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 世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 据说此诗是北宋蔡襄12岁在塔斗山读书时写的一首富含哲理的即景诗。 近期有网友将结句的“又”改成“却”,也有人认为改“未”好。还有网友认为“他”、“塔”相隔过近,故改“他”为“来”。 其实我也有一个疑问。塔通常少则三层,多则三十余层。而松树的高度通常高不到那里去。所以窃以为要么就是蔡学士年少无“知”,要么就是诗中的塔真的很矮。 品诗的难度有时其实远大于创作,如果不能置身于作者所处的环境及其心境,单凭自己的想象往往很难明了个中缘由及奥妙。 不过将结句的“又”如改成“显”,不但未伤及原诗应有的内涵,反倒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诗词里,确有一种以常理论而悖于事理的情况。只是虽觉无理,却别具情趣。
严沧浪曾提过:“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理实未碍诗之妙”。吴乔在【围炉诗话】中也谈到:“大抵赋需近理,比则不然,兴更不然”。
现略举几例无理而妙的诗句: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老僧只恐云飞去,日午先教掩寺门。
昨夜醉酒归,仆倒竟三五;摩挲青莓苔,莫嗔惊着汝。
池水涨波高二尺,失却捣衣平正石;今朝水退石依然,老夫一夜空相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