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09|回复: 0

金风细雨楼专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 07: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是十几年不流行果匣子了吧?”坐在出租车里,看着外面琳琅的年货热闹的人群,我突然冒出这样一句。
“得有十几年了,现在生活好,谁还送那个啊。不过当年那可是好东西,一个果匣转悠一圈还能转回来,里面蛋糕快长毛儿了才舍得吃。”司机随口和我聊着。我一乐,他说得还真形象。

关于果匣的记忆贯穿了我整个童年,那是年的专利。漫天的鞭炮声中,推门进来一张张笑脸,一句句祝福和一对对果匣。现在想来,把这种装满点心的长方盒子叫“果匣”,应该是有很多古老的情韵,明清的宫里过年就流行这个礼儿,总是透着一股老北京的味道。而十几年前,“北京”这个词就是流行与高档的标志,于是大多数点心盒子不但要叫果匣,还会印上“北京糕点”的字样。还有一种说法就简单多了,北方人把点心又叫“果子”,这样也解释得通,就是少了些韵味。

不过儿时对“韵味”是不懂的,果匣吸引我的是漂亮的包装和里面好吃的点心。每次客人提着一对或者两对果匣进来,我们姐弟三人就开始为他们的寒暄默默地“倒计时”,挨到客人前脚一出门,三个人就会冲出去抢着把果匣拿到小屋子里,品评它的包装,拆开包装检验它的内容。等爸妈送客人回来,我们的三人小组已经对果匣如何处置拿出了详细方案????漂亮的盒子留下,把点心转移到其他盒子里;爱吃的几样要拿出来,换些别的点心进去......一直对我们实行严格家教的爸妈当然是不让的,可爷爷奶奶最后总会来打圆场,说过年了孩子喜欢就留下吧,再买些别的去还礼。

一般的果匣都会有七八样点心,比如小杂拌,酥饼,江米条,蛋糕,牛舌饼,炉果什么的,我最喜欢的是那上面带厚厚一层白糖的“芙蓉糕”,不过这样东西在果匣里不多见,有时打开好多果匣也找不到两块儿。于是越来越多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位来客手中,盼望过年的敲门声如此强烈,看到提果匣的人进来,马上兴奋地到客厅拜年,觉得自己的微笑分外热情和真诚。

大人们自然不象孩子这样对果匣有“盼头”,在他们眼中这些是道具一般目前只供观赏的东西,还要拿去回礼。今天接了高高一摞,明天这家两盒那家一对儿地走一圈,大致总是收支平衡。总要出了正月十五,拜年都拜得差不多,剩下的才可以一家人享受。八十年代虽说过了“吃白面得等过年”的时候,可谁家也没多少闲钱买点心吃。于是这果匣受宠起来,如同“圣诞老人”一般,每年的特殊时刻才会出现,一出现就要占尽所有的风头。一个果匣可能会风光地走上好多家,在每一家留下吉祥温暖的问候后继续周游,被许多大人搬运,被许多孩子拆装,忙过半个正月,它也累得没了模样,不好再去串门子,只好落在谁家歇在谁家,被打开吃掉。可惜的是,本来这果匣里面的点心就不象现在这样现做现卖,又经历了几次轮回,有的发硬,有的发霉,有的沁油,只好上锅蒸一下,多少也会带些“哈拉味儿”。


也许正是因为果匣只在年来的时候出现,在年去的时候消失,才会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吧,虽然十几年不见,还有人在年的时候记挂着它。比如满手琳琅年货的我,比如这位天天接载琳琅年货的司机。

对比以前的盼年,我也感觉现在年味淡了,这不奇怪。衣食住行,现在还什么是年的专利?果匣,新衣服,压岁钱这些只有过年才舍得的消费都成了历史。妈这两天就犯愁:“过年吃点啥呢?生活好了,天天想吃啥有啥,天天不都是过年呢吗?”

年味淡了,它曾经如此集中的激情与快乐已经融化在每一个温和的日子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4-29 23:32 , Processed in 0.1133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