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绿腰

绿腰 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5: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国风      
第一节 周南


===============

                                                                            11.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⑴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趾:足,指麒麟的蹄。

  ⑵振振(zhēn真):诚实仁厚的样子。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⑶于(xū虚):通吁,叹词。 于嗟:叹美声。
  ⑷定:通颠,额。
  ⑸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⑹公族:与公姓义同。
译文
  麟的脚趾呵,仁厚的公子呵。哎哟麟呵!

  麟的额头呵,仁厚的公姓呵。哎哟麟呵!
  麟的尖角呵,仁厚的公族呵。哎哟麟呵!
鉴赏
  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
。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按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既为“衰世”,就非必定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今天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奇怪,但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前文说到这是一首赞美贵族公子的诗,似乎已没有异议。但它究竟歌唱于何种场合,实在又很难判明。方玉润以为此乃“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也”(《诗经原始》),大抵为庆贺贵族生子的赞美诗,似乎较近原意。古代的王公贵族,总要自夸其身世尊崇不同凡俗,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定是“龙种”、“麟子”。这首诗用于恭贺贵族得子的场合,大约正能满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虚荣、自尊之心。然而,自从卑贱如陈胜、吴广这样的氓隶之徒,曾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平之语揭竿而起以后,凡俗之家便也有了愿得“麟子”的希冀。在这样的背景上反观“麟之趾”,则能与仁兽麒麟媲美,而可热情赞美的,就决非只有“公族”、“公姓”了——既然有不少贵族“龙种”,最终被历史证明只是王冠落地的不肖“跳蚤”;那么凡俗之家,就也能崛起叱咤风云的一代“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5: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        经


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为《》或《诗三百》,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诗经》其中的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对后代诗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
=======================================================

第一章 国风      
第二节 召南

============                                                                                      

                                                                  1.   鹊  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注释
  ①维:发语词,没有实义。鹊:喜鹊。 ② 鸠:布谷鸟。传说布谷鸟不筑巢。 ③ 两:同“辆”。百两:很多车辆。御(yu):迎接。 ④方:占有,占据。 ⑤ 将:护送。 ⑥盈:满,充满。 ⑦ 成:完成了结婚的仪式。

译文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就居住。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辆大车来迎她。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占有她。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辆大车护送她。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占满它。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辆大车迎娶她。

赏析
  这首
写女子出嫁,可以想象那壮观的场面:满载财物的众多车辆,庞大的迎亲队伍前呼后拥,吹拉弹唱,大红大绿。论规格,显然上了档次。论身份地位,显然不是百姓家中人。
  过去的礼仪档次,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人们以财物的多少,来表明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在这个意义上,财物、规格就变成了一种符号,财物本身的价值如同说明书,用来说明主人的社会地位。
  这种相沿成习的仪式保存到现在,形式虽在,内容却起了变化:礼仪档次的高低,成了拥有金钱多少的说明书。经常可见的情形是,金钱不多,场面不小,形式和内容背离。这大概也是“人心不古”的饿表现之一吧。如今的假冒伪劣产品,不时配上可以乱真的“包装”。“包装”的走红,已到了经常使人疑心的地步:越是堂而皇之的包装,越让人担心到底有几分真实货色。即使是货真价实的饿东西,为了出手,也不得不包装。于是,在包装之下,真假好坏全都一锅煮了。
  好在如今相亲结婚已不像过去那样要到洞房之中才能见到新娘的真面目,否则,运用现代化的包装术,上当受骗的不幸者不知会成什么倍数地增加。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5: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国风      
第二节 召南

============


                                  2. 采  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注释
  ①于以:到哪里去。蘩:水草名,即白蒿。 ②沼:沼泽。氵止:小洲。 ③被(bi):用作“皮”,意思是女子戴的首饰。僮僮(tong):童童,意思是首饰繁多。 ④夙夜:早晨和晚上。 ⑤祁祁:首饰繁多的样子。

译文
到哪里去采白蒿?
在沼泽旁和沙洲。
白蒿采来做什么?
公侯拿去祭祖先。

到哪里去采白蒿?
在那深深山涧中。
白蒿采来做什么?
公侯宗庙祭祀用。

头饰盛装佩戴齐,
从早到晚去侍奉。
佩戴首饰真华丽,
侍奉结束回家去。

赏析
  到野外去采白蒿,在祭祀场所守侯侍奉,肯定不属于王公贵族们干的事。做这些事的,只能是下等的仆人,而且是女仆。
  千辛万苦到野外采来白蒿,是供王公贵族祭祀用;费心劳神打扮装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谁辛苦为谁忙?全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滋味如何?唯有女仆内心体验最深。虽然没有言说,我们却感到似乎平淡的叙述中有几分怨忿在。
  为他人做嫁衣裳,意味着自我不存在,自我变成了他人的工具。奴仆供人差遣使唤,本就是人为事先设定的,似乎像“命运”决定的。即使不是奴仆,人生都免不了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时候。自觉自愿,并引以为自豪地为他人 做嫁衣裳,是牺牲精神和奉献意识的体现,是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不自觉为他人做嫁衣裳,是上当受骗、误入歧途,是被人利用。不情愿地为他人做嫁衣裳,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当然就是一种痛苦和压抑。
  如今我们可以拒绝被迫为他人做嫁衣,但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拒绝的。比如受老板雇佣,老板叫去陪酒,明知不胜酒力却又不得不去。重赏之下必有勇副,是看准了人心追名逐利的弱点,抓住弱点使人为别人做嫁衣。
  认真想来,做人是摆脱不了为他人做嫁衣的处境的。区别仅仅在于:是自觉的,不自觉的和被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5: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国风      
第二节 召南

============

                                                3.  草   虫


       喓々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々。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注释
  ①喓喓(yao):昆虫鸣叫的声音。草虫:蝈蝈。 ②趯趯(ti):昆虫跳跃的确样子 。阜螽:蚱蜢。 ③忡忡(chong):心里跳动,形容心里不安,心神不定。 ④止: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觏(gou):相遇,遇见。 ⑥降:放下,安定。 ⑦言: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蕨:一种野菜,可食用。 ⑧惙惙(chuo):忧愁的样子。 ⑨ 说(yue):同“悦”,高兴。 ⑩嶶:一种野菜,可以食用。 ⑾夷:平静,安定。


译文
草虫喓喓在鸣叫,
蚱蜢四处在蹦跳。
久未见到心上人,
心中忧愁不安宁。
已经见到心上人,
终于相遇在这时,
心里安宁不忧愁。

登上高高南山坡,
采摘鲜嫩的蕨菜。
没有见到心上人,
心中忧愁真难熬。
已经见到心上人,
终于相遇在这时,
心里喜悦乐陶陶。

登上高高南山坡,
采摘青青的嶶菜。
没有见到心上人,
心中悲伤难言说。
已经见到心上人,
终于相遇在这时,
心里平静又欣慰。


赏析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离别的忧思,相聚的喜悦,以想象为心灵的慰藉,应当是古往今来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生永恒的生存状态,因而为我们提供了可歌可泣的永恒源泉。
  小别如新婚,久别盼重逢。长相厮守,日月淡如水;离别重逢,平静中泛起层层波澜。平淡如水,可以长久永恒;波澜起伏,可以激情澎湃。这是不可同日而语、不可相互替代的两种生存状态,但却可以相互补充。
  平平淡淡是真实,是踏实,是实在;但平平淡淡又容易枯燥乏味,沉闷琐碎。激情澎湃是浪漫,是热烈,是冲动;但激情澎湃又难以持久,难以稳定,也充满危险。枯燥的平淡和危险的浪漫,形式不同,却一样使人心绪不宁。
  尽善尽美的境界,大概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二人世界尽善尽美的境界,大概是有分有合,有平淡真实也有激情浪漫,有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细碎,也有潇洒旷达热情奔放的脱俗。这种境界难于企及,正因为难于企及,也就更显可贵。
  难以企及的理想境界存在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座标,指出了一个方向。这样,即使地域阻隔、两相分离、思念绵绵,即使平淡琐碎、沉闷乏味、充满烟火气息,内心之中便有了依靠,有了寄托。心中踏实,就不畏道路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5: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国风      
第一节 周南

===============


                                                                   4.  采  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注释
  ⑴苹:多年生水草,可食。
  ⑵藻:水生植物。一说水豆。
  ⑶行潦(háng lǎo杭老):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
  ⑷筥(jǔ举):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⑸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
  ⑹錡(qí奇):有足锅。釜:无足锅。
  ⑺奠:放置。
  ⑻宗室:宗庙、祠堂。牖(yǒu有):天窗。
  ⑼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
  ⑽有:语首助词,无义。齐(zhāi斋):美好而恭敬,“斋”之省借。季:少、小。

译文
  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篓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有那锅儿与那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今儿谁是主祭人?少女恭敬又虔诚。


鉴赏
  对于这首
的主旨,《左传·隐公三年》将其与《采蘩》、《行苇》、《泂酌》同视为“昭忠信”之作,而更多的古代学者受“诗教”的影响。根据《礼记·昏义》为说,认为是贵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庙祭祀祖先的诗,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女将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惟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认为诗中所谓“季女”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的“季兰”同为一人,均是指周武王元妃邑姜,此诗即是赞美邑姜之作。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首诗是描写女奴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以奉祭祀的诗篇,这更符合诗意。
  根据文献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苹菜、采水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却蕴积着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而其主要构成因素就是五个“于以”的运用,正如吴闿生《诗意会通》引旧评所云:“五用‘于以’字,有‘群山万壑赴荆门’之势。”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意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给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7: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桃 夭”读后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自始至终均为四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句子则朴实无华,浅白易懂。唱出了青春美貌的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诗歌以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虽平平淡淡,但句子反复重复,非常适于吟唱和流传。设想左邻右舍来贺喜的嫂嫂大娘击节而唱的场景,是多么的欢快喜庆!多年前初次接触“桃夭”,便非常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0: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仿写四言诗:




河之滔滔,路且迢迢。小舟短棹,何其飘摇。
河之滔滔,前路渺渺。小舟奋棹,逆流弄潮。
河之滔滔,明月皎皎。小舟疾棹,鸿雁相邀。
河之滔滔,有女妖娆。小舟横棹,相倚鹊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6 19: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5楼(绿腰) 的帖子

“桃 夭”读后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自始至终均为四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句子则朴实无华,浅白易懂。唱出了青春美貌的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诗歌以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虽平平淡淡,但句子反复重复,非常适于吟唱和流传。设想左邻右舍来贺喜的嫂嫂大娘击节而唱的场景,是多么的欢快喜庆!多年前初次接触“桃夭”,便非常喜爱。

点评:能够写出这首词的主人公出嫁时的心态。好。另外还能够看出本诗运用的比的手法和反复的手法,不错。75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6 19: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6楼(绿腰) 的帖子

仿写四言诗:




河之滔滔,路且迢迢。小舟短棹,何其飘摇。
河之滔滔,前路渺渺。小舟奋棹,逆流弄潮。
河之滔滔,明月皎皎。小舟疾棹,鸿雁相邀。
河之滔滔,有女妖娆。小舟横棹,相倚鹊桥。

前三章反复的很有诗情画意,但是在内容上要不断扩展。第四章深化了前三章的内容,点明了主题。
这首仿诗比较成功!77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11: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雨老师辛苦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6-19 04:06 , Processed in 0.09221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