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29楼月黄昏于2009-07-26 20:10发表的 : 再和伞哥探讨一下儿。 刚刚在改文的时候,发现如果去掉“哪里又放炮了……”,仿佛显得有点前后不连贯呢,前文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写桥的倒塌,后文以第一人称来写所见所闻。 仿佛此句的后半“包括日日须从这桥上回家吃饭的我”起了一点过渡的作用,伞哥看呢?
使用道具 举报
引用第25楼二十五笑生于2009-07-26 11:07发表的 : 这段文字很生动。将桥拟人,写得含情,有人性,起文立意下了工夫,非常让人期待下文会有一个精彩的桥的故事。 正如伞版的点评,一段生动的文字,让“集市吹响的号角”硬生生地插上一杠,差点毁容。吹响号角,一般在早晨或人声鼎沸之时,用于激发热情,黄昏此时吹响号角,分明是想打破乡村宁静。借伞版的地盘,我试着吆喝一声,看看是否到位: .......
引用第22楼烟霜寒梅于2009-07-25 00:14发表的 : 借黄错的贴问好卧雪、阿伞、蹒跚、黄昏,还有尘若,周末愉快!
引用第30楼打不开的伞于2009-07-27 10:13发表的 : 这种情况是不需要“过渡”的。 因为前面虽是第三人称,但却是作者本人“借桥拟人”的抒情,而非“桥”自己在说话。所以,下面的转折只是作者由抒情转为记事叙述,主体的视角并没变,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月黄昏仍觉得“突兀”,可考虑在上一段结尾加省略号。 另再说一个问题吧。这篇文章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矛盾,即时间。当初看一眼就感觉到了,考虑到说起来复杂,就拖到现在。 文章以第三人称的抒情起笔,会让人产生“即时”的感觉,加之中途出现的“第二天”,更增加了读者这种印象??即此文是“桥塌后就写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感慨。然而,最后却突然冒出一句“三个月后”,让行文的连贯性一下子就断了,抒情的效果也从高处跌入幽谷,实为败笔。 .......
引用第34楼月黄昏于2009-08-02 21:04发表的 : 把“三个月后”那一段修改成以下,伞哥再帮俺瞧瞧 外公亲自主持并参与修建的桥倒了,它选择了半夜无人经过的时候,没有伤亡,没有流血,村里的老人们都说这座桥是一座“干净”的桥。 村里不可无桥。学生要去学校上学,村民要下地干活,菜农要上街卖菜,村庄没有了桥就像人没有了腿,诸多不便。爸爸已经开始着手募资修建新的桥了,并且画好了桥的设计图案,光滑的水泥台阶,秀气的桥旁护栏,比老桥更显出现代的气息。
引用第35楼打不开的伞于2009-08-07 09:59发表的 : 嗯嗯,这个不错,段也分得好。 像这样的结尾,在评论时就可以说:“赋予了桥新生的希望,也寄托了对外公健康长寿的祝福。”看看,多有韵味,哈哈。如果换原文,就失去这个味道了。
引用第37楼打不开的伞于2009-08-09 10:31发表的 : 月黄昏一句“终天有了成就感”让伞哥莞然。这是平时伞哥赞扬得太少的原因。即使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发在评论版,大家一般都会挑不足处说,而对优点便“淡漠”些,这就显得文章“不太好看了”,以致影响到作者的情绪。 其实如果认清到这个事实,月黄昏就不必气馁,评论是为了进步,如果只说好听的话,那么对作者是没有帮助。这也是与正版的区别。 这篇文章的文字,有些地方用得极妙,特别是动词,精确传神,令伞哥惊羡。同时,整体行文也较原来利落,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进步,看得出月黄昏在写时是很注意的。 言归正传,接着说说文章生硬的地方。 从大局上看,这篇文章分两部分,前面抒情,后面叙事。两者在文字上过渡是成功的,但在情感上的过渡却融合得不太好(一会在下面详说)。这是生硬之一。另说点题外话,“悼”字一般指“已逝”,所以将已倒塌的桥与还健在的外公放在一起,伞哥总感觉有点不对劲。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8 05:44 , Processed in 0.08890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