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3|回复: 2

儒道对比之三(礼治的衰落与道的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2 03: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正的礼乐是仁与礼的统一,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缺少了仁,礼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教条,而缺少了礼,仁便无所依托。孔子提出的“仁”极大得挽救了春秋战国时期频临灭绝的礼治。这又谈到了为什么礼治会衰落,礼治的衰落有这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春秋战国是代表封建制度的新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而礼治的内容恰恰是限制他们争取自己的利益的,在礼治还能维持它表面独尊地位的时候,这些人所作的任何谋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与利益的行为都会被旧贵族斥为僭礼,僭礼的本质道出了旧的社会势力不愿也不会自动放弃既得利益,礼在西周所拥有的那种神圣性与权威性已所剩无己。的确,任何社会的稳定都需要一个统一了的即人人都认可的处理社会关系的意识形态,但这个意识形态在历史的发展中又会成为形成新的社会制度,力量的最大阻碍之一,这个时候看社会看似道德混乱,实则是这个意识形态的僵化,因为其没能够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步,礼治便是处在这么个尴尬状态。而孔子改造了礼乐,除了力倡仁礼结合之外,还使之从原来的“礼不下庶人”成为全社会人都认可的意识形态,这就大大延长了礼乐的生命力与弹力,儒家的以礼治国在此定型。
  道的提出是老子对中国哲学最大的影响,他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全面而又深刻的提出了宇宙万物的产生,规律,老子之所以花了那么多篇幅描述道,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够让人之道效仿自然之道,让人的行动符合道的规律。于是引出了“大道废,有仁义”,这里的仁义就是人之道,天道之所不彰人道之所长,直接得批判了儒家的仁义礼智。老子全书都在批判人之道,比如美丑对立,五音无色之欲,争先,等等,这是一种很深刻的智慧,深刻之处在于它指出了人相对于道来说实则是一偏,可这一偏不认为自己是偏,反而认为自己的一切具有无可置疑的正确性,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一点,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无不指向这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2 13: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道理,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人和社会至今还在产生着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2 22: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孔子不是创造了礼乐,他只是整理和恢复。华夏民族的礼乐来自于以河南二里头为主流的文化,并逐渐战胜四周尤其是东方的良渚文化等形成的夏礼乐文化圈。最后体现的就是祭祀祖先的青铜器礼乐文化战胜了祭祀神灵的玉文化。

庄子,我认为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老子则是一个帝王师的身份。《庄子》是一本遁世之书,而《道德经》则是一本权谋之书。把老子和庄子糅合成一起作为道家,实在是误解,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6-17 18:24 , Processed in 0.1316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