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引用第14楼倚槐卧雪于2009-07-23 16:50发表的 : 我来说说对若尘所指出来文字方面的理解吧: 1、“一声巨响,震醒了山村,却没有震醒山村熟睡的人们。 “哪里又放炮了?”人们嗫嚅着,又翻身睡去,包括日日须从这桥上回家吃饭的我。” 这两句话必须结合起来看,才能更好地理解。我想这应该是黄昏在写文的时候的一种灵感,事后估计自己也忘了当时的感觉了。从地理上讲,山村与桥是连为一体的,桥断的震动,同村肯定可以“感知”的,至于人,桥断的响声不足以把熟睡中的人惊醒,这是其一;另外,我觉得黄昏这个表达,重在于意境,一种气氛的渲染,加重桥受伤脊的苍凉气氛,或者说对桥命运的一种悲叹,也就是“悼”的心情。 2、“这时,只有它头上皎洁的月亮,身下清澈的流水知道它的隐痛”,“而两岸之间忽然豁出一个大口,仿佛是青草绿树的村庄突然遭受意外,裸露出巨大伤口,而下面汩汨着流淌着向前的,就是它被割裂的动脉。 .......
引用第39楼月黄昏于2009-08-09 21:48发表的 : 黄昏又有惊醒的感觉! 是应该着重写外公造桥为村里做出的贡献,这样与前文对桥的功能的突出更切一点儿。可是黄昏确实不知道外公是怎么样建桥的,黄昏花点工夫打听一下儿,再来补充吧。 至于“悼桥”这题目,伞哥的疑议其实黄昏一开始也就有,但是没想出合适的题目,就这么凑和了,容我再想想。 谢谢伞哥!喝茶!
引用第40楼若尘于2009-08-10 16:51发表的 : 天,大家都讨论这么多了,我居然忘了。 伞哥的每一句评文都要慢慢看,细心看才行。 有时间要复下来整理好慢慢看,慢慢吸收。
引用第24楼打不开的伞于2009-07-25 09:34发表的 : 呵呵,伞本来就是以写传奇故事,还有几千字的爱情小说擅长的,当然也包括各类散文随笔及纪实。大约一两天一篇吧。但基本是发报刊杂志,极少贴网上??常被盗用的原因。倘真要发论坛,一天换一篇,恐怕烟霜寒梅至少也得花五六年时间天天翻新看,且不包括这五六年时间我新写的。哈。 空了可去我的博客,那里有少量的已发文章,不过现在很久没有更新了。
引用第43楼打不开的伞于2009-08-11 18:20发表的 : 若尘这段表扬话,有点雷人,伞哥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若全取之,就会忘记自己的定位与力微的事实,呵呵。 说白了,伞哥就是一普通文学爱好者,且这种爱好还带点不得已的因素,有混生活之勉强,像伞哥这种爱好者,生活中一抓一大把。所以,伞哥对文章点评时所说的话,所持的观点,充其量就是文学大海中的小旋涡,转瞬则无声无息。 但它至少旋转了一圈,于别的海水来讲无关紧要,于自身和周遭的朋友来说,毕竟还有那么一点点微弱的向心力,这便够了。若尘可千万别当成“语录”来学习哦。汗一下。 感谢若尘的鼓励!
引用第45楼月黄昏于2009-08-13 23:15发表的 : 我加进了外公修桥的情节。伞哥再帮我看看: 曾听妈妈说过,这桥是外公主持修建的。以前村里没有桥,大家来来去去很不方便,要走很远的路绕弯儿,外公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但是他却有着一颗热心肠。为了集资,他一家一家地跑,一家一家地说好话,也遭到了不少的白眼和指摘。 外公修桥的时候是个刺骨的冬天,因为冬天,河水最浅,干活方便。而恰恰冬天,寒风凛冽,河水刺骨,外公跳进齐腰深的淤泥里,打桩,砌墙……终于一座弯弯的桥的矗立在河水两岸,而外公也从此得了关节上的毛病,腰身一日比一日驼了。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8 21:24 , Processed in 0.0935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