对方作为进步的阶梯。反正,当我们在商品社会中再来谈与商品无关的古典式爱情的山盟海誓之时,会觉得落伍、迂腐、可笑得面红耳赤,觉得理不直气不壮,似在谈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的确,爱情没有因定的模式,越是改革开放,人们的头脑就越灵活,办法就越多,选择的机会也多,想法也多。外面的精彩的世界使谁都不愿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们只有在心里缅怀一去不复逗的古典时代,叹息自己生不逢时。

77、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注释
  丘:丘陵,土山。                麻:植物,可以用来制造衣服。
  施施:弯弯曲曲不紧不慢走路貌。  留:姓留。子嗟子国为两兄弟。
  将其来施施,将要来我家,慢慢腾腾的,不好意思。
  将;将要。将其来食,将要来我家吃饭。彼留之子,那留姓家的一个儿子。
  贻,赠送。    佩玖,佩玉玖。玖,从玉。
  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这里用丘(小山)、麻、麦、李子来比喻留家兄弟,说明对于留家兄弟的美好感觉。
赏析
  《诗经》中许多作品,解释的岐义很多。特别是有些冬烘头脑的老儒生,总不敢正视这些民歌反映的人民群众最真实最纯朴的思想感情,而强行把许多男女情歌贴上了社会政治的标签,仿佛诗中男女爱情活动都是政治斗争似的。《毛诗序》阐述《丘中有麻》的主旨时说:“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把这首诗解释为思贤之作。倒是理学家眼光比较敏锐,他在《诗集传》中力排众议,肯定《丘中有麻》是“女子盼望与所私者相会”的情诗。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从民俗学角度解释“贻我佩玖”这句时,一语点睛,说:“合欢以后,男赠女以佩玉,反映了这一诗歌的原始性。”《丘中有麻》分明是一首情诗,我们还其本来面目,就能感受到二千多年前黄土高原上那对青年男女的柔情蜜意。 在《诗经》时代,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比较宽松自由。特别是农村男女青年自由交往,野外幽会,相当普遍。这并不是后来儒家君子所指斥的淫乱,而是青年男女择偶的一种正常方式。这和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近几十年来还保存着的对歌择偶、赛马择偶一样,带有原始民族婚配的形式。《丘中有麻》正是这种原始择偶婚配形式的反映。诗歌是以一个姑娘的口吻写出来的,诗中提到的事件,恰恰是姑娘与情郎激情幽会的地点:“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那一蓬蓬高与肩齐的大麻地,那一片片密密的麦田垅间,那一棵棵绿荫浓郁的李子树下,都是姑娘与情郎情爱激发的地方。所以,当姑娘回味这种强烈的情爱行为时,总也忘不了那个神奇的地方。我们特别注意到,诗的一、二章,都有“彼留子”的明确指涉。而一章的“将其来施施”,二章的“将其来食”,更明确地写出,姑娘与情郎的幽会不仅仅是一次。而是多次。他们在大麻地里、小麦垅头、李子树下,演出过一次次激情的戏剧,付出了整个身心。他们的情爱是真实的,也是牢固的。他们并没有追求一次性的疯狂,而是让纯真的爱掀起一层又一层的热浪,永久地持续。三章的最后,写到“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用物质的形式(佩玉),把非物质的关系(情爱)确定下来,以玉的坚贞纯洁牢固,表示两人的爱情的永恒。可以想像,接着下去,姑娘将与情郎共偕连理,成家育子,延续生命。一个新的家庭,将延续那一段热烈纯真的爱情。这就是姑娘在歌唱爱情时寄托的热望。

国风.郑风
78、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注释
  1、缁(兹zī)衣:黑衣。《传疏》:“朝服以缁布为衣,故谓之缁衣。” 2、敝:破旧。予:而。 3、馆:馆舍。 4、粲:闻一多《风类钞》:“粲,新也,谓新衣。”5、席:宽大。《毛传》:“席,大也。”
译文
  黑色官服真合适,破了我再来缝制。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我送你新衣。
  黑色官服真美好,破了我再来制造。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我送你新袍。
  黑色官服宽又长,破了我再制新装。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送你新衣裳。
赏析
  《缁衣》为郑风的第一首。这首诗,尽管在现在大学的教科书中根本不提,在各种《诗经》选本中也不见踪影,可在古代典籍中却不时提到。《礼记》中就有“好贤如《缁衣》”和“于《缁衣》见好贤之至”的记载(转引自《诗集传》)。郑国开国之君桓公为周幽王时的司徒,他的儿子武公则为周平王时的司徒。因此,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的《郑世家》“述赞”中说:“厉王之子。得封于郑。代职司徒,《缁衣》在咏。”宋代的在《诗集传》中说:“旧说,郑桓公、武公,相继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周人爱之,故作是诗。”他似乎是赞成这一“旧说”的。而清代的姚际恒、方玉润则以为这是“美武公好贤之诗”(《诗经原始》)。当代学者高亨先生也同意此说。他说:“郑国某一统治贵族遇有贤士来归,则为他安排馆舍,供给衣食,并亲自去看他。这首诗就是叙写此事”(《诗经今注》)。至于郑国统治者是真“好贤”,还是政治手腕,论者也是有不同看法的。如就认为:“《缁衣》之诗,王子友(桓公)之工其术以歆天下者也。”(《诗广传》)意思是,所谓“好贤”,乃是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权术耳。
  其实,我们仔细玩味这首诗,会充分感受到诗中有一种温馨的亲情洋溢其间,因此,与其说这是一首描写国君与臣下关系的诗,还不如说这是一首写家庭亲情的诗更为确切。当代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首赠衣诗。诗中“予”的身份,看来像是穿缁衣的人之妻妾。孔颖达《毛诗正义》说:“卿士旦朝于王,服皮弁,不服缁衣。退适治事之馆,释皮弁而服(缁衣),以听其所朝之政也。”说明古代卿大夫到官署理事(古称私朝),要穿上黑色朝服。诗中所咏的黑色朝服看来是抒情主人公亲手缝制的,所以她极口称赞丈夫穿上朝服是如何的合体,如何的称身,称颂之词无以复加。她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如果这件朝服破旧了,我将再为你做新的。还再三叮嘱,你去官署办完公事回来,我就给你试穿刚做好的新衣,真是一往而情深。表面上看来,诗中写的只是普普通通的赠衣,而骨子里却唱出了一位妻子深深挚爱自己丈夫的心声。我们不必因为诗的主人公是卿大夫的妻妾,而说赠衣给丈夫仅仅是为了博得丈夫的宠爱。
  全诗共三章,直叙其事,属赋体。采用的是《诗经》中常见的复沓联章形式。诗中形容缁衣之合身,虽用了三个形容词:“宜”、“好”、“席”,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说,好得不能再好;准备为丈夫改制新的朝衣,也用了三个动词:“改为”、“改造”、“改作”,实际上也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变换语气而已。每章的最后两句都是相同的。全诗用的是夫妻之间日常所说的话语,一唱而三叹,把抒情主人公对丈夫无微不至的体贴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79、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
  ①将(qiang)请,愿。仲子:中男子的名字。②逾:越过。里: 宅院,院子。③杞(qi):树木名,即杞树。④爱:吝惜,痛惜。 ⑤檀:檀树。
译文
仲子哥啊求求你, 不要翻进我院里, 不要攀折杞树枝。 哪里是我吝惜它,
只是害怕我爹妈。 仲子哥啊我想你,爹妈知道要责骂, 叫我心里真害怕。
仲子哥啊求求你, 不要翻进我墙里,不要攀折桑树枝。 哪里是我吝惜它,
只是害怕我兄长。 仲子哥啊我想你。兄长知道要责骂, 叫我心里真害怕。
仲子哥啊求求你, 个要翻进我园子,不要攀折檀树枝。 哪里是我吝惜它,
只是害怕人闲话。 仲子哥啊我想你。别人知道要闲话, 叫我心里真害怕。
赏析
  诗中的女于对仲子充满爱意,却怕闲言碎语、飞短流长而不敢大胆往前走,欲爱不成,欲罢不忍,陷入两难处境之中。这是非常现实的处境,选择也只有妥协或者反抗,中间道路似乎少有可能。
  应当说两难处境是我们必须经常面对的一种生活状备。这时,你只能选择是或不是,不可能作任何解释,不可能作任何别的选择,其实,这是非常残酷的。残酷的并不是是或不是这两个对立的方面,而是你无处可逃,迫不得已,没有退路,或者妥协 或者反抗;或者生存,或者死亡。你的退路,你的回旋余地,统统没有。因此,别无选择的痛苦,恐怕比其它痛苦更加深刻。它的实质是:你清楚明白地知道现实违背自己的意愿,然后被迫屈从于现实,毫无反抗和逃避的机会。
  此外,外在力量——他人的阻挠和言论——对个人意志扼杀,也是极其可怕的。人言可畏,在于他人言论所形成的氛围,对你构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在于人们懂得,一般人不会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不会不在乎照别人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们说人活得累,时常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理上的。包括上面所说的别无选择和被流言蜚语所包围。但是,在根本上,累不累的权力在我们自己,真正旷达的人,是不会屈从外在压力。不会屈从别人的意志的。他有自己的主见,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如今,这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

80、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
  ①田:田猎。②洵:实在,确实。仁:仁爱。③狩:冬猎。 ④适:往。野:郊外。⑤服马:驾马。
译文
阿叔外出去打猎, 大街小巷没有人。难道真的没有人,却是无人比阿叔, 实在英俊又敦诚。
阿叔外出去狩猎, 街巷无人来饮酒。 难道真无饮酒人, 却是无人比阿叔, 实在英俊又清秀。
阿叔外出去打猎,街巷无人驾车马。难道真无人驾马,却是无人比阿叔,实在英俊又勇武。
赏析
  这是一幅英武的男子汉的画像。古人尚且知道男子汉当力扛千斤:血战沙场,醉里挑灯看剑,不斩楼兰誓不还;如今的男子汉变成了大男孩儿,男孩儿除了像小公鸡似地打几个五音不全的鸣之外难有骑马射箭的英雄气概和情怀。古人尚且知道男子汉志 在四方建功立业壮志冲天;如今的男孩儿只会在父母和女人的褓褓中撒娇卖乖。
  莫非人种真的退化了?我们真的已经不如古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7 19: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梧桐诗雨才女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4 23: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雨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9: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1楼(杜建梅) 的帖子

谢谢朋友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9: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2楼(和悦) 的帖子

和悦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9: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81、叔于田
  ——骑马射箭的男子汉

  【原文】

  叔于田①,

  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

  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②。

  叔于狩③

  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

  不如叔也,

  洵美且好。

  叔适野④ ,

  巷无服马⑤。

  岂无服马,

  不如叔也,

  洵美且武。

  【注释】   

  ①田:田猎。②洵:实在,确实。仁:仁爱。③狩:冬猎。 ④适:往。野:郊外。⑤服马:驾马。

  【译文】

  阿叔外出去打猎,

  大街小巷没有人。

  难道真的没有人,

  却是无人比阿叔,

  实在英俊又敦诚。

  阿叔外出去狩猎,

  街巷无人来饮酒。

  难道真无饮酒人,

  却是无人比阿叔,

  实在英俊又清秀。

  阿叔外出去打猎,

  街巷无人驾车马。

  难道真无人驾马,

  却是无人比阿叔,

  实在英俊又勇武。

  【读解】

  这是一幅英武的男子汉的画像。古人尚且知道男子汉当力扛 千斤:血战沙场,醉里挑灯看剑,不斩楼兰誓不还;如今的男子 汉变成了大男孩儿,男孩儿除了像小公鸡似地打几个五音不全的 鸣之外难有骑马射箭的英雄气概和情怀。古人尚且知道男子汉志 在四方建功立业壮志冲天;如今的男孩儿只会在父母和女人的褓 褓中撒娇卖乖。

  莫非人种真的退化了?我们真的已经不如古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9: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82、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注释
  ①清:郑国之邑,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
  ②驷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马强壮有力貌。
  ③二矛:酋矛、夷矛。重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
  ④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⑤镳镳(音biāo标):英勇威武貌。
  ⑤镳镳(音biāo标):英勇威武貌。
  ⑥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以鷮羽为矛缨。
  ⑦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⑧陶陶:驱驰之貌。
  ⑨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
  ⑩中军:古三军为上军、中军、下军,中军之将为主帅。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
译文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地,披甲的驷马驰骤真强壮。两支矛装饰重重红缨络,在河边来去翱翔多欢畅。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地,披甲的驷马威武地奔跑。两支矛装饰重重野雉毛,在河边来回闲逛真逍遥。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地,披甲的驷马驰驱乐陶陶。士兵们左转身子右抽刀,领兵的主将练武姿态好。
鉴赏
  《清人》为《郑风》的第五首。在郑风二十一篇中,唯独这首《清人》是确切有本
据《春秋·鲁闵公二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云:“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时间久了,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而是任其在驻地无所事事,整天游逛。最后军队溃散而归,高克也逃到陈国去了。又据《毛诗序》,诗作者为郑公子素。
  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就能深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了。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攻伐兼并不绝于史。广大人民对那些诸侯争霸的不义之战是深恶痛绝的。而对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起抗击外敌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总是予以热情的歌颂。在防御外敌的时候,如果有人消极不抵抗甚至投降,那将受到千夫所指。在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怎么样呢,他们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是深深斥责郑文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方玉润也说:“唯郑文公恶高克,而使之拥兵在外,此召乱之本也。幸而师散将逃,国得无恙;使其反戈相向,何以御之?”(《诗经原始》)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覆咏叹的手法,以加强对读者的印象,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背景介绍:
1.      桧国之亡: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王室衰落, 郑国国君郑桓公为图日后发展,派遣长子掘突出使桧国,以重金贿赂桧国国君,向其暂借五座城池安顿家室和财物。此外,郑桓公还使出计谋离间桧国君臣关系,他将桧国忠臣名将的名字刻在竹简上,设坛盟誓或给其封地或许以官职,并将竹简埋在坛下,桧国国君闻讯后诛杀良臣,使朝政混乱。次年,犬戎进犯,郑桓公为保护周幽王而战死,西周灭亡。郑桓公死后,其子掘突即位称郑武公,郑武公协助周平王东迁,郑武公趁东迁之机顺势灭掉桧国。
2.      服饰习俗:裘就是用动物皮毛制成的皮衣,用来制作裘的皮毛很多,有狐、虎、豹、鹿、貂、羊等等,其中狐裘、豹裘较为昂贵,羔裘是羊皮裘衣中的高级品,与一般的羊裘不一样,是用羔羊的皮制成,也是价值不菲,裘衣一般用作朝服来使用,所以裘衣的质地往往反映了不同的地位等级,狐裘多是代指诸侯,而羔裘多是代指当朝大夫。
接下来以散文的形式来领悟诗歌的意境
82、羔     裘
郑桓公为了日后吞并桧国时少些麻烦,想出了借刀杀人之计,桧国的国君虽然昏庸,但桧国还有许多能臣,郑桓公想借昏君之手杀掉这些能臣。于是桓公收罗桧国能臣的名单,将这些人的名字刻在竹简上,设坛盟誓日后必将封赏这些人,并把竹简埋于坛下。
桧国国君得到刻有名字的竹简后大发雷霆,心中暗想:你们这些奸臣,像模像样地穿着羔裘朝服却不想着为国家办事,只顾自己逍遥的生活,你们也不看看,我为了这个国家操碎了心,你们不帮忙也就算了,为何还要背板我。于是,昏君命人按照名单抓人并处以极刑。
昏君果然中计,此事震撼了桧国朝野,哪些官员们整日提心吊胆,不知厄运何时会落在自己头上,有些官员甚至外逃他国,昏君整日里郁郁寡欢、忧心忡忡,在心里暗暗地问自己:这些穿着羔裘朝服的大夫们,我对你们不薄啊,为何还要离开我?我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吗?
桓公在抗击犬戎的战争中战死,其子掘突即位,并扶助平王东迁,顺势将桧国灭掉,郑国军队攻破桧国都城时,昏君带着少数朝臣仓皇出逃。连日的奔波使他们疲惫不堪,大臣们的朝服也是满是污垢,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油光,昏君看着大臣们,心中不免有一丝恐惧,可这恐惧又不能和大臣们表白,只能自己吞下这自酿的苦酒。
桧国民众忍着亡国之痛臣服于新的统治者,他们的心中还是念念不忘对昏君的怨恨,无能的昏君只能带给他们痛失家园的忧伤,一首民谣在民间流传: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84、遵大路
  ——紧紧拉住哥哥的手

  【原文】

  遵大路兮①,

  掺执子之祛兮②。

  无我恶兮,

  不窒故也③。

  遵大路兮,

  掺执子之手兮。

  无我畴兮④,

  不窒好也⑤。

  【注释】   

  ①遵:循,沿着。 ②掺(shan)执:拉着,牵着。祛(qu):袖口。 ③窒(jie):快,迅速。故:故人。 ④畴(chou):同“丑”,厌恶。 ⑤好:旧好。

  【译文】

  沿着大路跟你走,

  拉住你的衣袖口。

  千万不要厌弃我,

  故旧不要马上丢。

  沿着大路跟你走,

  紧紧拉住你的手。

  千万不要厌弃我,

  旧好不要马上丢。

  【读解】

  这不是“手拉手”的儿歌,也很难说是“弃妇歌”,匆宁说是姑娘唱给恋人的情歌。它让人想到宁愿随君走遍天涯海角的坚贞和执着。

  坚负的背后是信念在支撑着,并有献身精神作铺垫,因此是自觉的价值选择,不是乞求,也不是盲目的冲动,更不是物物交换。

  没有信念作支撑的表白,是轻飘飘的,空洞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9: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85、女日鸡鸣
  ——和谐平淡的二人世界

  【原文】

  女曰鸡鸣,

  士日昧旦(1).

  子兴视夜(2),

  明星有烂(3)。

  将翱将翔,

  弋兔与雁(4)。

  弋言加之⑤,

  与子宜之(6)。

  宜言饮酒,

  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7),

  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8),

  杂佩以赠之(9)。

  知子之顺之(10),

  杂佩以问之(11)。

  知子之好之,

  杂佩以报之。

  【注释】   

  ①昧旦:天快要亮的时候。②兴:起。视夜:察看天色。③明 星:启明星。烂:明亮。④弋(yi):射, 凫(fu),野鸭。⑤加:射 中 (6)宜:烹调菜肴。(7)御:弹奏。(8)来:劳,勤勉。(9) 杂佩:女子佩带的装饰物。(10)顺:顺从,体贴。③问:赠送。


【译文】
  妻说公鸡打鸣了,
  大说天色还没亮。
  你快起床看天色,
  启明星星光明亮。
  水鸟快要飞出来,
  去射野鸭和大雁。
  射中野鸭和大雁,
  同你一起做美餐。
  共享佳肴饮美酒,
  与你恩爱到白头。
  弹琴鼓瑟相唱和,
  生活宁静又美好。
  我知你性本勤勉,
  把我佩饰送给你。
  我知你心善体贴,
  把我佩饰赠给你。
  我知你对我恩爱,
  送我佩饰报答你。
  【读解】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需求获得满足之后的喜悦。需求不一样,幸福喜悦的 内容就不一样,因此幸福的尺度便因人而异。
  二人世界中,什么最重要?
  自然是二人相处和谐、彼此都以对方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一半最重要。然而;和谐相处所需的条件太多,只有当两人在 诸多条件中的多数上取得一致或近似,才具有了和谐的可能性。
  有人觉得要有汽车洋房金银遍屋才会幸福,有人觉得要吃牛 奶面包睡席梦思才是幸福,也有人觉得吃窝窝头喝面汤啃咸莱睡 土炕才幸福,各有各的追求,全都无可非议。可是,把汽车洋房 和窝窝头上炕放在一起,难产生和谐,难说会幸福。
  除此之外,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两个人,成天你看我我看你,同 吃同住同行,实实在在平平淡淡无波无澜,要有点耐心和毅力才 可坚持下去。要是有人喜欢冒险、刺激、花样翻新、沾花惹草,同 一个屋檐下的平淡无奇能不烦人吗?能同外面精彩的世界比美吗?
  我们的祖先早就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深知人的欲望是没有止 境的。他们从自己的生存体验中发现,最适合于自己的,就是最 好的,总结出“知足者常乐”,“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一 类人生格言。
  我们是应该认真思索思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9: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86、有女同车
  ——用心去寻找美丽

  【原文】

  有女同车,

  颜如舜华①。

  将翱将翔,

  佩玉琼踞。

  彼美孟姜,

  洵美且都(2)。

  有女同行,

  颜如舜英(3)。

  将翱将翔,

  佩玉将将(4)。

  彼美孟姜,

  德音不忘。

  【注释】   

  ①舜华:木撞花。 ②洵:实在。都:体面,闲雅。③舜英:木 撞花。 ④将将(qiang):佩玉互相碰击的声音。

  【译文】

  我同姑娘乘一车,

  容貌美如木槿花。

  步态轻盈如鸟飞,

  佩戴美玉闪光华。

  美丽姑娘她姓姜,

  真是漂亮又端庄。

  我同姑娘一道行,

  容貌美如木槿花。

  步态轻盈如鸟飞,

  佩戴美玉响叮当。

  美丽姑娘她姓姜,

  德行高尚人难忘。

  【读解】

  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一男一女同车而行,男子为女子之美 所动,扼腕之余,唱出了心中的感动。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对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 缺少发现。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我们不光用双眼去寻找美,也用 心灵去发现美。木槿花似的姑娘,纵有天生丽质,佩戴美玉,却 更有高雅的风度举止,魅力惑人的德行。

  天生丽质,披金戴玉以悦目,风度闲雅,德行溢露以悦心。眼 睛可以发现明眸皓齿、蛾眉螓首,却发现不了举手投足的优雅、言 谈话语的韵味。外在的形可见可触,内在的神却要用心去遇。

  悦目之物给人愉快和欣喜,悦心之物却给人以感动和魅力。悦 目之物是短暂的,易逝的,有限的,悦心之物则是长久的,永叵 的,无限的。

  用心去发现谈何容易!这世上有眼的人很多,有心的人却太 少。悦目的东西大多,悦心的东西太少。用心不光是去发现,也 是去创造,去拥抱,去领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9: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87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84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①,隰有荷花②。不见子都③,乃见狂且④。
  山有乔松⑤,隰有游龙⑥。不见子充⑦,乃见狡童⑧。
  注:
  ① 山:陆地上隆起高耸的部分。扶苏:树木枝条四布貌。一说:扶苏树。苏:通“疏”。《说文》:“山,有石而高。”又“扶疏,四布也。”段玉裁注:“《吕览》,树肥无使扶疏,是则扶疏为大木枝柯四布。”
  ② 隰﹙xí﹚:洼地。低湿之地。荷:荷花。华:通“花”。毛《传》:“下湿曰隰。”
  ③ 乃:却,转折连词。子都:古代美男子的称谓。子,男子之美称。毛《传》:“子都,世之美好者也。狂,狂人也。且,辞也。”
  ④ 狂:粗狂之人。且﹙jū﹚句末语助词。狂且:狂愚之人。郑《笺》:“人之好美色,不往睹子都,乃反往睹狂丑之人。”孔《疏》:“狂者,狂愚之人。”马瑞臣《通释》:“狂、且亦二字同义,‘且’当为‘亻且’字之省借。《说文》:‘亻且,拙也。’亻且狂,为狂行拙钝也。”
  ⑤ 乔:高大。一说:枯槁。松:松树。一说:马尾松。孔《疏》:“山上有乔高之松木,隰中有放纵之龙草。”《说文》:“乔,高而曲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桥,本亦作乔,毛作桥。王云:高也”
  ⑥ 游:枝叶舒展貌。龙:红草,水荭。一名马蓼,叶大而赤白色。毛《传》:“松,木也。龙,红草也。”郑《笺》:“红草放纵枝叶于隰中。”朱熹《集传》:“上竦无枝曰桥,亦作乔。游,枝叶放纵也。”
  ⑦ 子充:古代美男子的称谓。同一恋人,实为所见男子。毛《传》:“子充,良人也。”王先谦《集疏》:“子充者,子,男子之美称。孔《疏》:‘充,实也,言其性行充实。’故曰子充。《孟子》云:‘充实之谓美。’子充谓性行之美也。”
  ⑧ 狡:狡狯,狡猾。郑《笺》:“狡童,有貌而无实。”朱熹《集传》:“狡童,狡狯之小儿也。”
  简评:
  《诗序》:“《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断定此诗刺郑昭公忽“所美非美”,三家诗无异义。郑《笺》:“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以为诗中“狡童”系郑昭公忽所用之小人。孔《疏》:“‘毛’以二章皆言用臣不得其宜;‘郑’以上章言用之失所,下章言养之失所。《笺》《传》意虽小异,皆是所美非美人之事。”朱熹《诗序辨说》谓此诗为“男女戏谑词”;《诗集传》则云“淫女语其所私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此诗“小大互见,美恶杂陈,要在采之者辨之而已”,并谓刺“是非混则妍媸莫辨”。牟庭《诗切》则云“刺小大官皆无贤人也”。陈子展《诗经直解》解之“疑是巧妻恨嫁拙夫之歌谣”。《中国文学大辞典》说是“写一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之诗,或是女子对情人的俏骂之诗。”综观诸说,细察诗意,我以为本诗当为女子调情嗔戏之作。作品极其生动地写出了女子对情人的爱恋与轻怨。
  本诗以女子“心口不一”的心理情态,表现了一位热恋中的少女形象,反映了自由恋爱的甜蜜与幸福。诗纯乎是一首民歌,从中可以看出古时纯朴真挚的婚恋风情。诗中的“子都”、“子充”皆是“美男子”、“好人儿”、“未来理想伴侣”的代称,作者在这里以“特称”指代“总名”,使诗歌表达起来更其生动。我们咏读全诗,可以发现,本诗的比兴手法非常高明。诗中的“山”、“隰”分别隐喻“男子”、“女子”,就像现在男女谈恋爱时互比为“太阳”、“月亮”或者“大树”、“藤蔓”一样。既含蓄地道出了男女在婚配上应各得所宜,又暗示出了这对情侣的幽会之所,委婉地点出了趋于成熟的少女的情爱心理──炽热而羞涩,隐约而娇嗔。通过这种手法,不止隐喻了男女的社会地位(女子在社会生活中对男子的依附),又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尊重。
  诗歌以“山有扶苏”起兴,谓山则有扶苏,隰则有荷花,今乃不见子都,却见到你这个坏家伙。明里是骂,实则是爱嗔之语。大概是男子过于亲热,有点儿性急,女子亦推亦就,欲怨还恋,故此戏谑俏骂。第二章与第一章意思相同,却作了细微的调整。女子承认男子是高山上的大树,她是湿地里的小红草。然而哥哥你太“狡猾”了,弄得人家多不好意思。很明显,这里的骂语,实质上仍是爱语──是所谓“爱、嗔、怨、痴、娇、狡、甜、谑”多种感情与心理的互为混融、难分难解(亦无须分解)。这就是热恋中的男女!这些描写,让诗歌情景交融,声色合一;得图画之妙趣,烂漫而且天真,自然而又真实,大有余音袅袅之韵致。全诗纯以女子口吻说出,俏中含羞,欲遮未掩,大是热恋中女子声口!个中情景,恍在眼前,似画而非画,听声还见人,使诗歌里的感情,与诗歌中的环境,天然合一,互为补充。二者景中含情,情中有景,互为推动,让诗歌内外都透露出一种甜蜜与幸福的氛围。
88、
萚兮
萚兮萚兮①,风其吹女②。叔兮伯兮,倡予和女③。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④。叔兮伯兮,倡予要女⑤。[sup][1][/sup]


2注释译文编辑


【注释】
①萚(tuò拓):脱落的木叶
②女(rǔ汝):同“汝”。
③倡:同“唱”。一说倡导,
④漂:同“飘”。
⑤要(yāo腰):成也,和也,指歌的收腔。
【译文】
枯叶呀枯叶,风吹动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应和!
枯叶呀枯叶,风吹落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收束。[sup][1][/sup]


3作品鉴赏编辑


在《诗经》305篇中,《萚兮》该是最短小的之一,它的文辞极为简单。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这情绪到底因何而生,却也难以明说——或者说出来也没有多大意思,无非是岁月流逝不再,繁华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类。他只是想有人与他一起唱歌,让心中的伤感随着歌声流出。“叔兮伯兮”,恐怕也并无实指之人,不过是对于可能有的亲近者的呼唤罢了。
但这种单纯的歌谣,虽然古老,却又是常新的。从《萚兮》之后,像楚辞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像唐人王勃山中》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直到现代徐志摩的《落叶小唱》,不知有多少相似的表述。因为在《萚兮》中,已经关联着人生最基本的两种情绪:对于岁月的留恋,以及在寂寞中对于亲友之情的渴望。这是人人都会有的情绪,每个人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述它。
《萚兮》因为单纯,而又有特别令人感动的地方。在“萚兮萚兮,风其吹(漂)女”之后,诗人不再说下去,让人觉着从落叶中看到的生命的流失,根本就是无奈的事情,不说也罢。而后“叔兮伯兮,倡予和(要)女”,又让人觉着人生的寂寞归根结蒂还是无从排遣。不可能真的就有人应着这呼唤唱出心心相印的歌来,寂寞也不可能真的会让人相互走近。呼唤也只是呼唤而已吧。如此想来,这种古老的歌子,浸着很深的悲凉。
儒者说诗,常有奇怪的谈论。《毛诗序》说:“《萚兮》,刺忽(郑昭公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这已是牵强附会,于诗无证。朱熹诗集传》更谓:“此淫女之词。”实在诗中主人公性别为男为女,本无从辨别,“淫”字更不知从何说起。想要做圣贤的人,到处看见淫邪,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89、狡 童
  ——半是抱怨半是爱

  【原文】

  彼狡童兮①,

  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2),

  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

  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

  使我不能息兮(3)。

  【注释】   

  ①狡童:狡猾的孩子。 ②维:因为。 ③息:安,安宁。

  【译文】

  那个狡猾小坏蛋,

  不肯与我把话谈。

  都是为了你缘故,

  使我不能吃下饭。

  那个狡猾小坏蛋,

  不肯与我同吃饭。

  都是为了你缘故,

  使我不能睡安然。

  【读解】

  谁都不愿被人冷落而做“边缘人”,情人更不愿被冷落而坐冷 板凳。谁都高兴被人抬着棒着吹着拍着,情人更想成为对方眼中 心中的唯一,细心棒在手中的花朵明殊。

  被人冷落之后,可能火冒三丈,反目为仇,也可能凄凄惨惨 嘁嘁,自怨自艾,还可能半是责怪半是期待,半是不满半是爱怜。 “你这没心没肺的,给我说清楚!”这是火冒三丈。“啊,你为什么 不回来,我好空虚哟,我的命好苦哟!”这是自怨自艾。“你这个 死鬼,小坏蛋,晓不晓得我为你茶饭不思?”这是半是不满半是爱 怜。

  除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否则,最能产生效果的方式 便是半是爱怜半是不满。它不是最好的方式,却是最易让人外情 的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6 01:10 , Processed in 0.14958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