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2|回复: 11

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0 18: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


44汉字“整形”

8月12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一表态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简繁之争。同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另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

44汉字“整形”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

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对于异体字,新研制的字表收入了51个异体字,主要用于人名和地名,其中包括人名中常见的“?”和“淼”。对异体字不再简单提“淘汰、废除”,但在使用上有明确要求。

此外,既然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为何这一次有6个繁体字纳入汉字表?对此,《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表示,现在恢复的繁体字都是必须恢复的,“比如?砂的‘?’,这是一个科技用字,但恰恰是一个繁体字,你不拿出来,有些科技地方就没有办法说,所以这个字不能不恢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18: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吃饱饭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0 20: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0 22: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1 06: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时时修改,与时俱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1 07: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语委副主任:汉字改写法不会影响生活

44汉字“整形”引热烈争议

  征求意见12日开始后,产生热烈争议。对此,昨(19)日,有网站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逾八成网友表示反对。

  教育部网站昨天发布消息解释说,《通用规范汉字表》以笔形变异规则为标准,对所收的8300字全部进行了复查,在统一笔形规则的前提下,生成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宋体字形表,其中包括这44个汉字,约占《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总字数的0.57%。

  “微调不会影响百姓生活”

  目前,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在“前电脑时代”,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铜模浇铸,这些微量的不同仅凭视觉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暴露”出来。

  昨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他强调,微调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1 1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会不影响呢,那些都是无事找事做的人修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1 23: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年前传说食品法也曾规定馒头必须是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2 07: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2 20: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规范工作的重心该是什么

记得大约30年前,《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公布。我正好在读高中,看到新的简化字表兴奋不已,两天内把200多个新简化字记熟,甚至把讨论稿中的600多个“二简字”也记了一大堆。还记得当时书法家启功电视献艺,一出手就写出了还在讨论稿中的“二简字”,引起满场喝彩:老先生德高望重不说,接受新事物也甚快呀!

相比之下,这次教育部、国语委推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境遇则十分悲惨。虽然该表不过是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写法,但竟引得舆论鼎沸,网友们压倒性地对之口诛笔伐,称之为“穷折腾”。看两个汉字方案30年前后的境遇,实在有人世沧桑之叹。

这次的汉字方案为什么境遇如此悲惨?最大的理由是:时代变了。当《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公布时,那时的社会难得有点变化,56块的干部工资一拿就是20多年。突然来了套“二简字”,生活中多了些兴奋点,大家有事可做了,聪明人有了逞能的机会了。更重要的是,那时上面一说变就非变不可。我一两天记住200多个字,自觉得在未来的高考中已经先声夺人了。现在呢?市场经济赶得人们喘口气的机会也没有,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主持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王宁教授语)为借口突然要改字,这不是折腾人吗?尽管王宁称“这次我们管的是机器”。(8月21日《法制晚报》)

平心而论,恢复51个异体字(王宁表示,以后可对更多的文字进行调整??同上)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后,中国大陆所有电脑在理论上都得修改字库,难怪给人一种“吃饱了撑的”的感觉。

对语言不能用行政命令进行规范,并非说语言不需要规范。这一规范权力在哪里?应该在民间。比如,字典的编篡,就是规范语言的最好手段之一。而在这方面,中国还处于“发展中”的水平。举个例子,日本的《大汉和辞典》,在不久以前还一直是古典汉语的最权威辞典,收了5万多个汉字,53万条词组,几乎穷尽了6万个字左右的汉语。编者???次,在1917年到中国学习时为汉字所苦,觉得《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等要么有字无词,要么对词缺乏界定。他两年后返日,带回20本汉字的笔记,到1925年应大修馆之约请开始编篡,1941年首卷出版,但随后美军的东京大空袭把他的成果烧毁。战后重起炉灶,最终于1960年出齐。虽然他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但在这整个过程中,他个人的努力始终是中心。中国只是到了1989年才把同等规模的《汉语大字典》出齐。而这还是经过总理过问,一个大团队专家学者集体的成果。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大部分西方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学者还都以《大汉和辞典》为古典汉语的最高权威,至今仍然不少人抱着这本辞典不放,不相信《汉语大字典》的权威。一个日本人学习外语的笔记,居然比中国举国家之力为自己的语言编篡的字典领先了几十年!

这样的例子,在人类文化史上层出不穷,向我们显示了一个人的意志和奋斗能够成就什么样的伟业。相比之下,我们那一群专家,经过那么多年的研究,最后的成果就是44个汉字的整容?!这怎么能不让人有无聊之感呢?

中国的社会,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变化。文字从媒介到内容都在变动。网络词汇、外来词汇,每天如滔天之洪水。怎么消化这些词汇?日本的外来语字典每年不停地出。中国的又在哪里?

汉语面临的挑战,不是什么简繁之争。纠缠这个问题,是面向过去。汉语的当务之急,是怎么消化新词汇,怎么在没有行政命令规范的时代自发地形成规范。这才是面向未来。放着那么多新词汇不去处理,反而给并无大问题的44个汉字整容。有哪个纳税人愿意花钱供养这样的专家呢?(作者薛涌系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5-20 19:37 , Processed in 0.1003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