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地回顾当年, 平心而论, 知青时代, 是在国家非常时期的一种转折点.
当时, 大革文化命. 把我国特有的" 酱缸文化" 窝里斗. 演绎到极点.
青年学生的上山下乡, 一. 解决了城市骚乱的后延和劳动力的安置.二, 也是当局为平稳再乱的一种撤火.
把血气方刚的斗士, 沉淀到生活的底层. 经受生活的磨历. 一, 可以缓解城里的压力. 二, 又可以作为传播文化的种子. 改变贫穷落后的农村的一些面貌, 也是一种大浪淘沙机遇.
正像楼主说的那样. 不管是当时是主动去的, 还是被动去的. 共和国的经济复兴. 与当年知青上山下乡铺垫, 有着不可磨灭的牵连关系. 有知青去过的荒野山村,都留下了城市文明的痕迹. 这是不可否定的.
当然而一分为二来说. 离乡背井的青年学生. 在穷乡僻壤里受到生活苦难的煎熬. 有的倒下了. 有的掘起了...... 回来的大都在生活最底层沉浮后. 懂得生活. 懂得珍惜. 懂得相互支撑的重要意义. 因而产生了知青精神. 就像当年天下知青是一家.
那是与"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样. 那是种原始的.朴实的公民意识.
这种精神思想意识. 支撑着知青们刚下乡时.,平等相处的基础.
后来有升学.上调,提干.利益分化后, 是别当一说了.
如今.人到中晚年. 在位的退了.年青有为的,顶上了. 回归生活后. 不由自主地.再想起: 当年平等相处的大家庭乐趣. 也不知不觉地感到人还是需要来点精神支撑的.就是要找出当年那种" 少年不知愁滋味" 的乐趣. 我以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 知青精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