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苍梧听风

漫天雪军火大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4: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4: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30战斗机】

    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当时苏联空军并没有计划装备该型飞机,因此这两架飞机由试飞院买下。其中的一架曾两次参加珠海航展。
    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毫无疑问是一种优秀的第三代战斗机,我国经过与苏联/俄罗斯艰苦的谈判,于90年代中起开始购入和仿制苏-27SK/SMK战斗机。在苏联/俄罗斯,苏-27的改进自80年代苏-27定型就已经全面展开。作为单座战斗机的共同特性,苏-27的使用经验表明,现代空战带给飞行员的工作量很大,加上高机动产生的高过载、大航程产生的长时间留空,使飞行员在单独应付复杂的作战情况、机载电子综合设备和机载武器时手忙脚乱。这不利于挖掘战斗机本身的性能潜力,例如当先进的雷达、通信指挥系统出现后,一个飞行员是无法兼顾本机的飞行作战和与友机的通信指挥的。为此,许多先进战斗机加入了第二名飞行员。这名飞行员一般不负责具体航行操纵和近距格斗,将精力集中于负责操作机上雷达、通信等各种电子系统,观察空情,甚至为单座战斗机提供预警、通信和指挥。同时因为有了第二名飞行员,战斗机更适合执行危险而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一名飞行员可负责驾驶战斗机进入攻击路线,观察周围空情,另一名则控制火控系统和武器,发起攻击。假如只有一名飞行员,攻击效果和生存力肯定会有所降低。如美国、法国就分别发展了F-15E和幻影2000D等双座战斗轰炸机。
    在这种思想下,苏联军方决定以苏-27UB双座教练机为基础研制生产这种双座战斗机。研制工作始于1986年,总设计师伊戈尔•伊万诺夫,武器系统的设计师是维克托•加鲁申科。研制中首先解决了加装空中受油系统的问题。空中受油管装在机头右侧,不增加飞机的阻力,不影响机载雷达工作。该系统后来为苏-33、苏-35战斗机、苏-34战斗轰炸机所采用。这架空中加油型苏-27UB飞机于1987年首飞,随后完成了莫斯科-共青城-莫斯科的不着陆飞行,飞行距离13440千米,连续飞行15小时42分,4次空中加油。1988年开始,苏-30研制工作转入正规。设计中将在苏-27UB的基础上改进一种采用空中受油系统、新型导航系统、先进的惯导系统和火控系统的双座战斗机,命名苏-30。1989年12月31日苏-30在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机场首飞。
    苏-30与苏-27UB教练机结构上有一定变化。苏-30MKN增大了方向舵的舵弦,材料广泛采用钛合金。机翼有自动偏转的缝翼前缘,前线后掠角41摄氏度。改用K-36IIM弹射座椅。
    苏-30能长时间进行空中巡逻飞行,不进行空重加油的续航时间达到10小时。该机最大的特点是在保留苏-27的空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指挥战斗机编队作战的能力。这使得苏-30在空战中的作用与普通战斗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它能使多架战斗机组成整体,协同作战。为此座舱后舱安装了战术情况显示器和编队指挥通信专用设备。机上还安装了先进的H001“宝剑”雷达,能使用新型的R-77中距空空导弹。该雷达可同时制导两枚导弹攻击两个空中目标,并具有对地攻击能力。座舱还配备了飞行员排泄处理装置,飞行员可以解决小便的问题,以适应长时间飞行所需。
    试飞成功后,批量生产的首批5架苏-30飞机装备俄空军(原防空军)萨沃斯特别伊克飞行员训练中心,主要用于飞行战术演习。并进行了与A-50预警机、米格-31截击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配合下编队作战方法的演练。后来俄空军因经费不足,停止了购买苏-30。在这种情况下苏霍伊飞机设计局与伊尔库茨克飞机生产股份公司一起开始研制生产苏-30出口型,命名为苏-30K(K是俄文出口、商业的意思)。出口型增强对地作战功能。苏-30K又衍生了新改型,换装新型机载雷达,增加了武器的种类,发展出苏-30M战斗机,出口型称苏-30MK。苏-30MK实际上类似于F-15E,突出了对空对地双重用途的能力。
    苏-30的武器系统包括一门30毫米GSH-301航炮,装在机翼边条右侧前翼,带弹150发。12个外挂架,翼下8个,机身下4个,总载弹量8000千克。可携带8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P1或R-27P1F中距空空导弹,两枚红外制导R-27T中距空空导弹,或6枚带主动雷达制导的R-77。格斗可使用6枚带红外制导的R-73近距空空导弹。对地可使用6枚电视制导或激光制导的X-29T、X-29II或X-29MII,或6枚电视制导KAB-500KP制导炸弹,每枚重500千克。非制导武器包括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普通炸弹,8个KMT-Y集束炸弹,或6组S-13和S-8火箭发射器(带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弹)。执行反舰任务时苏-30可携带反舰导弹。
    苏-30M(MK)在苏-30的基础上增加了使用X-58和X-31II反雷达导弹的能力。在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中增加了CIIC-161主动雷达干扰系统。该机还装备X-29T电视制导导弹和KAB-500制导炸弹。飞机翼下还可携带两位射程为115千米,带电视指令制导系统的X-58战术导弹,由机身下部APK-9制导吊舱控制。
    这些火控系统和武器使得苏-30M(MK)在对地作战时威力大增。其战斗机编队指挥通信系统改为更先进的BRJIH011M。机载信息综合系统还包括光电探测系统,包括红外探测器和激光测距仪,以及抗干扰攻击导航控制系统。
    在动力装置方面,苏-30MK第一批批生产型使用AF-31F发动机(2*7600/12500千牛)。该发动机由乌法发动机股份公司生产。此后生产的批生产型换装AF-31FII矢量推力发动机。AF-31FII在性能上与AF-31F发动机差不多,但喷口可向外转动30摄氏度,在任意大小推力下均可改变推力方向。矢量推力技术使得苏-30MK的机动性有很大提高。
    苏-30MK引起了各国空军的重视,因为F-15E已经在海湾战争中充分证明了双重任务战斗机在对地作战上的优势。1996年11月30日印度率先购买40架苏-30MK(MKN)。1997年印度尼西亚宣布购买12架苏-30K。
    中国在1990年首次向俄国订购26架苏-27SK,1995年增购26架,并取得更先进的苏-27SMK生产许可证。1995年初两国达成技术转让协议后,彻底改善中国空军对地对海攻击能力的计划于1996年启动。计划的核心就是购买苏-30。
    经多番谈判后,中俄双方确认了总值数十亿美元的军售合同,于李鹏总理访俄期间签署。合同包括苏-30MK的转让意向性框架协议,双方同意转入技术细节谈判。至此中国以22亿美元购买了60架苏-30MK。同年7月,采用矢量推力发动机的苏-37试飞成功,俄方推销团前往中印两国推销以矢量推力发动机改进苏-30MK的计划,但由于两国都担心矢量推力技术不成熟而告吹。
    但这次出口苏-30引起俄罗斯国防部和国防工业部门的激烈争论。军方尤其是西伯利亚、后贝加尔、远东三大军区大加反对,认为危害了国防安全。外交部、国防工业部则坚持要靠军售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由于背景复杂,两国人员谈判争论进行得较为激烈。中方摆出了毫不妥协的架势,俄罗斯方面最终基本同意了中方的采购清单和条件。最终苏-30交货已经是98年前后,这样经过两任总理、两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两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两任空军司令等的努力,中国终于引进了苏-27、30的成品和生产技术。合计耗资达百余亿美元,超过了建国以来政府在整个航空制造业的总投入。
    中国引进的苏-30基本采用原装俄罗斯航空电子设备。第一年交付了第一批20架苏-30MK,后期交付的机型性能接近苏-30MKI,为了区别将称为苏-30MKC。MKC机采用与中国的苏-27SMK相同的甲虫27雷达,能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4个。之前的MK型也会逐步改进为30MKC。与苏-27SMK的引进相同,苏-30的引进也是先成品后生产线的,最终转为自行生产。国产化苏-30MKC的产量预计为200架。
基本技术数据
    翼展 14.70米
    机长 (空速管除外)21.94米
    机高 6.36米
    机翼面积 62.04平方米
    空重 177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24000千克(苏-30MKN 2567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33500千克(苏-30MKN34000千克)
    机内油箱载油 9400千克战斗载荷 8000千克
    最大速度 2125千米/小时 1380千米/小时(海平面)
    最大爬升率 230米/秒
    实际升限 17500米
    航程 3000千米
    转场航程 699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 550米
    着陆滑行距离 670米
    最大过载 8.5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4: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4: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4: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4: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4: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4: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5: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F-4“鬼怪”(Phantom)战斗机】

    F-4“鬼怪”(Phantom)是美国原麦克唐纳公司(现并入波音公司)为海军研制的双座双发舰队重型防空战斗机,后来美国空军也大量采用。F-4于1956年开始设计,1958年5月第一架原型机试飞,生产型则于1961年10月开始正式交付海军使用。1963年11月开始进入空军服役。
    F-4是美国第二代战斗机的典型代表,各方面的性能都比较好,不但空战性能好,对地攻击能力也很强,是美国空、海军六、七十年代的主力战斗机,参加过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也曾经是美国空军的“雷鸟”飞行表演队的表演用机。F-4采用外翼上反、带犬齿前缘、大根梢比、小展弦比的后掠式低单翼,机头为大型雷达罩,垂尾与下反的平尾之间形成120度的夹角。这些经大量风洞试验选定的特殊外形特征,加上采用了喷气襟翼等措施,使飞机着陆速度低、低速飞行时不易翼尖失速。该机采用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采用了带附面层控制板的侧面进气口,发动机为两台J79-GB-17涡喷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为5385千克力,加力推力为8120千克力。其主要机载设备包括AN/AJB-7全高度轰炸系统,AN/APQ-120火控雷达,AN/ASA-32自动火力控制系统,AN/ASQ-91武器投放系统,AN/ASG-26前置角计算光学瞄准具,AN/APR-36、37雷达寻的和警戒系统等。F-4的缺点是大迎角机动性能欠佳,高空和超低空性能略差,起降时对跑道要求较高。
结构特点
    该机机翼为悬臂式下单翼。翼根翼型为NACA 0006.4-64(修形)、机翼折线处为NACA 0004-64、翼尖为NACA 0003-64(修形)。前缘后掠角45°,平均相对厚度5.1%,翼尖相对厚度3%,安装角1°,外翼上反角12°。前缘有锯齿。机翼为全金属结构,外翼可折起(海军型)。中翼和内翼为一贯穿机身的双梁抗扭盒式整体结构,抗扭盒又是整体油箱,容积达2380升。前、后梁位于15%和40%弦长处,由大锻件机械加工制成。蒙皮为带肋整体壁板,由6.35厘米厚板机加工制成。后梁之后还有一根由锻件加工的辅助梁,用以分担部分主起落架和减速板载荷。外翼也是双梁结构,梁位于15%和40%弦长处,并与内翼连接。外翼蒙皮厚7毫米,翼尖2.5毫米。蒙皮材料多用7178铝合金,锻件用7079铝合金。机翼后缘为整体铝合金蜂窝结构,后缘襟翼和副翼为带铝合金蜂窝结构后缘的金属结构,后缘襟翼和副翼为带铝合金蜂窝结构后缘的金属结构。副翼只能向下偏转30°。上翼面的扰流板可向上偏转45°,横侧操纵时两者协调动作,由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操纵。后缘襟翼和外侧前缘襟翼都有附面层吹除装置。后期的E、F型改用前缘缝翼,取消吹气装置。机翼下侧起落架舱后方有一块液压驱动的减速板。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结构,分为前、中、后三段。机身前段主要包括座舱、前起落架舱和电子设备舱,构件多为钣金件、承力部位采用锻铸件。为防止变形,进气道采用很多横向隔框,进气口前缘为锻件,经化学铣切制成。中段有发动机舱和油箱舱。与机翼连接的承力框为整体件,由铝锻件机加工制成。油箱舱在发动机舱上方,采用双壁结构导入空气进行冷却。靠近发动机的结构大量采用钛合金。后段广泛采用钛和钢,下侧为双壁结构,用空气冷却。由于当时还没有在战斗机机体上采用较多份额的复合材料,F-4的重量居高不下,对飞行性能有着负面影响。
  F-4曾是美国空军雷鸟飞行队及海军蓝天使飞行队的表演用机。
  悬臂全动式整体平尾,下反角23°,以避开机翼尾流(英国的K和M型下反角为15°)。平尾前缘增加了缝翼。由于处于发动机燃气流中,平尾采用钢质肋骨和桁条。钛合金蒙皮和钢质蜂窝后缘。美国空军F-4飞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平尾摇臂出现裂痕,结果迫使美国1600多架F-4飞机和其它国家600多架F-4飞机全部停飞检查,后经查明原因是材料的环境适应性差,对应力腐蚀比较敏感。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无内胎,有减摆器和转向机构,向后收入机身。主起落架为单轮,向内收入机翼。舰载型弹射起飞时,前起落架伸长。有着陆钩。
  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J79-GE-17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是美国最为著名的涡喷发动机,发展了多种改型,装备于多个型号的美军作战飞机。单台加力推力79.6千牛(8120公斤),耗油率0.2千克/牛顿•小时(0.84千克/公斤•小时)。机内总载油量7022升。腹下可挂一个2270升副油箱,翼下可挂一对1400升副油箱。有空中加油装置,也可挂伙伴加油吊舱。
座舱布局为串列式,两套操纵系统,有弹射座椅。机头相对下垂,保证以一定迎角飞行时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对地攻击。3套独立的206×105帕(210公斤/厘米2)液压系统。冷气系统用于开闭座舱盖,伸长前起落架支柱和伸出应急冲压涡轮。主电源为交流发电机,没有电池。
火控系统
    机载设备包括CPK.92A/A24G-34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AN/ASQ-19(B)通信-导航-识别系统,MS25447/MS25448计数器式
加速表,AN/APQ雷达高度表,AN/AJB-7全高度轰炸系统,AN/ASN-64A导航计算机,AN/AJB-63惯导系统,AN/ASQ-91武器投放系统,AN/ASG-26前置角计算光学瞄准具,AN/APR-36、-37雷达寻的和警戒系统,AN/FSA-32自动火力控制系统,AN/APQ-120火控雷达,AN/ARW-77 AGM-12控制系统,TD-709/AJB-7程序计时装置,ID-1755/A备用姿态参考系统,KB-25A瞄准照相枪。
  F-4B/C使用的AN/APQ-72机载截击雷达属Aero-1A火力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特点为圆锥扫描、脉冲加连续波。圆锥扫描方式的缺点是测角精度较差、抗干扰能力不好,因此使用脉冲方式完成对目标的跟踪。除雷达外,Aero-1A系统还包括AN/APA-157导弹制导雷达,AN/AAA-4红外搜索与跟踪设备,Aero-1A导弹发射装置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红外装置装在机头下方,作用距离为30千米。雷达天线为抛物面型,液压驱动。该雷达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但由于大部分采用电子管电路,故体积、重量和维护性能较差。AN/APQ-120雷达是西屋电气(Westinghouse)为F-4各型飞机研制的雷达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型号,采用脉冲连续波体制。1967年至1980年已生产2000部,现在的APQ-120已用新的数字计算机改进。从AN/APQ-72到AN/APQ-120的每一代都着重在改进性能和增加功能,特别是想把空对空工作状态与空对地工作状态结合起来。AN/APQ-120是一部多功能雷达,大量采用了晶体管电路和固体电路,在相参接收和多普勒技术应用上也取得一些进展。天线口径为70×62.3平方厘米,重量290千克。带数字计算机的新型APQ-120属AWG-10A火控系统。
  武器包括一门M61A1六管加特林机炮(部分早期型号没有装机炮,后来根据实战经验,外挂或者加装了机炮),6枚“麻雀”III或4枚“麻雀”III和4枚“响尾蛇”空-空导弹。F-4战斗机共有9个外部挂架:机身下前后成对排列4个半埋式“麻雀”空对空导弹挂架,每个可挂1枚“麻雀”导弹,后一对挂架也可各挂2枚“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机身下中间挂架使用Aero-27A弹射炸弹架,可以吊挂核武器、炮舱、2273L副油箱或多弹弹射炸弹架;机翼下内侧挂点使用的是LAU-17A挂架,可以挂1枚“麻雀”导弹或2枚“响尾蛇”导弹,也可以挂1个三弹弹射式炸弹架(用于挂各种炸弹);机翼下外侧挂点使用的是MAU-12挂架,可挂1400L副油箱,或使用三弹弹射式炸弹架挂载各种炸弹。最大外挂重量为6042kg。表2.1是机身中央挂架和机翼下各挂架和各种武器的转接装置(过渡梁)。
  对地攻击军械载荷最大达7250千克,包括各型AGM-12“小斗犬”无线电遥控导弹、AGM-62A“白星眼”电视炸弹、AGM-45“百舌鸟”反雷达导弹、AGM-65A“幼畜”电视炸弹、AGM-78B标准反辐射导弹、核弹、各种常规炸弹和火箭弹等。
“鬼怪”携带武器的多样性对其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极为有利。1972年,在“后卫”战役中,14架F-4“鬼怪”式战斗轰炸机投掷了24枚激光制导炸弹,成功摧毁了越方严密防守的清化桥。此后,美军使用了22枚激光制导炸弹和7枚电子光学制导炸弹,将杜梅大桥彻底炸毁。上述战例成为了精确对地打击的典型范例。
F-4的主要型别
    F-4A(原F4H-1) 舰载舰队防空战斗机,装两台通用电气公司J79-GE-2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71.1千牛(7200公斤)。没有机炮,装AN/APQ-72空中截击雷达,带4枚“麻雀”III空-空导弹。第一架原型机1958年5月试飞。继两架原型之后订购了21架试验用的飞机和24架预生产型飞机,预生产型(公司编号为Mode 98AM)飞机于1959年首飞。共生产了45架。
  F-4B(原F4H-1F,下图) 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用的基本型全天候战斗机。装两台J79-GE-8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75.7千牛(7710公斤)。A型和B型都是防空和空战型战斗机,在当时“以导弹代替机炮”思潮的影响下,两者都没有装备机炮。其火力控制设备基本相同,装备的是视准式光学瞄准具、Aero-1A机载导弹控制系统和投放战术核炸弹用的AN/AJB-3(或-3A)姿态参考和轰炸系统。Aero-1A系统包括AN/APQ-72单脉冲搜索/测距雷达、AN/APA-128(F-4A)或AN/APA-157(F-4B)火力控制组(也称目标截击计算机或连续波制导雷达)和AAA-4空对空红外探测器。有部分F-4B飞机被改装成几种专用飞机,计1架EF-4B、2架NF-4B、228架F-4N和44架QF-4B等。飞机有两套操纵系统,后座雷达操作员也可进行操纵。共生产649架,包括12架F-4G。美海军将226架翻修,编号改为F-4N,第一架1973年2月交付,1978年春交付完毕。
  RF-4B(原F4H-1P) B型的侦察型,1965年3月试飞。侦察系统同RF-4C,无军械,单操纵系统,共生产46架。30架于1978年底改装,增加了AN/AAD-5红外线扫描设备、AN/APD-10侧视雷达、AN/ASN-92舰上惯性导航系统和AN/ASW-25自动着舰系统。
  F-4C(原F-110A,下图) 由B型改进的空军用战术战斗机。装两台J79-GE-15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75.7千牛(7710公斤)。主要改变是增加了空对地攻击能力和在后座舱加装了飞机操纵系统。火力控制设备方面的改动是:在导弹控制系统中用APQ-100雷达代替APQ-72,主要改进是增加了地形测绘和手控投弹时显示距离的空对地功能;用AN/APA-157代替AN/APA-128,拆掉了AAA-4红外探测装置;系统编号改为Aero-1A。此外,把AN/AJB-3换成AN/AJB-7姿态参考和轰炸系统、增加了AN/ARW-77“小斗犬”导弹控制器和A24G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等。虽然翼下挂架可以挂各种炸弹和火箭弹发射器,但由于没有有效的瞄准设备,攻击精度不高。C型飞机于1965年参加了越南战争,战争后期约有27架F-4C(s/n 68-594~611和s/n 69-349~357)装备了AN/ARN-92罗兰D,用作盲目轰炸时的瞄准测距器(pass finder)。机翼内侧挂架可挂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采用两套操纵系统,空中加油装置改为伸缩套管式,代替原来的锥套式。1963年5月试飞,1966年停产,共生产583架,包括出口西班牙36架。
  RF-4C(原RF-110A,下图) C型的侦察型,用于取代RF-101。为携带侦察设备,机头加长0.84米。带3种主要侦察设备;侧视雷达,用于记录航路两侧地形的高分辨率雷达图;夜间侦察地面情况用的红外探测器;前视和侧视照相机。侦察系统由后座控制。YRF-4C于1963年8月试飞,生产型于1964年5月试飞,1973年底停产,共生产505架。
  F-4D C型的改型,加强了对地攻击能力,用来代替F-105D。装两台J79-GE-15发动机。其1号机(s/n 64-929)于1965年12月9日首飞,1966年3月10日开始交付,共生产了825架。F-4D的火力控制设备增加了AN/ASG-22前置计算光学瞄准具、AN/ASQ-91武器投放计算机、在后座舱中增加了1个电视显示器和外挂的AN/AVQ-10或AN/AVQ-23激光系统吊舱。D型飞机装备的Aero-1A系统使用的雷达和火力控制组分别改为AN/APQ-109和AN/APA-165,增加了空对地测距和手控地形跟踪功能。在第27批以后的飞机的机头加装有红外搜索跟踪装置(IRST)。部分D型飞机的对地攻击武器增加了AGM-65“幼畜”空对地导弹、AGM-62“白星眼”电视制导炸弹以及GBU-8/B、GBU-9/B等制导炸弹等。D型飞机也参加了越南战争,而且F-4D-32以后的部分飞机(约51架)装备了能利用东南亚地区罗兰站进行盲目轰炸的AN/ARN-92罗兰D。装备了AN/APS-107雷达寻的和警戒系统(RHAW)的飞机可以使用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1965年12月试飞,共生产825架,其中包括出口伊朗32架,出口韩国36架。
  F-4E(下图) D型的多用途改进型,主要用作制空战斗机,兼顾对地攻击。装两台J79-GE-17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79.6千牛(8120公斤)。机身内增加一个7号油箱,总载油量增加。外部挂架数量保持不变,但在前机身内增加了1门固定安装的20mmM61“火神”6管炮。F-4E-41于1967年6月30日首飞,截止到1978年5月31日,共生产了1383架,占F-4的各型飞机生产总数的26.6%,是F-4中生产最多的型别。除美国空军外,还装备了德国(前西德)、韩国、以色列、土耳其、伊朗和埃及等国。目前仍在韩国、以色列、土耳其和埃及等国服役。F-4E战斗机装备的火力控制设备有:AN/ASG-26前置计算光学瞄准具、AN/APQ-120雷达、AN/ASQ-91武器投放计算机、AN/AJB-7姿态参考和轰炸系统和外挂式的激光照射/ 跟踪吊舱等。F-4E-42-MC(s/n 66-236)以后的部分飞机装备了AN/APR-36和AN/APR-37雷达寻的和警戒系统(RHAW),最终有72架被改装成F-4G“野鼬鼠”电子战飞机。1973年初,F-4E-48-MC(s/n 71-237)以后的飞机装备了AN/ASX-1电/光目标识别系统。后期又用机翼前缘缝翼代替吹气襟翼。1967年6月试飞,截止1978年交付1350架,是F-4各型中生产数量最大的。
  F-4EJ 1968年11月日本决定仿制的F-4E,由美国提供两架,其余由日本生产(部分零件由美国提供)。1971年1月试飞。更改设备包括尾部警告雷达和为三菱重工业公司AAM-2空-空导弹配套的发射装置。共生产了140架,1981年5月停产。
  RF-4E 德国等国使用的侦察型,除J79-GE-17发动机和侦察设备外,基本上同RF-4C。共生产了138架。
  F-4F 德国订购的简化型双座战斗机。机翼采用前缘缝翼,以改善机动性,取消了惯导系统、轰炸系统和空中加油装置,导弹只能用“响尾蛇”,飞机重量减轻1500千克。德国订货175架,1973年5 试飞,1976年7月停产。
  F-4G B型的改型,装AN/ASW-21数据交联通信系统,只生产了12架。
  F-4J F-4J是作为F-4B的后继机研制的舰载防空战斗机。3架原型机都是用F-4B改装的,第1架原型机于1965年6月4日首飞,批产型飞机于1966年5月27日首飞。1966年10月1日开始交付,同年12月27日VF101中队开始改装成F-4J战斗机。1969年根据美国海军的加强“响尾蛇”导弹截获能力(SEAM)计划,加装了目视目标截获系统(VTAS),后来又加装了AN/AYK-14计算机。总共生产了522架F-4J战斗机,其中有248架后来改装成F-4S战斗机,15架卖给了英国,剩下的飞机被改装成DF-4J和EF-4J。装J79-GE-10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79.6千牛(8100公斤)。采用可向下偏转16.5°的副翼和前缘开缝的平尾,从而降低进场速度,改善着舰性能。改用AN/AWG-10脉冲多普勒火控系统、AN/AJB-7轰炸系统、30千伏安发电机。1966年5月试飞,共生产了522架,1972年停产。
  F-4K(下图) 英国海军用的改型,由B型改进,但采用了F-4J的某些成果。装两台英国自制的加力式斯贝(开始是RB-168-25R Mk201,后改用Mk202、Mk203)涡轮风扇发动机,进气口加宽152毫米,增加了进气门。用AN/AWG-10脉冲多普勒雷达火控系统,机头雷达罩可折转,以减小飞机长度,适应英国服役中的航空母舰。采用了F-4J的可下垂的副翼和带开缝前缘的平尾,平尾下反角减小到15°。主起落架加强,前起落架支柱加长至1.02米,从而能以最佳安装角弹射。装马丁-贝克弹射座椅,武器包括“麻雀”空-空导弹和“马特耳”空-地导弹。1966年试飞,生产型1969年交付,共生产52架。
  F-4M 英国空军用的改型,基本上同K型,用F-4C的低压轮胎和更大的刹车装置,取消平尾的开缝前缘。1967年试飞,共订货118架。50%零件在英国制造。K型与M型换装斯贝发动机,效果不理想。据报道,虽然斯贝发动机的推力比原来的增大12%,但由于外形尺寸特别是直径较大,飞机的某些性能却下降了,如英国型F-4的速度只能达到M2.1,低于其他F-4型号。
  F-4S 美海军将265架F-4J改为S型,先加强结构,使服役寿命延长96个月,然后改装前缘缝翼、改进的J79-GE-10B发动机和AN/AWG-10数字式武器控制系统。两架原型机于1977年试飞,改装工作到1983年完成。
  F-4G“野鼬鼠” 美空军把116架F-4E改型为F-4G“野鼬鼠”型,专用于发现、识别敌方地面防空雷达和地-空导弹阵地,并用反辐射空-地导弹攻击,配合其他战术攻击飞机完成任务。该机除一般的电子干扰设备之外,还有定向天线、计算机控制的接收装置、信号活动监视设备和地对空导弹发射告警装置。F-4G拆去了前机身左侧的20mmM61机炮,武器挂架的数量与F-4E相同。外挂的空对空武器有AIM-9“响尾蛇”和AIM-7“麻雀”导弹;空对地武器有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AGM-78标准反辐射导弹,AGM-88高速反辐射导弹,AGM-65“幼畜”空对地导弹,GBU-15制导炸弹,“石眼”反坦克子母弹,通用炸弹,CBU-87综合效应弹药,航空火箭弹和炮舱等。
  在中东多次局部战争中,特别是在1982年的叙以贝卡谷地战争中, F-4大出风头。叙军在贝卡谷地部署了20个SA-2 、SA-3 、SA-6导弹营。为了扫除这些威胁, 以军先出动小型无人机诱骗目标雷达开机, 尔后出动大批F-4“鬼怪”和F-4G“野鼬鼠”飞机使用灵巧炸弹和反辐射导弹(在距目标雷达约35公里处发射AGM -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仅用了6分钟就摧毁了19个叙利亚导弹营, 取得了显赫的战果。
  F-4CCV 根据美国空军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的联合研究计划,在F-4上加装前翼的试验机,用以鉴定随控布局技术在战斗机上的应用。装有全权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和瑞典的Saab-37一样,前翼的位置选在发动机进气道的上方,以在机翼上产生有利涡流,修改外侧襟翼用作进行机动载荷和直接升力控制的襟副翼。为研究随控布局技术,需要减小安定性,为此在后机身下面装了铅块,使重心后移,前翼面积约3.72米2。1972年4月首次试飞。
QF-4 QF-4靶机系F-4"鬼怪"飞机的遥控操纵改型,大量用于美国先进对空武器试验。英国BAE系统公司是向美空军提供QF-4靶机的唯一供应商,它将在其位于Mojave的工厂完成改型工作,生产工作将于2008年7月结束。
外形尺寸
    翼展 11.77米
  机长 19.20米
  机高 5.02米
  机翼面积 49.24米2
  机翼前缘后掠角 45°
  机翼展弦比, 2.82
  主轮距 5.45米
  前主轮距 5.92米
  重量及载荷
  空重 13760千克
  空战起飞重量 1882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28030千克
  最大着陆重量 20875千克
  最大载弹量7250千克 (内部满油) 5450千克
  性能数据(除注*号者外,均指最大起飞重量为28030千克的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M2.27 2414公里/小时
  失速速度 294公里/小时
  最大爬升率 251米/秒
  (最大起飞重量28030千克) 31米/秒
  实用升限(超音速) 16580米
  (一台发动机关车) 6490米
  起飞滑跑距离 1338米
  起飞距离(至15米高) 1792米
  着陆滑跑距离(重量17211千克) 1152米
  (重量同上,带减速伞) 951米
  着陆距离(自15米高度,重量17211千克) 1734米
  (重量同上,带减速伞) 1533米
  作战半径(截击) 1226公里
  (防御性空战) 795公里
  (遮断) 1145公里
  转场航程 3184公里
  限制过载(重量17000千克、对称机动) +8.5g
  (重量17000千克、非对称机动) +6.8g
尽管F-4在实战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甚至不乏血淋淋的教训,但该机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占据了世界战斗机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总的来说,F-4不愧为战后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中的经典之作,将空战装备的技术水平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为后来大获成功的各种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5: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5-16 07:56 , Processed in 0.1107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