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21|回复: 0

大桥,上海,印记(月之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 18: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段时间周围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除了股票、基金、房子,莫不过苏通大桥了。一座堪称世界第一斜拉锁大桥。桥体合拢那天,领导、专家、施工单位对着镜头笑逐颜开的介绍着这一历史创举。工程之浩大、财力之巨大、技术之高端无不让人瞠目结舌欢欣鼓舞。

据说大桥通车后,本地与上海由原来三个多小时的车距大大的缩短到了四十分钟。这个数据让很多人兴奋不已,也是最能解释“天堑变通途”这话的。有私家车的友人计划着憧憬着成为上海后花园后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车库到上海的四十分钟意味着他们更近距离的感受那个购物天堂。据说从上海市中心到偏远点的郊有的区需要几个多小时,四十分钟,这与住在上海有什么差别?也是,坐上车,半张蝶没听完,就到了“梅隆泰”。都不用拐弯,直通的。

其实对于上海的在意是由来已久的,对这座首尾相望的城市有着很复杂的感情。想来上海于我也算是座有着血缘关系的城市了。

爷爷的妹妹嫁到了上海,记得小时候她每回来的时候,会给我们家带很多他们不穿的衣服,一边拿一边还会介绍在哪哪哪买的,还新的,今年不流行这个样子了,带过来给你们穿。眼里满是怜悯的神态,奶奶他们在一旁附和着说好,眼里满是感激。走在村里的路上看着姑娘们也会用不屑的语气说:小姑娘穿旮老土,上海没男人是看不上的。好像上海满大街都是时髦人,都是有钱人。每这个时候,我心里就会嘀咕:上海姑娘那么好,你老公为什么不娶个上海姑娘,偏娶你个乡下丫头做老婆啊……

上海人天生的优越感,他看上海以外的人和事基本都是眼睛向上的。对于一江之隔的地方,统一用“苏北”来代之,上海阿姨看“苏北人”犹如看贼是的,处处小心,生怕“苏北人”偷了他东西是的。其实也不光是“苏北人”,就连北京来的他们也是用眼睛斜着看的。总感觉自己是“上海人”,了不得的。

其实那个年月,对于上海我们差不多就是膜拜的心理了。印象中我们穿的花布是上海的,喜欢的大白兔奶糖是上海的,骑的“永久”“凤凰”自行车是上海出的,上海于我们简直就是发达的代名词。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置身其中。落户上海也成了那个时候姑娘们的梦想。

走出学校,差点在表嫂的帮助下定居上海。从此享受着小城没有的繁华,与潮流相伴。成为小城女孩羡慕的对象。不过我还是留在了生我养我的小城,一座称不上城市的县。没有理由,看我如此的坚决,家人除了不理解也就不问了。其实剖其原因,还是性情问题,融合不到那样一个排外的群体中。

就这样留在了小城。工作让我经常穿梭在小城与上海之间。除了替家里给姑婆带东西,一般我是不愿意去姑婆家的。因为不愿意看到他们本就不宽敞的屋里再添拥挤。

记着上次回去她家的时候,刚好碰上她在拾掇。把一些不穿的衣服收拾到袋子里,最里喃喃着:“这些衣服都挺好的呢,还挺新的。孩子们嫌款式不时兴了,就扔那了。以前老家条件不好,拾掇好了给你们穿,现在你们都过的比阿婆好,你们也不要穿了的。放家里也没有地方,等收破烂的来了还是卖了吧!”说着还可惜的摇了摇头,连连说了声“作孽啊作孽”。

听我说着家里的变化,老姑婆眼里都放了光“还是老家好啊。空气好,住着又响亮,哪里像这里啊,处处要花钱,房价田又贵的来要命,我们穷人一辈子也买不起房。还是阿嫂比我有福气,孙男子女个个有出息。”

其实老姑婆是很想回老家的,只是年龄大了经不起长途车的颠簸。每回见了都会讲:“啥时候这桥造好啊,好了我回转也就方便了啊!”听这话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老家一句话,叫作“金库银库不如自己狗库”或许在老姑婆心里“苏北”才是她真正的家吧。听她说的时候,心里总会嘀咕:“其实现在老家生活一点不比上海差,花钱还比你们上海人大方呢”却始终没有说出口,只是淡淡的陪着姑婆笑了笑。

想着因大桥合拢而欢呼雀跃的友人,我一直体会不了他的心情。抑或是我不够大气吧。上海再繁华于我终是过客。在心里那座城市就如张曼玉那袭旗袍一样华丽优雅,但却不属于我,只能远眺,观望……

小城与上海或许因大桥合拢而会发生新的故事……

但愿大桥能够早一天的通车,让老姑婆回家的路近些再近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5-15 22:37 , Processed in 0.1024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