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秦王政

关中及秦地四大关塞的由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13: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这句话来理解,应该是一、二图才对,谷涧应该是有河流山谷的地方。

但我从网上找来今丹凤县地图对比如下:

  


似乎第三张图又对了。当然,今天的武关镇肯定不在原来的武关遗址上了,呵呵。或许第三张图,已故的谭其骧教授参照了今天的地图也说不定。我个人的判断,以第二张图为准,第一张的位置已经出了丹凤县了,在商南东南方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8 17: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听说关中关内关外,具体的关隘倒是不清楚。
看看地图,也许哪天有机会走到那里观光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21: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空阶蕉雨于2009-09-18 17:44发表的  :
常听说关中关内关外,具体的关隘倒是不清楚。
看看地图,也许哪天有机会走到那里观光呢~~

历史地名,尤其“关中”之类的,在历史上,从军事和经济,以及行政意义上来说,未必吻合,甚至不同时期也未必都一样。我们一般用历史上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的实际来定义。关中,我们就一般用战国到三国时期的地理意义来解释。

关中,初指函谷关以西地,其后或专指关中盆地。后来又有众关之中之说,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从图上可以看到我表注的四关位置,所以关中的位置也就大致出来了。从图上可以看到我标注的四关位置,所以关中的位置也就大致出来了。用今天的地理来说,就是三门峡市以西,丹凤县以北,固原以南,宝鸡市以北的区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2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内主要是以唐朝划分的关内道为准。那就大多了,包括到今宁夏甘肃的一部分,在旧关中的位置上扩大到北连沙漠到了今内蒙,东到黄河,后来把原关中的部分又划出去作为了京畿道。当然此关内与明清时的关内不同,后者是指山海关以西以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21: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地,那主要指宝鸡和西安之间的一部分区域,《晋书?地理志上》:“及 平王 东迁 洛邑 ,以 岐 酆 之地赐 秦襄公 ,则为 秦 地,累世都之,至 始皇 ,遂平六国。“

岐为岐山,今宝鸡东北,酆为酆水,今西安西南,也就是秦国发家之旧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21: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略画了下,不精确,别苛刻了,呵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9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中秦地,才那么一点大啊,想来以前的三秦,各据一地的面积,也就小之又小了。记得以前去西安,还有个什么三秦旅社之类的名称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22: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个卫星三维地图,应该就清晰了

这几天读资治通鉴,正读到唐高祖李源从山西晋阳起兵,避开河东重兵以及天险潼关,从黄河上游的龙门渡河直取长安,从图上可以看出,山西在中国的脊背,所以取关中不必走潼关这条路,而中原的势力要不走潼关就还得南下取湖北才能走武关,或者北上渡黄河绕过那么大的山脉取山西,再南下走龙门,这些都太费劲了。可以看到山西的军事地理环境在争夺天下中有利因素,历史上北方的统一进程中,居枢纽地位的就是山西。

在北方分裂的混乱局面中,关中和河北二地易于建立起局部的秩序。争雄北方的势力大多起于这两个地区。山西高原像一个巨大的楔子,楔入关中与河北之间,面向中原。无论是哪一方,要想兼并对方,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天下,都必须首先取得对山西的控制权,否则不可能打开局面。能否取得对山西高原山地险要的控制对于双方都是存亡攸关的事。控制山西,以攻而言,足以舒展其侧翼,包卷中原;以守而言,足以保障其侧翼的安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0 15: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你图解,加个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1: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散关?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upload=1]
宝鸡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取信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经散关,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统大军出散关经故道夺取汉中。南北朝分裂割据时期,散关成为敌对双方争夺的主要军事目标。宋时,金兵南下,进犯陕川,宋将吴?、吴?兄弟聚兵扼险于散关固守,打败金兵多次进攻。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吴氏弟兄与金兵在此又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屡立战功,名垂千古。今散关岭上,一座五间二层敌楼,横锁关上。敌楼上有大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大散关”三个行草大字,古朴凝重,浑厚遒劲。后人为纪念吴氏兄弟,在关西修有吴公祠,吴氏兄弟雕塑巍然而立。关下竖有“古大散关”碑石。



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5-20 08:57 , Processed in 0.13010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