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梧桐诗雨

主讲-梧桐诗雨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9: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90、褰 裳
  ——大胆求爱的戏谑

  【原文】

  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1)。

  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2)!

  子惠思我,

  褰裳涉浦(3)。

  子不我思,

  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注释】   

  ①寨(qian) :用手提起。裳:下身的衣服。溱(zhen):河名。②也 且(ju):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③浦(wei):河名。

  【译文】

  要是你还思念我,

  提起衣裳过溱河。

  要是你不思念我,

  难道就没人爱我?

  你真是个傻小子!

  要是你还思念我,

  提起衣裳过浦河。

  要是你不思念我,

  难道就没人爱我?

  你真是个傻小子!

  【读解】

  这是一首很有现代味儿的情歌。

  姑娘到了该出嫁的年纪,大胆向小伙子表白爱慕之情,显出 很有几分自信,似乎不愁嫁不出去。小伙子反倒有了几分胆怯。这种表白方式,应当是天性无拘无束的自然流露。这只有在全无禁 锢的情况之下才有可能。

  现代味凡是不能以时间来确认的。经常可能的情形是,传统 的积淀越深厚,对人性的压抑越厉害,个人能够自主的自由就相 对地少,属于自己的空间也相应缩小,个人与传统之间的对立、冲 突便容易发生。

  远古的接近自然状态的男欢女爱,同现代建立在个人独立意识基础上的男欢女爱固然有许多不同,但在符合人性的自由选择这一点上,却是没有太大差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其精神也是现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14: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14: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92、《东门之墠》
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对本篇的主旨古今认识较为一致,《毛诗序》虽冠上“刺乱”的字样,但也不否认写的是“男女有不待礼而相奔”的内容,郑笺更明确说此是“女欲奔男之辞”。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是“托男女之情以写君臣朋友之义”,也没有离开“男女之情”。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译注

题解:写女子的单相思。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东门之墠,①
茹藘在阪。②
其室则迩,③
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
有践家室。
岂不尔思?④
子不我即。⑤ 东门附近有广场,
茜草沿着山坡长。
他家离我近咫尺,
而人却像在远方。

东门附近种板栗,
房屋栋栋排得齐。
哪会对你不想念,
不肯亲近只是你。 ①墠(shàn 善):土坪,铲平的地。
②茹藘(rú lǘ 如驴):草名。即茜草,可染红色。阪(bǎn 板):小山坡。
③迩:近。
④有践:同"践践",行列整齐的样子。
⑤即:就,接近。
【F-089】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注释】
1、墠(善shàn):经过清除平整的土地。一作“坛”。“墠”犹“垣”,指堤。
2、茹藘(如绿rú lǜ):茜草,绛色染料。
3、阪(板bǎn):斜坡。头两句说东门外有堤,堤有阪,阪有茜草。
4、践:齐,指排列整齐。《集传》:“践,排列貌。”
5、家室:指诗中女主人公自家的居室。
6、即:接触。
【题解及原文】
这首是爱情诗,女子词。她和所思住屋很紧,两人却很疏远。她在向着他,怨他不来。(如作为男女赠答之词亦通。)
【余冠英今译】
东门长堤一道,坡上长着茜草。那屋子近在眼前,那人儿可真遥远。
栗树挨着东门,小屋齐齐整整。怎么不巴望你来?望你来你偏不肯。
【白话翻译】
东门之外有广场,茜草生在山坡上。两家房屋虽接近,人儿却像在远方。
东门外面一株栗,有户人家好整齐。难道我不想念你,你不找我我心急。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讲解】

  对本篇的主旨古今认识较为一致,《毛诗序》虽冠上“刺乱”的字样,但也不否认写的是“男女有不待礼而相奔”的内容,郑笺更明确说此是“女欲奔男之辞”。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是“托男女之情以写君臣朋友之义”,也没有离开“男女之情”。只有傅恒《诗义折中》看法特殊,认为写的是“思隐士”,他说:“贤人不仕而隐于圃,在东门之外除地为墠,植茜于陂,而作室其中。诗人知其贤也,故赋而叹之。以为室在东门,虽若甚迩,而其人则意致甚远,可望而不可即也。”似亦能自圆其说,故录以备考。今人则多以为是恋歌,其中又有男词、女词或男女唱答之分。今从“女词”一说,视诗中所写为女子的单相思。

  本诗两章的头两句应合观,诗人点明她所热恋的男子的住处及周围环境。诗人爱屋及乌,在他的心目中这儿是多么优美、多么迷人啊!我们随着她那深情的目光,可以看到城东那块开阔的土坪,这是用人工开拓出来的,不消说,这也有着她所爱者的辛勤汗水,也许正因为这样,她才特别用了一个“墠”字。紧挨着土坪有座小山坡,沿着山坡长满了茜草,附近还有茂密成荫的粟树,她那朝思暮想的心上人的小屋就座落其中。她凝望着,痴想着……茜草的根是染大红色嫁衣最好的材料,而栗树薪也是人们嫁娶要用的东西,这一下不免触动了她敏感的神经,忍不住要和盘托出自己的心事,这就是两章诗的后两句的内心倾诉:首章诗人埋怨所恋者“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依常理,主人没有外出,则室迩人近,而此云“室迩人远”,何其反常!头句是实写,讲的是实在的空间距离长度,后句则着眼于情感体验,讲的是诗人潜意识驱动下形成的心理距离长度。

  从下章两句可知,造成这一心理距离长度的原因是:“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诗人是单相思,我虽想念着他,他却无情于我,故觉得咫尺天涯。从“室迩人远”的反差中,展现了诗人感情虚掷的委屈,爱情失落的痛苦,较之直说,显得有简约委婉之趣。姚际恒《诗经通论》有一段精妙分析,他说:“‘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较《论语》所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所胜为多。彼言‘室远’,此偏言‘室迩’,而以‘远’字属人,灵心妙手。又八字中不露一‘思’字,乃觉无非思,尤妙。‘思’字于下章始露之。‘子不我即’正释‘人远’,又以见人远非果远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14: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93、
《风雨》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郑风•风雨》译注

题解:一位女子风雨之中怀念情人。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风雨凄凄,
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
鸡鸣膠膠。③
既见君子,
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⑤
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风凄凄呀雨凄凄,
窗外鸡鸣声声急。
风雨之时见到你,
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
窗外鸡鸣声声绕。
风雨之时见到你,
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
窗外鸡鸣声不息。
风雨之时见到你,
心里怎能不欢喜。
①喈(jiē 皆)喈:鸡鸣声。

②云:语助词。胡:何。夷:平,指心中平静。


③膠膠:或作"嘐嘐",鸡鸣声。

④瘳(chōu 抽):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⑤晦:昏暗。




【F-090】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1、凄凄:寒凉之意。
2、喈(接jiē):古读如“唧”。“喈喈”犹“唧唧”,鸡鸣声。
3、君子:女子对她的爱人之称,已见《君子于役》篇。
4、云:发语词。已见《卷耳》篇。胡:何。夷:平。云胡不夷:就是说还有什么不平呢?言心境由忧思起伏一变而为平静。
5、潇潇:《广韵》引作“潚潚(音修xiū)”,急骤。
6、胶:古读如“鸠”。胶胶:《广韵?五肴》引作“嘐嘐(交jiāo)”,鸡鸣声。
7、瘳(抽chōu):病愈。言原先抑郁苦闷,像患病似的,现在却霍然而愈。
8、如晦:言昏暗如夜。已:止。



【题解及原文】
这诗所写的是: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的时候,一个女子正想念她的“君子”,如饥似渴,像久病望愈似的。就在这时候,她所盼望的人来到了。这怎能不高兴呢?



【余冠英今译】
风吹雨打冷清清,喔喔鸡儿不住声。盼得亲人来到了,心头潮水立时平。
急风吹雨雨潇潇,听得鸡儿咯咯嚎。盼得亲人来到了,心头百病一齐消。
一天风雨黑阴阴,为甚鸡儿叫不停。盼得亲人来到了,喜在眉头笑在心。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讲解】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关于时态的渐进,姚氏说,“‘喈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膠膠’,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民间尚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风雨》的三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诗经原始》)实当此之谓。

  象征意象,一诗多解。《风雨》的诗旨,今人或主“夫妻重逢”,或主“喜见情人”;联系诗境,前说更合情理。然而,汉代经生的“乱世思君”说,却在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毛诗序》曰:“《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这样,“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这虽属附会,却也有其文本依据。因为,“君子”,在《诗经》时代,可施诸可敬、可爱、可亲之人,含义不定。因此,把赋体的白描意象理解为比体的象征意象,就可能生发“乱世思君”的联想;而把“风雨如晦”的自然之景,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也符合审美规律。故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云:“梁正士兰陵萧纲,立身行己,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郭沫若创作于五四运动退潮期的《星空•归来》中也写道:“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从现代接受美学看,这种立足本文的审美再创造是无可非议的;而《毛序》的这一“附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陈文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14: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94.
94、
《子衿》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郑风•子衿》译注

题解:女子在城阙盼望情人到来。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青青子衿,①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
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
在城阙兮。⑤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①子:男子的美称。衿:即襟,衣领。


②嗣音:传音讯。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F-091】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1、子: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今jīn):衣领。或读为“紟(今jīn)”,即系佩玉的带子。《颜氏家训?书证》:“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
2、悠悠:忧思貌。《集传》:“悠悠,思之长也。”
3、宁不:犹“何不”。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4、佩:指佩玉的绶带。
5、挑达:往来貌。
6、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题解及原文】
这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她来回走个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末章写出她的烦乱情绪。



【余冠英今译】
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想念你的心。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从此断音信?
青黝黝是你的佩玉带,心悠悠是我把相思害。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自己来?
走去走来多少趟啊,在这高城望楼上啊。一天不见哥的面,好像三个月儿那么长啊!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讲解】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本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我们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陈如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14: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95、
《扬之水》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在句式上,采用不齐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几种,这说明诗歌带有鲜明的口语化的倾向。口语化句子,正好比较朴实,比较真切地表达出下层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令人读之感到亲切诚朴。实际上,除了个别词语带有历史痕迹,在语义上需要诠解之外,这首口语化的诗歌,千载之下读之,仍是极易使人感动的。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王风•扬之水》译注

题解:戍边战士思念家中妻子的诗歌。周平王母家申国邻楚,数被侵伐,因遣戍守申,使人民家室离散,国人作诗讽之。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扬之水1,
不流束薪2。
彼其之子3,
不与我戍申4。
怀哉怀哉5,
曷月予还归哉6!

扬之水,
不流束楚7。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甫8。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
不流束蒲9。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许10。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
也冲不走成捆的木柴。
那位远方的人儿啊,
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寨。
想念你啊想念你,
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
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
那位远方的人儿啊,
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堡。
想念你啊想念你,
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
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
那位远方的人儿啊,
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池。
想念你啊想念你,
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1.扬之水:激扬之水,喻夫。
2.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3.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
4.不与我:不能和我。戍申:在申地防守。
5.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6.曷:何。


7.束楚:成捆的荆条。

8.甫:甫国,即吕国。




9.蒲:蒲柳。

10.许:许国。





【F-068】扬之水



【题解及原文】周平王东迁洛邑,派兵戍守申、许、吕几个小国,防备楚国侵略。久不换防,戍卒怨恨,希望早日回去。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释】
1、扬:水流激扬貌。
2、彼其之子:那个人,指妻子。
3、戍(树shù):屯丘以守。
4、申:古国名,《毛传》:“申,姜姓之国,平王之舅。”在今河南唐河县。
5、甫:古国名,即吕,在今河南南阳县。
6、许:古国名,在今河南许昌市。
7、予:我。



【白话翻译】
悠悠河水向东流,一捆柴草漂不走。想起那个意中人,不能同把申地守。日思夜想无时休,啥时回家能自由?
悠悠河水流向东,一捆黄荆漂不动。想起那个意中人,我守甫地不相逢。日思夜想情难控,啥时我能回家中?
悠悠河水流不已,一捆蒲草漂不起。想起那个意中人,不能同我守许地。日思夜想愁无比,啥时我能回故里?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讲解】

  《扬之水》是一首戍边战士思念家中妻子的诗歌。据《毛诗序》说:“《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春秋时代,周朝平王(前770—前720年在位)还是比较混乱的时代。主要是周天子的权威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强大了。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申国又常受楚国的侵扰。周平王为了母亲故国的安全,就从周朝抽调部分军队,到申国战略要地屯垦驻守,防止楚国侵扰。这些周朝士兵远离故乡,去守卫并非自己诸侯国的土地,心中的不满凄苦,当然有所流露,形成诗歌,就是《扬之水》。申国、甫国和许国的国君,都是姜姓。周平王母亲是申国姜姓公主,与甫、许两个诸侯国也是亲戚关系。所以,虽然周平王没有派士兵去戍守甫、许两国,但诗歌也牵连及之:反正是姜姓王太后娘家的人!

  《扬之水》是以远戍战士的口吻来写的。全诗三章,各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束薪”、“束楚”和“束蒲”;“戍申”、“戍甫”和“戍许”。薪、楚、蒲都是农家日常燃烧的柴草;申、甫、许是三个姜姓的诸侯小国。因此,全诗实际上把一个相同的内容,反覆吟诵三次,用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远戍战士思家情怀。每章头两句“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用流动的河水与不动的柴草对比,先让人视觉上有特殊印象:那河沟的水哗哗地流动,仿佛岁月一天天过去,不再回来;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飘浮不起,冲流不动,仿佛战士思家的沉重心绪,永不改变。有了这两句自然物象的起兴,很自然引出三、四两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守着家园的妻子,当然无法与远戍的士兵一起。如果说,士兵如远离泉源的河水,越流越远;那么,妻子如坚定不移的柴草,不飘不流。如果说,日月如流水不断流失,思家情怀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动不移。分离的日子越久,远戍的时间越长,思念妻子也越强烈。终于,士兵喊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在家的亲人平安吗?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园之思,远戍之苦,不平之鸣,都融化在这两句问话之中,而士兵回家的渴望,强烈地震撼读者。

  在诗歌句式上,采用不齐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几种,这说明诗歌带有鲜明的口语化的倾向。口语化句子,正好比较朴实,比较真切地表达出下层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令人读之感到亲切诚朴。实际上,除了个别词语带有历史痕迹,在语义上需要诠解之外,这首口语化的诗歌,千载之下读之,仍是极易使人感动的。 (陈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14: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96、《出其东门》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开篇,那对东门外“如云”、“如荼”美女的赞叹,其实都只是一种渲染和反衬。当诗情逆转时,那盛妆华服的众女,便全在“缟衣綦巾”心上人的对照下黯然失色了。这是主人公至深至真的爱情所投射于诗中的最动人的光彩,在它的照耀下,贫贱之恋获得了超越任何势利的价值和美感!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译注

题解:男子表现自己爱有所专。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出其东门,①
有女如云。②
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③
缟衣綦巾,④
聊乐我员。⑤

出其闉闍,⑥
有女如荼。⑦
虽则如荼,
匪我思且。⑧
缟衣茹藘,⑨
聊可与娱。 漫步城东门,
美女多若天上云。
虽然多若云,
非我所思人。
唯此素衣绿头巾,
令我爱在心。

漫步城门外,
美女多若茅花白。
虽若茅花白,
亦非我所怀。
唯此素衣红佩巾,
可娱可相爱。 ①东门:城东门。
②如云:形容众多。

③匪:非。思存:想念。思:语助词。存:一说在;一说念;一说慰籍。
④缟(ɡǎo 稿):白色;素白绢。綦(qí 其)巾:暗绿色头巾。
⑤聊:愿。员(yún 云):同"云",语助词。

⑥闉闍(yīn dū 因都):外城门。
⑦荼:茅花,白色。茅花开时一片皆白,此亦形容女子众多。

⑧且(jū 居):语助词。一说慰籍。
⑨茹藘(rú lǘ 如驴):茜草,其根可制作绛红色染料,此指绛红色蔽膝。
◆"缟衣"、"綦巾"、"茹藘"之服,均显示此女身份之贫贱。




【F-093】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注释】
1、《集疏》:“郑城西南门为溱洧二水所经,故以东门为游人所集。”
2、如云:言众多。
3、存:思念。匪我思存:言非我所思念。
4、缟(搞gǎo):未经染色的绢。缟衣:是较粗贱的衣服。綦(其qí):暗绿色。巾:佩巾,就是蔽膝。参看《召南?野有死麕》篇“帨(shuì)”字注。綦巾:是未嫁女子所服用的。
5、聊:且。员(云yún):一作“云”。语助词。以上二句是说那一位穿缟衣,佩綦巾,服饰贫陋的姑娘才是令我喜爱的。
6、闉(因yīn):曲城,又叫做“瓮城”,就是城门外的护门小城。阇(督dū):是闉的门。上章出门是出内城的门,本章出闉阇是出瓮城的门。
7、荼(徒tú):茅草的白花。如荼:亦言众多。
8、且:读为“著”,犹“存”。“思存”、“思著”和《周南?关雎》篇的“思服”同例。
9、茹藘(如绿rú lǜ):茜草,可以做绛色染料。在这里是绛色佩巾的代称。“綦巾”变为“茹藘”是因为分章换韵而改字,所指还是同一个人。
10、娱:乐。这句和上章末句意思相同。



【题解及原文】
本篇也是写爱情的诗。大意说:东门游女虽则“如云”、“如荼”,都不是我所属意的,我的心里只有那一位“缟衣綦巾”,装饰朴陋的人儿罢了。



【余冠英今译】
出东门啊出东门,东门姑娘好像一片彩云屯。好像一片彩云屯,都不是我的心上人。只有那淡绿巾子素衣裳,见着她啊心上热腾腾。
来到东门瓮城外,姑娘们好像白茅遍地开。好像白茅遍地开,我的心里都不爱。只有那缟素衣裳绛红巾,和她一块喜从心上来。



【白话翻译】
漫步走出城东门,漂亮姑娘多如云。虽然姑娘多如云,不是我的心上人。只有白衣青巾女,使我快乐又相亲。
漫步走出瓮城门,美女多如白茅花。虽然多如白茅花,不是我心所牵挂。只有白衣红巾女,和她一起乐无涯。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讲解】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旧说颇有争议。《毛诗序》以为是“闵乱”之作,在郑之内乱中“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朱熹《诗集传》则称是“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以为此女虽美且众,而非我思之所存,不如己之室家,虽贫且陋,而聊可自乐也。”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并驳二说曰:“小序谓‘闵乱’,诗绝无此意。按郑国春月,士女出游,士人见之,自言无所系思,而室家聊足娱乐也。男固贞矣,女不必淫。以‘如云’、‘如荼’之女而皆谓之淫,罪过罪过!”驳得颇为痛快。但断“缟衣綦巾”者为其妻室,却也未必。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夏小正》传谓“缟衣为未嫁女所服之”。可见还是定为恋人,较为妥当。

  郑之春月,也确如姚际恒所说,乃是“士女出游”、谈情说爱的美妙时令。读过《郑风•溱洧》一诗的还知道,在清波映漾的溱水、洧水之畔,更有“殷且盈”的青年男女,“秉兰”相会、笑语“相谑”,互相赠送着象征爱情的“芍药”之花。此诗所展示的,则是男女聚会于郑都东门外的一幕,那景象之动人,也决不逊色于“溱洧”水畔。“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二章复叠,妙在均从男主人公眼中写来,表现着一种突见众多美女时的惊讶和赞叹。“如云”状貌众女之体态轻盈,在飞彩流丹中,愈显得衣饰鲜丽、缤纷照眼;“如荼”表现众女之青春美好,恰似菅茅之花盛开,愈见得笑靥灿然、生气蓬勃!面对着如许众多的美丽女子,你纵然是枯木、顽石,恐怕也不免要目注神移、怦然动心的罢?

  在迈出城门的刹那间,我们的主人公,无疑也被这“如云”、“如荼”的美女吸引了。那毫不掩饰的赞叹之语,正表露着这份突然涌动的不自禁之情。然而,人的感情是奇特的,“爱情”则更要微妙难猜:“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荼,匪我思且”——在众多美女前怦然心动的主人公,真要作出内心所爱的选择时,吐语竟如此出人意料。两个“虽则……匪我……”的转折句,正以无可动摇的语气,表现着主人公的情有独钟。好奇的读者自然要打听:他那幸运的恋人而今安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二句,即带着无限的喜悦和自豪,将这位恋人推到了你的眼前。如果你还知道,“缟衣綦巾”、“缟衣茹藘”,均为“女服之贫贱者”(朱熹),恐怕在惊奇之际,更会对我们的主人公肃然起敬:原来他所情有独钟的,竟是这样一位素衣绿巾的贫贱之女!只要两心相知,何论贵贱贫富——这便是弥足珍惜的真挚爱情。主人公以断然的语气,否定了对“如云”、“如荼”美女的选择,而以喜悦和自豪的结句,独许那“缟衣茹藘”的心上人,也足见他对伊人的相爱之深!

  由此回看诗章之开篇,那对东门外“如云”、“如荼”美女的赞叹,其实都只是一种渲染和反衬。当诗情逆转时,那盛妆华服的众女,便全在“缟衣綦巾”心上人的对照下黯然失色了。这是主人公至深至真的爱情所投射于诗中的最动人的光彩,在它的照耀下,贫贱之恋获得了超越任何势利的价值和美感! (潘啸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14: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97、97、《野有蔓草》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清丽的环境和美丽的姑娘,从小伙子的视角见出,楚楚有致,格外动人。“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春晨的郊野,春草葳蕤,枝叶蔓延,绿成一片;嫩绿的春草,缀满露珠,在初日的照耀下,明澈晶莹。在这清丽、幽静的春晨郊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一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飘然而至,那露水般晶莹的美目,顾盼流转,妩媚动人。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译注

题解:良辰美景,邂逅丽人。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野有蔓草,①
零露漙兮。②
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③
邂逅相遇,④
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
零露瀼瀼。⑤
有美一人,
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
与子偕臧。⑥ 郊野蔓草青青,
缀满露珠晶莹。
有位美丽姑娘,
眉目流盼传情。
有缘今日相遇,
令我一见倾心。

郊野蔓草如茵,
露珠颗颗晶莹。
有位漂亮姑娘,
眉目婉美多情。
今日有缘喜遇,
与你携手同行。 ①蔓(wàn 万):茂盛。
②零:降落。漙(tuán 团):形容露水多。

③清扬:目以清明为美,扬亦明也,形容眉目漂亮传神。婉:美好。
④邂逅:不期而遇。



⑤瀼(ránɡ 瓤):形容露水浓。



⑥臧:通"藏",藏匿。一说读作zānɡ ,好、善之意。




【F-094】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注释】
1、蔓草:蔓生的草。零:落。漙(团tuán):凝聚成水珠。
2、扬:明。“清”、“扬”都是形容目的美。婉:读为“睕(晚wǎn)”,目大貌。《毛传》:“眉目之间婉然美也。”
3、邂逅(谢后xiì hòu):爱悦。亦作“不期而遇”解。遇:相逢或配合。适我愿:就是称心满意,也就是“邂逅”的意思。
4、瀼瀼(攘ráng):露珠肥大貌。
5、如:犹“而”。
6、偕臧(藏zàng):一同藏匿。《集传》:“偕臧,言各得其所欲也。”



【题解及原文】
这首诗写的是大清早上,草露未干,田野间一对情人相遇,欢喜之情,发于歌唱。



【余冠英今译】
野地里有草蔓延,露水珠颗颗滚圆。有一个漂亮人儿,水汪汪一双大眼。欢乐地碰在一块,可真是合我心愿。
野地里有草蔓长,露水珠肥肥胖胖。有一个漂亮人儿,大眼睛清水汪汪。欢乐地碰在一块,我和你一起躲藏。



【白话翻译】
野地蔓草多又长,团团露珠落叶上。有个漂亮好姑娘,眉清目秀好模样。不期路上碰见她,合我心愿真舒畅。
野地蔓草绿成片,露落叶上湿难干。有个漂亮好姑娘,眉清目秀多娇艳。不期路上碰见她,你我两人都喜欢。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讲解】

  这是多么浪漫而自由的爱情:良辰美景,邂逅丽人;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

  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诗分二章,重复叠咏。每章六句,两句一层;分写景、写人、抒情三个层次。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感情,可谓出之无心而天然合作。

  清丽的环境和美丽的姑娘,从小伙子的视角见出,楚楚有致,格外动人。“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春晨的郊野,春草葳蕤,枝叶蔓延,绿成一片;嫩绿的春草,缀满露珠,在初日的照耀下,明澈晶莹。在这清丽、幽静的春晨郊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一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飘然而至,那露水般晶莹的美目,顾盼流转,妩媚动人。先写景,后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人,四句诗俨然一幅春郊丽人图。而在修长的蔓草、晶莹的露珠与少女的形象之间,有着微妙的隐喻,能引发丰富的联想。“清扬婉兮”的点睛之笔,表现了姑娘惊人的美丽。小伙子见到这一切,爱悦之情怎能不喷涌而出。“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里,有对姑娘的惊叹,有对不期而遇的惊喜,更有对爱神突然降临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第一章与第二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姑娘小伙相对凝视之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次章前五句的重叠复唱,可理解为小伙子心情略为平静后,向姑娘倾诉的爱慕之意和殷殷之情。然而,在这人性纯朴的时代,又值仲春欢会之时,无需絮絮长谈,更不必繁文缛节。“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只要两情相愿,便结百年之好;毋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可永结同心。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说: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美学》第一卷)。其实,艺术描写的这一美学原则,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民间诗人已心领神会,运用娴熟。从《硕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野有蔓草》的“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都是通过流盼婉美的眼睛,写姑娘的美丽。在短小的抒情篇章中,只有通过传神的“点睛”之笔,才可能写活人物;而在陌生男女邂逅相遇之时,四目注视,相对而望,也是最自然的表情。因而,这里的“点睛”之笔,可以说虽着力而极自然。

  这牧歌般的自由之爱,是美好心愿的诗意想像,还是先民婚恋的真实写照?《毛序》认为是前者,曰:“《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所谓“思遇时”、“思不期而会”,即战乱的现实男女失时,只有借诗歌表达心愿;诗意的满足背后是现实的缺陷。明代季本认为是后者,其《诗说解颐》曰:“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间,乐而赋此诗也。”今人多从此说,且更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诗恋歌。从诗歌意境看,《野有蔓草》确是对先民的自由婚恋的赋颂;但是,《毛序》对此诗背景的分析,确也不能视为纯粹臆测。

  不过,无论是诗意想像,还是真实写照,它都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而不同于后世表现男女邂逅的诗作。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也写“邂逅相遇”;但一见钟情,却终成遗憾。“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声叹唱,千年怅惘;封建礼教,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野有蔓草》作为对华夏先民的圣洁自由的婚恋性爱的赞歌,将具有永恒的魅力。 (陈文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14: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98、《溱洧》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导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郑风•溱洧》译注

题解:青年男女结伴春游之乐。一说夫妇同游之乐。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溱与洧,①
方涣涣兮。②
士与女,③
方秉蕑兮。④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⑤
“且往观乎!”⑥
洧之外,
洵訏且乐。⑦
维士与女,⑧
伊其相谑,⑨
赠之以勺药。⑩

溱与洧,
浏其清矣。⑾
士与女,
殷其盈兮。⑿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将谑,⒀
赠之以勺药。 溱河,洧河,
春来荡漾绿波。
男男,女女,
手拿兰草游乐。
姑娘说:“去看看?”
小伙说:“已去过。”
“请你再去陪陪我!”
洧河那边,
真宽敞,真快活。
少男,少女,
互相调笑戏谑,
送一支芍药订约。

溱河,洧河,
春来绿波清澈。
男男,女女,
游人越来越多。
姑娘说:“去看看?”
小伙说:“已去过。”
“请你再去陪陪我!”
洧河那边,
真宽敞,真快活。
少男,少女,
互相调笑戏谑,
送一支芍药订约。 ①溱(zhēn 针)、洧(wěi 伟):郑国二水名。
②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③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士"、"女"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④秉:执。蕑(jiān 坚):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⑤既:已经。且(cú 徂):同"徂",去,往。
⑥且:再。

⑦洵:诚然,确实。訏(xū 虚):广阔。
⑧维:发语词。
⑨伊:发语词。相谑:互相调笑。
⑩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⑾浏:水深而清之状。

⑿殷:众多。盈:满。






⒀将:即"相"。




【F-095】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释】
1、溱、洧:水名,又见《褰裳》篇。涣涣:水弥漫之貌。《集传》“涣涣,春水盛貌。”
2、士与女:泛指众游春男女。“女曰”、“士曰”的士女则有所专指。以下仿此。
3、蕳(间jiān):兰。古字同。《毛传》:“蕳,兰也。”古人所谓兰是一种香草,属菊科,和今之兰花不同。郑国风俗,每年三月上巳日男女聚在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执兰草,祓(扶fú)除不祥。
4、观:言游观。这句是说一个女子约她的爱人道:看看热闹去吧?(“观”亦可读为“灌”,灌为洗濯,洗濯所以除不祥。)
5、既:已也。《郑笺》:“既,已也。士曰已观矣。”且:读为“徂(cú)”,往。这句是男答女:我已经去过了。
6、且往观乎:是女劝男再往之辞,“且”训“复”。
7、訏(吁xū):大。这句是说洧水之外确是宽旷而可乐。
8、伊:犹“维”,语助词。谑:调笑。
9、勺药:香草名。男女以勺药相赠是结恩情的表示。《集传》:“勺药,亦香草也。三月开花,芳色可爱。”
10、浏:清貌。《说文?水部》:“浏,流清貌。”
11、殷:众。《毛传》:“殷,众也。”
12、将:相将。《集传》:“将当作相,声之误也。”



【题解及原文】
这诗写三月上巳之辰,郑国溱洧两河,春水涣涣,男女在岸边欢乐聚会的盛况。节日的气氛是很浓厚的。全诗属旁观者语气,不是诗中人物自作。



【余冠英今译】
溱水长,洧水长,溱水洧水哗哗淌。小伙子,大姑娘,人人手里兰花香。妹说“去瞧热闹怎么样?”哥说“已经去一趟。”“再去一趟也不妨。洧水边上,地方宽敞人儿喜洋洋。”女伴男来男伴女,你说我笑心花放,送你一把勺药最芬芳。
溱水流,洧水流,溱水洧水清浏浏。男也游,女也游,挤挤碰碰水边走。妹说“咱们去把热闹瞧?”哥说“已经去一遭。”“再走一遭好不好,洧水边上,地方宽敞人儿乐陶陶。”女伴男来男伴女,你有说来我有笑,送你香草名儿叫勺药。



【白话翻译】
溱水洧水向东方,三月春水正上涨。小伙姑娘来春游,手握兰草求吉祥。姑娘说道看看去,小伙回说已经逛。再去看看又何妨?瞧那洧水河滩外,实在宽大又舒畅。小伙姑娘来春游,尽情嬉笑喜洋洋,互赠勺药情意长。
溱水洧水向东方,三月春水多清凉。小伙姑娘来春游,熙熙攘攘满河傍。姑娘说道看看去,小伙回说已经逛。再去看看又何妨?瞧那洧水河滩外,实在宽大又舒畅。小伙姑娘来春游,尽情嬉笑喜洋洋,互赠勺药情意长。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讲解】

  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导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我们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又何尝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千载而下的我们,也分明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本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诗意明朗,欢快,清新,没有一丝“邪思”。后世的经学家诬之为“刺乱也”,不是太煞风景了吗?道学家咒之为“淫诗”,不是太抹煞人性了吗? (萧华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14: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99、《鸡鸣》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思贤妃”,说:“(齐)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宋朱熹《诗集传》则以为是直接赞美贤妃,谓其“言古之贤妃御于君所,至于将旦之时,必告君曰:鸡既鸣矣,会朝之臣既已盈矣,欲令君早起而视朝也”,“故诗人叙其事而美之也”。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齐风•鸡鸣》译注

题解:妻子催促丈夫早起朝会。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鸡既鸣矣,
朝既盈矣。”①
“匪鸡则鸣,②
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
朝既昌矣。”③
“匪东方则明,
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④
甘与子同梦。”⑤
“会且归矣,⑥
无庶予子憎。”⑦ “公鸡喔喔已叫啦,
上朝官员已到啦。”
“这又不是公鸡叫,
是那苍蝇嗡嗡闹。”

“东方曚曚已亮啦,
官员已满朝堂啦。”
“这又不是东方亮,
是那明月有光芒。”

“虫子飞来响嗡嗡,
乐意与你温好梦。”
“上朝官员快散啦,
你我岂不让人恨!”
①朝:朝堂。一说早集。
②匪:同"非"。



③昌:盛也。意味人多。



④薨薨(hōnɡ 轰):飞虫的振翅声。
⑤甘:愿。
⑥会:会朝,上朝。且:将。
⑦无庶:同"庶无"。庶,幸,希望。予子憎:恨我、你,代词宾语前置。




【F-096】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注释】
1、朝:朝堂,君臣聚会的地方。既盈:言人已满。以上二句妻催促丈夫起身赴朝会,告诉他时已不早。
2、则:犹“之”。这两句是夫答妻之辞。
3、昌:盛。言人多。以上二句妻告夫。
4、此二句夫答妻。言时候还早。
5、薨薨(哄hōng):飞虫声,似即指“苍蝇之声”。
6、甘:乐。同梦:犹言“共寝”。
7、会:指朝会。且归:是说参加朝会者将散朝回家。这和“既盈”、“既昌”都是故甚其词以引起对方的紧张。
8、庶:庶几。无庶:是“庶无”的倒文。予:与。憎:言见憎于人。末章四句是妻对夫说:在这催眠的虫声中,我也愿意你和我再睡一会儿,不过人家都要散朝了,还是早些去吧,别惹得人家对你憎恶。(或以上二句属夫,下二句属妻,亦通。)



【题解及原文】
这诗全篇是一夫一妇的对话。丈夫留恋床第,妻怕他误了早朝,催他起身。



【余冠英今译】
“听见鸡叫唤啦,朝里人该满啦。”“不是鸡儿叫,那是苍蝇闹。”
“瞅见东方亮啦,人儿该满堂啦。”“不是东方亮,那是明月光。”
“苍蝇嗡嗡招瞌睡儿,我愿和你多躺会儿。可是会都要散啦,别叫人骂你懒汉啦!”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讲解】

  本诗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思贤妃”,说:“(齐)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宋朱熹《诗集传》则以为是直接赞美贤妃,谓其“言古之贤妃御于君所,至于将旦之时,必告君曰:鸡既鸣矣,会朝之臣既已盈矣,欲令君早起而视朝也”,“故诗人叙其事而美之也”。而宋严粲《诗缉》以为是“刺荒淫”,清崔述《读风偶识》以为是“美勤政”,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是“贤妇警夫早朝”。本文则认为此诗只是表现一对贵族夫妇私生活的情趣。全诗以夫妇间对话展开,构思新颖,在《诗经》中是别开生面的。姚际恒说:“愚谓此诗妙处须于句外求之。”(《诗经通论》)本来这对夫妇的对话是非常质朴显露的,谈不上有什么诗味妙语,只因为有的类似傻话、疯话,叫人会心发笑,包含着“无理见趣”之妙。古制,国君鸡鸣即起视朝,卿大夫则提前入朝侍君,《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即是。本诗开头写妻子提醒丈夫“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丈夫回答“匪鸡则鸣,苍蝇之声”。想来鸡啼、苍蝇飞鸣古今不会大变,如非听觉失灵,何至二者不分!从下面二、三章妻子所云“东方明矣”、“会且归矣”,可知当是鸡鸣无疑。而丈夫把“鸡鸣”说成“苍蝇之声”,是违背生活常识的,当然“无理”。但如果我们换一角度理解,看作是丈夫梦中被妻子唤醒,听见妻子以“鸡鸣”相催促,便故意逗弄妻子说:不是鸡叫,是苍蝇声音,表现了他们夫妇间的生活情趣,不是别有滋味吗?“反常”而合乎夫妇情感生活之“道”,这正是姚氏所指出的妙在句外。下两章时间由鸡鸣至天亮,官员由已上朝至快散朝,丈夫愈拖延愈懒起,故意把天明说成“月光”,贪恋衾枕,缠绵难舍,竟还想与妻子同入梦乡,而妻子则愈催愈紧,最后一句“无庶予子憎”已微有嗔意。表现夫妇私生活,可谓“真情实境,写来活现”(姚际恒《诗经通论》)。今人钱钟书《管锥编》赞赏此诗“作男女对答之词”而“饶情致”,并说:“莎士比亚剧中写情人欢会,女曰:‘天尚未明;此夜莺啼,非云雀鸣也。’男曰:‘云雀报曙,东方云开透日矣。’女曰:‘此非晨光,乃流星耳。’可以比勘。”这可作为中西比较文学的一段佳话。

  本诗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句式错综,接近散文化。押韵亦有其特点,头两章四句皆用韵,而首句与次句韵脚同在第三字,而末尾是语助词“矣”,也算韵,王力先生称这为“富韵”。另外第一、二章首句与第三句韵脚同字。第三章则是第一、二、四句押韵,也可见本诗用韵富有变化。 (蒋立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2 22:54 , Processed in 0.09467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