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翠竹

[原创] 记忆碎片(孩时的东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6 07: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你的这些文字,我想起我妈曾经说过事,有点相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9: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黄鳝泥鳅水田游,碰到长虫魂吓出
东洲是田多水多,记得那个时候雨水比现在多多了。三天两头下雨,一下大雨就发大水,稻田让水淹着是经常发生的事,加上农药啊化肥啊的用得少,稻田里动物的种类很多。黄鳝、泥鳅的几乎每块田里都有。
泥鳅是最多的,有水的时候满田的游,没水的时候就躲在田泥里,一般不会太深,一挖就显原形。抓泥鳅的方法有很多,春天的时候用虾兜在水田中的小水沟里去兜,也可以用手去摸;夏天天热,刚种下去的晚稻田里的水让太阳晒得很烫,那个时候的中午去抓泥鳅的话,只要在稻田的入水口拿手去捧就是了,泥鳅感觉田水太热了,会成群结队的到水田的入水口来乘凉(入水口的水相对来说比较凉)。可以一大把一大把地捧,抓一小篮泥鳅不要多少时间,不过中午太热了,大人们怕晒坏孩子,一般不让他们去抓。调皮的孩子会瞒着大人偷偷摸摸地去抓。我小弟就非常喜欢抓泥鳅,也不怕晒,夏天打个赤膊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那时候只要看到我们村前面水田里有个打着赤膊拿着小篮抓泥鳅的小孩,多半就是我小弟。晚稻割了后犁田时,你跟在犁田人的后屁股头,看着他把泥鳅犁出来捡就是了,一点不用费力气。
那时候泥鳅抓来多半是喂鸭喂鸡的,很少有人杀了烧来吃,当然偶尔的实在闲了或者没菜吃了,也会把泥鳅放在稻草灰堆里,让它沾上灰跳不动了再杀来吃,记得那个时候吃泥鳅要在青石板上把泥鳅外面那层滑滑的东西推得非常干净了才罢休,要不然说太腥了,不能吃。
黄鳝比泥鳅要少一些,也狡猾一些,春天水田里也有游的,但抓起来比较困难,游起来速度快,你去抓它它就滑,所以你必须用两个指头夹紧了它才逃不出去。藏黄鳝的洞也比较深,一般犁田是犁不出来的。记得那时候经常有人钓黄鳝的,拿一个铁钩,在铁钩的头上放上一条蚯蚓放到黄鳝洞里黄鳝多半多会上钩。在小满的时候在塘里浦里放黄鳝也是小孩们常干的事。吃黄鳝的人要多一些,但那时候也没有人把它当成什么好东西,很多时候也用它来喂鸭子。
我大概学了我母亲是不太喜欢吃黄鳝泥鳅的(没有鳞的淡水鱼都不怎么喜欢,尽管这些鱼现在大都成了高档品),那时候不吃,现在还是不太想吃的。
还有一样东西是不得不说的,就是蛇。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经常遇到的蛇主要要三种,一种是乌梢蛇(我们叫乌赤桑),乌梢蛇一般都比较大,村民们一般把它叫成家蛇,它经常在家里、菜园里、竹园林出没,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在大路上碰到乌梢蛇都不是件稀奇的事,家蛇一般不打,再说它看到了人就跑不会攻击人,也无毒,所以看到它到还不是很怕。其次就是赤练蛇(我们叫火练蛇的),那蛇红一节灰一节的(但肯定不是金环蛇),比乌梢蛇要小一些,从形态上看它应该属于无毒蛇,但大人们都说它有毒,所以看到它特别害怕。赤练蛇就没有乌梢蛇那么幸运了,人们看到它就要打的。所以我小时候活的赤练蛇看到的少,死的看到得多,胆子大的人打死了赤练蛇用棒挑着来吓人,往往都会吓到我。再就是腹蛇了(泥卜头),腹蛇很小,颜色与泥差不多,很难分辨的出来,隐蔽性很好。腹蛇是毒蛇,但也不会主动攻击人,游动速度也很慢,可由于它很难让人认得出来,人往往会踩到它,一踩到它,它就会很不客气地咬你,所以那时候的东洲人,被毒蛇咬伤并不少见,好在腹蛇不算太毒,所以很少听说有被咬死的。
因为看多了蛇,所以现在看到蛇虽然很怕,但不会惊叫连连的,还可以做个“翠娘好蛇”,湿啊瓷啊一番的,欺骗欺骗老百姓,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0: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田螺螺蛳小鱼头,江里黄蚬满脚(谷)萝
上面说到过了,东洲池塘多,其实东洲除了池塘多外,小浦也很多,我湖上沙西面就有横浦(我们叫横江),南面有小浦(我们叫小江的),记忆中的小江弯弯的,一点规则都没有,记不清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了(华国锋时代整理成一条小小的渠道了,现在还在,风景还煞是诱人呢),只知道小江在我们村与红旗村之间是最大弯曲最多的,小江里河蚌啊螺蛳啊河蟹啊鱼啊虾啊的什么都有,记得天热起来的时候我们经常到小江里面去摸螺蛳,螺蛳是桌上的家常菜。摸螺蛳的时候摸索到鱼啊虾啊蟹啊的也很正常。
螺蛳除了小江里有,池塘里也很多的,如果天冷了还能去摸螺蛳了,要吃螺蛳办法还是有的,用饭锅上蒸菜的架子(往往留有些饭粒)往池塘里放一夜,第二天架子上就会爬满螺蛳。
田螺是在水田里的,池塘或者小江里都不是很多。也不是每块田里都有,我印象中有时候发现一块田里有田螺了大家都会去捡。割晚稻的时候田里面会发现有田螺冬眠着,把它捡回来放在水缸边上,可以放很长时间不会坏的。
小鱼头就更多了,池塘、稻田、水沟、小江里都是,抓小鱼的方法很多,手摸啊虾兜兜啊网围啊钓啊甚至在细眼的竹篮里放上少许饭粒把篮子放水里过会拎起来篮子里面就会有很多小鱼的。记忆最深的是大水过后小江的水浅的差不多了,村民们会自发的结群拿着各种各样的家伙去小江里抓小鱼,往往会收获很丰。还有就是闷热天抓浮头鱼也很有意思,梅季(?)天很闷,小江里的小鱼由于缺氧会浮头(池塘里生产队里养的鱼也会,但不让抓),这时拿个虾兜到小江里兜,有时候一兜就是一篮的。鱼大多是柳条鱼(我们叫昌条秧的)、小鲫鱼、小鳊鱼之类的,现在很值钱的船丁鱼我们那个时候是不吃的。
黄蚬内浦里不是很多,富春江里很多的,夏天天热水浅了,富春江有的地方的黄沙就会露出来,村民们便拿着脚(谷)萝去摸黄蚬,黄蚬可以一把一把的抓,一会儿就可以抓满一萝,那时候的黄蚬很贱,大概分把钱一斤。也不太有人会去摸黄蚬卖,弄点自己吃吃也就罢了。南江离我们家太远,我们不太会去那儿摸黄蚬,北江到是常去,可自从两个拦江大坝建好后,黄蚬渐渐地少了。南江什么时候开始少起来现在还有没有就不得而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0: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到这儿,就告一段落了。现在的东洲杨柳或许还有,但少是肯定的了,渡船也还尚存一两处,但坐的人已经不多了,不象以前那样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了,黄沙自然还有,但大都是机器在挖了,破坏性比较强了。草房、竹园已经基本绝迹了。泥路已经被水泥柏油马路替代。池塘也被填了不少,但还有不少存在的,就是更脏了。坑边纸已经没人做了,稻也种少了稻草也不这么多了。吊瓜老早就看不到了,甘蔗还是种的很多,但过年小孩拿甘蔗的习俗好象没有了。桑树肯定少了,但可能有些地方还有,我们这次去环行东洲岛可以找找看。螃蜞虽然少了不少,但还是比较常见的。田螺已经很少看到了,螺蛳应该还有的,就是没有清水螺蛳那么有名罢了。黄鳝啊泥锹啊小鱼头啊的现在很少了,工厂污染、农药化肥放多了是一个原因,但我想主要原因是现在的村民喜欢用电瓶电的缘故,大大小小的都让电死了,非常可惜。蛇肉现在已经成了桌上佳品,打的人很多,乌梢蛇基本上看不到了。赤练蛇和腹蛇一般在田里的,现在几乎不去那儿了,有没有也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的东洲已经很难找到以前的影子了,我这人比较怀旧,有时候会感觉很惆怅,但不管怎么说,东洲发展了不少,生活条件与以前有天壤之别了,做人也轻松了不少,怎么说呢,历史总是要向前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6 20: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了这样的好地方只能成为回忆,环境的破坏令人心忧……

翠竹MM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30 13: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书写画卷,欣赏 学习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31 23: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占个楼,慢慢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6-14 11:36 , Processed in 0.08972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