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汀芷幽兰

春野??可有你喜爱的野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9: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苣荬菜 Sonchus arvensis L. 菊科

【地方名】葡茎苦菜、牛舌头、野苦菜、山苦菜

多年生草本,有乳汁,具匍匐茎。地上茎直立,高30~80cm。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圆,具疏缺刻或三角状浅裂,边缘有小尖齿,基部渐狭成柄;茎生叶无柄,基部成耳廓状抱茎。头状花序顶生,呈伞房或圆锥状排列;总苞钟状;花黄色,全为舌状。瘦果长椭圆形。冠毛白色。花期秋末至翌年初夏。

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江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湖北有分布。生长于低海拔地区山坡、路旁。

2.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菊科

【地方名】荼、野苦马、紫苦菜、苦苣、苦菜、天香菜、老鸦苦卖、滇苦菜、苦马菜。

一至二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直立,中空,具乳汁;基部无毛,顶端及中上部或具有稀疏的腺毛。叶互生,长椭圆状广披针形,长15-28cm,宽3-6cm,羽裂或提琴状羽裂,边缘具不整齐的刺状尖齿:基部叶有短柄,茎上叶无柄、呈耳廓状抱茎。头状花序数枚,顶生;总苞圆筒状;花黄色,全部为舌状花;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深裂。瘦果倒卵状椭圆形,扁平;冠毛白色,细软。花期4-6月。

全国各地广布。产于湖北省各县市。生长于海拔1500m以下山坡、田间、路旁草丛中。

【食用部分】嫩茎叶。

【营养与保健】以苣荬菜为例,每百克嫩茎叶含蛋白质2.9g 脂肪0.5g,粗纤维4.19,钙120mg,磷52mg,铁3mg,胡萝卜素4.36mg,硫胺素0.003mg,核黄素0.27mg,尼克酸8.5mg,抗坏血酸33mg。
据《本草纲目》载,苦菜性味苦寒,可去五脏邪气,调十二经脉。久食有安心益气、强力、明目等功效。

【采摘处理】于花期前来摘嫩茎叶供食用。

【综合利用】药用
1.全草  清热,凉血,解毒。治痢疾、黄疸、血淋、痣瘘、疗肿、蛇咬。
2.根  治血淋,利小便。
3.花及种子  去中热,安心神;泊黄疸。

【其他】中国人自古有食用苦菜的习俗,最早的记述见于《诗经》,如《阳风》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唐风》云"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大雅》中也有" 董荼如怡"的说法《礼记月令》中认为"孟夏之月苦菜秀" 《陆矶诗疏谓)):"(苦菜)生山田及泽中,得霜甜脆而美"等等,不一而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9: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1.笔管草Scorzonera albicαulis Bunge 菊科

【地方名】华北鸦葱、白茎鸦葱。

多年生草本。根基部有少数上年残叶。茎直立,高达1m,中空,有沟纹,被密蛛丝状毛,后脱落几乎无毛。叶条形或宽条形,有5-7脉,无毛或微被蛛丝状毛,基生叶长达40cm,宽0.7-1.8(向2)cm.茎生叶与基生叶类似,基部微扩大,抱茎,土部叶渐小。头状花序在茎顶和侧生花梗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总苞圆柱状,花期时长4.5cm,直径1-1.2cm;总苞片多层,有霉状蛛丝状毛或几乎无毛,外层三角状卵形,很小,中层倒卵形,内层条状披针形,很长;全部花舌状,黄色。瘦果长2.5cm.上部狭窄成H象,有多数纵肋;冠毛污黄色,羽状,基部连合成环状。花期5月。

分布于四川、湖南、安徽、江苏、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产于湖北省各县市。生长于海拔1400m以下山坡林下、灌丛中、草丛中。

2.鸦葱Scorzonera ruprechtíana Lipsch.et Krasch.

【地方名】 羊角菜、滨鸦葱。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根衣稠密而厚实,纤维状,黑褐色。茎高15-25(-50)cm.直径3-6mm.无毛,常在头状花序下膨大。基生叶宽披针形至长椭圆状卵形,基部渐狭成有翅的叶柄,长20-30(-40)cm,宽1.2-3.5(向5)cm.无毛,边缘平展;茎生叶2-3枚,下部的宽披针形,上部的鳞片状。头状花序单生枝端,大,长3-4.5cm.宽1.2-1.5cm;外层总苞片宽卵形,无毛,内层长椭圆形:舌状花黄色,两性,结实。瘦果长10-13mm无毛,有纵肋 ;冠毛污白色,羽状。

分布于我国华东、东北。产于湖北邢西、南漳、保康、荆门、枣阳、随州、应山、应城、钟样、京山、黄阪、阳新、大冶、红安。生长于海拔1200m以下山坡草地、路旁草丛中。

【食用部分】嫩茎叶、花柄。

【营养与保健】以笔管草为例,每百克嫩茎叶含蛋白质3.19,粗纤维3.2g,胡萝卜素6.54mg,抗坏血酸51mg,尼克酸1mg。其所含丰富的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对两眼昏花、夜盲、皮肤粗糙等症状有较好的食疗作用,经常食用能健脾益胃,防治五劳七伤。

【采摘处理】4-6月采摘嫩茎叶及花柄供食用。

【综合利用】药用笔管草的根可桂风除湿,理气活血。治外感风寒、发热头痛、久年哮喘、风温痹痛、妇女倒经、跌打损伤、疗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9: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兰Kalimeris indica (1.)Sch.-Bip.菊科

【地方名】 鸡儿肠、红管药、田边菊、路边菊、泥鳅串、马菜、紫菊、马兰菊、红马兰、马兰青、鱼鳅草、竹节草。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茎直立。叶互生,薄质,倒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3-10cm,宽0.8-5cm,顶端钝或尖,基部渐狭无叶柄,边缘有疏粗齿或羽状浅裂,上部叶小,全缘。头状花序直径约2.5cm,单生于枝顶排成疏伞房状;总苞片2-3层,倒披针形或倒披针状矩圆形:边缘为1轮舌状花,雌性,淡紫色;中央为管状花,两性,花冠黄色,裂片5。瘦果倒卵状矩圆形,极扁,长1.5-2mm,褐色,边缘浅色而有厚肋;冠毛少,易脱落。花果期6-10月。

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河南、陕西、山东、辽宁。产于湖北省各县市。生长于海拔1600m以下山坡、林缘、田野、沟边、路旁草丛中。

【营养与保健】营养成分: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5.4g,脂肪0.句,糖类6.7g,钙285mg,磷106mg,铁9.5mg,胡萝卜素3.15mg,硫胺素0.07mg,核黄素0.36mg,抗坏血酸36mg,尼克酸2.5mg。

保健作用:中医学认为马兰性味辛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消食积、散痴止血、利尿、消肿。

【采摘利用】开花前采摘嫩茎叶供食用。

【食用部分】嫩茎叶。

【食用方法】马兰头食法多样,可凉拌、做馅,或煮汤、炒菜,亦可做成干菜、酱菜。

【综合利用】药用全草及根;凉血,清热,利温,解毒。治吐血、阻血、血病、创伤出血、疤疾、黄疸、水肿、淋浊、咽痛、喉痹、痒疮、痈肿、丹毒、蛇咬伤。

【繁殖与栽培】种子繁殖或匍匍茎繁殖,少有栽培。

【其他】李时珍对马兰名称由来的说法是"其叶似兰而大,… …俗称物之大者为马"故名马兰;又因" 其花似菊而紫"故名紫菊。

马兰头与藜蒿、荠菜、马齿苋等均属我国城乡居民喜食的野生蔬菜,因而是上市量较高,具有开发价值的种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9: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苦荬菜lxeris denticulαta (Houtt.)Stebb.菊科

【地方名】 秋苦荬菜、苦菜、盘儿菜、墓回头、鸭舌草、苦球菜、苦碟子、老虎刺。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无毛。茎直立,多分枝,紫红色。基生叶花期枯萎,卵形、矩圆形或披针形,长5-10cm,宽2-4cm,顶端急尖,基部渐窄成柄,边缘波状齿裂或羽状分裂,裂片具细锯齿;茎生叶舌状卵形,长3-9cm,宽1.5-4cm,顶端急尖,无柄,基部微抱茎,耳状,边缘具不规则锯齿。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具细梗;总苞长7-8mm;外层总苞片小,长约lmm,内层总苞片8,条状披针形;舌状花黄色,长7-9mm,顶端5齿裂。瘦果黑褐色,纺锤形,长1-2mm,味长约0.8mm;冠毛白色。花果期6-11月。

分布于南北各省区。湖北省广布。生长于河岸、湖洲堤岸或土埂旁杂草丛中。多见于肥沃、湿润地上。
【食用部分】嫩叶、幼苗、根。

【营养与保健】每百克全草含粗蛋白3.1g,粗纤维1.4g,粗脂肪1.3g,钙150mg,磷100mg。苦荬菜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温、祛瘀止痛、补虚止咳的功效。

【采摘处理】春季采幼苗、嫩叶,暮秋挖根供食用。

【食用方法】苦荬菜食用前,须用水浸泡较长时间,或在水中焯过后再用清水泡洗,以去其苦味和土腥味,作凉拌菜,炒菜,或经脂渍后食用。

【综合利用】1.药用全草治肺痛、乳痛、血淋、师肿、跌打损伤。
2.全草是鸡、猪的优良饲料。
3.全株煮液可防治农作物害虫。

【繁殖与栽培】种子繁殖。

春播或秋播,条播或撤播均可。若条播行距25-30cm,深3cm。也可育苗移裁,苗龄30天,7-8片叶时才移裁,行距30cm,株距20cm,每穴栽2-3株,栽后立即浇水。适当密植可提高嫩叶产量,直播一般不间苗,只在幼苗很拥挤时才适当问苗。苗高5-6cm时,要除草、松土,并结合追肥。当株高30-40cm时,可随时采收嫩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9: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野茼蒿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菊科

【地方名】 革命菜、安南菜、飞花菜、野青菜、野木耳菜、假茼蒿。

直立草本,高20-100cm。茎有纵条纹,光滑无毛。叶互生,膜质,矩圆状椭圆形,长7-12cm,宽4-5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重锯齿或有时基部羽状分裂,两面近无毛;叶柄长2-2.5cm。头状花序直径约2cm,排成圆锥状生于枝顶;总苞圆柱形,苞片2层,条状披针形,长约1cm;花全为两性,筒状,粉红色,花冠顶端5齿裂,花柱基部小球状,分枝顶端有线状被毛的尖端。瘦果狭圆柱形,赤红色,有条纹,被毛;冠毛丰富,白色.

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陕西、甘肃。产于湖北宣恩、咸丰、鹤峰、神农架。生长于海拔500-1900m山坡林下、旷野、路旁、沟边草丛中。

【食用部分】嫩茎叶。

【营养与保健】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4.5g,粗纤维2.9g,胡萝卜素5.1mg,核黄素0.33mg,尼克酸1.2mg,抗坏血酸10mg。

野茼蒿性平味甘辛,人脾、胃二经,有健脾、消肿、行气的功效;利肠胃、通二便;通血脉、安心气。尤其适用于体虚、患营养不良性水肿者食用。

【采摘处理】每年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摘嫩茎叶供食用。

【综合利用】药用全草入药,可健脾消肿,清热解毒。治感冒发热、病疾、肠炎、尿路感染、营养不良性水肿、乳腺炎。

【繁殖与栽培】种子繁殖,少有栽培。

【其他】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常以野茼蒿充饥,故野茼蒿又名革命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9: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鼠曲草Gnaphalim affine D.Don.菊科

【地方名】 佛耳草、爪老鼠、白头草、米曲、棉艾、水呢子、佛尔草、棉茧草、火草、水米草、毛耳朵、绵鸡头、白蓬、鼠耳、清明蒿。

二年生草本,高10~ 50cm。茎直立,簇生,不分枝或少有分枝,密生白色绵毛。叶互生,基部叶花期枯萎,下部和中部叶倒披针形或匙形,长2-7cm,宽4-12mm顶端具小尖,基部渐狭,下延,无叶柄,全缘,两面有灰白色绵毛。头状花序多数,通常在顶端密集成伞房状;总苞球状钟形,长3mm,宽3.5mm;总苞片3层,金黄色,干膜质,顶端钝,外层总苞片较短,宽卵形,内层矩圆形:花黄色,外国的雌花花冠丝状;中央的两性花花冠筒状,长约2mm,顶端5裂。瘦果矩圆形,长约0.5mm,有乳头状突起;冠毛黄白色。花期4-6月。

分布于黄河以南各省区。产于湖北省各县市。生长于海拔1000m以下旷野、草地、田间、路旁。

【食用部分】嫩茎叶。

【营养与保健】营养成分: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3.1g,脂肪0.6g,粗纤维2.1g,糖类7g,钙218mg,磷66mg,铁7.14mg,胡萝卜素2.19mg,硫胺素0.03mg,核黄素0.24mg,抗坏血酸28mg,尼克酸1.4mg。
保健作用:鼠曲草性味甘平,可调中理气,解热去毒。据现代药理研究,鼠曲草可扩张局部血管、阵血压、镇咳、镇痛,对慢性支气管炎也有明显疗效,对一些慢性病患者无疑是一种食疗佳品,对一般人亦有一定保健作用。

【采摘处理】洁明前后采摘嫩茎叶供食用。

【食用方法】《本草纲目》记载" (鼠曲草)杂米粉作棋食,甜美。我国江南一带自古以来的传统食法是于每年清明前后采鼠曲草嫩茎叶与糯米(粉)掺和,做糯米把、蒸糕、菜饭,故鼠曲草有清明菜之称。

【综合利用】1.药用  全草化痰,止咳,法风寒。治咳嗽痰多、气喘、感冒风寒、蚕豆病、筋骨疼痛、白带、痈疡。
2.干花及全株可提取芳香油。
3.茎叶柔嫩,可作牲畜饲料。
4.全草可作植物性染料。

【繁殖与栽培】种子繁殖,少有栽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9: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风菜Doellingeriα scaber (Thunb.)Nees.菊科

【地方名】山蛤芦、冬风菜。

东风菜又称白山菊、东风、大耳朵毛,属菊科,生于山野湿地、山坡荒地、林缘塘边和灌木丛中。多年生草本,高100-150cm,叶互生,心形,长9-15cm,宽6-15cm,基部急狭长约10-15cm的叶柄,边缘有具小尖头的齿,两面有糙毛;中部以上的叶常有楔形具宽翅的叶柄。头状花序直径18-24mm,排成圆锥伞房状;总苞片约3层,不等长,边缘宽膜质;外围1层雌花约10个,舌状,舌片白色,条状矩圆形;中央有多数两性花,花冠筒状,上部5齿裂,裂片条状披针形。瘦果倒卵形或椭圆形,有5条厚肋,无毛,冠毛污黄白色。与筒状花的花冠等长。

分布于我国华南、华中、华东至东北。产于湖北宣恩、宜昌、神农架、房县、丹江口、即西、保康、当阳、襄樊、随州、浠水、革开春、黄梅、罗田、红安。生长于海拔1500m以下干燥向阳山坡、旷野、草地。

【食用部分】嫩茎叶。

【营养与保健】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7g,粗纤维2.8g,胡萝卜素4.69mg,抗坏血酸28mg,尼克酸0.8mg。东风菜性味甘寒,可去风毒,消肝热。

【采摘处理】春季采摘嫩茎叶供食用。

【综合利用】药用。

1.全草  治跌打损伤、蛇伤。
2.根  疏风,行气,活血,止痛。治肠炎腹痛、骨节疼痛、跌打损伤。

【其他】据《本草纲目》载"此菜先春而生,故有东风之号。一作冬风,言得冬气也"。有古诗云"冬风菜陆生,宜配肉作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9: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野菊Dendranthema indícum(L.)Des Monl.菊科

【地方名】甘菊、野山菊、路边菊、野黄菊。

多年生草本,高25-100cm。根状茎粗厚分枝,有长或短的地下匍匍枝。茎直立或基部铺展,基生叶脱落。茎生叶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长达6-7cm,宽达1-2.5cm羽状深裂,顶裂片大,侧裂片常2对,卵形或矩圆形,全部裂片边缘浅裂或有锯齿;上部叶渐小;全部叶上面有腺体及疏柔毛,下面灰绿色,毛较多,下部渐狭成具翅的叶柄,基部有具锯齿的托叶。头状花序直径2.5-4(5)cm,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或不规则伞房花序;总苞直径8-20mm,长5-6mm;总苞片边缘宽膜质;舌状花黄色,雌性;盘花两性,筒状。瘦果全部同型,有纵肋,无冠状冠毛。花期9-10月。

分布几乎遍及全国(除新疆外)。产于湖北省各县市。生长在海拔2300m以下山坡草地、林缘、河边、田野、路旁。有栽培。

【食用部分】嫩茎叶、花瓣。

【营养与保健】营养成分:每百克嫩茎叶含蛋白质3.2g,脂肪0.5g,糖类6g,粗纤维3.4g,钙178mg,磷41mg。
保健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 (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 养目血,…… 主肝气不足。

【采摘处理】春采幼苗、嫩茎叶;秋采花瓣供食用。

【食用方法】野菊幼苗、嫩茎叶、花瓣均可入菜,食用历史悠久,食法多样,凉拌、煎炒、烧烩、做汤羹、煨粥,或榨汁作饮料,或泡茶、酿酒等。

【综合利用】1.药用
(1)全草及根:清热解毒。治痈肿、疗疮、目赤、瘰疠、天疱疮、湿疹。
(2)花序:疏风清热,消肿解毒。治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肠胃炎、高血压、疗、痈、口疮、丹毒、湿疹、天疱疮。
2.花和叶有芳香气味,可提制芳香油或浸膏,供调制各种皂用香精。
3.花可配制农药,杀虫及防治植物病害。

【繁殖与栽培】分株繁殖。

每年清明前后植株萌发前,将母株刨出分成若干子株,按行距67cm,株距40cm栽种,每穴栽2-3株,栽后覆土,压实后浇水。栽后注意除草、浇水;结合松土进行培士,防止植株倒伏;现蕾前追施人粪尿或化肥1次。

其他】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给菊以极高的评价,李时珍说"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搞不霉,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同有不功。宜乎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窍?(jiǎ),骚人餐其落英。… … 菊之贵重如此,是岂群芳可伍哉?钟会菊有五美赞云: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9: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蓟CirsiumjaponicumDC.菊科

【地方名】 刺蓟菜、木蓟、山萝卜、毛凶菜、野红花、恶鸡婆、牛口剌、大红花、将军菜、大青青菜、马刺草、精鸡齿、蓟。

多年生草本,有纺锤状宿根。茎直立,高50-100cm,有分枝,被灰黄色膜质长毛。基生叶有柄,矩圆形或披针状长椭圆形,长15-30cm,宽5-8cm,中部叶无柄,基部抱茎,羽状深裂,边缘具刺,上面绿色,被疏膜质长毛,下面脉上有长毛,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单生,苞下常有退化的叶1-2枚;总苞长1.5-2cm,宽2.5-4cm,有蛛丝状毛;总苞片多层,条状披针形,外层较小,顶端有短刺,最内层的较长,无剌;花紫红色,长1.5-2cm。瘦果长椭圆形,稍扁,长约4mm;冠毛暗灰色比花冠稍短,羽毛状,顶端扩展。花期6-8月。

分布于云南、贵州 、四川 、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陕西、河北、山东。产于湖北省各县市。生长于海拔2000m以下山坡林下、林缘、灌丛中、旷野、田间、路旁草丛中。

【食用部分】幼苗、嫩叶。

【营养与保健】大蓟味甘性凉,入肝、脾经,有下行导廉,散膝行滞的功效,可凉血、止血、生血,养精保血生肌。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大蓟有降低血压、抗菌消炎的作用。对于营养不良、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虚劳头痛者是良好的保健食品,也是血压偏高者的食疗佳品。

【采摘利用】早春采挖大蓟幼苗供食用;待植株稍长大,可采摘其嫩叶供食用。

【综合利用】1.药用全草或根凉血,止血,祛瘀,消痈肿。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血崩、带下、肠风、肠痛、痛痈肿毒、疗疮。
2.可栽培供观赏。

【繁殖与栽培】种子繁殖。

一般于9月播种,在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高畦,按行、穴距各约33cm开穴,深3-6cm,施人畜粪水。种子加细土拌匀后播入穴内,播后覆土lcm。出苗后,拔除穴内杂草,并追施人粪水。至第2年4月进行匀苗、补苗,每穴有苗2-3株,并进行中耕除草和追肥。

【其他】追溯大蓟、小蓟名称的由来,李时珍的说法是"前犹害也,其花如害也"意指大、小面花序形如美人发髻,故有其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9: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Bunge)Kitam.菊科

【地方名】小蓟、刺狗芽、刺刺芽、青青菜、野红花、刺角菜、大刺艾、刺杆菜、蓟蓟菜、千针草菜、刺杀草、七七菜、济济菜、刺芥菜、小红花。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茎直立,高20-50cm,无毛或被蛛丝状毛。叶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7-10cm,宽1.5-2.5cm,顶端钝尖,基部狭或钝圆,全缘或有齿裂,有刺,两面被疏或密蛛丝状毛,无柄。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雌雄异株,雄株头状花序较小,总苞长18mm,雌株头状花序较大,总苞长23mm;总毡片多层,外层较短,矩圆状披针形,内层披针形,顶端长尖,具刺;雄花花冠长17-20mm雌花花冠长26mm紫红色。瘦果椭圆形或长卵形,略扁平;冠毛羽状,先端稍肥厚而弯曲。花期6-8月。

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产于湖北省各县市。生长于海拔1700m以下山坡、旷野、田间、沟边、路旁草丛中。

【食用部位】幼苗、嫩叶。

【营养与保健】营养成分:每百克嫩茎叶含蛋白质4.8,脂肪1.1g,糖类5g,钙216mg,磷93mg ,铁10mg,胡萝卜素7.35mg,核黄素0.39mg 抗坏血酸47mg。

保健作用:中医学认为刺儿菜味甘性凉,入肝、脾工经,可请火疏风,解胸脯烦闷,开胃下食,止血,降压,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

【综合利用】1.药用全草或根凉血,祛痰,止血。治吐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传染性肝炎、创伤出血、疗疮、痈毒。
2.全草作牲畜饲料,牛、猪皆喜食。

【繁殖与栽培】种子繁殖、根状茎繁殖。春季,平整土地,作畦。以行距33cm开浅沟。行条播,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薄土。出苗后及时间苗,保持株距约8cm。适时浇水、施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5-16 06:08 , Processed in 0.08436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