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7|回复: 5

几本奇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5 13: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第一本结文记事之书《胡五?》,还有宋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以及宋胡宏的《皇王大纪》,这些都是记载比《史记》所记更古老历史年代的书,这几本书都没有出版发行过,网上也只有只言片语的介绍,不知道有人有没有兴趣或者了解的,呵呵

据说第一个文字发明造字的字是“胡”字。因月亮是弯的,太阳永远是圆的,所以把月亮造成弯的,太阳造成圆的。最古老口字是“O”字代表太阳,胡字就这样造出来的。同时发明了数字文化,五?是指手有五指,计算时用手指算的。这就是结文之书《胡五?》的来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3: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点网上的说法:

“不论夏书、商书、周书、春秋元命苞、左传、陈氏世编等,不管你是什么版本,不是国家任命你写的都是著作,只有参考价值,不可以作为历史的考证依据。

按《大章》明确记载各天子在位都有据可查,天的档案、子的档案,治国之法是国家历史档案,记大好事,亦记大坏事。作为历史就要真实,只准说好不应允许说坏的,不是真实的历史。

太荒是没有文化的,少荒才有结绳文化来记天,不断受教不断记载又发展到结文。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人还是无姓名的,全是以事来命名。因有人在少荒记天、地之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古人所记,但不知整理,浑放在一块堆成敦,故又称此人为浑敦,整理后又称此人为盘古氏。原文《胡五?》曰:盘古生于太荒莫知其治,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于是混茫开矣。由此可见为了明理天地之道阴阳变化,不知多少前人做了大量的记载,才知道何为天、何为地之理。说盘古开天辟地是错词。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有了盘点古人所记、所载整理为基础,定干支才能着手,方知已过了漫长的岁月了。         足以证明我国文字与数字文化是同源一出,是知天意之人所创、所记,故称他为天子也,天子由此而生。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才有我国的历史。

由此始共分十个大纪,按世纪来算天年,一世纪为180年。理在:天60年、地60年、人60年,没有天那来子,没有地那来人,所以按180年为一个世纪。正如原文《白虎通》曰:曰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此乃是我国的历史源头。

在十个大纪中,出现过多少次叛乱,多少次罢免,多少次让位、多少次传代,传给谁都有程序。记载着每一位天子在位年代,建都及有的墓葬何地等。

上古历史都是天子所创、所考、所记,定干支就开始记天地了,人也记岁了,记其人,记其所作所为之大事,记其在位年代。第一部《胡五?》、第二部《胡氏皇王大纪》、整理改成《白虎通》,又经承云整理正式成《大章》,后人称他为历宗。由此开始列为教育、治国之道,以告后人必读,是范卷、指南,怎样当好天子。原文天子曰:民饥曰我饥,民寒曰我寒,一 民有罪曰我陷之也。故上古明君很多。因残暴而失去民心的就要更朝换代,夏、商是如此,成汤与文王以仁德而得天下也是如此,这是历史真实的写照。

吕政他不要祖训之法规,《白虎通》与《大章》原文曰: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此乃是焚书之由来。其目的是要从他开始,始皇由此而自封。因此《大章》也随之石沉大海,流入民间而永不见天日了。《大章》记载至周末。从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向上推每一代天子在位年代直至伏羲,一代都不少,总共是公元前3206年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3: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宏 (公元1102-1161年)
  [宋]字仁仲,号五峰,人称五峰先生,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安国子。湖湘学派创立者。以荫补承务郎。工笔札,其迹杂见凤墅续法帖中。主要著作有《知言》、《皇王大纪》和《易外传》等。《宋史本傅、书史会要》
  (胡)宏,字仁仲,幼事杨时、侯仲良,而卒传其父(胡安国)之学。……宏初以荫补右承务郎,不调。秦桧当国,贻书其兄(胡)寅,问二弟何不通书,意欲用之。宏作书止叙契好而已。宏书辞甚厉,人问之,宏曰:正恐其召,故示之以不可召之端。桧死,宏被召,竟以疾辞,卒于家。著书曰《知言》。张?谓,其言约义精,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也。有《诗文》五卷,《皇王大纪》八十卷。(《宋史》卷四百三十五《胡安国传附子胡宏传》)

 绍兴十一年(1141),胡宏作《皇王大纪》八十卷成。此书编年而著。起自盘古。终于周赧王。专叙“三皇五帝、三王五伯者,人之英杰,为君为长,率其陪贰”,如何“应时成物,如春之生,夏之长,秋之利。冬之贞也。”然胡宏实未将《皇王大纪》作为考证史事之书。而更多寓有“春秋笔法”。此书当是胡宏继其先人之业,而或寓有当下之意。胡宏在此书中,意欲通过叙述三皇五帝故事。而揭示道之所在。认为“尧之初载甲辰,迄于赧王乙巳,二千有三十年。天运之盛衰一周。人事之治乱备矣,万世不能易其道者也。后人欲稽养生理性之法则,舍皇帝王伯之事何适哉!”故其对于史事的记载。大有选择。“事有近古先而实怪诞鄙悖者,则裁之削之;事有近似后世而不害于道义者,咸会而著之。”去取史料,则在不害“道义”。《皇王大纪论》出自《皇王大纪》。以古论今,大可注意,其中亦论及“封建”“郡县”。
  胡宏认为“先王之所以沟封田井者”,有三因:“亩数一定。不可诡移”、“邑里阻固,虽有戎车,不可超越”、“道路有制。虽有奸宄。不可群逞。”因而有三利:“绝兼并之端。止狱讼之原。沮寇盗、禁奸宄于未兆”。则其实针对两事。一是防外敌入侵,所谓“虽有戎车,不可超越”;一是防内奸动荡。所谓“道路有制,虽有奸宄,不可群逞”。则虽远述三代,亦是针砭当下。而“秦一废之,及今千六百岁,而弊日益深。而戎马不可禁矣。”故胡宏认为:“井田封国,帝王之世万事根本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3: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言》:

      中国宋代胡宏的哲学著作。初稿系论学语录和随笔札记,后经多次校订而成书。据胡宏门人张?言,是书“言约义精,为道学之要枢,制治之耆龟也”(《胡子知言?附<国史本传>》)。朱熹对《知言》虽颇有异议,但也承认其有精到之处,不能因一二瑕疵,尽废其书。《知言》是胡宏本其父胡安国之学,主本然之性无善恶之说而作的,因此,对性命之理论述较详。“性立天下之有”是他的基本思想。他强调心与性的联系,他的结论是“心妙性情之德”。胡宏认为天理与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朱熹表示反对,作《胡子知言疑义》别为 1卷附于《知言》之后。
  《知言》原本至明代已不见传世,明弘治年间新安陈敏政于吴中得旧本,整理编次别为 6卷,世间始有刻本,然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传本《知言》字句舛谬,次序颠倒,多失其真。今所传版本,有明吴中坊刻本、明刊《诸子萃览》本、《格致丛书》本、《子书百种》本、清粤雅堂本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3: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湘学派  湖湘学派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地域性儒家学派。南宋绍兴年间,因著名学者胡安国、胡宏、张?等人的主要学术研究和传播学术思想的活动都在湖南,故得名。
  湖湘学派形成于南宋建炎以后。当时著名学者胡安国与儿子胡寅、胡宏等,因不满南宋朝廷的黑暗政治和投降政策,由福建迁往湖南衡山附近定居,潜心研究理学并授徒讲学,创建碧泉书院、文定书堂,积极从事传播理学的工作,开创了湖湘学派。胡安国在南岳紫云峰下完成了他的名著《春秋传》,这是宋代理学家以义理之学研究《春秋》的代表作品。它与朱熹的《四书集注》并重,成为科举取士官方规定的必读科书。其子胡宏也在衡山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知言》,被誉为“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知名度不在张载的《正蒙》之下。胡安国的《春秋传》专讲“华夷之辨”,而胡宏的《知言》则阐明“性”为宇宙本体的思想。南宋乾道、淳熙年间,是湖湘学派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张?。张?与当时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张?曾师从胡宏于文定书堂,因学识超群,被胡宏赞为“圣门有人,吾道幸矣”。他学成后归长沙,先后主讲岳麓、城南两书院。在胡宏病逝后,成为湖湘学派的领袖人物。他不仅继承了胡宏之学,而且还吸收周敦颐、二程、张载等前辈学者的学术思想,并与同时的朱熹、吕祖谦、陈傅良、陆子寿等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扩大了湖湘学派在全国的影响。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湖南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长沙成为全国闻名的理学基地。
  湖湘学派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各具特色,曾对后世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思想方面:湖湘学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湖湘学者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如当时担任中书舍人的胡安国就建议朝廷“当必志于收复中原,祗奉陵寝;必志于扫平仇敌,迎复两宫”,胡宏宁可隐居衡山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与主张妥协投降的秦桧往来,拒不接受秦桧的召用。张?更以力主抗金闻名于世,并把抗金复仇作为治国大纲。他:“自古为国,必有大纲,复仇之义,今日之大纲也”(《南轩集?戊午谠议》)。朱熹称他为“慷然以奋发仇虏,收复神州为己任”。在张?的影响下,湖湘弟子们不仅主张抗金,不少人投笔从戎,亲赴抗金战场,成为优秀的抗金将领。有鉴于民族矛盾的异常尖锐,湖湘学者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主张。胡宏说:“养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以治安也,取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以败亡也”。(《知言》卷三)他主张“治道以恤民为本”(《五峰集?与刘信叔书》)张?认为:“欲复中原之地,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先有以得吾民之心。”张?及其弟子还把这种重民思想体现在他们的政事活动中,他们注意问民疾苦,访求利病,改革地方弊政,减轻人民负担。为了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弊端,他们主张变法改革,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提出了锄奸恶、清仕途、用贤才、明赏罚、均田地、整师旅、罢监师、易风俗等一系列革新主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5 14: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8-11 16:59 , Processed in 0.0947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