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引用第9楼落花栏畔于2010-08-19 17:01发表的 : 难得的好诗,欣赏学习!
引用第10楼偶然于2010-08-19 18:51发表的 : 第二首除转句“曲水人家流逸致”,”流逸致“三字不喜之外,其他都不错。 惭愧一下,第一首真没看懂。起句似有悠闲之意,二句”人迹初霜“又让我想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凄清。再到转句的”柳色“到如何得出结句真是没看懂。 没有找碴之意,只是作为一个读者说出阅读之后的感觉。楼主勿怪。
引用第12楼笔下人间于2010-08-19 22:48发表的 : 勿怪是一定的,论坛论坛,网上文坛,不论不行。只要是真诚的论述,批判也是有益的。 关于第二首转句先生所言,我不能不说??要借用黑土大叔的话了“小崔你很有眼力”。是这样的。这三字从表面看是用了修辞手法,读来很好看,其实未必好。新学者最喜欢这样的用法,往往是造成意境真切的阻隔,即所谓语隔也。不过在那种短时间下,不能作更深的思考,只有来这种稳当的,虽然不是上佳,还比较中肯些。先生可以看我别的东西,很少这么用。谢谢你的批评。好在前面有“曲水人家”,是选取了古人典型的雅致追求的意象,就像马致远的秋思,也可看作含着这个熟典,下面的“流逸致”也就稍稍贴合了;如有更充分的时间,我会有另外的选择的。 至于第一首先生虽例行公事的“惭愧”谦虚了一下,我想那本意还在指摘,我也就顺着这个意思谈谈。这是抓到了钟字来写的,仅管这四句诗给的时间不长,也就一二十分钟来临屏,我平时也很少临屏,且反对过多的这样做,可是脑子还是转了一下的。不但表面,内里的用意也都有的。从表面看,先生加以指责的处所,我的意见却是,真正写诗的人,是会观察自然的,几句的连带应无问题。你由此想起什么来,这充分说明你知道的诗句多,令人敬佩,可按照你的由各处联想起来的诗句的感觉,来质疑此诗情调恐怕是有失公允的。此诗就用意看,是有着这个意思的:首句少时,次句成长离家,三句人到中年,末句回望。我写诗向不乱来,这些东西,如果无人看出或者不引发议论我也不会说的,过去就是。当然,我没有到晚年,抒发的不过一种感喟,就像本不岁数大的人也会感慨:我这一生怎样怎样一样,不能说这就是错的表述了。
引用第15楼偶然于2010-08-20 13:21发表的 : 楼主很认真。我上面说过了,我只是作为一个读者来表达我看过作品以后提出一点个人的喜好。只代表个人,当然,这里面难以避免个人的色彩,不代表别的读者怎么看。就比如张艺谋是大师,他拍的电影如有我不喜欢的,我也会很直接地表达,我不喜欢。只是对事而已。并无其他意思。 有个朋友说的一句话我很赞成:读诗应该用帮作者解释通的态度来读,而不是用找毛病的态度来读。 说句实话,楼主的捻“钟”韵诗我当时读了好几遍,真的是看不懂,所以才跟贴请教一下楼主的构思。如楼主说的“指摘”就更不敢承受这样的词语。我无权指摘任何人,也不会去指摘任何人。 但是,即便楼主如此注解了,我还是不带任何情绪,老老实实地说一句:我还是读不出您注解里所要表达的内容。 如果如楼主的注解那样构思的话,蒋捷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这个我确实不用看注解就能看明白。(注:无任何卖弄之意,只是根据楼主的构思大致举个例子) 另外:“流逸致”三字与隔不隔个见倒并无什么关系,既然楼主说到前面四字“曲水人家”的意象大致已经把这三字含在里面,这三字难免有浪费笔墨和说白的嫌疑。 当然,以上这些都只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真诚与楼主探讨而已。 还是附加一句:勿怪。 .......
引用第14楼烟雨江南于2010-08-20 12:27发表的 : 楼主的题目是: 录奉命临题七绝二首 一 拈钟字 .......
引用第13楼落花栏畔于2010-08-20 12:16发表的 : 诗好看,评与释一样精彩,“好在前面有“曲水人家”,。。。。,下面的“流逸致”也就稍稍贴合了;”学习笔下先生的 作诗之法。 只是,到哪里去找先生的更多的作品呢?
引用第18楼笔下人间于2010-08-20 18:06发表的 : 我更喜欢评论而不大喜欢发诗,红娘有心做事,我也特地发点来表示支持。这两首曲水一首好些,捕捉的意思相信还不算旧。后一首的唱和之作,需要时间限制,人生难免和朋友往来,这种画面古人有,今天也有,即可在脑海闪现了,但因只有一个象征性的“钟”为题,并不能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指向。而往来的文字又已删去,自然有些宽泛,也无怪乎江南的建议和偶然的质疑,这是要感谢两位先生的。这里的确有几个人物,希望红娘的努力可以搞起来,我也还会发一点,再请偶然先生等各位莅临赐教。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5-15 05:42 , Processed in 0.15311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