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秦王政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图文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7-23 21:13:36  回复  

  “神秘泥板”
  
  相比较而言,乌鲁克最有价值的发现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泥疙瘩——古朴泥板.
  
  古朴泥板’通常指刻有早期文字是泥板,在乌鲁克出土的500~600块可上溯到公元前3300年刻有象形图和符号的‘古朴泥板’是迄今两河流域最早的文字资料,所以‘古朴泥板’成为了1912年德国人在乌鲁克铲下第一铲的重要原因之一。
  
  乌鲁克出土的古朴泥板为我们考证楔形文字的出现历史提供了依据,不过古朴泥板的发现基本只为专业人员带来惊喜,而有一块“神秘泥板”的发现却让整个西方世界都震了一下。
  
  先说说这块泥板的发现者,集考古学家、近东考古学创建者、艺术史专家和外交家等多个头衔于一身的英国人奥斯丁•亨利•莱亚德(Austen Henry Layard,1817~1896年)。”
  
  对近东历史和考古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莱亚德这个名字可说是如雷贯耳,不过我们现在并不重点说他的事迹,莱亚德只是发现并带回了这块‘神秘泥板’,他的出场还得等会,我们现在来说说这块‘神秘泥板’的识读者,另一个英国人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 1840~1876年)。
  
  史密斯不但识读了‘神秘泥板’,发现了秘密,还曾为了这块泥板做出过不符合自己性格的事。
  
  这块具有魔力的泥板让生性腼腆的史密斯来了次裸奔,但比起史密斯的大胆举动,更让人震撼的还是隐藏在这块泥板中的秘密。
  
  公元1872年,身为最权威的楔形文字专家之一的史密斯就职于大英博物馆东方古迹部,年轻的他正为即将出版的《西亚楔形文字铭文集》整理和临摹泥板,在一大堆被他暂时称为‘神话’的破碎泥板中发现一块记载的内容非常非常特别,异常激动的史密斯做起了另在场的研究室同事大跌眼镜的事,他竟然开始脱起了衣服。
  
  是什么发现能让腼腆的史密斯像打了鸡血似的这么激动?原来,这块泥板记载的居然是‘大洪水的故事’,一个与《旧约》中的记载高度相似的“洪水故事”。
  
  史密斯激动原因是《旧约》中的“洪水故事”并不是希伯来人首创,而是希伯来人从泥巴族那继承来的。《旧约》记载居然有了母本,这样颠覆性的发现能不让史密斯激动乃至冲动吗?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对这块泥板所记载的内容一定感到好奇,请恕在下卖个关子,在揭开这块魔力泥板的神秘面纱之前,还是先让我们的主角史密斯先生继续在历史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7-30 13:15:40  回复  

  史密斯的考古故事
  
  公元1872年12月3日,应“圣经考古学会”邀请,史密斯发表了他的“洪水故事”研究成果。史密斯在台上讲得是唾沫横飞,台下听众听得是如痴如醉,史密斯激动,听众更是激动,大多数欧洲人,甭管教徒还是非教徒,对《圣经》故事那是相当的熟悉,今儿个居然听到了“洪水故事”的疑似原版,大伙能不激动吗?
  
  正当大伙听着正来劲,史密斯突然不说了,并不是史密斯不想继续他的激情演说,实在是没料可爆了。原来史密斯得到的“神秘泥板”只是整个故事的其中一部分,剩下部分谁都不知道在哪。
  
  关键时候掉链子,人民群众可不答应,于是大会立即通过决议,恢复中断将近20年的西亚考古,寻找其他泥板下落。
  
  50天之后,也就是1873年1月23日,肩负大英博物馆考古使命,怀揣《每日电讯》老板赞助的1000畿尼踏上了西亚考古之旅。
  
  顺便说一句,史密斯怀揣的这1000畿尼可以让同一时期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再办一次“波希米亚丑闻案”。
  
  史密斯此次行程的目的地是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最著名的考古遗址——尼尼微(Nineveh),莱亚德就是在那挖到了“神秘泥板”。
  
  这个尼尼微的地理位置就在现在伊拉克摩苏尔(Mosul)市,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1873年3月2日,史密斯到达摩苏尔。
  
  人虽然到了,可考古发掘执照还没批下来,尼尼微只能看,不能挖,史密斯只好南下去巴比伦和尼姆鲁德考察。一个月之后,史密斯回到尼尼微,可执照还是没批下来。
  
  眼看这么干等批执照也不是个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史密斯再次回到英国当时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老根据地尼姆鲁德,在那挖了一个月,全当热身了。
  
  一个多月后,也就是1873年5月7日,史密斯终于拿到了执照,开始了对尼尼微的发掘。
  
  要说史密斯的运气着实不错,一个星期后他竟然奇迹般的真挖到了“洪水故事”的其他部分。
  
  既然目的达到,再挖下去意义已经不大,于是史密斯在六月初就结束了这次考古之旅,于7月19日返回了伦敦。
  
  在史密斯反程途中还发生了一个插曲,他在尼尼微挖到的和在其他地方收购到的泥板在土耳其亚历山大勒塔(Alexandretta)全部被扣,美索不达米亚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版图,帝国政府名义上有权扣留在本国出土的文物,后经英国政府的强力交涉,这批泥板才被放行,也就是从那时起到现在,这批泥板永久归属了大英博物馆。
  
  由于《每日电讯》为史密斯申请的执照期限只有一年,大英博物馆为了不浪费执照,自筹资金,再次把史密斯派往西亚,进行第二次考古之旅。
  
  1873年11月25日,史密斯再次踏上征途,次年1月1日到达摩苏尔,熟门熟路的史密斯立即投入工作,截至3月执照到期,又有几百块泥板及残片被发现。
  
  这次的套路还是跟上次一样,史密斯在归国途中又遇麻烦,摩苏尔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帕夏借帝国博物馆之名,要求史密斯留下所有泥板的副本,这要求从表面来看确实不过分,于是老实、又有些许天真的史密斯乖乖交出了许多泥板。
  
  其实帕夏的本意并非为国为民那么崇高,他图的只是私利。帕夏原本打算先以国家名义从史密斯那拿到泥板,再让史密斯花钱将交出的泥板买回去,从中渔利。但结果大出帕夏意料,老实人史密斯不跟他玩了,楞是没回购泥板。结果大英博物馆和奥斯曼帝国博物馆都没得到,这批泥板下落成谜,也许最大的可能是流落到私人收藏家之手了。
  
  史密斯虽然交出了许多,但仍把部分带回了伦敦,大英博物馆从史密斯的这两次考古之旅中收获颇丰,希望再进一步的大英博物馆主动向奥斯曼帝国政府申请发掘执照,准备让史密斯来个尼尼微考古发掘的帽子戏法,不过这次可没那么顺利,帝国政府回应:想要执照?没门!
  
  没执照,去不了尼尼微,史密斯只得留在大英博物馆继续为《西亚楔形文字铭文集》整理和临摹泥板,业余时间著书立传。
  
  经过史密斯的努力,《西亚楔形文字铭文集》第四卷于1875年面世,同时史密斯自己所著的《亚述发现》、《迦勒底人的创世纪》、《亚述名年法》和《亚述》等多部著作也集结出版,而当时的史密斯年仅35岁,前途不可限量。
  
  即使这样,史密斯始终有个心结解不开,他强烈渴望再次踏上西亚那片古老的土地,由于执照一直没批,史密斯只得等待,最后,实在等不下去的史密斯只身再次踏上征程,但这次等着他的不再是像往日般的荣耀......
  
  1875年10月,史密斯来到君士坦丁堡,等待执照审批。史密斯在去君士坦丁堡的旅途中结识了芬兰亚述学家埃尼白格(Enebeng)。
  
  埃尼白格正受瑞典政府派遣前往巴比伦和尼尼微遗址考察。很快,志同道合的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在史密斯等待执照审批的那段日子,埃尼白格一直陪伴左右。经过种种努力,史密斯的执照终于在1876年3月批了下来。
  
  有了执照,又有相同的目的地,于是两人结伴上路,目标摩苏尔。
  
  在到达摩苏尔之前,两人首先要到达叙利亚北部的阿勒颇(Aleppo),但那时阿勒颇不但部落战争频繁,还流行霍乱。帝国政府明令“非公莫入”,但充满的两人无视禁令,毅然前往,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条激情之路最后竟会演变成两人的不归路。
  
  先走一步的是埃尼白格,两人毕竟只是学者,充其量只能算“驴行”爱好者,野外生存能力的不足加上语言障碍,艰难的旅途使得埃尼白格撑不住病倒了,由于缺医少药,史密斯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友撒手人寰,幸运的是,相对身体素质差的史密斯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但好运并不常在,连续上演奇迹的史密斯已经快到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终于在1876年7月,历经艰辛的史密斯终于到达摩苏尔,可等着他的依然是战乱和疾病,雇不到工人的史密斯只能带着遗憾结束这次考古之旅,返回阿勒颇。
  
  来时,史密斯和埃尼白格结伴互助尚且倒下一个,归途只有史密斯一人苦苦支撑,烈日、酷暑、饥饿成为了挡在他面前的三座大山,快到阿勒颇时,史密斯实在撑不住了,因患痢疾,史密斯倒在了归途,以身殉职,年仅36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7-30 13:19:49  回复  

  吉尔伽美什
  
  史密斯的英年早逝对亚述学和近东考古学是个巨大的损失,但他在留给后人的考古财富却是无穷的,其中最著名就是那块“洪水泥板”,而它所记载的正是一部叫做《吉尔伽美什》的史诗。
  
  这部史诗是美索不达米亚文学的典型代表,是两河流域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部史诗。它分别刻在12块泥板上面,总共有3500多行,详细讲述了超级英雄吉尔伽美什的故事。
  
  图77: 记载《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泥板书.(第11块泥板)
   77-a: 记载了洪水故事的部分, 美索不达米亚最著名的楔形文字泥板书,于1872年被史密斯识读.
  新亚述时期,约公元前7世纪
  尼尼微(伊拉克北部)
  粘土
  A•H• 莱亚德
  H. 15.240 cm; W. 13.330 cm; Th. 3.330 cm
  阿淑尔巴尼拔图书馆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藏品号: ME K3375



77-b: 《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泥板书其余部分.
  新亚述时期,约公元前7世纪
  尼尼微(伊拉克北部)
  粘土
  A•H• 莱亚德
  阿淑尔巴尼拔图书馆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布里吉曼艺术图书馆
  藏品号: REV 126989
  

史诗描述的是:在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地区,有个叫乌鲁克的城邦。那里有一位国王叫吉尔伽美什(Gilgamesh 乌鲁克第一王朝第五个一把手),他三分之一是人,三分之二是神。他身高八尺,腰围也是八尺,在这里大伙要明确一个概念,身高和腰围相等的话那个人并不是方的,如果硬要把人看成是个几何体,那么身高就代表高,而腰围则可以看成是地面的周长,所以高八尺腰围八尺只能相当与一个长二尺,宽二尺,高八尺的长方体罢了。
  
  图78: 搂着小狮子的吉尔伽美什
  新亚述帝国萨尔贡二世统治时期,约公元前721~前705年
  豪尔萨巴德(古杜尔-沙鲁金,伊拉克北部)
  雪花石膏
  P.E. Botta
  1843-44
  H. 552 cm; W. 218 cm; Th. 63 cm
  萨尔贡二世宫殿觐见室【 Facade N 】高浮雕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古代东方部
  藏品号: AO 19862
  Ekta RMN 98 CE 1955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说吉尔伽美什,他不但身材高大,而且膂力过人,英姿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那绝对是帅锅一口。他自恃天资不凡,总觉得在乌鲁克找不道用武之地,于是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欺男霸女,以此来宣泄,弄得怨声载道。
  
  图79: 长生之旅
   79-a: 恶霸吉尔伽美什



人民忍无可忍,只得上访,向天神安努(Anu)反映情况,祈求天神的帮助。天神收到人民来信,非常重视,马上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重点讨论了人民群众要弹劾吉尔伽美什的议案,最后一致通过吉尔伽美什必须受到惩罚,于是天神派了就派了一个半人半兽,名叫恩齐都(Enkidu)的怪物,来和吉尔伽美什对抗

吉尔伽美什生活在城市里,而恩齐都和羚羊一起奔跑在野地,但两人的所作所为却差不多。吉尔伽美什派了一个宫廷妓女去招安恩齐都。但恩齐都决定向吉尔伽美什挑战,两人展开撕杀,但结果是势均力敌,不分胜败,于是发誓成为朋友(英雄惜英雄?也许有其他原因),从此两人形影不离,吉尔伽美什也决心从良了。
  
  图79-b:吉尔伽美什VS恩齐都
  

吉尔伽美什与恩齐都结成好朋友后,两人为乌鲁克人民立下不少功劳。他们先杀死了沙漠中吃人的狮子,后来又除掉了森林中害人的怪物胡巴巴(Humbaba)。这个胡巴巴神通广大,他的喊声就是暴风,他的嘴就是火焰,他的气息就是死亡,他还软禁了女神伊什塔尔(Ishtar)。吉尔伽美什在太阳神沙马什的帮助下,终于除掉了胡巴巴。

在营救女神伊什塔尔过程中,充满了危险,但吉尔伽美什勇敢无畏、不怕牺牲,誓死也要完成这项艰险的事业。经过残酷的战斗,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终于取得了胜利。吉尔伽美什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敬佩,也赢得了伊什塔尔的爱情。
  
  美女爱英雄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女神伊什塔尔初见吉尔伽美什立马惊为天人,加之英雄又救了自己,女神决定以身相许,于是充满激情的向英雄倾诉道:“请过来,做我的丈夫吧,吉尔伽美什!”女神觉得色诱的砝码还不够沉,便补充说,如果他接受她的爱情,就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美色和金钱双管齐下,自信满满的以为很快就能俘获英雄那颗怿动的心了。
  
  不料,吉尔伽美什就是不从,以伊什塔尔生活作风有问题拒绝了女神的求爱。女神的生活作风不检点只是吉尔伽美什一个表面上的理由,或说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其实另有隐情。
    
  先把隐情暂放一下,继续说史诗。因为遭到了拒绝,伊什塔尔由爱生恨,觉得受了侮辱,于是向他的老爹——最高天神安努告状。
  
  安努派了一头力量巨大的无比的天牛(据说是把天牛座给拉了下来)到乌鲁克城,残害了好几百条人命。恩奇都把这头公牛给宰了,并将公牛的后腿扔到女神的脸上。于是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恩奇都生病12天后便死去。吉尔伽美什放声大哭,他爱他的朋友甚于世间任何人,他不能让他死去。于是他发誓,非把恩齐都救活不可。
  
  图81: 吉尔伽美什和恩齐都大战公牛,女神伊什塔尔在旁观战(滚印,倒提公牛者即吉尔伽美什,手握“粪叉”者为伊什塔尔,另一男性形象则是恩齐都)
  古巴比伦时期,约公元前1800年左右
  西帕尔(伊拉克南部)
  1899
  H. 2.450 cm; Dm. 1.400 cm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藏品号: ME 86267
  

死是什么?人能不能不死?世间有没有人知道不死的秘诀?吉尔伽美什认为要找到答案必须要去找他的祖先乌特•纳皮施提姆(Utnapistim 苏美尔语“吉乌苏德拉 Ziusudra”的意译,意思是“永生”)。因为他是洪水过后唯一逃过死亡的人。吉尔伽美什历尽千心万苦,在海上经受了大风大浪,到第40天的时候,终于来到世界的另一端,找到了祖先乌特•纳皮施提姆。
  
  图79-d:吉尔伽美什在双子山—玛修山寻找冥府之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乌特•纳皮施提姆把如何由神指引得救,如何因保全人种而获长生的故事讲给他听。在他临走时,乌特•纳皮施提姆还把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药赠给他。



吉尔伽美什拿着药欢天喜地的往回走。快要到家时,经过一条河,由于长途跋涉,他想先泡个澡去去疲劳,再回去救他的朋友。不料,在他洗澡时,他放在岸上的药被一条蛇偷吃了!
  
  图79-h:蛇偷吃了不死药
  

吉尔伽美什失魂落魄的回到乌鲁克,见庙便入,见神便拜,惟一的请求就是让恩齐都还生片刻,因为他还有许多话要对他说。神被他的虔诚感动了,就让恩齐都复活了,两个好朋友终于又在一起畅谈。
    
  吉尔伽美什问:“死后是什么情况?”恩齐都说:“不能说。如果把我的所见所闻告诉你的话,你会吓昏过去的。吉尔伽美什坚持要听,恩齐都只好叙说起地狱的情况。整个史诗便在恩齐都的叙述中结束了。
    
  现在回到吉尔伽美什拒绝伊什塔尔的问题,做为一个生理正常的未婚男士,有MM倒追那绝对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更何况那个MM有貌又有钱,即使不能做老婆最个情人也是不错地,但吉尔伽美什毫不犹豫的将伊什塔尔PASS掉,不得不让人疑窦从生,唯一解释的通的那就是当时吉尔伽美什的性取向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已经有了爱人,并且那个他的爱人是个男的。
      
  那么吉尔伽美什的爱人到底是谁呢?这个疑问不难回答,他就是《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提到的半人半兽的恩齐都。
  
  下面我们说一说估计是有史以来第一对有记载的男同性恋的情爱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7-30 13:33:55  回复  

  在吉尔迦美什与恩奇都正式接触前,吉尔迦美什曾派一个宫廷妓女去招安恩齐都,美色当前,恩奇都没把持住,虽然跟派去的MM有了鱼水之欢,不过恩奇都还是决定向吉尔迦美什挑战,从这里可以看出刚开始恩奇都的性取向没任何问题。
  
  吉尔迦美什与恩奇都的初次相遇就是PK,在此之前吉尔迦美什的性取向也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是个每夜无女不欢的主儿,可当他遇到恩奇都的时候,情况戏剧性的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与其说他们的是英雄间的“不打不相识”,倒不如看成是两人的“一见钟情”。
  
  打斗时,他们俩个“像牤牛一样,狠狠的扭住对方。墙壁塌了,门坏了。吉尔迦美什弓起两腿、两脚撑在地上。”这时,文本话锋陡然一转,刚才怒目相对的两个人马上变成:“他的怒火平息了,他退到原来的地方。”
  
  恩奇都居然对吉尔迦美什大唱赞美式的“情歌”:“你的母亲生了你这个佼佼者,你这条猛牛中的强牛啊,真是力大无双!宁孙(Ninsun)啊!你的头可以高踞人上,众人之王的王位,是恩利尔(Enlil)让你承当。” 就这样,两个被对方的孔武深深打动的人,成了莫逆之交,马上并肩做战讨伐树怪。这样的突然的变化,这样深刻的吸引,不是“一见钟情”又是什么呢?
  
  在讨伐树怪的过程中,两人互相勉励,互相支持,结成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其中我们多次看到英雄流泪的场面,第三块泥板的“二”中:“恩奇都的眼里噙满泪水,他的内心感到苦痛,于是重重的叹气唉声”第三块泥板的“六”中:“吉尔伽美什满面泪流…… ”第五块泥板的补充的“二”中:“他的眼里泪如涌潮……”两个无比坚强的猛男,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让眼泪肆无忌惮的流下呢?当然因为正面对的是最值得信赖,最亲密的人,这样的情况已经超出了同性间正常的友谊的范畴了,或许可以把流泪看成是毫无防备的爱人面前展现自己柔弱的一面吧。
  
  打败妖怪后,吉尔伽美什断然拒绝了女神伊什塔尔的求爱,并且用一番长篇大论拼了老命挖苦女神,这显然是因为吉尔伽美什已经有恩奇都了相伴左右,为了表示对爱人的忠贞挖苦女神,并且他对美丽的女神MM提不起半点性趣。当受辱的女神弄来神牛惩罚吉尔伽美什时,恩奇都面对美丽的“情敌”自然分外眼红,他“掰下天牛的大腿,掷向她(女神)的脸”还说:“我若是抓到你,也要像治它这样,治你一番!我正要用它的肠子,把你的肚皮捆缠!”如此恶毒的语言,也只有在情人间争风吃醋时才说的出来。
  
  遭受诅咒之后,恩奇都患上重病,吉尔伽美什悲痛欲绝,他“泪如瀑布一般”,说“弟兄啊,亲爱的弟兄!为什么不顾我们是弟兄,竟将我无罪从宽?”恩奇都也开始诅咒与他有七天非常恩爱的神妓,但后来受人提示,因为神妓他才有幸得遇吉尔伽美什时,“他那颗烦恼的心”又“镇静如常”。这些都显示了两人关系的非比寻常。
  
  恩奇都死去之后,吉尔伽美什因为受到这样的刺激而走向了寻求永生的道路。他向女店主倾诉对恩奇都的眷恋:“和我一起分担一切劳苦的人,我衷心热爱的那个恩奇都,他和我一起分担了一切劳苦而今,竟走上了人生的宿命之路。日日夜夜,我朝着他流泪,我不甘心把他就此送进坟墓,也许我的朋友会由于我的悲伤而一旦复苏!七天七夜,直到蛆虫从他的脸上爬出。自从他一去,生命就未见恢复,我一直像个猎人徘徊在旷野荒途。……”
  
  这首同性恋爱的绝唱至此结束。
  
  《吉尔伽美什》故事迂回曲折,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十分优美,生动的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这一自然规律的愿望(妄图长生不死),也表现了人们敢于跟神PK但最终难逃被拍的悲剧色彩。这部史诗跟中国古代后羿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的类似处,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7-30 13:37:11  回复  

  灭世洪水的故事
  
  尽管史诗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真实的历史过程。在巴比伦时期的泥版以及石刻中,许多是以吉尔伽美什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说明该史诗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透过这部史诗,有人看到了人类的反抗精神,有人看到了最古老的断背山,有些搞文学创作的同志看到了优美的语言,搞历史的同志们看到了美索不达米亚的人文,地理,信仰等等。
  
  但黑色的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黑色的眼睛却看到了这部史诗所透漏的一个非常非常(非常俩字无限循环)重要的信息,那是就关于史前那场毁天灭地,差点把人类一锅端的超级洪涝灾害的记载。
  
  《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现存史料中对大洪水记载最完整,并且是以一个亲身经历者,以第一人称来对这场大洪水进行的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描述,并被刻在了《吉尔伽美什》的第11块泥板上。
  
  下面我们就简单说一下乌特•纳皮施提姆的自传体回忆录: 《灭世之劫——我和大洪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回忆录是以吉尔伽美什以步代车,历尽百辛千苦,一路又是跋山又是涉水,鞋子磨破了N双,终于见到偶像乌特•纳皮施提姆为开头的。
  
  吉尔伽美什初见偶像那个激动啊,小心肝扑通扑通直跳,但毕竟吉尔伽美什也是见过大世面的,平静了一下心情,理了理自己的思路,直接了当的提出自己酝酿已久的疑问:“您老是怎么得到永生的捏?”
  
  乌特•纳皮施提姆直直的瞅了吉尔伽美什半天才慢慢悠悠的开口道:“事情是这样地..."
  从前,乌特•纳皮施提姆住在幼发拉底河边一个叫做舒鲁帕克(Shuruppak)的古镇上,他的固定资产是一个冬冷夏暖的芦苇棚,虽然乌特•纳皮施提姆只是个普通蓝领,不过在他那复古式的别墅周围却住了好些个神级的CEO,所以乌特•纳皮施提姆虽身处陋室,心态还是相当的平和。
  
  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有天他听到神对芦苇棚喊叫,说是洪水将临,叫他毁掉房子,主要把存折和现金带上就成,其他东西该送的送,该扔的扔,别婆婆妈妈的舍不得,要破碗破盆还是要命自个儿看着办。
  
  如果想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继续撒欢的往前蹦达,就必须建造一艘“宽度必须和深度一致”的航母(诺亚方舟?)并“将一切活物的物种运进船中”。
  
  乌特•纳皮施提姆对神级CEO的最高指示哪敢不从,二话没说就带着一大帮子人轰轰烈烈的造起航母来,历时七天,人类史上第一艘航母正式下水,没搞什么典礼,气氛隆重而热烈,上面搭载了乌特•纳皮施提姆丁的亲属,家眷,大量的野生动物以及全部的工匠。
  
  后来果然六天六夜狂风暴雨,洪水灭世,那六天对乌特•纳皮施提姆很是难熬,外面的雨下得昂昂的,他的心里是瓦凉瓦凉的。到了第七天,洪水和风暴终于停止了,他分别放出鸽子、燕子和乌鸦前去打探水情。
  
  最后还是乌鸦不负众望,带回了洪水退却的消息,得知水退后,乌特•纳皮施提姆从航行了没多旧就搁浅在尼西尔山(Mt.Nimush)上的航母上下来向诸神献祭。主神恩利尔来到船上,为他和他的妻子赐福,使他们得到了永生,并让他们在诸河入海口获得了永久居住权。
    
  《吉尔伽美什》的第11块泥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给我们详细描述了史前的那场特大洪涝灾害,很多人看过之后只会一笑了之,或许少部分思维发散的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神话故事到底是古人的臆想还是记录的一段模糊的历史?这,或许真是个问题。
  
  纵观全球,世界上已有181个国家和民族有洪水故事发现。在中国,目前所见到的洪水故事文本,就有570多篇,涉及41个民族。这些有关洪水的传说几乎遍布了地球上每一处有人的地区,而且年代都比较久远,这是不是说明史前真有一场灭世大洪水呢?诺亚方舟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7-30 13:38:18  回复  

  多说无益,列举部分。
  
  先从地中海那旮开说,《吉尔伽美什》已经说过,就再不多说了。美索不达米亚发现的第二块洪水传说泥板,史称《阿特拉哈西斯(Atrahasis)史诗》。
  
  诗中说,人被创造之前,神一样得勤劳致富奔小康,由于神不愿只做个打工仔,就用泥土和一个被K死的神的血肉创造出人类来替代。那时的人们除了干活吃饭,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更别说什么夜生活了,太阳下山吃饱饭后就在自个儿家里造人玩,久而久之,人越来越多,又喜欢吵闹,使众神无法好好的去找周公,严重影响了众神的睡眠质量,众神于是就决定给人类点colour see see.
  
  于是众神发动瘟疫、遣来旱灾、饥荒和土壤盐碱,不过没起多大作用,人类反而用神给的几分颜色开起了染坊,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最后,众神怒了,得,一不做二不休,那就全灭了吧。他们决定发动一场灭世洪水摧毁人类。计划遭到了地狱之神恩基(Enki)的反对,恩基得到的回答是反对无效,一切照计划进行,不能阻止还不能告密吗?于是恩基让阿特拉哈西斯(本诗主角)建造了一艘方舟(又见方舟),逃过了这场浩劫。顺便说一下,洪水过后,神创造了不生育的妇女和受禁忌的妇女,同时派出名叫帕西图(pasittu)的恶魔专门从母亲膝上夺走婴儿,解决了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还有诸如希拓本,埃利特抄本,费城大学藏本等泥书上都有关于洪水的记载或是传说,巴比伦城的马尔都克(Marduk)大祭司贝若苏(Berosus/Berossus亚述文的拉丁转写则作Berusu)用希腊文写下了他的国家的历史,名为《巴比伦-迦勒底史》。其中的贝若苏的洪水故事是在泥板书出土之前,唯一为人所知的美索不达米亚洪水传说。除了鲜为人知的美索不达米亚洪水故事外,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拉(pyrrha)和丢卡利翁(deucalion)在大洪水后丢石头造人的故事,《圣经•创世纪》中的诺亚故事,《古兰经》中的努哈洪水故事,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文本。
  
  除了实实在在的文本,在希腊人、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中,洪水故事都有不少口头的传说存在。
  
  再转到印度,最早的洪水故事出自《百道梵书》,约产生公元前10世纪前后。
      
  故事说摩奴在水池洗手,一条鱼忽然蹦到他手中,张口就说:“好好照料我,我将保佑你。”并透露给他洪水将至的信息。鱼都开口说人话了,这事还能错了?于是摩奴将鱼养在陶钵,并随其长大而移至沟中,最后放入大海。
  
  后来在洪水果真来了,摩奴登舟,将舟系于鱼角,靠鱼力拖动到了北山,那里后来被称为“摩奴登陆处”,简称摩登。摩奴登陆后以黄油和牛奶、乳清、凝乳向神祭祀,突然大变活人,从祭品中出现一个漂亮MM,她自称是摩奴之女,逃脱了洪水又有MM从天而降,这么大一块馅饼把摩奴砸的晕晕忽忽的,就这么的摩奴和摩奴之女开始了造人大业...
  
  印度的《摩诃婆罗多•森林篇》,《摩奴法典》,《鱼往世书》等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情节也都差不多,就不多说了,不过还有一个穆里亚人(穆里亚Muriya,印度中部孟买和加尔各达之间巴斯塔尔省的一个部落.)创世故事趣味性还是很强的,值得一说。
  
  穆里亚人创世故事说的是上古时候,蚯吲见什么吃什么,比蝗虫还猛,最后把大地都给吃掉了,世界只剩下水。所有人都OVER了,只有两个孩子幸存(水上漂?),神将他们藏在一个葫芦里,葫芦的蔓藤从水中长出一直伸到天上。
  
  蚯蚓排出泥土后,摩诃普卢勃摘下葫芦,发现了里面的孩子。他派乌鸦去找大地,看到林果与他的弟兄们正在海上推犁耙,犁过的地方都变成了陆地,这两个孩子于是被送到陆地生活。摩诃普卢勃要两个孩子结婚,但他们说自己是兄妹,结婚岂不成乱伦了,所以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人与神斗基本是人吃瘪,天花女神出马了,她将二人分开,让他们得天花脸上布满疤痕(什么招毒用什么),彼此不相识,这才结婚。但二人毕竟是小孩,青春期还不知道到了没有,生理卫生课自然没有上过,男女之事当然不知,光打雷不下雨那怎么成?神急了,咋办捏?用药,什么药?春药。用了药之后的效果那是立杆见影的,在第二天早上就成功造出了下一代。并且由于女人吃药多,所以性欲比男人更强。
  
  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印度咖喱的药就是猛,不但催情还能开发智力,不服不行啊。
  
  东南亚关于大洪水的传说也有很多,而且几乎是那一地区所有国家所共有的一个故事话题。
  
  菲律宾伊富高人(Ifugaos 主要分布于菲律宾吕宋岛Luzon北部山区)传说中洪水的起因完全是自造孽,说的是有一次发生大旱灾,多吃了几年盐的老人们不知道是灵光乍现还是怎么的,出了个主意,挖掘河床底下,找河的精魂。要开采地下水就明说,偏要拿找精魂做幌子,还非要在河床挖,其他地方还看不上。
  
  人民群众甩开膀子大挖了三天,水是出来了,不过流量似乎大了点,反应慢的,腿短的,职业围观的可就遭了难了,被动的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了。
  
  这边尸骨未寒,连个象征性的追悼会都还没开,那边倒开起了庆功会。正当伊富高人兴高采烈的举行盛宴庆祝得到水时,天突然变黑,狂风呼啸而至,衣服还没来得及收,大雨就倾盆而下了,河水迅猛上涨,原来挖水时把河神老家给挖穿了,河神焉能不怒?小样,不是要水吗,给你们,要多少有多少。除了money多多益善外,其他东西多了未必是什么好事,结果除了维甘和布甘这对兄妹外其他所有的人都被淹死了。
  
  维甘和布甘虽说是兄妹,起先还分居,分别住在阿穆崾(Amuyao)和卡拉维坦(kalawitan)山顶。水将大地全部淹没,仅剩下这两个山顶。洪水淹没了大地六个月。大水退后,兄妹重逢,就住在了一起。一天,布甘发现自己怀了孩子,羞愧之中(其实根本没必要,都见不着活物了还羞愧个什么劲?),她离开了自己的屋子溯河而去。
  
  后来马克龙甘神以一个慈祥的白胡子老人形象出现在她面前,开始做起了她的思想工作,告诉她是神要通过他们重新繁衍人类,既然是最高指示就那么地吧,于是维甘和布甘就心安理得的造起来...
  
    马来西亚柔佛州(Johor)土著部落Benua-Jakun人的传说倒有点特别,大洪水在人类被创造前就有了,所以洪水没淹着人。大神Priman创造一男一女并不是人类的祖先,繁衍人类的是在女人左右两腿分别出生的一对男女,这也是为什么从同一个子宫生下来的后代不能结婚的原因。
  
  再把视角转到西半球,美洲印地安洪水故事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只是知道的人不多罢了。
  
  大约在1580年,基多记录的南美洲文本中提到,洪水毁灭人类后只有一对兄弟幸存。起初,他们只能找到树根和野草充饥,但过了段时间,他们每天干活回家都发现有人给他们准备好了食物。
  
  人的好奇心就是大,为了搞清真相,哥哥偷偷藏起来看那个神秘的管家是谁,他发现两只金刚鹦鹉进了屋子,脱掉它们的翅膀,料理家务。这个男人从藏身之处出来,把鸟吓飞了。但他还是抓住了一只。他和这只雌鸟结了婚,生了六个孩子,再殖了世界。另一个记录于1613-1653年间的文本更符合一般人的思维,其他都差不多,就是在结尾处有点不同:两个鹦鹉姑娘都留了下来,成为兄弟俩的妻子。他们的子孙还在瓦卡依纳山上建了一座神庙,将鹦鹉敬奉为主神。
  
  中美洲惠乔尔人(Lumholtz)传说是:一个人发现他砍下的树一夜之间又长了出来。他偷看到原来是他老爸的老妈纳卡维干的。她告诉他不久将有一场洪水毁灭世界。她指示他用树造一个箱子,装上谷粒、豆子和火具,还有五块压料的树根做燃料,还要带上一只黑母狗。箱子在洪水中飘了五年(这时间怪长的)。洪水退后箱子落在一座小山上。这个人象洪水没来之前那样回去干活。每天他回到自己住的山洞时,都发现有人已经给他准备好了玉米面饼。他暗中窥探才知道是母狗做的。她脱下皮变成女人给他磨谷子。他把她的皮扔进火里,于是她悲嗥不止。他用尼塔玛水为她洗浴,二人重新繁衍出了人类。
  
  加拿大印第安人也有此类传说。很久以前,由于人太多,不同部落的人为争夺狩猎地盘无休止的PK。一些先知梦到洪水将淹灭世界,他们商量将独木舟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木排。洪水来后,不相信梦的人被淹死,先知和他们的家人在木排上幸存。水退后,他们只得重建家园。后来人数又多起来,他们最终决定分开,迁徙到世界各地。
  
  太平洋西北岸印第安人当然也有此类传说,大神对塔克荷马山上的人和动物相互算计很恼怒,他叫一个好人往云端射了一箭,然后再向这箭的箭杆底部射第二箭,就这样一箭一箭的连成一条箭绳。大神叫好人与他的妻儿带着好动物爬上箭绳,登上云端。当他看到许多坏动物也爬在箭绳上时,就取下离他最近的箭,使坏动物跌到地下。大神开始不断下雨,洪水上涨一直淹到塔克荷马山最高的雪线,所有坏人和坏动物都淹死了。大神于是将好人和他的家人及好动物重新放回地面。
  
  从上面举的几个美洲的洪水故事可以发现跟东半球的幸存者有一些不同,东半球的一男一女到了美洲成人与兽了,美洲人还怪能想的。
    
  洪水的神话传说不光北半球有,南半球也存在不少。大洋洲、非洲,也有许多洪水故事发现。还是老规矩,列举一些有意思的文本做具体说明。
  
  新几内亚瓦曼斯人(Valmans)的古老传说:一天,有个大善人的老婆看到一条大鱼游进了港湾,告诉了她的丈夫。这个大善人可能是个先知,或是思维比较跳跃,一听说这事就马上联想到那条鱼大有来头,于是嘱咐自己的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要吃鱼去菜市场买,不要闲着没事去逮那条鱼吃。
  
  他家不逮并不代表其他人不去抓那条鱼,有便宜不占是傻×,其他人可不管那么多,捉住这条鱼拖到岸上,善人劝大家不要吃这鱼,不过可惜大善人口才不咋地,劝了半天没一个听他的,鱼最后还是被分吃了。神物被挂天必将大灾,善人掐指一算:洪水将至。造船是来不及了,急中生智,上树。善人忙将各种动物的一对赶到树上,树是椰子树,至于怎么赶上去的那就不知道了,反正连母猪都上树了,善人与家人随后也爬上了那棵相当于诺亚方舟的超级椰子树。果然,洪水从地下迅猛而至,所有人和动物皆被淹死。水退后,善人一家从树上下来,重建家园。
  
  澳大利亚有名的洪水故事有两个。一个是:有个叫伊奈提纳的,不好好的在海边叉鱼,却用鱼叉刺伤了一个蛤蜊人,蛤蜊人也是个不肯吃半点亏的主,与他争吵了起来,光吵不带劲,最后发展到了PK,伊奈提纳一气之下用一大块珊瑚将蛤蜊人直接KO了。蛤蜊人构造可不一般,其他不多就是血多,被砸碎的蛤蜊人血不断喷出,将海水染红,变为雾状,漫向陆地,淹死了所有的人与动物。只有两兄妹活了下来,神要他们结婚,以免整个部落灭绝。于是他们结为夫妻,成为强大的尤德瓦德部落的祖先。
  
  澳大利亚另外一个洪水故事就比较好笑了,远古时候,地球上只有神没有人,而且神的出生率极低,慢慢的神进入了老龄化。大洪水来了,将这些老神大多数淹死,少数没淹死的则被卷上天空变成星星。水退后,大神庞德吉尔的儿子贝沃兰德和女儿卡拉罗克返回世间,成为人类的始祖。
  
  非洲喀麦隆雅温得(Yaounde)卡卡族(kaka)的传说意义比较深远:一天下午, 某个村庄只有一个小女孩和她哥哥在家。女孩在屋外磨磨,一只公羊跑来舔她磨的粉。起先小女孩把公羊哄走了,但它很快又回来了。
  
  再赶再回,就这么折腾了几个来回,小女孩索性也不赶了,让它吃个了够。它吃饱后,对女孩说:“我要告诉你一件重要的事,今天将有一场大洪水,因为你对我很好,我才告诉你,我建议你和你哥哥赶快跑到另一个地方去。”靠,原来是个报信的。
  
  兄妹俩于是收拾了一些能带走的东西逃出村子,在他们逃跑时,回头看到一片洪水淹没了他们的村庄。他们住了好多年也没有找到人,后来羊又出现了,告诉他们可以结婚,尽管他们是兄妹,不过,他们必须打破一个陶罐底,并把它挂在屋顶的尖顶部位,而且还得在它上面安上一个没头的锄柄,这表示他们曾是亲戚。这就是现在近亲结婚的时候,夫妇为什么要在屋顶上挂上一个破底罐和一个锄柄的原因。
  
  说了那么多其他地区的洪水故事也该说一下我们中国的洪水神话了,我们的神话也是非常精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7-30 13:43:24  回复  

  “诺亚”的老家
  
  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梦已经醒来心不会害怕,有一个地方那是“诺亚老家”……
  
  欢迎各位来到“诺亚老家”。
  
  不过此“诺亚”非彼“诺亚”,这里就是《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乌特•纳皮施提姆的老家舒鲁帕克。”
  
  我们现在所待的地方是埃阿神庙,想当年这里就是乌特•纳皮施提姆的办公室。
  
  舒鲁帕克始建于公元前3000年的乌鲁克后期,属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城市之一,虽然建筑都相对简陋,但整个城市规模相对还是比较大的。
  
  城内有神庙、宫殿、官员宅坻和档案管等建筑,当然还有挨着底格里斯河而建的民宅(离城区比较远),乌特•纳皮施提姆当年住的还是茅草屋,但洪水过后都改成都改成泥屋了。
  
  舒鲁帕克相对于其他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市,存世的时间不算长,大概存在了四到六百年,并且知名度也不算高。”
  
  短只是相对而言,如果不是底格里斯河的改道,这座城市还会继续存世,并不会随着苏美尔民族的消亡而消逝。”
  
  与其他名城不同的是,舒鲁帕克从消逝到遗址被人们发现,一直都保持沉默,不像巴比伦等城市,虽然消亡的时间也不短,但从没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过。”
  
  因为知名度不高,很多考古学家都错过了对舒鲁帕克的发掘。
  
  这个位于巴格达和波斯湾和中间的城市,遗址还挺特别,通常情况下,遗址形成土丘的高度和大小跟文明的延续时间和辉煌程度成正比。土丘越高大,埋葬的古文明就越辉煌,延续的时间也越长。埋葬舒鲁帕克的土丘虽然占地达220公顷,但高度不够,一般也就2米,最高也不超过10米。”
  
  由于惯性思维,当英国考古学家洛夫斯特(W.K.Loftus ,在尼尼微和卡尔胡考过古)在1850年和美国人瓦尔德(W.H.Ward)在1885年来到这个被当地阿拉伯人称作法拉(Fara)的土丘时,根本没意识到这个矮土丘有发掘价值,所以他们的考察基本以观光为主,逛完一圈就回去了。
  
  直到十多年后,也就是1902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德国亚述学家希普莱西特的强烈建议下,德国东方学会派出正在巴比伦搞发掘的科尔德威顺带把法拉土丘挖了。
  
  发掘工作从1902年6月到1903年3月,共持续了8个月,项目带头人是科尔德威派遣的安德森。
  
  安德森充分利用时间,采用挖深沟的方法发掘出了法拉土丘下包括神庙、宫殿、官邸、民宅、庭院、墓地等众多遗址遗迹以及泥板、滚印、陶器等众多出土文物。
  
  在挖出的800多块‘古朴泥板’中,德国亚述学家德利奇从一个泥拄确定了这个被人遗忘了4000多年的遗址的真正名字——SU.KUR.RU,读做suruppak“舒鲁帕克”,也进一步确定了法拉遗址的历史地位——诺亚原形乌特•纳皮施提姆的老家。
  
  乌鲁克时期后,泥巴族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了大大小小3000多个城邦,这一时期被称做早王朝时期,两大主角分别是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7-30 13:55:17  回复  

  发一些外篇,有关早期文明的一些成因
  
  霸主之匙(外篇一)
  
  我们的地球已经存在了大约46亿年,生物们在地球上也已度过了38亿个寒暑,我们现代人的历史,不过区区15万年,而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则更短,连1万年都不到,也就是说,人类文明史只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个零头,我们平时买东西讨价还价的时候一般都会把零头抹去,但这个所谓的文明史零头可万万抹不得,本书就指着它活呢。
  
  呵呵,开个玩笑,文明史作为人类历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着我们从蒙昧走向开化,也使人类从一个渺小的物种成为地球无可争议的霸主,这一切,都拜“文化”和“文明”所赐。
  
  我们现在说的这个“文化”不是指人的知识积累,“文明”也不是“讲文明有礼貌”的那个“文明”,这两个名词都是考古学上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文明又是什么?西方人说了:“‘文化’就是‘culture’,‘文明’就是‘Civilization’”。
  
   简单来说,西方人认为历史考古学中的“文化”指的就是“culture”的词根“cult-”的原始意义“耕地”,用于特指磨个石头满处跑的那个年代(石器时代)特别是磨完石头还捏泥巴(制陶),玩红铜年代(新石器时代特别是铜石并用时代)的原始部落人类遗迹。而英文“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Civil,原始意义是“城市的”,所以规定了文明的三要素:文字,部分人有城市户口(城市,城市国家或城邦)和打“铁”(青铜冶炼),一般还得再加一个要素——跳大神(宗教仪式)。
  
  为了便于表达,在下面的论述过程中,我们将把“文化”跟“culture”,“文明”跟“civilisztion”人为的划上等号,也就是说下文中的“culture”用汉字“文化”替代,“civilization”用 “文明”替代,所表达的并不是两词原本的意思,而是把它们加工了一下,用来特指物质层面。
  
  按事物的一般规律,由量变引起质变,达尔文老先生提出的进化论也说过这一规律,但跟进化论无法完美解释寒武纪物种大爆发一样,人类文明的出现貌似也不遵从这一规律。
  
  我们知道,约5.7亿年前寒武纪的那次并无征兆的物种大爆发,使地球上几乎所有门一级的物种在短时期(约六千万年)内同时出现,之后并没有产生新的门一级的物种(灭亡倒是有)。人类文明的出现,也是一件很突然的事。
  
  从第一个现代人出现在非洲大陆,到人类第一个文明出现的这15万年,有量变的积累没错,比如制造石制工具和出现阶层等等,如果我们在公元前11000年环顾地球,会发现各地区人群的发展差异并大,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预见整个人类或某一地区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而之后几千年发生的事往往出人意料。
  
  先解释一下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公元前11000年这一时间坐标,因为最迟到公元前11000年,五大洲都有了现代人,并且都已经能立足,有些地区人类则已经开始以村落形式生活,也差不多在这一时期,现代人类干掉自己最后一个堂表兄——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而成为这个星球上唯一的人类(野人、雪人、大脚怪等未知生物不能做人类,至于是否属于尼安德特人之类的人类亚种,只能等以后真正发现活体做过研究之后才能有定论),虽然一切都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但文明的苗头此时并未出现。
  
  人类做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是直立行走(纯粹废话,用四腿走路的那还叫人吗?),直立行走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解放了双手,不过并没证据表明人是由猿进化而来,也就是说人类可能生来就能直立行走,那也就谈不上解放双手了。
  
  不管怎么说,“解放”的双手使人类干了第二件有意义的事——使用火。火能使人吃到熟食,有助于大脑发育。
  
  用火其实是件挺偶然的事,一般推测,雷把森林劈着了火,火把跑得慢的动物烤熟,人类又偶然(可能由于大火过后见不着活的动植物,人只能吃那些散发着香味的烧焦的动物尸体)吃到了熟食,觉得味道好极了,再加上火能驱走黑暗和寒冷,这就使人有意识地保存火种和使用火,即使这样,人类也并未立刻改掉吃生食和住洞穴的习惯,这也促使人类做了第三件有意义的事——制造和使用工具。
  
  我们可以把使用火看成是偶然事件,但制造和使用工具是偶然和必然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第一种工具——石器,其原料石头在自然界广泛分布,而对石料的初加工,自然界也能干,比如一把打磨很锋利的石刀,自然界也有(比如锋利的石头),只是数量过少又不容易找到,但人类的需求量又大,所以人类会以偶然采集到的锋利石为模本,对其他石料进行初加工,成为石器,继而发展为加工和制造复杂工具。
  
  有了工具之后,人类接着又做了第四件有意义的事,那就是动植物的驯化,我们将要讲述的历史,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人类最初做的这四件最重要的事,一环套着一环,看着是很必然的事,但我想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中间环节,几乎都是偶然因素促成,特别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第四件事,那更是偶然,或者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动植物驯化的原因,一般认为有四个。
  
  第一个因素是获得野生动植物的可能性减少了。早期人类属于狩猎采集一族,纯粹靠天吃饭,绿色环保无污染,但因为狩猎的风险大、危险性高,而且产出不稳定,所以第一个因素并不会导致人类饮食结构发生剧变或植物来源急剧减少,但也许只会促成第二个因素,即获得可驯化的野生植物的可能性增加。
  
  这特可以理解,食物的来源就两个,要么打猎要么采集,猎物少了但人的饭量不会变小,所以必须采集更多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块茎、果实等),基数上去了,可驯化的野生植物的绝对数量势必也会增多。
  
  第三个因素是食物储存、运输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看似是为利用野生动植物(特别是谷物)而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为驯化创造了条件,毕竟用来驯化的动植物只能是剩余的,如果袁隆平院士连维持身体机能的食物都无法满足,又怎么会拿可以直接变成食物的水稻去杂交呢?
  
  第四个因素是人口密度的增加和动植物驯化,特别是粮食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的关系确实存在,实实在在的证据也能找到,但两者的关系类似鸡和蛋的关系,促进和反促进,不过有一个矛盾无法避免,那就是人口密度的增长要高于粮食产量的增长。
  
  这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就促成在公元前11000年左右,人类开始对动植物进行驯化,不过这四个因素都成立吗?
  
  第一个因素,野生动物数量的减少一定会促使人类转向大量采集野生植物,从而获得更多可驯化野生植物吗?
  
  不可否认,由于环境(最后一次冰河期)和人为(大量捕杀)因素,公元前11000年野生动物的数量确实减少了许多,但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而且自然因素对所有的物种一视同仁,野生动植物包括人类的数量都减少了,人类缺乏足够的食物,即使在冰河期会保暖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被饿死,更别说人口规模有显著增长,这也使我们想到了一个名词——生态平衡。
  
  也就是说某一地区的物种数量绝不会衡定不边,会有上下浮动,作为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人类,在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或有绝对的实力去破坏这个生态平衡,人类的主要猎物还是小个子、攻击力低和数量相对较多的野生动物,而且猎物数量减少,人们本能地会想到迁移(老祖宗们就是这么干的),而不是在本地区寻找更多的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作为替代品,人们并不能预见到在本地区寻找替代品的收益会大于迁移所获得的报酬。
  
  也就是说,可捕获的野生动物数量的减少,人们第一个选择(或许也是唯一选择)应该是跟祖先们一样,进行迁移,其次才是在本地区寻找替代品。
  
  即使人们选择了第二种可能,那也应该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也会因为食物的缺乏(消化系统也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导致密度降低,减少到一定程度之后,生态系统再次恢复平衡,人们又可以从事狩猎了,除非人们在生态系统恢复平衡前找到大量的植物类食物来源,这种可能性虽说不小,但并不绝对,所以总的来说,第一个因素必须满足其他条件才能成立,而且不是当时人类的必然或最佳选择。
  
  第二个和第三个因素可以放在一起说,因为都是关于可驯化植物的,就像第一个因素一样,当时的人们并不会预见到粮食生产带来的巨大好处,他们并有榜样或者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即使他们手中握有大量可供驯化的野生植物,他们并不会有意识地去驯化。
  
  动物也是一样,只有在捕获活的幼崽,并且在肉食供应充分的前提下才会留下饲养,就好比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才会饲养宠物,当然那些“爱心泛滥”人士不在此列,不过那些宁可自己省吃俭用,降低生活质量去收养救助流浪动物或者保护野生动物的人士,是值得我们尊敬和表扬的。
  
  所以第二、第三因素只是条件,但这两个条件不会导致其后动植物驯化的必然结果,只是增大了概率,就像买彩票,投复式或买的注多只是增加了中奖几率,但有人买一注就中,中奖几率则比买100注的人低得多,这样的例子司空见惯,所以在结果出来之前,概率仅仅只是概率。
  
  第四个因素就更不用说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真要讨论起来那就没完了。
  
  所以说,动植物的驯化是一系列偶然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真要算概率的话,13000年前未必就比130000年前更高。
  
  还有一个重要的偶然因素我们也必须加以考虑,那就是天气因素,人类文明的出现是在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之后,冰河期改变了地球的气温,这也是动植物驯化,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的条件,之后的人类历史更是与息息相关,一般权力地更替都伴随着气候的急剧变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天灾。
  
  通常情况下,天灾使游牧民族(或其他相对弱小民族)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储备,破坏了其民族原有的运行机制,从而导致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发起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民族的强力进攻。定居民族由于自身也受天灾影响。并不能发挥其真正实力,所以被灭国灭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有的这些,都只能看成是偶然(或偶然中的必然),归根结底还是偶然因素占主要位置,也就是这一系列偶然因素杂短短的几千年就促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文明社会的产生。
  
  13000年前(也是公元前11000年)的地球各大陆,除了南极(南极大陆直到19世纪才有人到达,而且从没任何自己自足的居民),都已经有了人类在为生存而奔波忙碌。
  
  这时的人类很渺小也很脆弱,跟自己的动物邻居们相处的也不算和谐,欺软怕硬,碰到个子比自己小的,嗷嗷的就往前冲,外一碰到个大个子(概率不低),也是嗷嗷的冲,只不过多加了个向后转的动作,跑晚了跑慢了,不但有可能吃不上今天的晚饭,更有可能成为大个子的晚餐。
  
  虽然战斗力不强,但这时的人类早已显露出作为继恐龙之后的地球下一届霸主的潜力,语言的产生和工具的使用让人类有了称霸的资本,不过要真正坐上那个霸主之位,人类还需要一把钥匙。
  
  这把霸主之匙就是文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24 16:37 , Processed in 0.0951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