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86|回复: 31

[原创旧帖] 乱弹几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3 12: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句:几斧霜风劈岁月 [风在手]
  出句:一竿秋雨钓炎凉 [岚山风]
  
  灵儿乱弹:
  
  如此文字老辣诗情隽永的联句,还真让人眼前一亮。“几斧霜风”,“劈”,极具形象化的语言,尽写霜风之犀利,在峥嵘岁月里披荆斩棘,可谓锋芒所向莫可抵挡。当然,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上比极具气势的文字之间,抒情主人公在霜风(指自然界的霜风,更指人生道路上的霜风)中搏击开拓的形象清晰可见。“一竿秋雨”,“钓”,同样形象化的语言,写抒情主人公于萧萧秋雨(指自然界的秋雨,更指人生道路上的秋雨)中,稳持钓竿,悠然而对世事炎凉。把炎凉作为钓的对象,可见抒情主人公卓然高踞于炎凉之上的超脱精神。与上幅相比较,下幅更多的表现那种看尽花开花落后从容与淡定的人生态度。上幅的“斧”“劈”,下幅的“竿”“钓”,炼字精当,照应自然,足见联作者文字功底。
  
  或许有人会说,上下幅一写斧劈,一写竿钓,风格韵味上,不太协调。其实联系起来看,没有“斧劈”的曾经,今日的“竿钓”就会缺少底气,而显得空虚无力,难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之嫌;有了“斧劈”的映照,“竿钓”就有了更深广的内涵:那是中流击水后的从容,是水生风起后的淡定,是沧桑阅尽后的豁达。
  
  ●
  出句:刹那之间无动静 [落魄]
  对句:毫厘之处见输赢 [风在手]
  
  灵儿乱弹:
  
  看过武侠小说中描写绝顶高手比斗情形的精彩文字吗?高手们从有招斗到无招,那便是到了比拼内功的关键时刻了。表面上,高手如大山般峙立不动,实际上,波涛暗涌,险象环生。这时候,一瓣落花,一缕微风,甚至是一次眨眼,都是致命的。这情形就如一根已经蹦得很紧很紧的弦,只需轻轻一揉,就断了。这时,谁最快最好地把握住大静转向微动的变化契机,谁就胜券在握了。之所以对这些描写印象深刻,实在是这些无中生有的文字,正蕴藏着一种哲理,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就是“刹那之间无动静[落魄];毫厘之处见输赢[风在手]。”
  
  毫厘之空间,对刹那之时间,输赢之果对动静之形,可谓旗鼓相当,秋色平分。上比写静,但静得紧张,静得惊心动魄,因为,这静,诞生于动,又孕育着动;下比写结果,让读者的情绪在终于砉然松弛的同时,也思考“刹那”与“动静”、“毫厘”与“输赢”之间的辩证关系。全联文字平易,对仗工稳,音律和谐,意韵深长。剪裁之间,更有一种删繁就简直捣黄龙的大侠风范。
  
  ●
  出句:衣带渐宽诗渐短 [不乐]
  对句:鬓毛初白夜初长 [无从]
  
  灵儿乱弹:
  
  上比“衣带渐宽”出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人憔悴”。这里“衣带渐宽”所为何事?联作者没有明说,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当然,这空间越大,引起的共鸣自然也就越大。按常理来说,当心底感情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般会“如梗在喉,不得不发”,所以祥林嫂才会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诉说着她的不幸。但这里却说“诗渐短”,是曾经“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十里长亭,减了玉肌……”的生离死别之痛,不堪回首呢,还是饱尝“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的相思不得之苦,欲说还休?这种违反常理的结果,与前面的细节形成转折,造成行文上的波折,增加了表达的层次感,一个为情所累为情所苦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下比“鬓毛初白”,与上比“衣带渐宽”一样,采用的是细节表现法。用“鬓毛初白”这一细节,表明抒情主人公已经不再年轻。按照常理,历尽沉浮起落,看惯春风秋月,应该是“而今听雨僧庐下,鬃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但这里却说“夜初长”,时间的冲洗,不但没洗去那刻骨铭心的情感,反而随着岁月的叠加,越来越浓,越来越重,终于到了“夜深人难寐,抱衾待天明”的程度。行文上的这一转,就使下比表达情感的广度与长度,与上比表达情感的深度力度,形成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互补关系。
  
  顺便吹毛求疵一下:白对宽,夜对诗,宽了。当然瑕不掩玉,更为有趣的是,这样情意深长的文字,分别出自不然教授与无情教授这两位无情对高人之手,真可谓“道是无情却有情”了。
  
  ●
  出句:云涌千山动 [樵夫]
  对句:波平一月眠 [求索]
  
  灵儿乱弹:
  
  上幅风起云涌,动感十足。山性本静,成语“稳如泰山”便是明证。然而在云涛浮动的映衬之下,山也仿佛充满了生机,随着云海的涌动而变化万千。“千山动”,属于因错觉而生气象的佳句。老人家就有句云“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冰雪覆盖下的群山象银蛇一样舞动,以动写静,气势非凡。同时,“云涌千山动”,从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中捕捉诗意。许多诗人喜欢这种写景手法。如谢灵运“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王维“秋翠纱窗暗,飞泉乡户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等。当然,上幅的磅礴大气,是其显著特色。
  
  下幅另辟蹊径,极写静态景物。波平浪静之中,一月独眠,此情此景,悠然惬意,因上幅而产生的激动狂放之情,便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轻弛与舒展。全联对仗工稳,有动有静,互为补充,张弛有道,从不同角度写自然景物的不同特性,避免了雷同与单调,于看似对立(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一神奇雄伟一悠闲自得)的表象中,表现了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来点吹毛求疵的话:上幅平仄平平仄,下幅平平平仄平,(一在月字前变读为平声),音律上还有点不够优美和谐。
  
  ●
  对句:墙角雪人先度夏 [不乐]
  出句:瓦檐冰柱正滴春 [无从谈起]
  
  灵儿乱弹: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诚然,文学创作者(诗人是其典型)总能从细小微弱之处,敏感地发现事物变化的萌芽,从而得风气之先,成为新世界的预言家。对联创作何尚例外?
  
  出句“瓦檐冰柱正滴春”,正是从“瓦檐冰柱”开始融化滴水这一细节,感受到了春天悄悄归来的脚步。在联作者眼里,随着那一点点水滴化开来的,不正是很快就会蓬勃葱郁的点点春意吗?“滴春”二字,尤为诗意,让读者仿佛看到春意就象落在宣纸上的墨点,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不断晕染开来,最终充满了整个纸面。
  
  对句“墙角雪人先度夏”,同样紧紧抓住最能体现事物特征的细节,写冬去春来的悄然变化。“度夏”一词尤其精奇:雪人逢春消融,那缓缓流下来的雪水,在联作者的眼里,就成了夏日欢畅地流淌着的汗滴了。这一比拟新奇俏皮,联作者那告别冬迎接春天的欣欣然,便表露无遗了。
  
  照例来点吹毛求疵的话:上下幅如能对调一下,由春而夏,可能更为自然合理。春未到,先度夏,总感觉性急了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天联苑第一届网络对联大奖赛前六名作品浅析
  
  九天开胜境,含笑桃花不语,溪水清流,笛韵飘飘,旖旎云山凝幻梦;
  
  灵儿浅析:题画联,首先要处理好联句与画面内容的关系。既不能脱离画面内容天马行空,也不能只对画面内容进行单纯的说明。由于本次大赛提供的是一幅风景画,还需要联者在把握好画面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达到虚实相间、借景抒情的效果。大赛配图出句为“九天开胜境,含笑桃花不语,溪水清流,笛韵飘飘,旖旎云山凝幻梦”,就很好地体现了以上要求。全句用“九天开胜境”一句总领,“九天”双关,既指承办大赛的九天联苑,也指九天仙境,如此一来,就寄寓了出句者的美好祝愿,言简而意丰。接下来紧扣胜境之“胜”具体展开。用“含笑桃花不语,溪水清流”描写画面实有景物,有色(桃花之粉红、溪水之清碧),有声(清流潺潺之声,这里是暗写),有情态(含笑不语),有动作(流),寥寥数笔,栩栩如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出句者调动了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景物的和谐与旖旎充溢于字里行间。在此基础上,用“笛韵飘飘,旖旎云山凝幻梦”由实入虚,转入想象,进行氛围的烘托与渲染。笛韵飘飘,凝幻梦,这些都是画面上没有的内容,但因为有了前面实写的铺垫,联者作这样的想象也就合情合理、势在必然了。记得苏轼“正是河豚欲上时”句便是由惠崇《春江晓景》画面内容而生发的想象之笔,也是整个题画诗的点晴之笔。大赛出句用想象之笔收尾,既避免了单调,又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了对九天胜境由衷的赞叹热爱之情。
  
  第一名 紫燕
  
  千鹤赴瑶池,会心芳草多情,丛林翠滴,烟霞袅袅,缤纷雾海缔仙缘。
  
  灵儿浅析:紫燕句对仗工稳,且情溢于景。“千鹤赴瑶池”,由动景入笔,出手就气势不凡。成千上百只白鹤奔赴瑶池,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应:“会心芳草多情,丛林翠滴,”草含情,林献翠,当然,会心的、多情的何止芳草与丛林。这样就以点带面,景中寄情,极富感染力。在写景上,也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感觉角度,构画了色彩和谐、动静相宜的精彩画图。接着,对句严格按照出句的结构,由实入虚,写“烟霞袅袅,缤纷雾海缔仙缘”,“仙缘”一词既照应了“瑶池”,也照应了出句中的“胜境”,同时,又寄意深远:本次大赛诸多对联高手纷纷参与九天联苑主持的大赛,可不就是“千鹤赴瑶池”、九天“缔仙缘”?如此,对句就稳稳地托住了出句。上下比珠联璧合,令人叹服。

  第二名 空空道人
  
  三径寄华年,低飞野鹭传情,钓舟浅泊,樵歌隐隐,空蒙烟壑引知音。
  
  灵儿浅析:道人句结构严谨,对仗工稳,用笔老到,寄意深远。全句用“三径寄华年”总领。接着用三个小分句写景寄怀。“野鹭”“低飞”为“传情”,于是在这花也含笑、鹭也传情的人间仙境中,人也放下了俗世间的一切喧嚣,“钓舟浅泊,樵歌隐隐,”逍遥自在,其乐融融,成为这“旖旎云山”、“空蒙烟壑”的千古知音。同时,对句者还用文化内涵极深的“钓舟”“樵歌”意象,既写出了世外高人的性情与意趣,也借此暗寓了各路对联高手的精神风采,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最后用“空蒙烟壑引知音”收尾,意寓九天胜境引来众多知音流连忘返,很好地承接了出句。唯“低飞”偏正结构对“含笑”动宾结构,略宽了些。因是较长之联,可忽略不计。

  第三名 蝙蝠侠
  
  七彩入祥图,放歌雁鹤无忧,峰峦倒映,岚烟袅袅,葱茏林海隐仙踪,
  
  灵儿浅析:蝙蝠侠句对仗工稳,写景入神。全句用“七彩入祥图”五字总领。“七彩”者,雁鹤、峰峦、岚烟、林海之色彩缤纷也。接下来,按从近处至远处、从中间到周边的顺序描写画面景物:“雁鹤”无忧无虑地放歌,峰峦的水中倒影清晰可见,远处岚烟袅袅,整个林海葱茏郁秀,让人推想其中必定隐居着世外仙人。分写部分也是由实入虚,实者描摩得神,虚者想象合理。唯“雁鹤”并列结构对“桃花”偏正结构,略宽了些。

  第四名 一问三不知
  
  百鸟遇知音,脱尘鹤羽低飞,松风长啸,仙乡渺渺,参差草木蕴真机。
  
  灵儿浅析:三不知句对仗工稳,写景虚实结合。先写“百鸟遇知音”,很好地承接了出句“九天开胜境”“笛韵飘飘”,摹写了天人和谐、笛清鸟欢的生动画面,景中寓情。接着举出其中一例??“鹤”,“脱尘”而“低飞”,尽写遇知音后的欣欣然悠悠然。然后画笔一拓,写“长啸”之“松风”,写想象中的“渺渺”“仙乡”,虚写部分自然而然,最后以“参差草木蕴真机”作结,抒发了对“一草一木”都含真蕴机的赞赏之情。唯“知音”动宾结构对“胜境”偏正结构,略宽了些。

  第五名 翩若惊鸿
  
  三界孕瑶池,通灵鹤影多姿,霞光晚照,仙踪渺渺,婆娑草木布玄机。
  
  灵儿浅析:惊鸿句对仗工稳,结构严谨,写景生动。全句用“三界孕瑶池”总领,接着分写瑶池之仙景:“通灵”之“鹤”舞姿美妙,多情的夕阳也为这仙境披上一层绚丽的霞光。光与影,动与静,相得益彰。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对“仙踪”的寻觅,结果是“渺渺”。到此,情绪似有低落,然而,不必失望,收尾句“婆娑草木布玄机”,又使情绪回扬起来。“仙踪渺渺,婆娑草木布玄机”与三不知的“仙乡渺渺,参差草木蕴真机”相类。个人感觉,“真机”比“玄机”更好。真机,可理解为草木葱茏的生机,九天胜境的灵气。玄机,相比较而言,虚了些。

  第六名 蜀山剑客
  
  千嶂拱仙宫,争荣草木无言,湖光倒映,岚烟袅袅,翩跹鹭鸟戏春波。
  
  灵儿浅析:剑客句对仗工稳,写景自然。“千嶂拱仙宫”,从整体落笔总写画面景物,以下四句分写几大景物:“草木”欣欣向荣,“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袅袅”“岚烟”烘托出一片平和清雅的气氛,翩跹鹭鸟在这样的人间仙境中戏弄着春波。唯“无言”对“不语”合掌了。“湖光倒映”句,有点费解,不如“峰恋倒映”自然妥帖。收尾句“翩跹鹭鸟戏春波”与前面几句同属分写景物,故而对全句乃至全联而言,平淡了些,缺少了点收结的力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
  
  出句:一抹湿云粘雁影[梅枝]
  对句:几株苍柳老蝉声[洇月]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手法老到的写景抒情联。
  
  出幅摹写了秋日长空云迟迟雁雍雍的独特画面。“粘”字出彩,既照顾了云之“湿”,又传神地写出了秋雁低徊缓行之态。云怎么会是湿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这首歌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发:“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一朵雨做的云,云在风里伤透了心,不知又将吹向哪儿去……”。原来,“雨做的云”也好,“湿云”也好,都是歌词(联)作者以我心观他物产生的结果啊。按常理,云再湿,也不可能粘住秋雁,更何况粘的只是雁影。其实,正是这种貌似错误的感觉,十分准确地向我们传递了云缱绻难分雁依恋不舍的信息。
  
  然而,再不舍,终须舍,再难分,终须分。对幅承出幅而来。“苍柳”的景象选用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如今“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的柳也垂垂老矣,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蝉声,也转眼间老了。柳如此,蝉如此,人何以堪?“我人在阳春”,尚且感觉“心在那深秋”,何况真已到秋?
  
  全联融情于景,字字是景,字字是情,景愈真,而情愈永。
  
  ●
  
  出句:春烟欲煮莺声软 [南宫恨]
  对句:桃水初匀鸿影轻 [兰之露兮]
  
  【灵儿浅析】
  
  这是副用词考究意境典雅的写景抒情联。
  
  上幅精心选择了“煮”字、“软”字,分别状写“春烟”与“莺声”,可谓笔到神出。“莺声软”,显然是以触觉写听觉(通感手法)。著一“软”字,就传神地摹写了春莺啼声娇柔轻软的特点。而这软,在联作者的大胆想象里,竟然是“春烟”“煮”的结果。一个“煮”字,既形象地描写了春烟的朦胧迷离,轻柔暖和,若有若无,如梦似幻的特点,又十分自然地照应了“软”字,生动而含蓄地表现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惬意情景。当然,一个“欲”字,表明这一切,正处于将成未成之时,突出了初春的特点。
  
  下幅“桃水”,可形容潺潺流水倒映着如云似霞般的桃花,亦可形容妖娆鲜艳的桃花纷纷扬扬飘落在碧波上(如果联系上下幅语境,第一种理解更合理些)。“二月(指农历)里来桃花开”,“桃水”二字就自然地照应了上幅的“春”字。而“初”字,又照应了上幅“欲”字。“匀”字,既写出了“桃水”广平均匀的特点,又照应了“轻”字。而“轻”字,则有风和日丽中“鸿”飞轻盈之意,又有春“鸿”投影于桃水之上,被桃水匀淡的感觉。
  
  全联有声有色,文辞绮丽,笔墨酣畅,当得佳品。
  
  ●
  
  出句:小棹徐徐牵月色 [对月]
  对句:清箫淡淡散秋声 [苏三]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写景抒情联。联作者用淡淡的笔触,抒写了秋月夜泛舟弄箫时的淡淡情绪。
  
  上幅运用了以动写静、以声写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月夜弄棹图:轻柔的棹声与潺缓的水声相应和,朦胧的月色在水面上投下的滟滟波光,因着小舟的飘过而轻轻摇曳。“牵”字,则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赋予小棹以生命力与人的情调,更重要的是盘活了整个画面。这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显然略嫌浓俨了。这是“万顷波澄天倒影”所描绘的平湖秋月?那显然略嫌单调了。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宁静悠然与纤尘不染。
  
  朱自清说过,“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而这名曲,最适宜用箫来表现。因此,下幅相对于上幅而言,把笔墨集中到了箫声的描摹上:这清雅悠长的箫声,是多么适宜于表达明月夜人的朦胧情绪啊。“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淡淡的箫声,淡淡的秋绪,在明净的空中,散落开来,与上幅所描绘的月色波光,融为一体。
  
  全联对仗工稳,情景和谐,浑然一体。
  
  ●
  
  出句:莺声溅我一襟绿 [对月]
  对句:梅色袭人两袖香 [塞外白衣]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写景抒情联。
  
  上幅想象新奇,意境清新,令人眼前一亮。全句出彩处有二:一为“溅”字。“莺声”而言“溅”,在《拙眼看联》帖里已有相关赏析(梅子出句“莺声溅落花枝上”中“溅落”二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觉感受,化作动态的视觉感受??可以想象成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既写出了莺儿歌声的珠圆玉润清脆明快,又写出了莺儿在花枝上跳窜嬉闹的欢快情景,有声,有色,有情),此处不再赘述。另一为莺声“溅”的结果竟然是“一襟绿”。把不可捉弄的听觉效果转化为清新逼眼的视觉效果来摹写,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描绘了莺声清脆欢快、春绿可掬的宜人景色,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下幅“袭”字用得不错,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梅色以人的性情(多情而活泼),“两袖香”的意境也清雅高致,但与上幅的神采照人相比较,就显得略为老实平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
  
  对句:剪取雨声编作曲 [剑冷天河]
  出句:拾来花瓣串成诗 [兰之露兮]
  
  【灵儿浅析】
  
  这副联神似于水墨国画中的小品类,以韵致的表现为旨归。
  
  上幅想象新奇。“雨声”,不可触摸,且属于听觉范畴。然,“剪取”一词,便赋雨声以形体,化听觉感受为视觉形象。以“雨声”为素材“作曲”,实在是因为雨的旋律,雨的韵味,雨的情绪,雨的一切都与音乐灵犀相通。无论是淅淅沥沥的秋雨,缠缠绵绵的春雨,还是朦朦胧胧的夜雨,清清凉凉的朝雨,无论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雷雨,还是“沾衣欲湿”的杏花雨,,雨声始终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联,文学作品中,把音乐声喻作雨声的佳例比比皆是: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声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李贺笔下的箜篌声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联作者反其道而言之,自然也是顺里成章的了。
  
  与上幅雨、曲的关系相比较,下幅中花、诗的关系就更加紧密了。鲜花香草,历来是中国古代诗人喜爱的抒情主体。无论是“绿肥红瘦”的海棠,还是“暗香盈袖”的秋菊,无论是“谢了春红”的林花,还是“疏影横斜”的梅花,无论是“一声叹息般”的丁香,还是“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花开花谢,无不与诗人敏感的诗弦紧紧相连。“拾取”的可以是自然界的花瓣,也可以指曾经的美好往事。“拾取”这一动作,有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叹惋,更有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用清新的诗篇记取美好的回忆,正如在青春的书页里,夹一翅彩蝶。
  
  全联格调清雅,意韵隽永,是耐品之作。
  
  ●
  
  出句:心似流云抓不住 [杨三郎]
  对句:情如春韭剪还生 [无为]
  
  【灵儿浅析】
  
  这是幅富有生活气息的抒情联。全联语言平易,比喻贴切,情趣盎然。
  
  上幅采用明喻的修辞手法,把捉摸不定的心,喻作抓不住的流云,字里行间,流露出抒情主人公作为初恋者(或者是暗恋者)备受感情折磨后的独特感怀:欲知对方心意,而对方却始终象流云一样,变幻莫测,可望不可即,抒情主人公只有暗自懊恼感慨不已。那么,抒情主人公有没有因此知难而退呢?当然不会,要不,我们就看不到后面的精采节目了。
  
  下幅同样采用明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一往情深,喻作剪了又生的春韭。抒情主人公忽嗔忽喜、情根深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一想到对方的不可即,便欲狠下心肠,慧剑斩情丝,从此剪断烦恼之根;可是一想到对方的可爱之处,那感情便又如火苗般直蹿上来。感情的生命力然如此顽强,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下可好,离又离不得,即又即不了,抒情主人公陷入初恋(或者暗恋)的泥沼中,备尝又甜又苦的滋味,那颗如流云的心哪,不知何时方能垂怜一下?
  
  全联在“抓不住”“剪又生”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张力,耐人品味。
  
  ●
  
  出句:推窗涌入一山绿 [雪绒]
  对句:研墨泼成满室香 [非儿]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写景抒情联。
  
  上幅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用“涌入”一词,既写出了山绿争先恐后奔来眼底的情态,显得生机盎然,又含蓄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久困斗室正自倦怠之时推窗而山绿满眼的惊喜之情。不由人联想到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的名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联)作者以我之心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山绿有情,自是人有情。全句清新自然,耐人涵咏。
  
  下幅承上幅而来。逼人眼的山绿,唤醒了抒情主人公沉睡的创作灵感,如同春风唤醒了大自然蓬勃的生机。“研墨”“泼成”两个连续的动作,尤其是“泼”字,形象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触景生情、情动于衷的欣喜之情。至于抒情主人公采用了写诗文还是作画卷的方式,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淋漓酣畅的墨彩产生了“满室香”的效果。是墨香,是诗画之香,更是情感之香。
  
  ●
  
  对句: 清风击节泉弹曲 [雨里烟村]
  出句: 秋水题诗月落章 [如烟]
  
  【灵儿浅析】
  
  这是副以写景为主的联。
  
  上幅与出幅同步,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不同处是主要从听觉角度(避免了美感的单一)落笔,描绘了风声与泉声彼此应和的自然乐章。全句通过“击节”“弹曲”这两个形象可掬的动作,赋予风与泉人的性情与格调:清风与清泉,如此相知,如此和谐,可谓风含情泉有意,引人猜测他们合作的节目,定与《高山流水》相去不远。把风声、泉声比作乐曲,已不算新奇。本句的出彩之处在于利用“击节”与“弹曲”之关联,写风与泉的灵犀相通,形象呼之欲出。
  
  下幅主要从视觉角度落笔,描绘了秋水印月的清新画面。秋水的娴静与神秘,秋水的多情与无尘,总之,秋水的性情与神韵,都与诗血脉相通。“秋水题诗月落章”的想象合情合理。本句也是利用“题诗”与“落章”两个一般来说应该是一气呵成的动作,拟写秋水与月彼此含情脉脉,相得益彰。
  
  全联有声有色,有情有调。如果把出对句比作双人舞,那么这一对在举手投足间配合得如此默契,令有叹服。
  
  ●
  
  出句:香风乍动花开早 [灵犀]
  对句:小燕初斜绿转浓 [对月]
  
  【灵儿浅析】
  
  这是副写景抒情联。
  
  出幅先从嗅觉角度入手,写香风之扑鼻而来,再顺着抒情主人公的视线,让镜头转向那绚烂的东风第一枝,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闻香而起探询之举,结果是惊艳),又突出了风之香(写风香,其实是含蓄地写花香),可谓匠心独运。“乍”与“早”,彼此呼应。整个景象,既有嗅觉之香,又有视觉之艳,手法灵活多样,而又层次分明,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一种“春自天涯悄悄来”的惊喜之情呼之欲出。构思立意上,有唐诗遗风。
  
  对幅时间上承出幅而来,手法上,主要从视觉角度落笔,景物动静结合,以动为主。全句形象地展现了燕子轻斜春绿由淡转浓的可人春景。只是没注意到出幅的“香风”与“花”,表面写两物(风与花),实际上是分角度写一物(花之香,花之形),“小燕”与“绿”,显然是写两物。出幅是写有人之境,对幅中那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淡得几乎可以隐去了。
  
  ●
  
  出句:石径铺成平仄韵 [空空道人]
  对句:湖波写就长短诗 [淡香百合]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墨韵淋漓的写意联(此名乃湘灵杜撰,指以写意为主的写景抒情联,艺术邻居是写意画)。
  
  出幅之暗喻新奇独特,属于远取譬,即在看似不很搭界的两个事物中,寻找出神似之处,从而作喻。远取譬如运用恰当,常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就如本例:乍看之下,不由人疑惑??“石径”和“平仄韵”哪一点形似或者神似了呢?仔细推敲,就慢慢品出这比喻的贴切巧妙来:石径的曲折不平,与平平仄仄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抑扬顿挫之音调,石径悠扬细长的格调,与平平仄仄之间所传递出来的深远悠长之意韵,果然极为神似。除此以外,出幅通过远取譬,在字里行间,还含蓄地表达了对石径的激赏之情。掩卷长思,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在石径上久久徘徊不忍离去的痴者形象。或许曾经别有情缘吧?我们就不做那钩沉索隐者了,且斟一盏清茶,细细品味这文字之间独有的神韵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
  
  对句:涧水鸣琴风伴奏 [野鹤轩主]
  出句:春山作画水临摹 [淡香百合]
  
  【灵儿浅析】
  
  这是副化古联为己用的写景抒情联。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联。全联在“山”与“画”、“水”与“琴”的似与不似处落笔,对仗工稳,比喻精巧,上幅绘色,下幅绘声,风格清新脱俗,已成为后世对联创作的一种母体。淡香与野鹤两位联友出对幅的前分句即从此名联化出,不同之处在于:修辞手法上,从比喻转为拟人为主,并用“鸣”“作”两个动词,使原本以静为主的景物动态化。
  
  与古联相比,淡香与野鹤两位联友合作的本联,其主要创新处均在于上下幅的后分句。承前分句而来,后分句均以拟人为主。上幅水声风声相应和,在如此和谐如此清新的天籁声中,谁不顿生心旷神怡之感?下幅“水临摩”,则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池春水里春山倒影微微随波荡漾的情景。全句充满了江南春天的水墨清华之感,令人见而忘机。
  
  由本联,还可以联想到前不久灵儿刚刚赏析过的一联:“清风击节泉弹曲[雨里烟村];秋水题诗月落章[如烟]。”两联在表现效果上的相通之处,灵儿就不再赘述。读者诸君,不妨对照着看,或可得出“运用之道,存乎一心”的觉悟。
  
  ●
  
  出句:砚池又蓄三分月 [对月]
  对句:诗草新添一页霜 [灵犀]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看似写景实存寄托的联。
  
  出幅想象新奇。“蓄月”,看似不合常理,即使“月”指月光、月之倒影之类,应该也是无法可蓄(蓄者,积聚、保存也)的,更何况砚池也不是一般的清水池(如硬要解读为:“月光透过窗帘洒在砚池上”,或者“月亮在砚池中留个影”,就机械乏味了,何况一般观念里的砚池能不能留月之倒影,还真不好说)。这里其实是成功地运用了诗词创作中常见的“无理而妙”手法。所谓“无理”,是指违反了一般的生活情况和思维逻辑,所谓“妙”者,是指这种看似不合乎常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更含蓄地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情感或志趣,让读者在初看觉得“有悖常理”细品直道“妙不可言”的错落中,获取审美的快感。"蓄月",就含蓄有味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始终保持着如月般清高脱俗超然物外的情操,并以此作为文学创作的内容,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达,就是把“月”如墨般蓄于砚间。由此来看,对幅实在是出幅的真正知音。
  
  对幅承出幅而来,“诗草”呼应“砚池”,“霜”呼应“月”,“一页”呼应“诗草”,“诗添霜”承接“砚蓄月”(“蓄月”是“添霜”的源头活水),使全联一脉相通,浑然天成。“诗草”者,可指诗的草稿,也可指诗集。“添霜”与“蓄月”有得一拚。同前所述,如将此处之“添霜”,解读成如霜的月光洒在被打开的“诗集”某一页上,虽然其情其景也可算得清雅可人,但总归是呆汉读《西厢》了。此处之“霜”,应该解读成如霜似月般冰清玉洁的文字(当然,“文如其人”,解读还可以继续延伸:由文字而人而情操)。
  
  很喜欢这副对联,值得涵咏再三。
  
  ●
  
  出句:儿时捉鲫山前涧 [非儿]
  对句:老却观花竹下轩 [云天听鹤]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充满生活情趣的叙事抒情联。
  
  出幅运用了纯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儿时”这个特定时期的特定趣事“捉鲫山前涧”,给读者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那山前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那涧水的潺潺流动声,在涧中“影布石上”“皆若空游无所依”的鲫鱼和被投进渔篓后泼剌剌跃动的鲫鱼……更精彩的当属小儿:挽袖束裤下水、屏声静气捉鲫、捉到鲫鱼后眉开眼笑,尤其是那双小手紧紧抓住兀自拚命摆尾的大鲫鱼不放的情景,都从字里行间奔涌而出。在当事人想来,或许还有那清脆明快的戏嬉声、欢呼声、惊叹声,杂在流水声中,构成一曲天籁。
  
  对幅抓住了“老却”后“观花竹下轩”的特定情景落笔。“观花”,虽然描写的也是动作,却近乎静态,与出幅活泼泼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儿时的天真烂漫,儿时的活泼好奇,儿时的兴高采烈,都随岁月悄悄流逝。只剩下一位垂垂老者,在“竹下”宁静清幽的环境里,依“轩”“观花”。倘我们能悄悄走进老人的心里,也许就能看到,眼前之花,幻成往日水花、已逝年华的奇景吧?联作者什么也没说,他只提供了“竹下轩”这个环境、“观花”这个动作、“老却”这个时间段。但字里行间,有一丝淡淡的失落,一丝浅浅的无奈,更多的是历尽红尘后的平静与安详。
  
  全联别具小说韵味(小说界有“冰山”理论,即文字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所在表现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就象沉在水下面的冰山,需要读者调动各种经验去挖掘),遣字为文,颇见“画眼睛”(参考成语“画龙点睛”)功夫,出对幅在看似针锋相对实质一脉相承上形成了强大的艺术张力,耐人久品。
  
  
  ●
  
  出句:错把梨花当雪赋 [无色无味]
  对句:误将泉水作琴听 [风中话]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推陈出新的抒情联。
  
  在古典诗词中,把“梨花”比作雪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梨花似雪柳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无端虚把秋千送,落尽梨花似雪图”等等,想从中要突围而出,似乎很难。出幅抛开了直接把梨花喻作雪的老路子,用一个“错”得风流的雅事,赋予“梨花似雪”这一古老的意象以新意。一个“当”字,一个“错”字,在一误疑一醒悟中,既表现了梨花与雪的相似处(均晶莹剔透、冰清玉洁、清寒无尘),又表现了梨花与雪的不同处(梨花胜雪一脉香),全句因“错”而生情趣。
  
  对幅与出幅,一绘色形状,一拟声品质(泉声之清,琴音之清,即其质)。异曲而同工之处,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谈谈“梨花”“泉水”意象的选择。梨花具有靓艳清寒、洁白如雪的特点,而泉水则清澈甘甜,叮咚有声,且往往在山林之中(山林又往往与红尘市井相对)。赋梨花,听清泉,不正是抒情主人公美好情操的外在表现?
  
  全联声气相通,如出一手,喜欢。
  
  ●
  
  出句:愁把飞花弹入梦 [书画同源]
  对句:闲将冷月捣成诗 [秋池钓手]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抒情味很浓的对联。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触景而生情,是多愁善感者的显著特点之一。钟嵘有云“气之动物,物以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具体到本出,见飞花而生闲愁,自古已然。出幅在表达上较之更深一层的是:那点点飞花,扣动了抒情主人公的愁弦,引发了悠长的愁音,以致梦里也是飞花纷扬,清愁一片。“弹”字,状飞花轻扬之态,如在眼前。
  
  对幅承出幅而来。那飞花点点的梦,怎载得动许多愁?梦断了,触目惊心的,只是床前那如霜似雪的明月光。那一轮月呵,自古以来,被多少文人墨客赋予了冰洁玉清、相思忧愁、寂寞孤高等等文化内涵,冷月往往引发并加深着多情善感者的愁绪。既然长夜难再眠,那就把如明月光般的闲愁,“捣成诗”吧。“捣”字出彩。读罢,不由人掩卷长叹:这捣诗的,是否也象月宫里捣药的玉兔那样,捣着千年的孤寂与清愁?
  
  细腻婉约,情深意长,是本联最亮眼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
  
  出句:指上春痕调酒绿 [可儿]
  对句:眉间月色入凉 [秋池钓手]
  
  【灵儿浅析】
  
  这是副神韵清奇的抒情联。
  
  出幅写春心,但不从正面落笔,避开了俗套。那浓得化不开的春痕,落到指上,注入心头,又被调进酒中。“指上春痕”,可结合“拈梅春在手”、“拈花香满袖”等联句来看。眼前春,到指上春,春色最终撩动着春心。本出创新之处在于“调酒绿”,突出了春痕染指后的结果。“绿”字下得漂亮,既写出了酒质的清纯、酒色的清澈,又借春痕入酒绿,烘托出了调酒人如春般生机蓬勃如酒般清纯剔透的情意,再加一个“调”字,突出了精研慢调的动作,一个细腻敏感、多情腼腆的抒情主人公便跃然纸上。
  
  对幅承幅而来,写愁思。“明月千里寄相思”,在国人的文化心理积淀中,明月和相思,几乎可以划上等号了。李清照有词云“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范仲淹则云“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月色落在眉间,相思涌上心头。可是,咫尺天涯(估计多半是主人公腼腆的性格造成的),如何“以我心,换君心,始知相忆深”?“入杯凉”,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全联在一片清凉中收结,余韵无穷。
  
  当然,此联也可作纯写景叙事联来读,不失其清新典雅。
  
  ●
  
  出句:竹舍泉流声带翠 [三耳]
  对句:松山月照影生烟 [青野]
  
  【灵儿浅析】
  
  这是副有声有色的写景联。
  
  出幅“竹舍”点明环境之清幽,且与“翠”字相呼应。“泉流声带翠”可圈可点,先是“泉流”,呈现一脉清泉缓缓流淌的视觉形象,然后是潺潺泉流之“声”,转入听觉。“声带翠”,把泉水声的清泠之声,转化为翠绿色的清亮,打通了听觉与视觉,竹舍主人清雅脱俗的志趣,便于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了。
  
  出幅重点表现声与色的和谐,对幅则重点表现光与影的默契。“松山月照”的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等清逸诗意。“影生烟”,写错觉,得“无理而妙”真昧,把闲来吟赏松月的恬淡幽静情怀,写得含蓄形象又富有韵味。
  
  虽然出幅“声带翠”乃通感,“影生烟”是错觉,表现手法上并不是完全统一,但一点也不妨碍全联灵犀相通、浑然一体的表达效果。那是得功于神韵气质上的协调,这是更大层面上的和谐。喜欢本联。
  
  
  ●
  
  出句:化境无尘何必扫 [任雨读]
  对句:心田有道不须参 [风中话]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哲理联。
  
  有个佛教故事,可助于理解此联所言哲理。佛教禅宗第五祖泓忍大师欲找衣钵传人,大弟子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因其强调修行,乃入世的态度,未入泓忍大师法眼。火头僧慧能作偈云:“菩提非本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万物皆空,心当然也是空的,任何事物从心而过,自然不留痕迹,又何须参,何必扫?(可参考《济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表现了一种出世的态度,在禅宗看来,已达开悟境界。泓忍大师便把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大师后来于莆田少林寺创建了禅宗的南宗。本联把禅宗所谓顿悟后的感觉,作了普及。若严格依禅宗眼光来看,“心田有道”对“化境无尘”,略弱了些。
  
  已达开悟境界的两位联友,不知有意禅宗衣钵否?
  
  ●
  
  出句:检点旧诗忽一笑 [时间]
  对句:重逢故友竟无言 [落于心]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叙事抒情联,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出幅成功地攫取了一个很经典的生活细节落笔。“旧诗”,往往是抒情主人公往日情感经验的忠实见证,打开它,便如打开了时空隧道的入口,于是,当年的执著、青涩、追寻、得意、误会……,一个个生活片段,一组组精彩镜头,纷至沓来。这时,其中的一朵浪花,引起了抒情主人公的注意,凝眸往事的刹那间,笑意绽放在脸上。是怎样一朵浪花呢?读者无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与填充。全句用词简约,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值得玩味再三。
  
  对幅描写的生活细节也很经典。“重逢故友”,在杜甫笔下,则起“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的惊喜与感叹,而在惜墨如金的联作者笔下,只提取了“乍见”时那一刹那的细节。一个“竟”字,尽写“重逢”与“无言”的意外。是啊,从何说起?当年的点点滴滴,别后的时时刻刻,重逢的惊惊疑疑,千头万绪,奔涌而来,太多的感情需要交流,太多的问候需要表达,一时之间,反而表现为“无言”。所谓“情到深处情转薄”,那不是真正的薄,而是更浓更重的深啊。
  
  两位联友都是抒情高手:不著一个“情”字,而情深意重,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只是全联尚不够浑然一体,导致独立性不高,更象是诗联(从一首诗中截取对仗工整的一联,称为诗联)了。
  
  ●
  
  对句:指间岁月纷纷落 [绿水悠悠]
  出句:字里苍凉渐渐多 [凤耳]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感怀联。
  
  出幅把“时光流逝”这样一种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摸的心理感觉,写得可见可感,字里行间,还似乎有一种某种细沙类物质于指间轻轻滑落的细腻之感传递过来,这归功于联作者把概念意义上的“岁月”化作具体事物(如“细沙”之类,古代用“沙漏”计时间。读者可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与填充)来写了。这种“化虚为实”法,是诗歌作者喜欢用的一种形象思维方式,往往能达到“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效果。此外,由于出幅只是将情绪情感淡淡地隐于“纷纷落”这一形象化的情境之中,给对幅留下了足够的表现空间。
  
  对幅承出幅而来。随着时光的流逝,悲欢离合的情绪情感渐积渐多,沧海桑田的感慨无奈渐积渐多,“我手写我心”,反映到文字里,就是那种苍凉之感,渐积渐多。表现手法上,与出幅相比较,虽然略有直白之感,但由于承接自然,感慨深长,也就瑕不掩玉了。
  
  总体来看,本联一如上一联,独立性不够强,还是应当归属为诗联一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
  
  出句:秋风渐与归期近 [湘里人家]
  对句:乡怯又随小路长 [湘里人家]
  
  【灵儿浅析】
  
  该联文字平易,韵味深长。
  
  上比起得比较平稳。归期,对于漂泊已久的游子来说,是能烫了浪子心的词眼。流落在外,常常是“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无奈与痛楚。而如今,秋风一起,归期也近了。秋,点明季节。也许,这归,本就是冲着民族佳节而来的吧?“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按常理揣摩:抒情主人公应该是喜悦的吧?不过,字里行间,很难找到杜甫那“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痛快。抒情主人公的感觉,是被秋风吹凉了,还是被沧桑磨钝了?或者另有苦衷,因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下比承上比而来,写回归近终点时。一个“怯”字,成为该联唯一直抒胸臆之处,读者不可轻易放过。古人有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路人。”怯者何来?是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沧桑变化,难以承受,还是怕“归来却是空空的行囊”,无颜以见父老乡亲?作者未道明,亦无须道明。作者只是用眼前之景,顺手拈来作喻,尽写此怯之深长(此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乡间小路曲曲弯弯,路尽处,是故乡。然而现实的距离,与心理的距离,有时却正相反,所谓“咫尺天涯”。或许,踏上一步,从此就回到曾经魂牵梦绕的温暖怀抱;但谁能确定不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尴尬失落场面呢?小路本不长,抒情主人公徘徊又徘徊,踌躇又踌躇,小路也就似乎没了尽头。
  
  (题外话??最近电视里常听到一句歌词,感觉很温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家永远是最温馨的港湾。)
  
  最后来些吹毛求疵的话:该联之长在于以诗写联,之弊也在于此。乡怯对秋风,小路对归期,失之宽。
  
  ●
  
  出句:一橹鸥声随月远 [湘里人家]
  对句:半江渔火共星沉 [雁起青天]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写景抒情联。
  
  上比用简约的文字展现了一组音画效果俱佳的动态镜头。画面极富层次感:有特写镜头??一橹(动态);有近景中景??鸥(动态,由近及远);有远景??月。音效方面也环环相扣:橹声,惊起了鸥声,而这鸥声则由近而远,逐渐拉开了景深。背景中,当然还有隐隐的江涛声。全句扣住典型景物,表现了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是以动写静、以声衬静的成功例子。
  
  下比承上比而来,描摩夜深人静后的江上景象。如果说上比突出表现了景物的动态与音效,下比则把光与影推上了主席台。江上的渔火与江中的倒影相辉映,同时,这人间的渔火,又与天上的星辉共明灭。天上人间,竟然如此和谐美好!全句虽是写静(当然,渔火的摇曳、星辰的明灭,就忽略不计了),却写得非常空灵,一点也没有寂灭之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至于该联抒发了什么感情,读者诸君就自己细细玩味去吧。
  
  ●
  
  出句:莺声溅落花枝上 [梅子]
  对句:燕剪翻飞柳色中 [剑冷天河]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写景抒情联。
  
  上比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表现手法,描写了繁花满枝、莺歌清脆的美好景色。全句出彩之处在于“溅落”二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觉感受,化作动态的视觉感受(可以想象成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既写出了莺儿歌声的珠圆玉润清脆明快,又写出了莺儿在花枝上跳窜嬉闹的欢快情景,有声,有色,有情。白居易写琵琶曲,即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过,白用的是比喻。俗语里也有用“若不接着,就一摔几瓣”来形容声音的清脆。本句与之一脉相承。
  
  下比与上比构成并列关系。“燕剪”,是非常形象的比喻,指燕子尾巴的形状象剪子。用“剪”字,容易让人联想到“裁剪”。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以相比照着读,不过,要把春风替换成燕子而已。当然,贺笔下主角是柳,联作者笔下,主角是燕。青翠欲滴的柳色,正是燕剪翻飞的结果啊。
  
  全联色彩明丽,风格明快,突出了景物的特征,形象可人。
  
  最后,依惯例来些吹毛求疵的话:上下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对称是宝玉微瑕。
  
  ●
  
  对句:几处新啼溜碧瓦 [林间姝境]
  出句:半篙柔绿点苍山 [寻天]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写景抒情联。
  
  成功描绘春景的名句名篇,古往今来,比比皆是。如何从中突围而出,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形成独特的风格?上比作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许多富有特征的景物中精心选择了“新啼”作为落笔的对象。“新”,既可理解为“清新”,也可意会成“早春”之早。“几处”,让人产生“新啼”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相互应和的音韵之美。“溜”字出彩。“新啼”本无形,著一“溜”字,这“新啼”就似乎有了春雨之酥、珠玉之润。这是成功运用通感手法的佳句。“碧瓦”,一是让春景在有声之外,兼而有色,二是点明抒情主人公正站在碧瓦翠檐之下,那清脆的鸟啼之声,正从碧瓦上溜下来,流进他的耳朵里。
  
  上比承上比而来。此时,抒情主人公把欣赏的目光投向了水面之上(江南水乡特征:“门泊东吴万里船”。):长长的竹篙正点击着在春水中起伏荡漾的苍山(倒影),那一圈圈淡淡散开的柔绿色涟漪宣告春天正款款而来。“半”与“柔”,写出了绿之浅,春之早,并与“苍山”“几处”“新啼”相呼应。而“柔”字,还富有质地感(绿是视觉感受,柔是触觉感受,此处亦通感手法)。
  
  上比摹以声,下比赋以色,全联富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依例吹毛求疵一下:上下比运用通感手法的位置不同,字面对仗上从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
  
  出句:出水莲台蛙唱戏 [对月]
  对句:垂堤柳线燕穿梭 [千堆雪]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比较精巧的写景联。
  
  上比想象新奇,把田田的莲叶,喻作出水舞台。碧水粉莲,舞台背景色彩明丽;蛙唱声,流水声,相应和,台上风光扣人心弦。这是一出怎样清新动人的戏啊。而整个舞台,建在波光水影之上,怎么不令人产生一种恍惚迷离的梦幻感?全句成功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藏匠心于自然。
  
  下比一一对应了上比机关,对仗功夫比较老到。青青的柳条如线,燕子在其中来回穿梭,那令人眼前一亮的清丽景色,正是燕子织出的精美云锦。翠柳紫燕,色彩分明;堤岸的横,柳线的纵,燕子穿梭的动态,构图功夫当属一流。
  
  ●
  
  出句:春风一吻枝头闹 [一生的落魄]
  对句:夕照半拥湖面羞 [地球人]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别有情致的写景联。
  
  上比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描写了春风一来百花怒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色。“吻”字,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风的多情与美好。“闹”字出彩,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感受,十分精彩地写出了枝头繁花争艳的盎然春意。宋祁就因“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
  
  下比“拥”字,用拟人手法,写夕照的温柔与多情。湖面羞,显然指湖面被霞光夕照煊染的景象。原本应是无知无觉的湖水,这时就仿佛被情人半拥入怀的女子,娇羞满面,惹人爱怜。“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多情的诗人,才会有多情的生花妙笔啊。
  
  吹毛求疵一下:上下比在表现手法上没有完全做到一一对应。
  
  ●
  
  出句:寒山秋雨钟声湿 [苏三]
  对:小径西风花影零 [白衣]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写景抒情联。
  
  上比着重抓取了三组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落笔:寒山,秋雨,钟声。寒山之寒,既表现了自然之寒:秋天草木凋零,原本郁郁苍苍生机勃勃的青山无可奈何地成了令人唏嘘叹惋的空山;也隐藏着抒情主人公内心之寒。寒因何起?表面上,是秋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民族传统审美心理中,常见的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甚至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在这寒山之中,秋雨之时,联作者并没写直接写自己如何如何,而是宕开一笔,写钟声(其实是不写之写)。钟声不可触摸,联作者化听觉形象为触觉感受(通感手法),不仅生动地点出了雨中钟声氤氲迷离的特点,强化了景物之间的默契度,更重要的是,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主观感受:秋雨一起,连原本没有具象的钟声也为之一湿,更何况是万物之灵长的人,焉能不触景生情?字面上,湿的是钟声,实际上,湿的是心情啊。
  
  下比按照上比的规距出牌,也是三张:小径,西风,花影。小径,点明处所。一下子就把上比的长镜头,很自然地调成了近镜头。西风,即秋风。秋风秋雨,难兄难弟,自不必再赘言。按照常规,之后就应该出现抒情主人公为秋所感的具体形象了,然而,没有。联作者含蓄地把镜头向花影聚焦,形成一个令人顿起感伤之情的特写:“花自飘零”,人处其中,情何以堪?
  
  全联表面上,字字景语,实际上,无一字不涉情。故而形成蕴藉典雅的风格。
  
  吹毛求疵一下:下比的表现手法与上比不完全对应。当然,这并不影响全联浑然一体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句:鱼尾忽留微漾去 [灵鸟儿]
  出句:荷尖自有小蜓来 [岚山风]
  
  灵儿浅析:好一幅清新俏皮的写景联。出句“荷尖自有小蜓来”,暗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自有”,无须期盼,自然会来。何以能“自有”?孟浩然有诗云“荷风送香气”。曲写荷香(嗅觉)。画面上,有小荷的饱满欲破,有小蜓的微微振翅,静中微动,悠闲怡人(视觉)。对句“鱼尾忽留微漾去”,活泼俏皮,既留微漾去,自然是写动态。水起微漾,曲写鱼的嬉水声(听觉)。有动有声,然而整句却并没有破坏出句悠闲清静的氛围,反而丰富了出句的意境。画面上,有微漾的圈圈,有鱼去的直线,构图手法娴熟(视觉)。品之有余味。
  
  出句:泼墨飞白,点染山河春手笔 [一水东流]
  对句:鸣珠溅玉,吟哦云水雨情操 [霜满篱落]
  对句:流光溢彩,收发日月水功夫 [岚山风]
  
  灵儿浅析:好一幅境界开阔、想象大胆的咏景联。出句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春拟作一位技艺高超的大画家,把春回大地、山青水秀的壮丽景色,喻作这位画家的大手笔。很有气势。泼墨,飞白,点,染,都是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一般来说,泼墨处为山,飞白处为水)。这样,出句就丝丝相扣,浑然天成。由于出句全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对句一便从听觉的角度落笔。同样是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雨拟作一位多情之人,你听,鸣珠溅玉之声,吟哦云水之声,汇成春之主旋律。云水,并非云与水的简单组合,而是描摩云水情操的壮丽诗篇。如果说出句是一幅中国水墨画的话,对句二便是彩绘或者油画了(我更愿意理解成油画)。同样是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水喻作一位功夫老到的高人,你看,吞吐日月,境界开阔,流光溢彩,色彩斑斓,这些全是这位高人的功夫点化而成的。这样,就稳稳地托住了出句的气势。比较两组对句,对句一胜在另辟蹊径,对句二胜在气势相敌。
  
  
  出句:一曲樵歌山响应 [林间姝境]
  对句:半空月影水包含 [文田农夫]
  对句:半湾渔火水忽悠 [岚山风]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寓性情于景色描写之中的佳联。出句“一曲樵歌山响应”,从听觉角度落笔,樵歌一唱,群山呼应,那嘹亮的山歌,经过一座座山峰的传送,此起彼伏,余音悠远。全句用语自然,寄意深远。樵歌与群山,樵夫与大自然,山有情,人有意,和谐交融,天人合一。这样就含蓄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性情所在与价值取向,属于“妙手偶得之”的佳句。对句一 “半空月影水包含”,从视觉角度落笔,水月相映,水碧月朗,月辉映着水,水包含着月,此情此景,怎不让人俗念顿消,神清气爽?“半空”,当指明月初升未到中天,这样,就与出句在时间上也紧密衔接了起来:樵夫满载而归,兴至歌起,群山传音,之后,人去山空歌声杳,镜头便转向溪流之中水月之上。对句二“半湾渔火水忽悠”,同样是从视觉角度落笔,同样是把镜头转向水面,这里摄取的却是渔火在水面上闪烁在水波中轻漾的景象。渔火寂寂,水亦默默,却在无声中相得相守。这安宁幽静的情景,怎么不引人油然而生一种红尘纷攘兮“胡不归”的想法?
  
  出句:把酒临风风亦醉 [妙计山人]
  对句:飞花入砚砚还香 [兆霁]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清新雅致、寓情于景的佳联。全联用语平易自然,却余韵不穷。出句“把酒临风风亦醉”,联眼是醉。为何醉?酒,是其一;把酒临风,潇洒自在,是其二。按常理,醉的应该是人,这里却说“风亦醉”,“亦”字表明人风同醉,暗含人醉之意。为什么不直说人醉?诗家有言:以我观物,则万物皆染我之色;有情者,“观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醉眼观风,风自醉。此外,风亦醉,风解人意,风亦含情,如此有情之风,更加深了人醉的深度。对句“飞花入砚砚还香”,联眼是“香”,这里有花的香,砚中墨的香。花,可理解为大自然的花,更可理解成一切富含诗意画意的事物;飞花入砚,可理解为:飞花偶坠砚中,香气自溢,花自含情,砚亦有意(否则不会染其香),更可理解成:揉一切美好事物成文成诗,如此诗文,自然书香怡人,陶冶情操,纯净心灵。花香,砚香,墨香,文香,句亦生香。
  
  出句:不改清阴窗下竹 [烛之幽]
  对句:未沾污垢水中荷 [风在手]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咏物抒怀联。咏物联,能抓住并凸显所咏之物主要特征的,为佳;能寄怀于所咏之物的,物中见人的,尤佳。此联用语平易,却耐人寻味。出句咏竹。梅兰竹菊,四君子也。联中的竹,未滴翠于青山之坡,未弄姿于玉案之上,而是居区区窗下,不可谓无委屈。然而,即便委屈,也不改君子本色。清阴,既指竹林成荫,清幽怡情,更指清雅的品性、幽独的情操。咏的是竹,字里行间,却隐藏着君子的影子。对句所咏之物为荷。在一般人的眼里,荷与莲是不分的。而事实上,她们也确实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是莲,也是荷。周敦颐有言:“莲,花之君子者也。”荷,何尝不是如此?荷生于淤泥,长于清涟,却一尘不染,高洁自守。这不正是坚守节操、虽百折而不悔的君子的写照吗?污垢,既指荷生长的淤泥,更指红尘中各种喧嚣纷攘。对联讲究对立统一。全联出句咏竹,对句咏荷,可谓对立;然而,无论是竹,还是荷,都指向君子的纯净品性、高洁情操,这就是统一了。
  
  出句:推窗问月,案几清风何似我?[一生的落魄]
  对句:踏雪寻梅,腰间淡酒醉当歌![一生的落魄]
  对句:把酒临江,舟头逝水恰如歌![林间姝境]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典雅清新的借景抒怀联。出句“推窗问月,案几清风何似我?”“推窗问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名篇《推窗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生如梦,转瞬即逝。唯有明月清风,恒古不变。“案几清风何似我?”明月清风的永恒如新,正是人所追求而不得的,又怎么说“何似我”?似乎不通,其实这里转了个弯,正凸现了问者的洒脱飘逸逍遥。请看对句一“踏雪寻梅,腰间淡酒醉当歌!”既然人生苦短,那么,人立天地间,钟灵毓秀,何妨踏雪寻梅,醉酒当歌(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放开怀抱,让诗意人生更加潇洒有味?这样,就为“何似我”作了最好的注释。对句二“把酒临江,舟头逝水恰如歌!”“把酒临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苏轼的名篇《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样,对句就在意韵上很好地承接了出句。逝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江水逝不回头,人生不就是如此吗?逝水如歌,流年亦当如歌。这样,对句二比对句一,更有一种自信在。全联用典自然,如同自出机杼一般。
  
  自题:
  不栽庭院一竿竹;
  自种心田万亩梅。[谢青青堂]
  
  灵儿浅析:诗家有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当然,这“平淡”,绝不是指寡而无味的那种。)”或者“繁华落尽见真谆”之论。论家喜欢把那些语言平易自然意蕴深藏的诗,称作“出水芙蓉”。其实,联亦如此。《自题》全然口语,却耐人寻味。上比 “不栽庭院一竿竹”,给人一种高标独立的感觉。众所周知,梅兰竹菊,四君子也。不管其人本质是雅是俗,总喜欢在自家庭院中栽几竿竹,没有庭院的,也要盆栽幽兰,以显示自己的不粗不俗、品位高雅。这样子形式重于内容,反而成为另一种流俗。所以,作者毅然决然地表态了:不栽一竿竹。那么,是不是作者为了反对这另一种流俗,就退回到粗俗中去了呢?否,请看下比 “自种心田万亩梅”,原来作者在形式与内容、表象与本质上,别具慧眼地选择了后者。于是,用形式与表象上的否,更加凸显了内容与本质上的是。文如看山不喜平,联自然也不例外。寥寥十四字,却颇有波澜,不亏是高人佳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鸟韵生平仄;
  不束花丛绝整齐。[谢青青堂]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寄怀于景的状物写景联。上比“天然鸟韵生平仄”,从听觉角度落笔,写鸟啼婉转,抑扬顿挫之间,自成天籁。下比“不束花丛绝整齐”,从视觉角度落笔,写花丛高低俯仰,错落有致,绝无整齐划一的人工痕迹。无论上比的写鸟韵,还是下比的写花丛,其实字里行间,都展示了作者的怀抱,那就是拒绝拘束,尊崇天然,追求个性的解放。写花鸟,在明处;写怀抱,在暗处。所以,此联的联眼应该是“天然”。当然,花鸟风物如此,文章艺术亦当如此,为人处世更当如此。文章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论,艺术有“道法自然”之谈,为人处世有“天然率真”之说,便是明证。
  
  说联
  何必深究一字,得大意象,则云崩海啸;
  无须苦吟三年,有真情怀,则岳峙渊停。[怀抱昆仑]
  
  灵儿浅析:《说联》,以议论入联,重在说理,又不失形象。“深究一字”、“苦吟三年”是一般为文写联者的常态。古文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说法。这是重法度的表现。然而,作者认为,在法度之上,更有“大意象”“真情怀”值得大家追求。这样,就对对联从更高层次上提出了要求。而且,这理可推而广之,联如此,诗如此,文亦如此。纵观中国文学史,明末就出现过“性灵说”,倡导以平易语言,不假雕饰,不拘泥传统“格式”,把个体独特的性情、意志、情愫、愿望……等精神,真实不伪地表达出来,所谓“大朴不雕”就是。
  
  地
  无言自厚;
  持本方坚。[闹红一舸]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咏物联。咏物文体,贵在咏物寄怀两全。此联上比“无言自厚”,无言,厚重,确实为大地的显著特征。同时,它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联想到在大地上以同样沉默的形象耕耘着奉献着的农民。当然,我们还可以联想到更多具有“无言自厚”精神的人。他们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可是,他们却用自己的脊梁挑起了人类不朽的重担。下比“持本方坚”,固守根本,坚不可摧,确实为大地的本质特征。当然也是那些始终保持本色者的本质特征。唯有固守根本,永葆本色,方能坚忍不拔、坚不可摧、坚如磐石。全联字字谈地,又字字说理,可作为座右铭,起警策作用。寥寥八字,咏物寄怀,面面俱到,不亏为对联佳构。
  
  天
  呼我老,盼我青,咦?人间喜怒亦关我?
  怒谁黑?哀谁苦?唉!世上是非别理它![清时有味]
  
  灵儿浅析:此联采用了代言体。全联模仿老天口吻,惟妙惟肖,令人莞尔之余,不觉陷入深思。上比“呼我老,盼我青”,不由人会心一笑:老天也好,青天也好,埋怨也好,期盼也好,天自是天,与人间喜怒何干?字里行间,仿佛可见老天那般委屈申辩的神情。下比“怒谁黑?哀谁苦?”谁心狠如黑漆?谁命苦如黄莲?怒也好,哀也好,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面对红尘纷攘,老天爷一筹莫展,只有长叹一声,跳出三界外。全联纯用 用口语,却意韵深长,引人玩味。只是上比与下比异位重了个“怒”字,属白璧微瑕了。应该不是转载之误吧?
  
  浯台断想
  有好溪山当小步;
  得闲岁月宜清心。[楚书锋]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游景随感联。全联语言平实,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闲雅气度,却耐人品味。上比“有好溪山当小步”,“好溪山”当指浯台风景(没去过,汗),至于如何个好法,却未置一词,完全交付读者自行想象,“当小步”写作者感受,我们完全可以由此推想出作者面临好山好溪时缓步前行,边赏边叹,流连不止的情景。下比“得闲岁月宜清心”,红尘喧嚣,最难得的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偶得闲暇岁月,又当此好山溪,怎不让人俗念俱消、尘心一空?遗憾的是下比“宜清心”三字全是平声,犯了三平尾之病。
  
  
  月光作酒凭风饮;
  荷叶当杯由水持。[江天]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借景抒怀联。全联想象丰富奇特,落笔洒脱不羁,意境浑然绝尘。上比连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月光喻作多情的酒,任由风儿轻斟慢酌,此情此景,惬意之极!下比相应也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田田荷叶比作盛酒的杯子,这么美丽脱俗的杯子,自然也由莹亮纯清的水持掌着,此情此景,令人顿生不知今夕何夕此身何处之感。
  
  出句:紫陌轻扬花瓣雨 [蓝梦]
  对句:青山漫咏竹枝风 [风在手]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状物写景联。出句从视觉角度落笔,紫陌之上,片片花瓣纷飞如雨,无疑是一幅色彩缤纷的动态画,一首趣味盎然的抒情诗,令人恍入桃源仙境。轻扬二字,极尽花雨悠闲纷?的情态。对句着重从听觉角度落笔,兼有视觉效果。漫山遍野,竹喧风弄韵,仿佛青山是位多情的诗人,正在吟咏着独具风韵的诗歌。色彩上,有山的青,竹的翠。此外,还有风弄竹枝微摇的情态。全联浪漫如诗、斑斓如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18 05:26 , Processed in 0.1041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