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心朋友

A19-心朋友  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5: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62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注释
  ①泛泛:船在水卜行走的样子。景:同“憬”,远行的样子。②愿: 思念的样子。言: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③中心:心中。养养:忧愁不定的样子。④逝:往。⑤不暇:该不会。
译文
两个孩子乘木舟,
顺江漂流去远游。
时常挂念远游子,
心中不安无限愁。
两个孩子乘木舟,
顺江漂流去远游。
时常挂念远游子,
该不遇上险与祸?
赏析
  母子之情是人世间天然的、最为牢固的血缘纽带。这一点,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大概是不会改变的。
  写人之常情,征夫恨,怨妇愁,弃妇痛,新婚乐,相见欢,母子情,在《诗经》中可以说是既有广度,也有深度。选编者对写人之常情的肯定,把这些诗作为“经典”,也可看出他们对人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持充分肯定的态度。表情达意本属人的天性,也是诗的功能所在,充分肯定之后把它们纳入道德规范的轨道,也是他们的用意所在。
  人们常说,母爱是无私的。这话一点不假。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到孩子张大成人,到孩子闯荡社会漂泊天涯,母亲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既有肉体的,也有精神的。换个说法,母亲是在用她毕生的心血进行创造:创造生命,创造自己的作品。
  孩子作为母亲创造的作品,虽是另一个存在,另一个生命,却时刻牵动着创造者心。他的荣辱沉浮,幸福伤痛,生老病死,都不能不使他的创造者关注和动心。实际上,母亲通过自己的创造, 早已把自己溶入到了作品中,与作品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于是,人间才有了永不会消失的母爱的表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5: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63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dàn彼两髦máo,实维我仪。
  之死矢shǐ靡mí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注释
  姑娘婚姻不得自由,向母亲倾诉她坚贞的爱情。一说姑娘爱恋一个男子,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
  髧:(音旦)头发下垂状
  两髦:(音毛)男子未成年时剪发齐眉
  仪:配偶
  之:到
  矢:誓
  靡它:无他心
  只:语助词
  特:配偶
  慝:(音特)邪恶,恶念,引申为变心
译文
  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中慢慢游。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 发誓至死不另求!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何对我不相信! 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边慢慢游。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 发誓至死不变心!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何对我不相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5: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64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释
  ①里:指在里面的衣服。②曷:何,怎么。维:语气助同,没有实义。已:止息,停止 。③亡:用作“忘”,忘记。④女:同“汝”,你。 治:纺织。⑤古人:故人,这里指亡故的妻子。⑥俾(bT):使。訧 (yoU):同“尤”,过错。⑦烯(ChT):细葛布。 綌(Xi):粗葛布。 ⑧凄:寒意,凉意。
译文
绿外衣啊绿外衣,
绿外衣里是黄衣。
心忧伤啊心优伤,
忧伤何时才停止?
绿外衣啊绿外衣,
绿衣下面是黄裳。
心忧伤啊心忧伤,
忧伤何时才淡忘?
绿色丝啊绿色丝,
丝丝缕缕是你织。
我心思念已亡人,
使我不要有过失!
细葛布啊粗葛布,
寒风吹拂凉凄凄。
我心思念已亡人,
你仍牢牢系我心!
赏析
  悼亡也属于在今天已经过时了的古典情怀。斯人已去,此情却在。睹物思人,黯然神伤。两情殷殷,永驻心间。时间和空间都难以永恒,惟有经过时空淘汰而积淀在心灵深处的情思,可以留下岁月的踪迹。
  如今变幻太快的时空,匆匆的生活节奏,令人眼花缘乱的花花世界,早已把心灵打磨得十分粗糙,十分迟钝,十分轻浮,十分疲惫,十分健忘。太多的诱惑,无边的欲望,连上帝都快要忍耐不住了,更何况凡胎肉体的俗人!大伙儿一起裹挟着物欲、情 欲、金钱,在强刺激的漩涡中作自由落体式的堕落。
  当灵魂在欲望中无限膨胀之时,它本身剩下的就已经是个薄膜状的空壳,再也没有任何内核,再也容不下任何属于人的、属于心灵的内容。
  魂兮归来。
  这是纯真的心灵的呼唤。斯人虽已去,但天堂之中是会回应这旷古的呼唤的。天堂虽然遥不可及,心灵却是指向它的。有了这种指向,生命之舟就有了泊锚之所,不再随波逐流,四处游荡。
  悼亡是在心灵中筑起一座神圣的殿堂,把生命中最真诚、最可贵、最理想的一切供奉起来。对这一切的祭奠,也就为心灵本身建造了一座丰碑,一个路标。
  当人被变成一个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有自我的冷冰冰的螺丝钉的时候,当人被变成孔方兄和物欲的奴隶的时候,这时已不再可能听到招魂曲,剩下的只是单调刺耳的机器的刮耳声,以及红男绿女的嘻哈打闹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65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注释
  ①燕燕:燕子燕子。②差池: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③颉 (Xie):鸟飞向上。颃(hang):鸟飞向下。④仲;排行第二。氏:姓氏。 任:信任。只: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⑤塞:秉性诚实。渊:用心深长。 ⑥终:究竟,毕竟。⑦勋(xu):勉励。
译文
燕子燕子飞呀飞,
羽毛长短不整齐。
姑娘就要出嫁了,
远送姑娘到郊外。
遥望不见姑娘影,
泪如雨下流满面!
燕子燕子飞呀飞,
上上下下来回转。
姑娘就要出嫁了,
运送姑娘道别离。
遥望不见姑娘影,
久久站立泪涟涟!
燕子燕子飞呀飞,
上上下下细语怨。
姑娘就要出嫁了,
运送姑娘到南边。
遥望不见姑娘影,
心里伤悲柔肠断!
仲氏诚实重情义,
敦厚深情知人心。
性情温柔又和善,
拥淑谨慎重修身。
不忘先君常思念,
勉励寡人心赤诚!
赏析
  人生离别在所难免,如何离别,却显现出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人生态度。
  最让人心荡神牵的是诗意的离别。一步三回头,牵衣泪满襟,柔肠寸寸断,捶胸仰面叹,伫立寒风中,不觉心怅然。这是何等地感人肺腑!维系着双方心灵的,是形同骨肉、亲如手足的情义。
  这种情景和体验,实际上是语言无法描述和传达的,困为语言的表现力实在太有限了。一个小小的形体动作,一个无限惆怅的眼神,默默长流的泪水,都是无限广阔和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任何词语在这些直接表达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空洞乏味的,毫无诗意可言的。
  离别以主观化的心境去映照对象、风物、环境,把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把没有人格的事物赋予人格,把他人化作自我,把细微末节夸大凸现出来。这时,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和心直接碰撞和交融。
  我们的祖先赋予了离别以特殊的意味。生离死别;多情自古伤离别;风啸啸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挑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离别中,人们将内心深藏的真情升华、外化,将悔恨与内疚镌刻进骨髓之中,将留恋感怀化作长久的伫立和无言的泪水,将庸俗卑琐换成高尚圣洁。
  这样,别离成了人生的一种仪式,一种净化心灵的方式。如果上帝有眼,定会对这种仪式赞许有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66日月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注释
  (1)居、诸:语气助词,没有实意。(2)下土:在下面的地方,大地。(3)如之人:象这样的人。(4)逝:语气词,没有实意。古处:象从前那样相处。 (5)胡:何怎么。定:止,停止,止息。(6)宁:岂,难道。顾:顾念,顾怜。(7)冒:覆盖。普照。(8)报:理会,搭理。(9)德音:动听的言词。(10)畜:同“慉”,意思是喜好。卒:终,到底。(11)述:循,依循。不述:指不遵循义理。 (1)居、诸:语气助词,没有实意。(2)下土:在下面的地方,大地。(3)如之人:象这样的人。(4)逝:语气词,没有实意。古处:象从前那样相处。(5)胡:何怎么。定:止,停止,止息。(6)宁:岂,难道。顾:顾念,顾怜。(7)冒:覆盖。普照。(8)报:理会,搭理。(9)德音:动听的言词。(10)畜:同“慉”,意思是喜好。卒:终,到底。(11)述:循,依循。不述:指不遵循义理。
译文
太阳月亮在天上,光辉普照大地。
世间竟有这种人,待我不像从前样。
何时他不在放荡,难追不顾我忧伤?
太阳月亮在天上,每天升起在东方。
世间竟有这种人,花言巧语没心肠。
何时他不再放荡,何时我才忘忧伤?
太阳月亮在天上,每天升起在东方。
生我养我亲父母,他竟半路把我抛。
何时他不再放荡,待我无情更无义!
赏析
  先说日月。日月在天,虽然有可能暂时被阴云退档,却始终在天,光鉴大地,把一切阴暗邪恶不可告人的污秽暴露在它们的光辉之下,没有什么可以逃脱。
  以日月为题,日月起兴,日月作比,大有深意焉。日月象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经地义,正气凛然。
  一位弃妇,以日月的名义,控诉丈夫的朝三暮四,忘恩负义,抛弃合法妻子。她慷慨陈词,音调铿锵,凛然不可冒犯,道义的力量于此展露无遗。
  被人抛弃,就像坐翘翘板,另一头的人突然不辞溜掉,这一头的人栽下来,摔得遍体鳞伤,青一块紫一决。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污迹,义正辞严地谴责忘恩负义者,这是顺理成章的。问题在于,义正辞严地谴责之后怎么办?他人纵然可以同仇敌忾,可以洒一掬同情之泪,可以帮忙抚慰创痛,而拯救还得靠自己。正如自己肚子饿了,任何人都不能帮忙吃饭而使自己的肚于饱他起来,还得靠自己一口一。把饭吃下去。
  自救是以实际的行动来告别过去,告别过去的自己,宣告对自己的信心和价值的确认,同时也是新的自我的诞生。挺起胸来朝前走.前面是大路和山丘,不管风吹和雨打,人生百年莫蹉跎。
  所以,自救者得救,不自救者即使上帝也爱莫能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67终风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注释
  ⑴终:一说终日,一说既。暴:疾风。
  ⑵谑浪笑敖:戏谑。谑,调戏。浪,放荡。敖,放纵。
  ⑶中心:心中。悼:伤心害怕。
  ⑷霾(mái埋):阴霾。空气中悬浮着的大量烟尘所形成的混浊现象。
  ⑸惠:顺。
  ⑹莫往莫来:不往来。
  ⑺曀(yì义):阴云密布有风。
  ⑻不日:不见太阳。有,同“又”。
  ⑼寤:醒着。言:助词。寐:睡着。
  ⑽嚏(tì替):打喷嚏。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
  ⑾曀曀:天阴暗貌。
  ⑿虺(huǐ悔):形容雷声。
  ⒀怀:思念。
译文
  狂风迅疾猛吹到,见我他就嘻嘻笑。调戏放肆真胡闹,心中惊惧好烦恼。
  狂风席卷扬尘埃,是否他肯顺心来。别后不来难相聚,思绪悠悠令我哀。
  狂风遮天又蔽地,不见太阳黑漆漆。长夜醒着难入睡,想他不住打喷嚏。
  天色阴沉黯无光,雷声轰隆开始响。长夜醒着难入睡,但愿他能将我想。
鉴赏
  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说:“《终风》,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认为是庄姜遭庄公宠妾之子州吁的欺侮而作。朱熹《诗集传》说:“庄公之为人狂荡暴疾,庄姜盖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终风且暴为比。”认为庄姜受丈夫卫庄公欺侮而作。其实,这是写一位妇女被丈夫玩弄嘲笑后遭弃的诗,当出自民间歌谣,与庄姜无关。
  诗共四章。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但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不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其感情一转再转,把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
  第一章写欢娱,是从男女双方来写。“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连用四个动词来摹写男方的纵情粗暴,立意于当时的欢娱。“中心是悼”,悼,担心忧惧的意思,是女方担心将来的被弃,着意于将来的忧惧。
  第二章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惠然肯来”,疑惑语气中不无女子的盼望;“莫往莫来”,肯定回答中尽是女子的绝望。“悠悠我思”转出二层情思,在结构上也转出下面二章。
  第三、四章表现“思”的程度之深。“寤言不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来写。而归结到男子,又与第一章写男子欢娱照应。全诗结构自然而有法度。
  诗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陈启源指出其比喻的特点:“篇中取喻非一,曰终风曰暴,曰霾曰曀,曰阴曰雷,其昏惑乱常,狂易失心之态,难与一朝居”(《毛诗稽古编》)。因比而兴,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在古代爱情婚姻题材的诗歌中是别具一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68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tāng同嘡):鼓声。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孙子仲: 邶国将军.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shuō):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于(xū)嗟(jiē):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xún):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该诗叙述了一位征夫对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死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流泪蒙眬,肝肠寸断!
鉴赏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传》认为是指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姚际恒则认为是说鲁宣公十二年,宋伐陈,卫穆公为救陈而被晋所伐一事(《踌经通论》)。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它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清代学者方玉润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诗经原始》),这个判断是对的。
  这是首整齐的四言诗,而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出征经过分成五部分。
  第一层四句写出征之前.交待南征的原因和背景。开头两句在结构上很有特色:诗人先写“击鼓其镗”、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待“击鼓”的原因—“踊跃用兵,因为国家要有战事,所以才镗镗击鼓。这种诗歌表现技巧被后来的古典文论家们总结为“逆起得势”,并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呜.将军猎渭城”、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用的皆是这一技巧。接下去的两句“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则是把自已的遭遇与众人作一对比.更加突出自己的不幸二“土国”是指在国都内建筑房屋或城防工事;“城漕”是说在溥地筑城。潜.卫国的地名,在今河南滑县的东南。在国内服土役,筑城池是异常辛劳的。同为《邪风》的《式微》篇就曾对这种苛重的劳役发出慨叹和指斥:“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但在《击鼓》中的主人公看来,这种差役虽然辛劳,却可以生活在国内,可以与亲人相聚。比起南下陈、宋.身居异乡,骨肉分离尚好一些。正像吕东莱所分析的那样:“土国城漕,非不劳苦。而独处于境内今我之在外,死亡未可知,虽欲为土国城潜之人、不可得也。”(《吕氏家垫读诗记》)通过这种辛酸的对比和选择,更显出主人公遭遇的悲惨。人民的厌战和对频繁征战的统治者的怨很.尽在不言之中了。
  第二层四句是写出征。孙子仲,这次南征的卫国将领,生平无考。“平陈与宋”,即讨伐、平定南方的陈国与宋国。有人想把此句与某段史实联系起来,或把“平”解释为“联合”——联合陈国、宋国和蔡国去伐郑”,或把“平”解释为“调解”——“调解陈国与宋国的不睦”。这似乎都与诗意不符。如果说上一层中所说的“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是主人公独特不幸的话,那么在这一层中不幸又增加了一层:即不但要背井离乡.独下南征,而且还要长期戍守异地—“不我以归”。这种“不我以归”.将造成什么样的结局?它又将造成戍守者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历代的反战诗中对此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各呈异彩的表现手法。汉乐府中的《巫山高》是用含蓄的比喻来表现征人有家唯归的苦痛:“我欲东归,害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杜甫的《兵车行》则从后方经济的萧条和妻儿的衣食无着来直接指斥这种穷兵黩武政策的后果:“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棘。纵有键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高适的《燕歌行》则从前方与后方、征人与思妇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征人远戍所造成的双方情感上的创伤:一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应当说,这三种处理方式和表现手法都受了《诗经》中类似题材的启发和影响。后面几个层次中,分别采用的就是上述的三种手法。
  第三层采用含蓄手法。但它不是内心独白,而是通过设问设答来进行的:爱居爱处?爱丧其马?在寻找宿营地的一阵忙乱中,战马给丢掉了。在古代的阵战中,战马可以说是战士最得力的助手和最亲密的伙伴。我们只要读一读《小雅·采燕》中对战马的赞颂:“驾彼四牡,四牡骚骚。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就可以知道它在征人心目中的地位。但此时此刻,却把赖以“所依”、“所腓“的战马丢掉了,这支出征部队秩序的混乱.军纪的涣散可见一斑。更为奇妙的是主人公的战马又失而复得:战马并没有丢失,原来它跑到山林下面去了。如果说战马的丢失,意在暗示这支部队军纪的涣散,那么这场虚惊更突出地反映了征人的神思恍惚、丧魂失魄之状。征人的这种精神状态固然与这支军队的疲于奔命、士无斗志有关,但更重要的恐伯还是由于他对家乡的思念和亲人的挂牵而造成的。下面两层,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这种内在情感,也是对第二层“忧心有忡”的具体说明。表现角度是从回忆和现实,征夫与思妇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第四层是由严酷的现实转入对往事的回忆。诗人回忆当年离家南征与妻子执手泣别的情形:当年,两人曾立下誓言,要“死生契阔”,白头偕老。临别盟督,既反映了两人感情的深沉,爱悄的坚贞,但也包含着对未来的隐隐担心。可怕的是,这种担心终于变成冷梭的事实:征人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了。所以诗的最后一层,又从往事的回亿回到严酷的现实,集中抒发征夫对此的强烈感慨,这番感慨表面上是在叹息两人相隔太远,无法相见,别离太久、无法践盟,实质上是在指斥什么,控诉什么.读者是不难理解的。
  这首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结构上,它基本按时间顺序,写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人回忆,形成往事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同时,在叙事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澜。尤其是最后一层,完全是直抒其情并皆以一兮一字结尾,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
  另外,这虽是一首遇责统治者战争政策的诗,但在表现手法上却较为含蓄。当我们读到这位征夫竟然羡慕那些留在国内整日运土筑城的役夫时,谁能不留下苦味的笑?特别是第三层通过马的失而复得这个典型细节,把这支远征军的军纪涣散、疲于奔命,主人公的内心酸痛、神思恍惚表现得异常形象、生动。这样的一支部队,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还会有什么战斗力呢?所以它也是对统抬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嘲讽。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执手千山万水骤然缩短,执手恩怨情仇悠然消散,执手泪眼不忍相看,执手相思,相思难眠。
  执手之时,冷暖两心知;执手之时,悲喜两忘。无奈的是执手后的悲哀,无奈的是分手时的凄绝。
  执手因为爱。
  爱得越真,心越清纯;爱得越深,情越质朴。执手时,绝不疯狂,绝不偏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生死两忘!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种并肩站立,共同凝望太阳的升起、太阳的落下的感觉;该是一种天变地变情不变的感觉,是见证岁月、见证感情的感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你哭泣的时候,有人陪你伤心,倾听你诉说,为你抚平凌乱的发和憔悴的颜容,告诉你明天依旧阳光灿烂;当你笑容明媚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和你一起明媚,而他静静地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你和阳光一般地灿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幅两个人同撑起一方天空的风景。像两棵独立的大树,你们共同撑起一方天空,枝叶在蓝天下盛放,树根在地底下相互扶持。风也罢霜也罢,雨也罢雪也罢,执子之手,每一刻都是如此的美好,每一刻都是一首动人的情诗,每一刻都值得用所有的时光去回味……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此句至理真言体现了中国人最为典型的诠释“爱”的方式——含蓄而坚决,生死而不渝。契为合,阔为离,死生契阔,生死离合。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不变着你我怦然心动的爱恋,海誓山盟,不知归期,痛彻着心扉。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有两种的解释,a:无论聚散离合,我与你已经发过誓。b无论生死离合,我们两情相悦。对于这句词我也不太理解,只是按照有可能成立的两种解释写在这,每个人见解不同,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去查找和考证。
  执子之手万水千山阻不断,执子之手恩怨情仇淡如空。
  执子之手泪眼不忍再相看,执子之手相思思已夜难眠。
  执手之时,冷暖两心知; 执手之时,悲喜皆两忘。
  执手之爱——爱的越真,情越挚纯;爱的越深,情越质朴。
  忘断了恩怨,执着之手,则为牵手,执子,牵起你的手今生来世一起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69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释
  1.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2.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
  3.夭夭:树木嫩壮貌。
  4.劬(qú渠):辛苦。劬劳:操劳。
  5.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6.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7.令:善。
  8.爰(yuán元):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9.浚:卫国地名。
  10.睍睆(xiàn huǎn现缓):犹"间关",清和宛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
  11.载:传载,载送。
译文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酸枣小树苗。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
  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女七个人,母亲养育多辛劳。
  美丽可爱的黄鸟叫,清脆婉转似歌唱。养育儿女七个人,无谁能安母亲心。
赏析
  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朱熹《诗集传》承其意,进一步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这种说法在我们看来显然有些牵强。而魏源、皮锡瑞、王先谦总结今文三家遗说,认为是七子孝事其继母的诗,则比较通达。现代诗人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通义》)。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作自责的诗,这样比较宽泛的理解,似乎更稳妥一些。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朱熹《诗集传》)。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诗中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钟惺评曰:“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评点诗经》)刘沅评曰:“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诗经恒解》)
  古乐府《长歌行》为游子颂母之作,诗云:“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命意遣辞全出于《凯风》。唐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两句。蒋立甫指出:“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诗经》选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70雄雉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注释
  ①雉(Zhi):野鸡。②泄泄:慢慢飞的样子。③詒:同“贻’, 遗留、伊:语气助同,没有实义。阻:隔离。④展:诚实。⑤云:语 气助词,没有实义。 ⑥百:全部,所有。⑦忮(zhi):嫉妒。求:贪心。⑧臧:善,好。
译文
雄野鸡飞向远方,
缓缓扇动花翅膀。
我心怀念远行人,
阻隔独自守空房。
雄野鸡飞向远方,
四处响起叫欢唱。
诚实可爱的亲人,
思念悲苦我的心。
遥望大阳和月亮,
思念悠悠天地长。
路途漫漫多遥远,
何时才能返故乡。
君子老爷多又多,
不知什么是德行。
不去害人不贪婪,
为何没有好结果。
赏析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夫君人,死是夫君鬼。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循着这条既定的轨迹往前走,走得惯了,成了传统,成了心理习惯,就不会再去想东想西,而是安于现状,习惯成自然。
  我们现在常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正如没有灵魂的肉体,注定要死亡。或名存实亡。这不过是今天的观念。我们很难设想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年代,人们是怎么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
  其实,事情完全可以颠倒过来:没有爱情也可以结婚成家,也就是先结婚后恋爱,这样的关系或许更加稳定。结婚按照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进行,新郎新娘未曾谋面就进了洞房,没有任何挑选和商讨的余地。两人朝夕相处,耳鬓厮摩,不断磨合,渐入佳境,产生出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恋情来。
  考虑到这样的实际生存状态,完全可以说,前代流传下来的征夫怨妇表达思念的歌诗,便是一类特殊的情诗。先人们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特殊的依恋之情。
  特殊就特殊在它不似纯情的少男少女的恋情。少年不识愁知味,天真烂漫确乎可贵可爱,但却少了几分厚度和深度,难以经得起生活中的坎坷、甚至油盐柴米的琐碎的考验。浪漫天真的激情消退之后,便是赤裸直露的生活现实,反差强烈得让人难以接受。征夫怨妇的恋情,恰好把这个过程颠倒了过来。经历过坎坷波折、琐屑沉闷、平淡无奇之后,才发现由此产生的依恋竟会强烈地爆发出来。朝夕相处的体验,为思念中的想象提供了无数的触媒和内涵,因此坚实而厚重。分别越久,思念和想象就越强烈, 也越加确信情感和心灵的归依。
  这样来读征夫怨妇的诗,可能就进入了其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71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须我友。
注释
  (1)匏(Pao):葫芦瓜,挖空后可以绑在人身上漂浮渡河.(2)济:河的名称。涉:可以踏着水渡过的地方。(3)厉:穿着衣服渡河。(4)揭 (qi):牵着衣服渡河。(5)弥:水满的样子。盈:满。(6)鷕(wui)雌 野鸡的叫声。(7)不;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濡:被水浸湿。轨:大车的 轴头。(8)雝雝(yong):鸟的叫声和谐。(9)迨:及时。泮(Pan);冰 已融化。(10)招招:船摇动的样子。舟子:摇船的人。(11)卬(dno):我。 卬否:我不愿走。(12)友:指爱侣。
译文
葫芦有叶叶味苦, 济水深深也能渡。
水深连衣渡过去, 水浅提衣淌着过。
济河水满白茫茫, 雌野鸡叫声咯咯。
济河虽深不湿轴, 野鸡鸣叫为求偶。
大雁鸣叫声谐和, 东方天明日初升。
你若真心来娶我, 趁冰未化先过河。
船夫摇船摆渡过, 别人过河我不过。
别人过河我不过, 要等好友来找我。
赏析
  妙龄女郎到了出嫁年龄,满心盼望如意郎君前来求婚,全部的期望和幸福的想象伴随着她的等待。
  如今的我们或许会不解地问,她为什么要等待,为什么要折磨自己,为什么不主动出击大胆过河去追求自己的心上人?
  其中的原因,恐怕是人类心理中最微妙,又最富有诗意的。
  谁曾见过动物之中有雌性追逐雄性的?雄野鸡的美丽羽毛是向雌野鸡展示的;雌野鸡的婉转鸣叫是告诉雄野鸡前来求偶的。这是天性。人的异性间的求偶,也得遵循这种天地之道:女子等持,男子主动出击。即使是在今天,这种合乎天性的特点,依然表现出来。
  然而,人类的心理远比动物复杂得多。女子的被动等待,除了是天性的表现之外,可能还有更多别的考虑;对方是否潇洒英俊,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诚实专一,是否有地位名气,是否有财富金钱,双方性格脾气是否相投等等,等等。
  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纯情企盼,肯定是让人感动和沉醉的;但是,任何纯情表现的背后都会潜伏着或多或少的功利要求,否则,纯情是难以持久的。纯情初露,至诚可爱;而它的深化,则要靠 功利考虑中诸多因素的契合。
  因此,等待是一个巨大的悬念,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结果即将出现,却不可预知。时间马上就要到来,而眼下的分分秒秒都无比漫长难熬。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充满激情和力量,但并没 有可以赋予的对象。这情景,像即将跃出地平线的初日,像含苞欲放的鲜花,像晶莹欲滴的露珠,像守在洞口准备扑向老鼠的猫, 像即将出现的奇迹……
  一旦结果出现,一切都肯定明确,可能性消失了,诗意和想象也就消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6-18 08:45 , Processed in 0.11335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