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13|回复: 4

[原创]秦皇岛 往事越千年(花间留晚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31 19: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走在历史光影中(序)

回眸历史,更多的是烟云散尽,所见空蒙,一些人一些事既不能相见,又无法触摸,于是只能于书册间去追寻曾经的过往。正统的二十四史,加之杂七杂八的稗官野史,让人们还能重温古老的岁月,远去的时光。



史书中的文字,满足了人们怀旧的渴望。可是,纵使那文字再鲜活,也毕竟是单调的,间接的,毫无色彩的。今日犁田昔人墓,昔日流水今人家。沧海桑田,时代嬗替,该消逝的必然消逝,这总是历史的缺憾,人类的缺憾。还好,有一些故事以具象的形式留存下来,尽管时空交互,风云迭起,却终于能让人抓住光阴的丝丝缕缕,在切实的砖瓦石块古风民俗中求证金戈铁马、秋收冬藏的真实。



那些古址、文物,于是成为历史的符号,成为不可再生的宝物。



每一个城市,都有这样的符号。在这些符号中,人们可以反复地体味出这座城市的味道。



秦皇岛,显然是一座味道更浓郁更醇厚的城市。



走马观花地看,秦皇岛无疑显得年轻。崭新的街道,崭新的楼房,四面八方来此淘金的崭新的面孔,使这座城市充满了无限活力。可是,只要走进它,融入它,所陶醉的就不止是山水形胜,历史的符号会在不自觉中让人注目与思索。



世界上唯一一座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城市,单是这一点,就足以引起更多的关注。



二千年前的秦始皇,不惜车马劳顿,从定都的咸阳千里迢迢来碣石驻跸,自然有他的道理。《史记》中有记载说,秦始皇三次出巡“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羡门、高誓是海中仙山上的神仙,炼有长生不老药。派方士卢生从这里出海,寻找海上仙人,更有徐福率领3000童男童女东渡扶桑的故事流传日久。那么也难怪后人往往把秦始皇求生惧死当作谈资。



不过,六国灭、四海一的千古一帝,求长生肯定不是他治世的全部。他要建设一个心中绸缪已久的理想社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在碣石,他令丞相李斯写下这样的文字,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之后的动作更证实了他此行目的。集举国之人力、物力、财力,修建长城,抵御匈奴对北部边境的骚扰。于是,有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于高山大漠的万里长城;有了寻夫未果、命断碣石的孟姜女凄恻悲凉的千年眺望;有了金山嘴、鸽子窝、求仙入海处和孟姜女坟附近大大小小的秦行宫遗址……



秦始皇的碣石之行,缔造了今天的秦皇岛。



不知是否秦始皇的缘故,引得更多帝王钟情这里。公元207年秋天,曹操东征乌桓,凯旋至秦皇岛,在这里观沧海,看日出。天高气爽,秋色流光,诗人触景生情,才思涌动,吟咏出流传至今的名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其情慷慨豪迈,读来荡气回肠;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来到秦皇岛。时值春日,万物萌动,淑气回升,眼前一片蒙茸胜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终于按捺不住激情,赋得一首《春日观海》。可是,无论他怎样激情澎湃,也脱不开政治本色,心存大局,无意玩赏,故在“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的同时,所思虑的依然是“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五位皇帝,每回关外拜谒祖陵,必停留在山海关,老龙头的澄海楼成了他们观海赋诗的好去处。时光流转到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挥毫写下人人耳熟能详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世间代有才人出,总有新桃替旧符。当这些人物已成旧事时,诗句却被洗磨得愈发鲜亮。看来,诗比人本身更重要。



秦皇岛最能引人注意的,除了这些叱咤风云的英才豪杰外,该是它眼睁睁领略的尘世变迁。几许欢歌,几许惨痛,几许无奈。《史记》中,人物传记部分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是《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是秦皇岛历史上值得书写的早期人物。他们是商朝孤竹国君的长子和少子。他们的父亲临终前曾确定少子叔齐继位,但叔齐认为应该兄长继位而推让,伯夷以父命不可违而不受。推让的结果是,兄弟二人都离开了孤竹国,去投奔周文王。但周文王已死,文王之子武王出兵征讨为君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力劝而未能奏效。武王推翻商纣王之后,建立了周王朝,伯夷、叔齐便隐遁于首阳山,至死“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所在孤竹国,就是今日秦皇岛所属的卢龙县。在卢龙层岩叠嶂的六音山中,至今还存有“伯夷叔齐读书处”的遗址。



其实,伯夷叔齐让位的故事,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谜团。始终不明白为何在儒术已经盛行的汉朝,能把他们兄弟二人置于史书中那么重要的位置。叔齐让位,奉行的是兄弟之“悌”,而伯夷不受,同样恪守的是父子之“孝”,推让的结果是,一个失孝,一个无悌,而且为了所谓的仁,放弃了祖辈经营日久的国家,这样涉及的就不止是孝悌的自家小事,而是更关乎名声和品行,关乎国家社稷的“忠义”了。那么,所能做出的解释只能是,这种兄弟互相谦让君位的高风亮节是那个时代不曾有过的,而且,这种清名为人类所共赏,因此才能历久弥新。所以正统而且保守的宋朝政治家司马光这样赞叹:夷齐双骨已成灰,独有清名日月新。饿死沟中人不识,可怜今古几多人。古人,为我们这块土地赢得了最早的美名。



与伯夷叔齐不同的是,在秦皇岛这块土地上,更多的是为了寸土争夺而大动干戈,为了民族利益而浴血苦战。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打进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在山海关吴三桂投降多尔衮,开关迎清兵,清王朝从此入主中原。公元1644年,中国农历甲申年,瞬息万变的历史风云中,山海关成了历史的见证者和转折点;1898年,秦皇岛港开运,北戴河被清政府宣布为“允许中外杂居”的避暑地,此后有众多的洋人在此招摇和逍遥;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山海关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据点;1933年,中国军民戮力同心,与入侵日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殊死斗争,榆关抗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1945年11月,一场山海关保卫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日解放东北奠定了基础……这里的人民不乏仁义,同样不乏勇敢。



走在秦皇岛的街道上,感受也许与其他城市无异。一样的建筑,一样的人流,一样的繁华胜景。可是塞上烽烟、辚辚车马、剑戟铁衣依然有着雪泥鸿爪的痕迹。太多的人,太多的事,都融化在这里的物事中,甚至空气里。这种捕捉不到而又无时不在的气息,使这片土地古老又年轻,普通又神奇。



因为太久远的历史正在淡去,使秦皇岛日益成为平民化的城市。山海之间的秦皇岛,兼容了山的雄浑厚重和海的博大包容,这在城市的居住者身上得到绝佳体现。在秦皇岛,可以听到形形色色带有不同韵味的普通话,可以尝到林林总总带有各自特点的地方菜,来自不同地域的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他们同本土人一样,关注着吃喝玩乐柴米油盐,也关注着这座城市的建设和走向。秦皇岛,因此具有了亲和力。



秦皇岛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行走,走成了中国大陆第二大港口、北方最大的不冻港、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走成了“玻璃城”,走成了中国“桥梁之母”,走成了最早开放的沿海十四个城市之一……朝代更迭,赋予它的不仅是时光流逝的喟叹,更多的是坚韧顽强和宠辱不惊的精神。相较于其他城市,秦皇岛似乎在历史上更有其炫耀的资本,但是她没有躺在历史的废墟上自我陶醉自我张扬,可是,在她的无声中,我们分明感到历史的积淀和光芒。



海边听涛东山望月,北戴河观鸟联峰山踏青,热闹的石塘路市场,繁华的太阳城商业区,拥挤喧闹的金三角小吃摊,无论俗的雅的,弥漫的都是尘世的烟火气。在这样的热闹繁华中,决然感受不到历史的沉重感或者戏剧性。生活在这里的人,习惯了清爽温润的海风,习惯了不染纤尘的环境,所以他们会自豪地说,走了许多地方,只有秦皇岛最适合生活。



适合生活,似乎与历史无关。秦皇岛笼在历史的光影中,又绝不埋没于其中。历史气息与生活味道极尽融合,使秦皇岛保持了自己的独特。



秦皇岛于是新鲜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9: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沧桑阅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天下第一关:无言谁会凭栏意











来山海关,倘若不看天下第一关,那简直等于白走一趟。要看的是什么?无非是山、海和关城。看了山海而忽略了关,留下的不仅是游览的空白,更是人生的遗憾。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的东门,也是四座城门中仅存的一个。从前叫做“镇东门”,从名字上就能体味出它的寓意。镇,既是镇守,又是震慑。从阵势上先有凌人之气。高悬于箭楼上的“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更为它平添了一股凛凛霸气。











小时候,每年都要来天下第一关玩一两次。那时,它没有现在的围栏,只作为一个古老的城门存在着,供人玩味,也供车马通行。每次都是从火车站走着过来,进入南门,踩着不是很平整的石板路,踢踢踏踏地经过大小店铺,看那些刻有花纹的墙头和门板,一路好奇着,激动着。在十字街往东一转,便能看到高高的城楼和那五个气势恢弘的白底黑字:天下第一关。“关”是繁体,看着陌生,但读起来却知道肯定不会错。那五个字如同一种诱因,能立时撩拨起情绪中的兴奋。到了,到了!略显疲沓的眼睛和脚步,都因之活泼起来。











并不知这五个大字有什么来历。那时所迷恋的,是城门前两个高大的青石狮子和古暗幽深的城门洞。狮子被人抚摩得光滑锃亮,眼睛里似乎含着笑意。城门洞里无论冬夏都是暗暗的,倘若在夏天,把整个身子贴在墙壁上,立时有说不出的凉爽渗透到全身。城门里的砖有的破碎了,有的还完整着;有的光滑着,有的仍旧粗糙。有调皮的孩子在上面写字画画,还有乱七八糟的划痕。想象着从前的迤俪不绝的驴车驼铃、拖儿带女的逃荒人家和辚辚作响的兵马战车,跑过去,再跑回来,似乎也做了一回古人。城门的这边是阳光,另一面也是阳光,有人不停地从这面的阳光中走进门洞,再走入到那面的阳光中去。门洞,仿佛饱含了种意象,把时间空间都染上了光与影的形态和色彩。











为了保护这座不可复制的古物,现在的天下第一关被包围了起来。它成了养在深闺的宝贝,不再受车马的折腾和孩子们的捉弄。那块远远地昭示威风的的牌匾,也被藏在城楼之内,悬挂的只不过是个复制品罢了。











据清光绪四年编写的《临榆县志》记载,天下第一关牌匾相传为明朝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书。萧显曾在朝中为官多年,以敢于直言而闻名,其书法沉郁顿挫,自成一家,名列明朝32位大家之中。晚年退隐山海关北角山中的围春山庄,优游山水,诗酒自娱。后世方家说,这五个大字笔力遒劲,神气凝重,充溢着大家风范。尤其是“一”字,笔画简却不显单薄,活脱脱当风吴带;“关”字,笔画繁却不显臃肿,结构紧凑固若金汤。不过,史书中的“据传”又为这牌匾设下了一个疑问。1933年出版的《榆关抗战史》中,就多次提到该匾为明朝奸臣严嵩所写,一直保存在关城东南角的魁星楼内,后被日军掠去。史书的莫衷一是,让人无以为凭。这便是历史的真相??即使在书中,白纸黑字,也使人坠入云里雾里。“天下第一关”究竟是谁人所书,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几个大字,还能让喜欢书法的后人得以观瞻,得以揣摩,那就让它作为一个谜团存在着好了。











从城门南侧沿着长长的马道走去,右面是厚重的灰色长墙,墙体保存完好,风蚀雨侵的蜂窝更见岁月的无情与真实。左面松树水杉和各种杂树密密匝匝地拥挤过低矮的围墙,枝柯横斜,恣意舒张,显出牵衣绊裳的恋恋不舍。天下第一关??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重要关隘就巍然挺立在马道的尽头。











12米高的城台上,耸立着两层箭楼。楼内外檐桁枋心,四周有箭窗。箭窗被漆成红色,中有黑心。红色黑色交杂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肃穆。那种肃穆中的联想,也只有古代的兵士,和摆脱不开的战争。士兵以城楼为掩体,隔着箭窗射击,已成为不可细数的时光。











箭楼的四角飞檐上的装饰动物,或许能见证那些时光。这些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小东西,有着让人不解又让人发笑的怪名字:走投无路、东张西望、跟盯拌倒、趴地望海、坐地分赃。一些名字像是侦探了望,一些名字像是为盗为贼,总之让人有种种胡乱的猜测。它们在高高的檐牙上俯瞰了许多年,看惯了秋月春风,看惯了兵家胜败,看惯了古城沧桑,更打量着城头上两排历史人物的变迁沉浮,欢欣悲凉。











天下第一关是个有趣的建筑。女墙,城台,瓮城,罗城,使它的趣味浓郁,颇有嚼头。











女墙,长城外侧凹凸的墙体,军事上叫它剁口。诗意的名字,阴柔的意象,却是长城的最显著特征。古人用隐讳的方式,表达了鲜明的取向??防御。他们相信,把城墙上筑以富有女性特点的凹凸墙,定然能够以柔克刚。











城台是长城自身守卫的堡垒。在天下第一关附近的长城上,每隔200到500米,就有一个四方台子突出到长城外侧,在那里能够清楚看到长城外墙根下,纵使兵临城下,也能轻松歼敌。











瓮城在城楼东侧,是一个不大的城圈,从战略上看,它是关城的卫兵。在上面可以环顾四野,又能三面御敌,瓮中捉鳖。现在的瓮城中树木葱蓊,浓阴密布,有人在里面闲行漫步,早不见往日的剑拔弩张。











罗城是瓮城的外围。罗,罗列,重叠。也就是城外之城。从天下第一关的城门洞穿过进入罗城,还能看到许多当年筑城单位的模印。“万历十二年真定营造”“万历十二年滦州造”,这些又大又厚的砖,扑面送来更加浓厚的历史气息。











更有味道的是那些让人让人忽略的墙根小洞。它们位于城墙的内侧,外面还有一根根长长的石槽,匀称得如同自家庭院的精心点缀。没错,它们是用来排水的。可是为什么只在内侧而外侧没有?那是因为防御的需要,生怕敌人利用伸出的石槽挂上软梯攻破城池,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肥水不流外人田。











喜欢在夕阳将逝时伫立于城台四下眺望。迎着渐斜的光线,看古城在暮色中被点染得金黄。瓦屋,烟囱,树木,起伏错落的一切物事,都被笼上薄薄雾气。雾泛着迷梦般的金色光泽,人影、街道迷离恍惚起来,都变得梦境一般了。时间静止了,声息隐去了,物我难分了,萧显,严嵩,魁星楼的炮火,愈退愈远,渐至模糊,消失。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停顿在这奇异的一瞬。转过身去,东罗城中的松树林在天下第一关高大城楼的阴影中沉默着。而北面的燕山山脊,长城正被绚烂的金边所镶嵌,气势磅礴地越过一道道山岭。











    凭栏垛口,战争的烟尘早已落定,昔日的陷马坑变成民居和良田。如今的护城河如玉带般潺潺流淌,城墙的影子,柳树的影子,清澈的流水映照出一片静谧安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9: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城博物馆:一册泛黄的书页





一直以为,去山海关游玩,最该先去的是长城博物馆。长城博物馆是长城的衍生物、附属品,但是自有它存在的必要。那里展示的不仅是山海关的明长城风貌,更有对整个中国长城史的追踪和溯源。即使是对山海关历史丝毫也不了解的人,在那里走马观花地转个来回,走出来再看山海关的残破城墙和苍老门洞,也不会觉得陌生。





顺着天下第一关城墙下的小马路朝南走,一路上多是工艺品门店,不过200米的距离就到了长城博物馆。它坐落在长城脚下,一座幽静的院落,竹木扶疏,馆舍俨然。这里面积不大,共分六个展厅,数不清的实物和图片将人带入漫长的历史。大概人们多是行色匆匆,抑或是更看重真实的历史遗迹,所以多把脚步耽恋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角山或者孟姜女庙,却很少有人肯把目光投放到这个僻静幽深的小小院落中。





在人迹罕至的冷清中,一身戎装的徐达兀自立了许多年。这位被谥为“中山王”的明朝开国元勋,手拄长剑,目光如炬,须髯飘飘,一派凛然。身外的这座城池是他建的,熔铸了他的丰富智慧和巨大心力,迎门伫立接受人们的膜拜,徐达当之无愧。可是,这样的雄才依然无法摆脱政治的倾轧。关于徐达的传说,民间流传很多。在南京的莫愁湖公园,至今仍保留着一座明代的建筑“胜棋楼”。据说这楼便是徐达与朱元璋对弈时赢得。其时全国大局已定,朱元璋开始清理君侧,足智多谋的徐达也在被清理之列。朱元璋召集开国功臣到庆功楼下,意在用事先布置好的地雷火药除掉这些人。徐达接受军师刘伯温的嘱告,存步不离朱元璋,因此得以逃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聪明的徐达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更有前朝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已经把君王的无情演绎得神形毕肖。徐达修建山海关完毕,背上生了个恶疽,这种病最忌吃鱼腥,朱元璋偏偏此时关切地赐给他味道鲜美的鲤鱼汤,徐达一饮而尽,以生命写了一曲忠义歌。





竹叶飒飒,院外的古城热闹着,而徐达在此独自寂寞。后人所钟情和流连的,往往是表面的浮华,却恰恰忽略最深处的仰望。与徐达的对视中,便难免发出一声长长的喟叹。





走进展厅,历史的气氛尤浓。墙面上一幅阔大的昭君出塞图,带着滚滚烟尘扑面而来。整个画面寂然无声,昭君坐下的骆驼艰难而执著地跋涉,恰似昭君此刻沉重而无悔的内心。一路走去,一路回望,远山隔断故园山水,却无法隔断看不见的乡思。胡风猎猎,衣袂飘飘,昭君的凝重中透射出掩饰不住的黯然:与异族和亲,才能换得暂时的安宁,除此,真的别无他法?





长城博物馆记录的,不仅是与山海关密切相关的明长城。从原始的围城筑墙,到今天引来八方目光的人文景观,它书写的是关于长城的全面而生动的历史。这是一册略略泛黄的书页,可是依然有着眩目的光泽和摄人心魄的魔力。





七八千年前,人类由巢穴迁移到平川,为防洪水猛兽,在部落周围深挖壕沟,堆叠成墙,形成了最早的城与墙。之后,秦、汉两代把人类最早的防御手段扩大化,长城作为大国争霸的有利条件和抵御外来侵略的有效方式,被广为修筑。明朝连缀起秦汉一段段零散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7300余公里,成为世称的万里长城。这一特定年代的特定产物,从此在崇山峻岭中绵延成一道屏障。展厅内有一帧巨大的长城要隘壁画:黑褐的色调,持戟的士兵,抬砖石的民夫,再现了当年修筑长城的壮观。幽幽的灯光中,历史在灰墙上不断地展开和延续,长城的特点便在这种展开中清晰显现:因险制塞,科学布局。长城所选取的多是山水之间的险要地势,地势之险,更添长城的防御之强;科学布局则表现在都城??关城??堡??敌楼??烽火台的合理安排,这两重特性,使得长城不仅只是一道简单的用来抵御的长墙,而是融会了智慧融会了文化融会了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的庞大综合体。与长城相伴相生的,除了雁门关、金山岭等一个个作用不可小视的重要关口,更有沿线众多的陵寝、寺庙、宫殿、石窟崖画和碑亭宝塔在长城的庇佑下安然存在。遵化清东陵,北京故宫,承德须弥福寿之庙……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带着各自的民族气息,融合弥散在长城内外,融合成缤纷绚烂的中华文化。





常常在不自觉中回味那帧银川西关清真寺的巨照:暗红的晚霞中,一大片屋檐剪影凌空突起,并渐渐融入下面苍茫的黑色。无法想见地面的一切,只那突兀剪影的壮美带着强势的冲击力撞击着心房。在这幅照片前,我曾长久地伫立,于沉默中深深地体味着感动。我至今仍说不清那股震撼的力量。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莫名中感受着内心的异样,而说不出理由。那么,只有无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9: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龙头:皇帝与平民的故事





万里长城龙头为首。





这条巨龙穿山越岭,栉风沐雨,逶迤万里,在山海关引颈入海,这入海的部分便是老龙头。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滨海高地,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北的角山长城,城东的威远城构成犄角之势,拱卫着山海关城。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末崇祯年间的260余年中,老龙头不断修建,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长城内外成一统,老龙头从此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遂成观光览胜的佳境。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的宁海城只有营盘而兵已不再。“兵”们当年操练的校场还在,高高的将台上曾经停留过威风凛然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明朝初年,时任蓟镇总兵的戚继光在这里指挥修筑入海石城并且训练水师。沿着陡陡的石阶登上讲台,周遭的风光一一入眼。辕门旌旗,守备署,澄海楼,海神庙,还有视线不及的靖卤台和天开海岳碑。历史已经无法再现这位将领挥戈策马的英姿了,但是在他留下的诗句中,我们依然能够寻觅到一丝半缕征战的影子:“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那么,老龙头所见识的,肯定多与烽火硝烟相关。远些的,是关外民族的屡屡进犯;近些的,是海上英法联军的公然入侵。





老龙头附近的海岸多为沙滩,惟独这一带怪石嶙峋,这大概是它成为龙头的地理因素。从前,人们一直认为人海石城的根基是用铁锅倒扣而成,那显然是受了康熙皇帝的误导。在康熙所作《澄海楼》的序中这样说:“山海关澄海楼,旧所谓关城保也,直峙海浒,城根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覆釜历历在目,不知几千万也……”可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并无“不知几千万”的大铁锅,而是陈列于城墙上的几块方形巨石,每块上皆有燕尾槽,两块石头连接处并为银锭槽,用铁水浇铸成一体。而从城墙的垛口望下去,所见的也只有数不清的断石残片,被海浪一阵阵地冲刷着,被日月一天天地洗濯着,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波涛汹涌,云水苍茫。无论是铁锅还是石头做根基,老龙头最终都没能抵挡住沦陷。清军入关,一统了中华,于是才有了清朝皇帝登临澄海楼,才留下了许多名士风流句。清代诗人史梦兰这样赞美:沧溟之北山重重,长城划断关西东。南趋入海行且止,势如峻坂回奔龙。龙奔欲住首昂起,云霞万丈摩青空。危楼高压老龙顶,雕梁画柱疑神功……位置得益于天造地设,可是老龙头的重要性却全是人为给予。





见证着历史变迁的旧物,还有天开海岳碑。海是大海,岳是高山,自然界的神力造就了今天的山川河岳,这四个大字把老龙头依山傍海的险要做了形象的刻画。这块碑经专家鉴定为唐朝所制,当地人叫它“薛礼白袍碑”。相传大唐名将薛礼随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凯旋经过老龙头,惊异于这里的奇妙景色,立下此碑。看来,对于老龙头的壮美雄奇,人们的审美眼光是一致的。





老龙头应该是山海关留驻皇帝脚步最多的地方。中国北方向有“龙抬头”之说,站在龙头上,抬一抬皇上的“龙头”,凝聚天地之气,彰显帝王之威,这也是最高统治者的夙愿。古来将相多有属意于碣石之地者,秦始皇、曹操、李世民,不仅在海边留下足迹,还留下了诗句。大约是受这些先人影响,同时也不愿错过与古人媲美的机会,所以,自清廷进关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5位皇帝每在秋冬季节到关外祭祖时,必要在老龙头停留。前后11次经过山海关,也到澄海楼来了11次。其中乾隆皇帝5次来此登楼观海,留下了大量诗文墨宝。 “澄海楼”的额匾,就是乾隆御笔所题。“日耀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 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澄海楼,因为皇家气象,竟充满了恢弘。





乾隆是个风雅皇帝,在这个极目长天无绊无羁的地方,他吟诗作赋,仅以《澄海楼》为题的诗就有51首,表现出风流倜傥的文人气质。同时,于嬉闹中依然不忘皇帝的威严:大摆筵席,联句赋诗。要求以“咏海”为主题,却禁用“水”字或偏旁带“水”的字。这显然是个游戏,就像当年王羲之曲水流觞时的自我娱乐,可不同的是,因为交游对象身份上的差别,那些被邀赴宴的人,肯定不会有曲水边上的轻松和逍遥。他们彼时的心情是欣然还是惶恐呢?当时的情景,似乎已经无可考证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一刻,他们有幸同时见到了皇帝的可爱和霸道。乾隆四十三年他第四次登临澄海楼,凭海临风赋诗寄情之际,恍然发现众水归附的老龙头竟然没有可以拜谒的场所,于是令建海神庙,并亲自题字:汇溟宁宴。汇溟宁宴,就是海平世安。一个称职的皇帝,无论他多浪漫多风流,还是要把国计民生当作大事的。





从此,老龙头附近的渔民有了可以拜祭的神灵。皇帝在这里寻欢,百姓在这里祈福,老龙头成了皇帝和平民可以共处的所在。





沿着软软的沙滩,从龙头入海处往西走不远,便是伫立于海水中的海神庙。灰瓦红墙,飞脊斗拱,前后的巨大牌楼上,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渔民们,并不仰视不远处澄海楼上的皇威,他们满足于用这样的良好愿望来祈求生活的平安与富足。海神庙中有海神殿、钟鼓楼,有千里眼顺风耳,有雷公和电母。《山海经》中的雷公被描绘成两种形象:一种是雷泽中的雷神,长着龙身人头,只要其拍肚子便响起隆隆雷声。另一种是东海中流波山上的雷兽,形状如牛,长着青苍色的身子,头上无角,仅有一只脚,出入海水往往伴随着风雨,叫喊的声音宛若雷声。老龙头海神庙中的雷公不似这两个,它头如猕猴,嘴若鸡喙,肩上双翅,左手用椎,右手使锤,脚踏五面大鼓。这些传说中的神仙,想来应该是护佑着下界生灵,所以才被供奉到这里来的吧。海神殿后有一对联:五湖四海皆是我,九江八河一家人。简单直白中,颇具禅意,也再次重申了这座海神庙为浪迹者祈求平安的主题。





据老一辈的人说,从前的老龙头一带盛产巨蚌,每到夜深人静,海水中经常群星璀璨,光芒四射。在澄海楼上放眼望去,碧波荡漾中,灯市互隐互现,原来是海中大蚌张壳时露出内含的珍珠,沧海明珠,遂成一景。不过现在已经不可见了。可见的是惊涛拍岸,浪花飞卷,浮浪碎石间,静默的老龙头伫立了几百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9: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姜女庙:流淌哀怨和希望





对于土生土长的秦皇岛人来说,最有味道的话题也许不是天下第一关和老龙头,而是孟姜女。中国古代有四大经典爱情:牛郎织女,梁祝化蝶,白娘子许仙和孟姜女万喜良。这四大传说中,除了人神的恋情,就是富家子女的交好,只有孟姜女和他丈夫万喜良是平民,是俗人,是患难夫妻。





传说在秦代,江南有一户姓孟的人家,老两口无儿无女,相依为命。孟家的隔壁邻居是姜家,姜家也是老两口过日子,没有儿女。一年春天,孟老汉在墙根下种了一粒葫芦籽。很快,葫芦籽发芽长叶。又过了些日子,葫芦蔓顺着墙头长呀长,爬到隔壁姜家院子里去了。这时,葫芦蔓上开出一朵白白的花儿。葫芦花谢了,结出个毛绒绒的小葫芦。孟老汉在这边施肥浇水,姜老汉在那边捉虫搭架。到了秋天,小葫芦长成了大葫芦。孟老汉对姜老汉说:“葫芦长这么大,多亏了你。咱们把它切开,一家一半吧。”葫芦打开,奇怪的事发生了:葫芦里睡着个白白胖胖的小闺女!孟家和姜家一商量,给这个葫芦里的闺女取名叫“孟姜女”。





日子一年一年地过去,孟姜女长大成人。她又聪明又伶俐,而且很爱劳动,纺纱织布、洗衣做饭样样都能干。那时,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到处抓人。一天,一个叫万喜良的年轻小伙子,因为逃避官府抓人,路过孟姜女家。孟姜两家见这小伙子忠厚朴实,就把孟姜女嫁给了他。结婚3天,官府找上门来,把万喜良押到北方去修长城了。





    春去秋来,万喜良一去半年多没有消息。眼看冬天到了,没有棉衣在北方怎么过冬?孟姜女用自己亲手织的布,给丈夫做了一身厚厚的棉衣,然后背起包袱,拿着雨伞,启程上路了。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只见成群结队的民工,有的背着又大又重的城砖,有的抬扛着石块,向山坡上艰难地爬行。想到很快就要见到丈夫,所有的艰辛都化成了无限的希望和快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漫长的跋涉几天的寻问之后,得到的却是这样的消息:万喜良已活活累死被埋在了城墙中。





   这一噩耗让孟姜女陷入了绝望。她无法遏制内心的巨大悲痛,在长城脚下放声大哭。那些日子,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在她的哭声中,城墙坍塌了,坍塌的城墙一路蔓延,一直倾颓了800里。





大概因为孟姜女离人们的生活最近,所以说起来就像细数邻家故事一样真实流畅和轻松。同时也因为是传说,可以随意增加任何色彩,按照自己的意愿,把这个故事叙述得更加绘声绘色。普通的秦皇岛人可能说不出其他历史渊源,但绝对不会说不出孟姜女。孟姜女给充满血火的山海关涂抹了一丝浪漫和凄凉,让这座刚性的古城有了些阴柔的美丽。





把美丽留住,是俗世人们的最大渴望。孟姜女庙,便是人们留下的关于这个传说的美丽物证。关于孟姜女,理学家看到的是贞节,文学家看到的是浪漫,而在寻常人的眼中,孟姜女就是动人的故事,是一个不幸的弱女子和有勇气的奇女子。封建时代的帝王们大多称颂她烈女贞节,用来维护固有的思想和政权,却往往在有意无意中模糊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源。导致人间不幸的当朝暴政,竟然成就了孟姜女千古流芳的好名声。





孟姜女庙又叫贞女祠,在山海关古战场欢喜岭以东的凤凰山上。一座小山包,被四周高高低低的民居包围着。依着山势,108级台阶渐升渐高,缓步拾阶,两侧灌木丛生,大红的山门在高处洞开。入得门去,山石为地,凹凸起伏,几间低矮瓦屋,数株盘遒古树,俨然世外天地。市井的车马人声,仿佛被树隔开,被墙隔开,丝毫不能入耳。生于乱世亡于乱世的孟姜女,千百年来被人们供奉到了这个清净之地。





孟姜女庙中有两副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还好,民心是鉴,公道为天,不管统治者怎样掩饰,曾经发生的不可抹杀;应该称道的,也自会流传。另一副对联充满了趣味性,被很多书籍收录,且为许多文人雅士所乐道。不知是哪个灵秀的文人,用谜一般的文字,略带游戏的手法,给这里的沉重中添加了灵动和生趣。“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更有好事者,利用汉字的谐音,为它的读法和意义做了详尽注解,以至这副对联衍生出了四种形式: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海水潮,朝朝潮,朝朝潮落,





浮云涨,常常涨,常常涨消。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涨,常常涨,常常消。





  





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常涨,常涨常常消。





每个到这里来的人,都无法不面对这副对联的神奇诱惑,尝试着读,却更多的是不得其解。孟姜女庙外,海水空溟,苍天辽远,大海与浮云的往复变化,着于形色,了无终结。恰似人世间的沧桑,长城犹存,秦皇安在?片石铭贞,姜女未亡。有形无形的存在,都取决于世间评说。





人们钟爱孟姜女,所以想把她留在人间,留在心间。于是孟姜女站在这座山上,一望就是千年。在庙宇的后面,有一块巨大的土黄色石头,上面有脚印,有水洼,人称“望夫石”。据传水洼为孟姜女梳洗所用,而脚印是登高望夫上上下下蹬蹭而成。





苍莽燕山如一道屏障,也似一幅画卷,长城的点缀使它与时代有了密切关联。望夫石上,孟姜女怀着一颗执著的心,注目远远近近的山岭和人流,心中念念祈祷丈夫平安归来。眺望,缘于希望。当孟姜女已经化作故事时,望夫石上的希望依然不绝。来此的人们也许并不拜谒菩萨佛陀,但是边走边看的过程,望夫石会成为最深的记忆。因为,这块石头曾经见证了一个无助女子的内心凄凉,寄托了一个痴情女性的最大希望。





一介草民孟姜女,作为忠贞的象征,赚得了乾隆皇帝的笔墨: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乃郎。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万喜良)。常见秉彝公德好,讹传是处也何妨。为了纲常,为了节义,为了“秉彝公德”,身为天子的皇帝,竟然连“讹传”都毫不在意了。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年初望时。”“海天万里渺无穷,秋草春花插簪红。自送夫君出门去,一生长立月明中。”唐朝刘禹锡和明朝的徐渭都是典型的文人,所以在他们的眼中,不掺杂政治因素,不着意道德标榜,他们看到的是孟姜女苦情中的亮色和诗情。





中国古代殉夫的女子多的是,并不能个个流传,想来还是以内为孟姜女所处的大背景。千里迢迢送寒衣已经是那个时代了最有勇气的女性了,而孟姜女不但敢于跋山涉水,还敢于才长城脚下放声大哭,哭倒了长城。这恸哭,挑战的是皇权暴政,发泄的是悲怆愤怒。这就不单需要勇气,在充满怨愤的老百姓心中,这种叛逆之举简直是勇士的作为。





孟姜女就像一幅画卷,老了旧了,但是色彩不减。通常,她沉寂在芸芸众生的喧闹中,但是那份光泽总是值得作为谈资。人们更多的在意,也许不是人为附加的纲常伦理,而是自然流露的悲剧爱情。据说,南方某个城市的电视台已经拍摄一部关于孟姜女的电视剧,而著名作家苏童,也以孟姜女作为原形,创作出了一个崭新的形象《碧奴》。这个流淌着哀怨与希望的寂静院落,究竟藏着多少泪水和秘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5-24 22:20 , Processed in 0.0867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