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08|回复: 4

《我与地坛》之那年、那书市、那地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9 23: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年,05年。一个隆冬季节,天微凉,但还不至冷到彻骨。

跟朋友在网上聊天,说起北京,说起北京的地坛。继而他又提起有个叫“殷铁生”的作家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我与地坛》。

事情的发生与发展就是这样,所谓“无巧难成书”,聊这话时,正是那年的冬季,恰巧赶上地坛正举办冬季书市。于是,下线,关机。拎包、出门。去地坛,书市,买书。

地坛,于我并不陌生。妈妈家离那里只有两站的路程。虽然离的很近,甚至每天上下班都从地坛门口经过,但真正进到里面,走走转转,寻着红墙灰瓦,去感受一下历史的年轮与沧桑却廖廖可数。

记得前些年,全是因为地坛每年的庙会,才会前去。每逢春节,那里云集了北京的以及四面八方的特色吃品:冰糖葫芦、面茶、灌肠、炒肝、爆肚,艾窝窝,驴打滚。新疆的羊肉串,天津的煎饼果子。。。。再加上北京的一些特色的民俗表演:吹面人,捏糖人,说洋片,抖空竹的等等,让地坛一下子生动起来。而实际上地坛在此之前能留在脑子里的印象也仅此而已了。

地坛的书市也算是庙会之外的另一亮点了。出门,乘车。此行的目的:买《我与地坛》。

不过两站的距离,快到要达的时候,手机响了,是朋友打来的:“我刚才又查了一下,不是“殷”铁生,是史铁生。。。。。”朋友就是这样,时差的原因,我这里的下午,他那里已是夜里了。只因为一字之误,也要打个电话来矫正,这份认真足以让人心生感动。于是,开心的应着“知道了,出门前家里人已经帮我纠错,我知道是史铁生了。”与朋友的交往快乐也在于此:一个痴执、一个认真;一个提到,另一个就要去买。

到了书市实在是一番热闹景象,一排排的摊位里面摆放着若干的书籍。书市并不单纯只是卖书,光盘、拼图、十字绣也是应有尽有的。从进门的第一家起便一个书摊一个书摊的去问:“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吗?”,“我与地坛?没有”“没有”“没有”!当几乎问遍所有书摊之后,我确信了,那书已不是当年或者说近年的畅销书了。以至于,对着很多商家问起来时,他们都似乎从未听说过有这么这一本书。

天渐黑的时候,一片扫兴,不得不离开地坛。《我与地坛》与我错过,未能买到。

怏怏而归一来因为没买到书空跑一趟,二来觉得辜负一份热忱,夸下海口要去买书,结果空手而归。

不罢休。在网上查到这书,于是,网上订购。

喜人,第二天,《我与地坛》已在手中。


因何,这么好的书就不畅销了?可是,于我,《我与地坛》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史铁生这名因患疾而至残,不得不以轮椅为步的男子,全书的文章中有几篇堪称“精彩”,让人读来不忍猝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两个的故事”。

作者将一种苦难的命运转化为一种担当,让人不觉起敬。

作者眼中的地坛是从自己母亲开始的,他回忆起当年自己初坐在轮椅上那种焦躁不安以及对不公命运的抗争,使得他每日疯魔一样的要出门,要去地坛。而当他有一次突忘带东西提早返回来时,却看见母亲依然还是送他出门时的样子呆呆的立在那里等他归。

那是一种怎样难奈啊!一个母亲眼见着儿子病残至轮椅上,无力改变。知道儿子郁积心头的苦闷,却不能劝解。所以,只能以母亲特有的方式疼着宠着理解着儿子---默默的任儿子出门,苦苦的等儿子回来。却从没向儿子抱怨:“你也替我想想啊”!
当读到:“有一次,我忘了事,才出门又折回来时,却见母亲依然是张望的样子站在原地看我”心被揪紧,母亲,多么伟大称呼,随着作者的文字,便读到母亲的慈祥、仁爱。更读到一个懂事之后孩子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

再一则,便是《两个故事》。讲的是作者在地坛里遇到一个老者。
故事的跌宕便以老者给作者讲自己的故事的形式铺陈开来:老者在国家快解放前,奉命以叛变革命的假象打入敌人内部去探听情报。那时候为了保全革命力量,这种命令的发布便采取了单线下达的方式。也就是当事人只知道他的上线领导人叫刘国华,由刘国华来负责部署命令给他。而再上一级或其它人是谁,他便不知了。这样做,只为了如果其中有人叛变,其它人不会被牵连。这在当时是纪律。
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当当事人成功的以叛徒身份打入敌人内部,并初步得到了敌人信任,尚示来的及为国家效更多的力的时候,就在这当口----全中国解放了。他本可以以英雄至少也是功臣的身份荣归了。可,世事难料。偏偏他的上线刘国华却失踪了。这就意味着,没有人能证明他不是叛徒了!
此后数十年,老者便背上了叛徒的罪名,不得正身。也因此,老者的一生都在找寻刘国华、为自己证明清白中度过。这其间好不容易有个女人相信他不是叛徒,嫁给了他。可越是这样,他觉越得要找到刘国华证明自己是英雄而不是叛徒,这样才对得起老婆的信任。后来,该要孩子了,他不要,他怕孩子也背上叛徒儿子的罪名,他还是想找到刘国华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再要。这样一拖,就拖到老婆不能生产了。
这一生,只为寻找一个人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这样的苦役在经历了文革那场浩劫,闭着眼也能想象得出老人会受到怎样的责罚。可老人并没动摇,几乎找遍了全中国,就是一门心思的要找到刘国华。
这不,当他在地坛见到作者的那个下午之前,老人终于找到了刘国华。本来,一切都可以沉冤昭雪了吧,偏偏命运捉弄人-----这个刘国华从解放那天起突然中风成了植物人,不能说也不认人了。
哎,历史啊,事件啊跟一个人开了多大的玩笑,耗尽一个人的一生到头来揭开的却是个无底的谜。
书是读完了,不觉便让人陷入了沉思。故事以文学的历场展示了生命的景观。人的个体与命运孰轻孰重?

那年,史铁生
那书市  我与地坛
那地坛。。。。沉暮的余阳下,娓娓的讲述着人的、生命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0 16: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白马老师那篇相比,
清心这篇多了些曲折哈。
由心动到行动,失落到柳暗花明,
书未读就已经先品尝了一份“错过”的心灵体验。
文中的一句话也许就是对书的最好评价了:
“作者将一种苦难的命运转化为一种担当”,
这是一种心灵的默契。让人有种一起掩卷而叹的心情。
感觉清心收笔收得有点急,是受书中情节的影响么?
问好清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21: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看到了两篇关于《我与地坛》的文字。
俺也去找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22: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清心,这篇也很不错,原来还有一本书么?哪天也去买本看看。这篇文字让人感悟很多。喝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23: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史铁生的笔下,地坛不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而是承载与见证着历史和人生的轮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5-13 12:48 , Processed in 0.1202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