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霜音

茶诗妙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09: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16: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来佳茗似佳人 文 / 藕花菱蔓      

    请你拿出一支琉璃香熏,点燃一支蜡烛,滴一滴熏衣草,两滴檀香,三滴依兰,打开CD,放一支古曲梅花三弄或高山流水,在柔和的灯光下沏一杯清茗,同我一起感受“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当香熏里的香气慢慢消散时,香茗的清香在氤氲的笼照下依然如故,香也渺渺,韵也袅袅,她如云之飘逸,如雾之妙曼,如风之清灵……
­
      茶。据传说饮茶是从纪元二千多年前产生的,在中国最古老的辞书《尔雅》里就已有记载。我喜欢喝茶是从北方的茉莉花茶开始,有时也喝茉莉银针,甚至茉莉高碎,他们都是半发酵的茶。后来走的地方多了,逐渐喜欢上不发酵的绿茶,日照的清茶、西湖的龙井、宜昌的五峰、鹤峰的翠泉、庐山的云雾、成都的香珠、安溪的铁观音、武夷的大红袍我都喜欢。
­
      说到饮茶,不能不提到饮茶的用具和所用的水。我想饮茶的用具应该和品酒的器皿一样吧。记地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曾经提到过,比如饮葡萄酒应用夜光杯;古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葡萄酒色红艳就象是鲜血一样,让人想起武穆的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岂不壮哉吗?喝梨花酒应用翡翠杯吧,记得白乐天在杭州时曾写诗云“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饮绍兴的状元红应用古瓷杯;饮玉露酒应用琉璃杯,方可见到里边如珠的气泡。喝高梁酒用什么器具呢?用古色古香的青铜爵吧,这样方显有古意。
­
      说的远了,还是过来说茶具吧,喝乌龙茶的茶具小巧玲珑,一只宜兴的紫沙壶,象苹果那么大,配四只枫溪小杯,杯壁薄如蝉翼,质地洁白细腻。喝西湖龙井的绿茶应该用通透明净的玻璃杯,绿茶的上品要数西湖龙井,太湖的碧螺春,庐山的云雾等等。先说龙井它与别的绿茶不同,它的叶片纤细俊逸,一芽一叶,也叫一枪一旗,经沸水一冲,绿色的枪旗在杯中慢慢的舒展开来,碧螺春的叶片则是柔曼娇弱,沸水一冲,显现白茸茸的嫩毫。沏茶的水也相当重要,陆羽在《茶经》中提到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说明最好用泉水煮茶。煮水时,初沸为“鱼眼”、二沸为“连沸”、这时泡茶最好,三沸腾波鼓浪,此时水就“老”了。
­
      记得在《红楼梦》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扰翠庵》里,妙玉请黛玉、宝钗、宝玉饮茶,烹茶的水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贮在罐里埋在地下,宝玉饮后,觉得清凉无比,这就与陆羽所言的不符了,水贵活贵清,贮存多年的雪水,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流水不腐,多年的陈水,从化学的角度来看,一种物质经过多年也能生出另外一种物质来,清洁不在,连最基本的卫生都不能保证。不过从这一章里看他们也都是品茶的行家,从品茶的用具上也可看出贾母用的是成窑,刘姥姥用的是官窑,而给黛玉用的是上刻篆字的“点犀qiao”宝钗的是“***”而给宝玉用的是自己用的绿玉斗,而宝玉却不知足说什么“世法平等”难道他真不知道妙玉把他自做“自己人”吗?才拿自己日常用的器具给他。因此引来妙玉的反驳:“这等俗器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来一个这样的俗器呢?”
­
      品茶也应分色、香、味。“色”,上等的绿茶汤色应该是翡翠而略带嫩黄,清澈明净。反之则是下品,次品了;“味”绿茶的味道应该是清而甘,好的茶一入口便能依次感觉到他的清、苦、甘了,齿夹留香,反之则是下等的了。惟有这个香不好说,就茶而言它的香有多种,花茶一闻便知,他是经茉莉熏制而成,有点小家碧玉的脂粉气,因为这个香味是人为加工而成的,而龙井和庐山云雾则不然,它们是“淡扫蛾眉”“国色天香”的与生俱来的自然之香。我觉的绿茶的香气是清香的,红茶的香气是香艳的、而乌龙的香气则是香甜的。
­
      记得有一次去广州,朋友请我们在茶楼喝茶,沏茶时应先将茶叶放入紫砂壶内,几乎填满,水沸时,冲入壶中,迅即倒出,除去浮沫,谓之洗茶,然后再次倒入水,盖好盖后,还要在壶上淋浇沸水,名曰洗壶、洗杯,之后才是斟茶,于是开始“关公巡城”,一杯一杯的斟入,等到壶里的茶少了时,便开始“韩信点兵”一滴一滴的平均分配。此时各项仪式都已完成时,才可慢慢的细品,手续繁复,难怪要叫功夫茶呢。我对广东全发酵的乌龙茶一点也不感兴趣,最感兴趣的还是那里的美食,水晶虾饺、鱼片粥、虾仁肠粉、干炒牛河、脆皮乳猪,还有蛋塔,不过要吃正宗的还是要到澳门吃葡国蛋塔,所以上次从香港出来坐快艇,特意去了趟澳门,那里的蛋塔口感更香软一些,味道也更香浓一些,这些都是我在广东、港、澳的最爱,附庸风雅的品茶到在其次了。
­
      以前每年只要有时间一定要去南方小住一阵,而杭州我一定要多住几天,并且要住在西子湖畔,倚窗而立时西湖的秀色尽收眼底,这样可以细细地品味它的淡妆浓抹、它的晴好雨佳、它的诗情画意、它的灿灿春花、它的皎皎秋月、它的翔翔春山,它的涓涓溪水,正因为它的青山秀水,才造就了龙井问茶、虎跑问水,龙井的茶一定要配虎跑的泉水才好,常言道:“好茶尚须好水沏”,茶贵新,水贵活。当然普耳茶除外了,西湖除产茶外,还有好水与其相配。虎跑位于定慧禅院内,泉清洌而甘寒,且有张力,虽说是酒满茶半,但我却喜欢把茶水斟的满满的,几至水已溢出了杯面,总想看看它的张力到底有多大。
­
      初秋时分,细雨如丝,打着一柄江南特有绣伞沿着山间小径拾节而上,石径旁的山花烂熳,泉水叮咚奏响优美的音符欢快的奔流而下,山水有清音,此刻又何必丝与竹呢?山上建有古朴的亭台楼阁,每次倚窗而坐时,眼前群山如黛,碧水如练,绿草如茵,鲜花如炽,亭旁桂树上的桂花不知什么时候随着轻风在空中曼妙地飞舞着,顺着我的发丝轻轻飘落,空气中迷漫着若有若无淡淡的轻香。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有的只是怡然自得。捧着一杯香茗,慢慢地细品着,杯中的茶叶经沸水一泡慢慢地舒展开来,此时若迎着日光看去,只见嫩绿的芽片在茶汤中上下翻滚,细小茶素,晶莹闪灼,交相辉映,一片春的生机,而茶汤之色淡雅素净,宛若早春三月烟雨空蒙中的一片新绿,水气氤氲,其气之香,如幽谷之兰,嗅之无味,无意中却沁人心脾,芬芳隽永。茶叶则象佳人的衣裙一样慢慢的飘荡起舞,旋转、翩迁、娥娜、摇曳。遂然想起那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23: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禅 茶   
   

我们中国人,常常以“博大精深”自诩。但是,我们中国人,不会以“博大精深”自欺。说到“博大精深”,我们中国人总是盛气十足。但盛气归盛气,这一盛气之中,绝不含凌人的意思。因为,我们中国人的盛气,是有容乃大式的,是兼善天下式的。不像小气的东洋鬼子,吃人家饭,穿人家衣,却虚伪奸诈,不敬衣钵。也不像流气的西洋鬼子,干海盗事,发战争财,却厚颜无耻,横行霸道。在我们中国的“博大”里,有属于自己的基因(科学的说法),也有来自外部的宿命(佛家的说法)。我们因“外来”而“博”,“外来”也以我们为大。这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盛气的“博大”,在数千年里,在许多地方,都留下过难以磨灭的,深刻的印迹。其中最尽人皆知的,就是在我们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禅茶”。有时候,人们又会管它叫做“禅茶一味”。

“禅”是舶来之物。“禅”字在梵语里的意思是“静思”(“梵”字在佛教典籍中,是传说创造文字的人。“梵语”是古印度的书面语,佛经原著,都是用“梵语”来书写的)。佛教禅传入我们中国四百年后的公元520年,一个天竺和尚(“天竺”是印度的古称),来到中国,正好赶上,中国历史上文化发达却思想混乱的“南北朝”时期。这个和尚,鸿运当头,南朝的梁武帝,以高规格礼遇,将他“迎至金陵”。因为此时的南梁王朝,正值“处处见庙宇,家家有僧尼”,举国上下,一派佞佛景象。梁武帝是个会立法的皇帝,更是个会立佛的皇帝。他还是我们中国第一个以“儒释道”三教精神,治国,治官,治民,并把佛教当成国教的皇帝。这个时候,这个和尚,带着佛家禅宗思想到中国来,真可谓赶上了天时,碰对了地利,凑准了人和。这位来得巧的和尚,就是天竺佛教第二十八祖,天竺人,“菩提达摩”。中国正宗心印派“禅”缘,就是从他“菩提达摩”开始的。之后,有了“二祖”。“二祖”之后,又有了“三祖”。“三祖”之后,又有了“四祖”。“四祖”之后,又有了“五祖”。“五祖”之后,又有了“六祖”。还有了“五家七宗”。还有了“南宗”、“北宗”。他“菩提达摩”做了“东土初祖”。也有人管他叫做“中华初祖”。

“茶”是我们中国的土产,是土生土长的土货。“土”的意思,指的是“乡土”的“土”,指的是“故土”的“土”。因为我们中国,是“茶”的原生地,是“茶”盛产的家园。

关于“茶”的原生地,有个西洋鬼子,另有一番“高”见。十九世纪初,这个西洋鬼子在印度服兵役时,见到那里有树高叶大的野生大茶树。他以“高”,以“大”,以“野”为根据,得出印度茶树的树种,就是茶树的原种,印度即茶树原生地的结论。很显然,这个西洋鬼子犯了一个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远的错误。作为一个军人,如此错误犯在枪杆子上,就算跑靶,大方向总还不至于错。但作为一个学者,如此错误犯在笔杆子上,所失毫厘,恐怕除了千里之谬,还有千年之差。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一部释词述物的小书,书名叫做《尔雅》,书中就有关于野生大茶树的文字。由此可见,这位西洋鬼子,还犯了孤陋寡闻的错误。其实,距离他所见印度野生大茶树不远的地方,也就是相同纬度的东方,正有着一片神秘的原始森林。在那里,生长着很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不仅如此,还有又古又老,树野叶大的“茶树王”呢。那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云南与四川。

我们中国“茶”的盛气,在西“禅”东进时,已经迎春秋,送冬夏,留香四千多年。而且还在花样翻新,步入精彩,走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古典“茶”辉煌的顶点。那就是西“禅”东进二百多年时的大唐盛世。那就是西“禅”东进六百多年时的北宋末年。那就是西“禅”东进八百多年时的朱明王朝。在我们中国“茶”业史上(也是世界“茶”业史上),这三个阶段,都是划时代的路标。在大唐盛世里,古典的中国“茶”,气象万千,繁荣空前。在北宋末年里,古典的中国“茶”,走火入魔,工巧绝后。在朱明王朝里,古典的中国“茶”,洗尽铅华,返朴归真。八百年间,古典的中国“茶”,创世纪,绝人寰,空前中外,绝后古今,顶封了“茶” 的古典,绝顶了“茶”的经典。

这八百年,是我们中国“茶”,脱胎换骨的八百年。这八百年,也是心印“禅”派,塑身造型的八百年。在这八百年间,“禅”意“茶”香,相视莫逆,相映成趣,相濡以沫,相得益彰。渐悟顿悟,物竞天择,藏于名山,传之其人。“茶”最解“禅”的孤诣,“禅”最服“茶”的盛气。“禅”“茶”相投一味,互志风情。“茶”香给“禅”意提神醒脑,去春困,解秋乏,驱夏暑,逐冬寒,推“禅”梦渐门,现“禅”灵化境。“禅”境心法,在五花八门启迪心智,各种各样崇尚慧觉的心法中,个性最为鲜明。跟一些只见手段,不见目的,只谈方法,不论结果的心法相比,“禅”的表现:是单纯,是直接,是洒脱,是练达,是不多事,是少废话,是没有迷途,是不会迷失,是没有招式,是不会沉醉。就像我们中国“茶”的心法??法道,法天,法自然,见心见性,感天动地。

不过,“禅”又是柱无根的“香”,有的时候,如果不用缠着布条的小竹棍去杵上一杵,就无法做到名符其实,表里如一。这条小小的竹棍,后来功能放大了,成了法器。在造型上,更加庄严,在法力上,更加凝重,并且有了一个神圣的名字??禅杖。禅杖的故事,就是从它用来“杵”醒困禅人讲起的。禅杖最初的造型,只是一根头上缠着布条的小竹棍。任务是在参禅人打瞌睡时,派过去杵上一杵。

我们中国的“茶”,则是长流的水。在“禅茶一味”的深入浅出中,携来百侣,流者途殊,香者归同。讲究的是:苦去同源,甘来一体,苦尽甘来,甘苦轮回。因为,“茶”苦离心甜最近,离渴望最近,离唤醒最近,离理想最近。

我们中国的“茶”,生性少言寡语,从不僧面佛面,虽以苦口张本颜色,却令世人心生敬畏。所以说,我们中国人的含蓄像“茶”。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也像“茶”。我们中国人的觉悟更像“茶”。西周初年,“太公望”(也就是“姜牙”,也就是“吕尚”,也就是“姜太公”)随武王伐纣。占卜结果不吉,“太公望”不信邪,把不吉的龟甲兽骨拿过来,丢在地上,用脚踩碎。然后,“太公望”率领大军,打了胜仗,掀开了西周王朝数百年历史的扉页。“太公望”所表现出的觉悟,“太公望”所张本出的颜色,“太公望”所揭示出的敬畏,无不径自我们中国的“茶”:有入味的“香”(“香”是指“道”),有尽心的“苦”(“苦”是指“志”),有造型的“水”(“水”是指“势”),有法相的“神”(“神”是指“智”)。不输于芸芸众僧的善果,不逊于“恶水”之中的“花莲”。虽然没有取道“观音”的多面,但却道出了“观音”的“善”变。芸芸众僧说,“禅”的深入,令人成佛。芸芸众生说,“茶”的浅出,使人成圣。

我们中国的“茶”,就像一支镜子。一支恭人祺己的镜子;一支洗心革面的镜子;一支博大精深的镜子(又“博大精深”了);一支透彻数千年的镜子。对于我们中国“茶”的这一盛气,最为心知肚明者,洵属与之互为君子(“寒门”之“桂子”)又互为知己(“恶水”之“花莲”)的“禅”家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23: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禅 心 茶 味 古 今 同


遇水舍己,而在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没有一颗平常心的人,想必很难悟到这些因茶而现的光明。曾到、不曾到和犯疑问的人只有去问茶,悟茶,然后才能得到佛道。

    禅心无凡圣,茶味古今同。在禅林,无凡无圣、无执无首、无亲无疏、无辨无别,本是平常心的法度,可在我们这儿,更多的还是高蹈、狂心和执着,心分凡与圣,味有古今异。

     茶是通灵的圣物。在浩如烟海的茶文化书典和妙论中,通禅悟佛,和敬清寂,无一不是以茶为媒,进而获取次第升华灵肉仙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23: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饮 茶 悟 道
陆羽的一生专心茶道。后人称陆羽:卖茶者敬为茶神;饮茶者颂为茶仙;事茶者奉为茶圣。饮茶的感悟使人们认识到:茶是一种表山川之灵气,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蕴玉,这是一种大自然的杰作。因为,茶水为精,茶香为气,茶叶为神。善于饮茶的人,可使文化人多几分文人的雅趣。淡淡的茶香,可使人们从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向人生的千姿百态,走向性感的净化,走向大彻大悟的生活理念。

    不仅如此,善于饮茶的人,往往在心灵的深处,充满着一种清淡、静雅的意趣。最终,使茶心、人心、道心,相互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茶文化灵性。古人云:茶是儒,是仁、义、礼、智、信;茶是佛,是来世净土的精神寄托;茶是道,是乐天知足的自我心灵安慰;茶是和,充满着怡情温柔,至善至美,茶是静,充满着清淡天和,养精蓄锐。

    唐宋时代,文人墨客往往在品茗中,作诗作画,蔚然成风。唐代品茶高手李德裕(身居宰相高位)在《忆茗诗》中曾这样写道:“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欲及清明日,能销醉客醒。松花飘鼎冷,兰气入瓯轻。饮罢闲无事,扪萝溪上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曾邀请七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一面饮茶,一面赏景吟诗:“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临阶花笑如歌妓,傍竹松声当管弦。虽未学穷生死诀,人间岂不是神仙”。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至若茶之为物”、“钟山川之灵禀”,这是古人对茶性最中肯的评说和阐述。

    总之,茶叶不仅具有山川精气之灵气,而且通过饮茶和品茗,更能使饮茶人净化心灵,性情幽雅,高扬人格。一旦与友人相交,清茶一杯,细啜慢饮,相互内心之间,顿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悟。这茶的平凡,茶的质朴,茶的纯净,茶的中和,统统溶化在清心爽口的玉液之中。以便从品茗中,品出人生感悟的生活真谛和生命艰辛的韵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23: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  壶》

风潮唱片-心灵音乐馆-闲情听茶系列之四

第一张写壶的创意音乐
鸡头壶、大彬壶、睡翁壶、东竹壶、薄胎粉彩壶、……

茶艺是茶道中极重要的一环,赏壶就如同欣赏一件雕塑品,所不同的是,一把壶可以因为人的长期使用、把玩,而自然焕发出一股浑朴的润雅与情味,在增添一份与众不同的欣赏价值外,更加深了品茗的雅趣。

本辑音乐即以艺术欣赏的眼光出发,用乐曲创作描绘出八种古今闻名的茶壶,在二胡的婉约、低音笛的深沉、高胡的纤细、古筝的清丽……中,将壶里所蕴涵的茶趣、茶韵与茶情细细把玩,使听者洗尽尘心,悠然走入茶与壶、壶与人间那份深刻的情缘之中。

知道吗?

每一把壶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语言,可以化作动人的旋律。
鸡头壶一身洁净,淡雅得像天上的一抹云彩;
大彬壶一身银沙隐隐闪动,像穹苍里的点点繁星;
步行睡翁壶一身睡态,安祥得像摇椅上的老爷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23: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5-15 23:39 , Processed in 0.09768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